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将尽》读后感精选
《长日将尽》是一本由[英] 石黑一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日将尽》读后感(一):一生漫漫, 长日将尽
2020年的最后一天,看完长日将尽已经快到零点,回想初读时老管家那种严谨到刻板深沉,絮叨又繁琐的回忆讲述过往岁月的方式让人联想到英国那暗淡阴郁的多雨天气,往后的阅读过程中,史蒂文森关于在管家这一领域整个职业生涯如何达到巅峰,以及对“尊严”这个词所进行的深度探讨,对于父亲往日职业生涯的回忆和崇拜以及新旧交替的思考。一战二战期间整个达林顿府在历史车轮下所扮演的角色,看着从世界级会议的促成举办者到因为“绅士行为”成为纳粹帮凶的爵爷,史蒂文森也在这个追求极致全心侍奉和信任主人的过程中,从盲目信任到产生自我怀疑,从他后来在出行过程中否认自己过往侍奉达林顿勋爵的经历,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执念的动摇。而对于肯顿小姐的情愫,可以说是其在追求职业高度的前提条件下必然的舍弃,其实在老管家字里行间,他并不是铁石心肠的人,而且也完全可以体会到肯顿小姐的心思,但为了自我成全就必须要放弃这些情思,包括对于自己的父亲的冷漠态度,也同样如此,而老史蒂文森何尝不是在成全自己的儿子。人都有选择性遗忘已期自我保护的心态,在漫漫长河里,太多的遗忘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孤独,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自我慰籍,长日将尽,回溯半生,冗长又深沉,见证了府邸的兴衰跌宕,余生也将在这长日里度过。
《长日将尽》读后感(二):无路之旅
生活中真正让我们感到不开心或深感遗憾的事,莫过于那些我们已经错过又无能为力去改变的境遇。如今再读《长日将尽》,更像是一段无路之旅,随着主人公的回忆逐渐认清事实的原貌,即便作者以极其收敛的笔法一一道出过往,悲伤的情愫已郁结于心,不知为何竟然在睡梦中哭醒,醒来却又记不起始末缘由……
主人公史蒂文斯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刻板的——身为一名恪尽职守的男管家,史蒂文斯着迷于管理庄园及人员编排,阅览书中的地理风貌却不曾有亲身体验的冲动,他极其严苛地执行着自己的行为准则,近乎机械化的行为方式,对事业吹毛求疵地执着追求,一言一行似乎总是拒人于外,给人十分生分的感觉。
稍许拉近距离感的可能是史蒂文斯回想往事时的挣扎与遗憾——出于某种动机史蒂芬斯总是习惯于克制隐忍自己的情感,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赋予自身使命感和职业尊严,甚至他在回忆过往都是以一种遮遮掩掩的口吻,他试图辩解也曾试图自圆其说,直到抛开不切实际的念想,那一刻他或许开始接纳自己,寻找出路。
这无疑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平淡地诉说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失去、不断否定的过程。作者借由史蒂文斯的回忆铺陈叙事,得与失跃然眼前,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有着固有的认知及理想追求,而作为互相牵绊的社会人,家庭及感情生活影响着各自的抉择,当局者难免会沉湎于某种想法中无法自拔,旁观者也未必能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想来史蒂文斯的悲痛或许根植于其将事业、家庭、情感置于非此即彼的选择之中,正是基于这种割裂的认知,史蒂文斯绝决地选择了事业,也因此对亲人、爱人抱憾终身。
这也是一个对抗失败主义的故事,无可挽回的错失作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仍有豁然开朗的可能性。作者擅长捕捉人物的心理变化,含蓄的叙事手法,适当的留白空间,在战争动乱的背景下,探讨集体意志与民主政治的微妙关系,将个人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对于事理的条分缕析必然基于人物的性情、过往经历,所处情境等诸多因素,诚然史蒂芬斯并不完美,甚至过于迂腐,这样的人物不近人情,似乎注定结局无法圆满,好在结果还不算太坏,至少最终史蒂芬斯检视过去不再闪躲,随着生命的延续学会了接受现实。
或许言不由衷的只是回忆的模棱两可,认知的固有局限,个体的内在矛盾……试想不同的心境,时间无法倒流,繁杂的因素造就了无法逆转的结局。时移世易,落子无悔,此生奔赴这段无路之旅,恐怕别无出路,情非得已。
——无法改变的,唯有释怀,可以把握的,切莫畏难。
《长日将尽》读后感(三):好的作品总能引起人的共鸣
《长日将尽》是诺贝尔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并于1989年获布克奖。小说以豪门贵族达林顿府的管家史蒂文斯先生的一次短途旅行为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史蒂文斯途中见闻以及他对自己作为管家的一生的回忆和思考串联起来。
在我看来,史蒂文斯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无疑拥有许多可贵的优点,否则也不会赢得肯顿小姐的青睐:他对自己的工作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对自己的雇主恪尽职守,隐忍而克制,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诸多见解:他对那些浮于表面的华丽伎俩不屑一顾,而更加注重作为一个管家更为本质的品德。其中贯穿全文的,是他对于“尊严”的看法,在史蒂文斯看来,一个管家如若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镇定自若,并且能服务于一位品德高尚的、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绅士,便能被称为是有尊严的。但同时他又是丧失人性的:为了成就伟大的事业,他罔顾父子亲情、压抑自己的爱情:他人生中的两大失落都与达林顿府的两次重大会议相关联(读这两部分让我几近落泪)。1923年,达林顿勋爵在府内召开国际会议,为战后德国争取平等的国际权益,而在此期间,史蒂文斯的父亲在府中阴暗逼仄的阁楼中去世,他却没有与父亲好好道别;另一次是纳粹政权上台之后,达林顿勋爵在府中安排英国首相和德国大使的私密会议,企图促成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和希特勒的会面,而当晚,肯顿小姐答应了一个旧识的求婚,他徘徊于肯顿小姐的门外,却不曾表达自己的心意。回想这两次事件,史蒂文斯的评价竟是“成就感“——他的职业操守经受住了极端状况的考验,可想他的自欺(或是痛苦)到了什么程度,但即使史蒂文斯在回忆中尽可能地美化自己的雇主,合理化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看出他的闪躲和矛盾。如他所说,他确实处于世界轴心的位置,但是作为一个个体,他的人生是有尊严的吗?他不但压抑住了自己的情感,也放弃了拥有观点的自由。
时过境迁,达林顿勋爵已经过世,达林顿府被卖给了一个美国商人,而史蒂文斯的服务也是交易的一部分。他一生所服务的勋爵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一生所追崇的事业,也不过是新雇主向朋友炫耀的商品。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切的意义终有一天将失去其意义。长日将尽,回首往事,想必连史蒂文斯自己也难以再欺骗自己了。肯顿小姐在信中说,“我的余生在我面前伸展为一片虚空”,这何尝又不是史蒂文斯自己的心声呢?
我没有办法谴责史蒂文斯,他自始至终展现出他作为一个高级管家的涵养和克制,我只是觉得非常的哀伤。我在想,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少有一点史蒂文斯的影子吧?我们难道不曾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做出不忠于自己的决定?我们难道不曾怀疑过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到底意义何在?我们难道不曾为了缓解内心的矛盾,而不停地欺骗自己?我想,面对现实的痛苦也许难以承受,但是一味自欺的痛苦,却如同慢性疾病,将伴随一个人的余生。
《长日将尽》读后感(四):长日将尽
是看完后会久久怅然的作品
史蒂文斯怀揣着想要寻回肯顿小姐做自己的帮手的想法踏上旅途,在为期六天的行程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管家的半生岁月。
史蒂文斯这一生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为成就伟大,为达成自己心目中所想的那类“尊严”。为此他不惜压抑自己的所有情感,亲情也好爱情也罢,他把自己所有的私人情绪和私人生活都压缩,砍去,长成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但脚下却尽是一片荒芜。他这一生就像他的起居室那般沉闷,空旷,无趣而乏味。肯顿小姐形容他的房间就像个牢房,在我看来这句话某种程度上竟成一种隐喻,影射着他这一生都被锁在管家这个身份下,被锁在工作下,锁在曾经繁荣而今寥落的达林顿府中,何其沉重又漫长的一场囚禁。
他是自愿选择这样的一场囚禁的,在追寻自己心里所认可的伟大与尊严时,他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无形的囚禁,亲人离去,错失爱情,他都极好的克制住自己,甚至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他自认为他做到了一个伟大的管家该做到的处变不惊,以雇主为上,为一个真正的绅士贡献自己的一生。
直到达林顿爵爷自杀,达林顿府易主。
他知道他全身心信任和服侍的爵爷是错的,但他不敢去面对,这意味着他过往的一切都将无意义,伟大也好,尊严也好,他做出的所有牺牲,放弃的所有东西,都将无意义,那是史蒂文斯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的。
直到此刻,他信仰了半生的东西才成为枷锁。
感到无力,在细枝末节上犯错,无法再以百分百的热情服侍新雇主,史蒂文斯的世界开始出现裂缝,他缝缝补补总也无济于事,连新雇主都看出他的失落和不适,建议他去长途旅行。
他却如同他父亲一般固执,拒不承认。
和肯顿小姐等车的那个公交站台,是全书史蒂文斯情感表露最为直白的地方,他曾爱过也爱过他的人已经在岁月的洗礼下成长为能够将曾经的幼稚行径、热烈浓厚的情感、所有的懊悔不已和遗憾、接收生活正视生活的女人。
而他却毫无长进,依旧隐忍,依旧回避。
这才更见那句“我已经完全心碎了”的重量,他必定是极度难过,才会再也没有办法假装。
直到这里,史蒂文斯这个角色才达成了石黑一雄所要的“我要他在最后裂出一条缝”
史蒂文斯说肯顿小姐曾写过余生都是一片虚无,肯顿小姐矢口否认后反问他余生会如何。
他回答道余生会如何充实,定不至于虚无。
我却总觉得这是史蒂文斯在自欺欺人,我丝毫不怀疑他会在回去后继续投身于工作,却也不怀疑他在人生弥留之际必定会遗憾,感慨自己半生虚无。
透过那条裂缝,我得以窥见,这个正值壮年的男人,已经垂垂老矣的灵魂。
是非常优秀的一本书,翻译得也很好,大段的独白,遣词造句精心设计的话语,足见史蒂文斯的克制隐忍,谨小慎微,但又在他看似客观公正的叙述中能够感受到他细微而汹涌的情感
他的情感正如他这个人一样矛盾
长日将尽这个名字也很好,恰如史蒂文斯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