王子与贫儿读后感精选
《王子与贫儿》是一本由【美】马克吐温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子与贫儿》精选点评:
●王子与贫儿犹如双生子一般,互换身份,体味各自不同的生活。与一般电影大反派不同,贫儿并未黑化,有过迷失却最终还是守住了自己。历时两个夜晚,不到200页看完。
●叙事明快但格局太小
●去體會不同人的生活 還好結局圓滿 康弟變成一位可愛的老人 國王變成一位仁慈的領袖
●批判现实主义的童话式讽刺小说
●以为是篇告诉人们不要羡慕他人,大家都一样的小说。但,读完后发现不是了!太多太多的评判与隐喻。结尾很让人感动了。虽然很俗套。
●幽默而又讽刺 他的感觉就像一个人高高兴兴地跳着去看彩虹,结果却被雷劈了。 以前的梦想是多么快乐,可现实却是这么可怕。
●2019-94,经典的故事,后世衍生出许多角色互换的小说、影视作品。(2019.9.19)
●当王子穿上贫儿破烂的衣服,遭遇本不该承受的下层百姓悲惨生活的苦难,我们的好奇心和同情心也就放大了数倍。当然,最后皆大欢喜,甚好!
●双线叙事节奏紧凑,每个分镜头画得很饱满。然而把希望都寄托在明君身上,就注定了格局。
●讽刺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及阶级矛盾。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一):成人也爱看的童书
1、感人的画面:一是安德鲁神父为了帮助贫儿汤姆(实为小王子),被汤姆父亲打死;二是亨特替国王挨皮鞭时,国王封亨特为伯爵的时候。
2、紧张的时刻:隐士磨刀要杀国王,亨特来救他却未成功。
3、搞笑的瞬间:国玺砸栗子
4、思想感悟:当当网搞活动6块钱买的书,拆封后发现有一点印刷的小问题,不影响阅读。评论说适合孩子阅读,可能我童心未泯吧,觉得挺好看的。故事情节有平淡有高潮,虽然书名是两位主人公,但主要还是以描写王子落难的经历为主。亨特这位保护神的出现,让我突然期待在屏幕上看到他们两位的组合,亨特对小王子的感情真是难能可贵。另外在写作水平方面,不得不佩服作者了,有一些情节安排得很巧妙,看似不经意带过的小细节,后面却成为了重要的线索,例如国玺、三种语言的信、亨特的特权等等。本书生动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群众的苦难,并与贵族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可以教孩子面对困难要勇敢、坚强,逆境的出现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成长,有梦想和信念才能战胜一切。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二):《王子与贫儿》
马克吐温的对比很巧妙。不是贫儿和王子的出生各写一段话。而且贫民仅有寥寥一句话。而王子是大段篇幅的描述。
此种手法,是与其刻意写一大段贫民孩子的苦难——不如选择忽略。这忽略,就已然是社会本质的严酷了。
笔法简洁凝练,对故事细节的描绘长短合宜。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故事不合理不严谨的地方很多。这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给孩子写的书,是否需要达到成年人对于书中故事逻辑合理的苛求,才算得上优秀?因为这势必会损伤童书天真烂漫的幻想,和更惊奇更有趣的故事走向。
这应该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一是成人也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二是孩子不会被错误的逻辑带来的错误认知误导。
当然,写作者不应与儿童成长感知的世界南辕北辙。像哈利波特的用爱发电解决问题,主角光环所向披靡。精神内核实在连迪士尼流水线动画倡导的独立、勇敢、责任都不如。
何其需要功力。简直是戴了一个大镣铐。
这个故事中融入现实的残酷无情,是很好的。在儿童时期给孩子构筑一个虚幻飘渺的温柔世界,难道要留待青春期时猛然惊醒这世界天翻地覆?孩子没有那么脆弱易碎,不必把他们当作需要欺瞒的对象。
忽略了味道的描写。
原来英国也有代替高贵的太子接受责罚的角色。
故事细节处结合当时的政治、民生、阶级利益,因而生动又有深度起来。
巧遇安排相对合理很多。
环境和地位对于人心的异变。
对时代风貌、典礼仪式记录细致。这一点像古典时期的风格。
———
在后世很多故事模版上都能看到这本书的影子。当然,是不是最早的此类故事的雏形,还不得而知。
马克吐温的知识储备充足,对于社会层次与结构目光透彻。因此在这种老的故事框架下(毕竟是1881年发表的)讲故事的水平老练,比后世的徒子徒孙都要高明。
相对于短篇的字字珠玑,尖酸狠辣。节奏是慢了些。
依然很了不起。
——
-“野狐国”读书群。一个小型阅读圈。致力于读书、交流、书籍交换。有兴趣加入我们请私信。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三):王子与贫儿 “疯子一世”与汤姆
一直以为马克吐温是个地道的幽默家,但这本书打破了我浅薄的看法。在这本书里,我没有读到一丝的可笑,也许使我不够诙谐?哈哈
刚看到小王子爱德华与小乞丐汤姆康蒂互换角色的时候,觉得有种电视剧情老一套的感觉,于是怼它的好感顿时下降,懒劲儿上来了,一发不可收拾——不爱看。像读《呼兰河传》时一样,强迫自己看下去,后面的情节开始与众不同。王子经受磨难,却始终没有丢掉威严和自己的尊严。佩服迈克斯·亨顿能以怜爱的心境对自以为是的“疯子一世”呵护备至,那么难得!!王子的经历使他知道体恤百姓,成为一个好王,而谢天谢地,汤姆在过程中刚有一点忘本的意思,还好及时改变。这是我想要的结局。
还有要提的就是:国玺的部分设计的很巧妙。赐予迈克斯·亨顿可在国王面前坐下的部分也很有意思。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四):马克·吐温的悲剧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于1881年发表的童话式讽刺小说,被马克·吐温认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然而相对于《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部荣登语文课本的小说而言,《王子与贫儿》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 《王子与贫儿》的故事框架并不复杂:乞丐汤姆和王子爱德华因为好奇心使然互换衣服,阴错阳差下,互换衣服变成互换身份,一波三折后,乞丐把原属王子的一切都归还对方。 大概因为故事框架过于简单,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王子与贫儿》格调不高,仅是一般作家也能写出的二流作品。但故事框架并非故事本身,互换身份式的儿童故事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马克·吐温被福克纳尊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生于1835年的马克·吐温同见证过唐朝由盛转衰的杜甫一般,亲眼目睹了美国从一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积累而逐渐演变成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 当他所信赖的资本主义民主已不复存在、底层阶级民众的生活愈发艰难,马克·吐温也必然会同杜甫一般,用文字去揭露社会的黑暗、去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大概是所有伟大作家的“通病”。 毫无疑问,《王子与贫儿》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用一个虚构故事去批判和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 于是马克·吐温将《王子与贫儿》的故事背景放在了十六世纪中期——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彼时的英国刚刚完成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 十五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城乡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中小封建主以及各阶层农民同大贵族封建主的冲突愈发尖锐。1485年,亨利七世依靠英国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以及法国政府的援助,杀死查理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完成这场资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总是伴随着血腥和暴力。这种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则是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 而新兴资产阶级掠夺农民土地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来自于英国的“圈地运动”。 英国从十四世纪资产阶级起步不久之后,资产阶级地主就开始用篱笆、壕沟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而亨利七世完成资本主义革命后,这种圈地运动得以合法化。 圈地运动空前加速,耕地变为牧场,农民流离失所,而都铎王朝发布的法令中,流浪的农民会被安上“游荡”的罪名——割掉耳朵并烙上烙印,乞讨者也会被投入监狱,无以为生的农民只能依托于资产阶级的雇佣苟延残喘。 在《王子与贫儿》中,爱德华王子同流浪者一起流浪、逃亡时,逃亡者约柯尔的一次个人独白正是对整个残酷的英国资产阶级的血与泪的控诉。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阶级冲突在《王子与贫儿》中的另一个体现则是残酷的法律。 爱德华王子在民间流浪锒铛入狱时,“只要一有机会,就要询问那些囚犯,借此给自己增长见识,以后好把国王的职务做好”,也正因如此,爱德华王子见证到英国法律真正的阴暗。 爱德华王子在监狱见到被火刑烧死的“罪犯”——仅仅因为她们是浸礼会教友;见到过仅仅因为偷取织布匠一两码布就被判处绞刑的女人;也见到过把主人逃掉的猎鹰捉回家就被判处死刑的工匠…… 这些残暴的处罚正是资产阶级暴政的体现,是资产阶级用国家权利强迫破产的农民忍受资产阶级残酷剥削的武器。 于是马克·吐温借爱德华王子之口说:世界上的事情都安排错了,有时候国王应该尝一尝自己的法律的滋味,学习学习仁慈才行。 只是爱德华王子的这句话恰恰显示出马克·吐温的政治立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得到了广泛发展。 而自由竞争到垄断主义的过渡,同时也是初级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发展,在垄断市场的压迫下,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当时的美国与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是如此相像。 而马克·吐温亦是在《王子与贫儿》中给出自己的答案:社会矛盾的解决应寄希望于仁爱公正的领导者——却意识不到领导者同样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维护的同样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改良主义永远无法消除问题。 《王子与贫儿》中包含的马克·吐温的理想,何尝不是一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