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文学小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文学小讲读后感100字

2021-04-22 01:3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文学小讲读后感100字

  《新文学小讲》是一本由严家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文学小讲》读后感(一):大变局之下的新文学

  

大变局之下的新文学

评《新文学小讲》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从时间上看已经很“老”了。新文学的新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特别意义,朝代更替、社会变革带来的新形势,东西方文化交融产生的新思想,危难时刻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新使命,让五四期间的文学显示出独特的重要作用。

《新文学小讲》更多的篇幅内容都在评价五四文学,还有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点评,读者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受益。从对整本书的阅读来说,我觉得五四文学是对于传统国学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并且是在吸收大量西方先进思想之后对国学的一种改造,所以说,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启蒙,更是文学上的一次革命。要说明的是,五四文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单纯批判,更谈不上敌对了。再拿五四文学和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对比,就容易贻笑大方了。

鲁迅先生是五四文化革命的一员主将,因此,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则显得非常重要了。书中对于鲁迅先生的总体评价是“多元化的文学道路”,并指出了鲁迅先生在五四文化革命中的功劳:一是忧愤深广的情思,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思想的启蒙;二是超拔非凡的艺术成就,给广大读者带来了诸多的作品;三是各种文体实践的功绩,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均由涉猎,可谓成就非凡。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是五四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既然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可以说,五四文化运动同样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短小精悍的《新文学小讲》,可以当作我们认识和理解五四文学运动的概貌,并且从中得到文学革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就是人学,在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各种文学思想通过互相交流、融合、砥砺、竞争,最终形成了浩瀚无边、精彩无限的文学世界。在当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国际形势在长久以来西强东弱的形势下,逐渐呈现出东升西降的态势,会给这个迸发出生机的古老民族一种什么样的动力?给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发展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2021/4

  《新文学小讲》读后感(二):回望五四,启蒙仍然在路上

  

世间事就是这么巧——在即将迎来“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读到了严家炎先生这本《新文学小讲》,得以在这位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的带领下,走进“五四”运动所催生的新文学的世界,领略一代文人的风采,理解他们的思考与选择。

严家炎先生用一篇篇文章切入了“五四”所发生的那个时代。一是分析了“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他认为,“五四”作家群体具有文化程度较高懂外语,科学技术知识丰富,拥有个体本位价值观念,关心哲学注重思考四个特点,他们了解西方文学、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最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一代。二是解析了“五四”文学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他列举和点评了“五四”时期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重点篇目,指出创作背景、艺术样式、表现形式,分析思想源流、创作特点、艺术流派,考据详略得当,可谓切中肯綮、持论公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三是辨析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后世影响。他是在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林毓生教授《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关于“‘五四’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思想的源头”这种观点进行批驳的基础上,论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文学是时代的缩影、时代的心声。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正是这种环境逼迫仁人志士,包括文人作家寻找救国救亡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对这一危机的激烈回应。面对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国家,面对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社会大众,人们迫切地想要找到贫穷落后的根源,找到一条迅速富国强兵的道路。“德先生”和“赛先生”正是在这种背景提出来的,既是这次运动的两面旗帜,也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和思考、努力和探索。而它也以狂风暴雨式的狂飙突进,在思想、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弃旧扬新的巨大变革,其影响力所及一直延续至今。

也正因为它影响深远,人们对“五四”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观点,对此后的各类事件、社会思潮,也总喜欢从它那里找原因、找源头。但就其本质讲,“五四”运动更多地是一场启蒙运动,意在唤醒民众、开启民智,不管是思想的也好、文化的也好、文学的也好,目的都在于此。

实质上,启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社会整体发展的无意识和盲目性,决定着总要有一部分先觉者、先行者,他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领路人的重任,为人类,为社会寻找方向、开辟新路、擘划未来。就象社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一样,在每一个上升阶段都需要启蒙——即使“启蒙运动”已过去数百年,“五四”运动已过去一百余年,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启蒙 —— 这是一个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的接力的过程。

立足当下,回首“五四”,展望未来,“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句口号显然并未过时,启蒙仍然任重道远!

  《新文学小讲》读后感(三):今天中国文学的发展,要自信,更要善于“拿来主义”

大约一百多年前的1915年,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放在今天,新文化运动虽然稍有狭隘之嫌疑,时代的积极意义却是主流,值得肯定——辩证地来看,那是今天的任务。不得不说,反传统对于当时一潭死水的中国社会特别是思想文化界来说,绝对起到了搅动的作用,促使人们更加睁大眼睛,看向更远方,也重新来审视自己。

而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则是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比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这些人后来虽然有所分化,甚至其中一些人还有所倒退,但他们就此掀起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之风潮,却推动了思想文化界的“风暴”,直至内外因交集,“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此起步。

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显然充当了先进的“代表”和“先驱”的角色,和“旧”的传统文学形式显然截然不同,让人印象深刻。但当时新文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很多时候,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却肯定不会有一个深刻而准确的认知——模糊不清的印象,更容易陷入迷惑不解之中。一知半解,从来都是为害犹甚。

所以,必须静下心来,找出几个“标本”,剖析之下,才有利于得出更接近真相的结论,也有利于指导自己认识当下。而且如果有一个“捷径”,那就更好了。《新文学小讲》这样一本“大家小书”,恰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虽然名字上写的是“小讲”,看起来讲得也的确“琐碎”,但却“粗”中有“细”——严家炎先生显然抓住了重点。他从“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入手,深入挖掘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个概念中“现代”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究竟来自于何方!如果足够留心,不难看得出来,其中有“点”有“线”也有“面”,未必面面俱到,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能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非常关键的问题,更为今天中国文学甚至是思想文化界看得更长远提供思路和借鉴。

大约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百年之后,今天的中国虽然已经越来越自信,实力也越来越强大,其实仍然需要向百年前学习和借鉴,不是返回去重走当时的路,而是要具有那样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变革的精神和斗志,不把“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而是依然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断然的行为,从而为“下一步”行稳致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其中的道理,百年前和现在,其实并无二致。

怎么样才能够拥有“清醒的认识和断然的行为”呢?办法其实鲁迅先生早已经讲过了,那就是不妨继续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且在“拿来”之后,还要善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也只有这样,“四个自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且结出硕果。

  《新文学小讲》读后感(四):《新文学小讲》:认识了解新文学发展的专业指导书

  

《新文学小讲》是严家炎老先生关于五四新文学研究成果的汇集,书中收录有二十余篇严家炎先生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学”的文章。从“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到文学思潮研究,再到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新文学小讲》对五四新文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在《论“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一文中,作者写道:“五四”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一代,是对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不只懂得某些表面,而且了解内在精神及其最新发展的一代。

这一时期,官派留洋、勤工俭学留法、自费东渡等多种走出国门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能够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单以留学日本的学生为例,1896年到1912年间,中国到日本的留学生总计有39056人。这其中就有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鲁迅先生。

新知识、新思想的注入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们在吸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在逐渐积累、酝酿适合我们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鲁迅先生在提起自己写小说时就曾这样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严家炎先生指出——真正显示了“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的,是鲁迅以及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正式成立,1932年初基本停顿)、语丝社(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未名社(1925年 4月24日创刊,1930年4月30日停刊)一部分青年作家。

鲁迅先生是新文学不可或缺的一员,《新文学小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及鲁迅先生,包括鲁迅先生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等等,对深入认识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文章《<微神>:老舍的心象小说》提到的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微神》,我曾多次阅读。老舍先生曾坦言《微神》是他本人很喜爱的作品,这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在老舍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是有些特别的。

《微神》最初发表于1933年10月的《文学》杂志。这一时期,多家刊物向老舍先生约稿,擅写长篇的老舍先生欲“捧场”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老舍先生认为“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在写长篇之前并没有写短篇经验的老舍先生曾自嘲说自己写短篇小说吃了亏。

《微神》开篇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初读时感觉似篇散文,及至文中的主人公决定去探险,“我”和“她”的爱情故事才徐徐展开。这是一个有些伤感的爱情故事,互生爱慕的青年男女,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多久以后,留洋归来的“我”见到了沦为暗娼的“她”。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情构成了非常好的映衬。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小绿拖鞋”给人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听见我来了,她像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像两片嫩绿的叶儿。严家炎先生形容《微神》为艺术结晶——精美的结构、纯净的情思、奇妙的心象、诗样的语言——的确名副其实。

《新文学小讲》中还有关于文化生态平衡的思考、京派小说的解读等等。严家炎先生在小序中提到,自1958年先生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时起,先生从未间断过对“五四”新文学的探索和研究。严家炎先生经年的积累和沉淀成就的这本《新文学小讲》,为我们了解新文学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引导和帮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