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精选

2021-04-21 00:1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精选

  《让营销变简单》是一本由特里·奥莱利(Terry O’Reill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一):米其林卖的是轮胎?可口可乐卖的是饮料?

  

不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我们都在所难免的摆脱不了一个最直接的供求关系。市场有需求,那么久一定会有销售人员,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而这本《让营销变简单》则细致入微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这个话题,生动的再现了在营销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本宝藏级别的市场营销圣经。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广告人,还是在读的大学生,相信在这本书里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书封设计

一、你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生意吗? 你究竟是做什么生意的?这个问题几乎是一个行业通用的问题。如果你可以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掌握了你营销的重点和本质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哲学感官层面的呈现。就像书中所列举的那些案例一样,哈根达斯不仅仅是售卖冰激淋的,他们销售的本质其实是感官体验,吃一口哈根达斯可以带给味蕾不同的刺激,让人产生难以忘却的感觉。(犹记得大一出去逛街的我去哈根达斯买了一个球是真的好贵,当时真的心疼了好久。)这也是为什么哈根达斯可以做到行业领军者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在同类产品里带给消费者的感官体验绝对是无与伦比别的产品难以替代的。

目录设计

米其林卖的不是轮胎,他们销售的其实是安全,因为轮胎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系数;苹果卖的也不是电子产品,他们卖的是个人赋权主义。就像每一台苹果手机的专属序列号,苹果的安全系数也是相对完善的。 通过以上佐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便是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出你所销售的重点内容来,只有把这个重中之重区分出来,你才能更好的进行营销,否则再多的广告都是徒劳。搞清楚自己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是让的生意变好的基础要义。

好的创意究竟是什么?

二、把话说到前面,把事做到无形之间! 好的营销者绝对是一个善于提炼卖点,懂的讲故事的人。所以,如果你现在有营销的诉求,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做的事情就是提炼出你自己的卖点来。 无论什么产品请记住,卖点不需要一箩筐。简明扼要的信息永远最抓人心。往往越简单的,越朗朗上口的内容越容易被人记住。就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说到洗发水的广告,一定会条件反射的想到那些年的海飞丝广告“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还有电视上那个最经典的销售急支糖浆的广告“为什么追我,我要急支糖浆”。你看,广告的内容很简单,很直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当局者的我们很容易把卖点提炼的很多,从而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让广告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你的卖点很重要。

其次,好的营销一定是会讲故事,一定是会打感情牌的。看完书中的案例让我想到了一部剧中的情节。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陈江河夫妇为了销售自己最新的热水器产品一反常态开始向人们免费赠送链接热水器的软水管。当热水器产品到货后,他们夫妻两人开始张贴告示向大家回收这个水管,这下大家都看懵了,当夫妻两个人缓缓到处这个故事,人们也接受了他们销售的最新产品,这个订单和收益也自然不再发愁。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但是陈江河夫妻两人却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动用了人们的情感联系。

封底设计

陈江河夫妇不仅抓住了人们的内心诉求,还一反常态,让消费者跟着他们的节奏前进,超出了人们逾期的期待值,贴心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说,最后他们的成功也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让营销变简单,不仅仅应该停留在会议室里,要切合实际,要实用有价值,时机很重要,成为品牌,打造个人ip更重要!

  《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二):跟北美广告教父学习用营销思维打造个人IP

  

在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前,提到“品牌营销”,我们通常想到的都说一些大型的企业,比如可口可乐、米其林、麦当劳、肯德基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都离不开漫长的打磨和巨大的投入,然后才在消费者的心里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形象,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IP。

如今,进入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IP已经不再是品牌和企业的专属,而是逐渐变成了一个符号、一种价值观、一个共同特征的群体、一个自带流量的内容。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赋予了个体极大的机遇和福利。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如同一款产品,你如何表达自己,就是你在如何为自己和自己身后的产品代言。因此,有人说,这是个人IP崛起最好的时代,因为互联网赋予每个人的机遇都是平等的。

在未来的商业世界,将会出现更多“小而精而美”的个人品牌,甚至会出现个人品牌主导整个商业世界的现象。对个人而言,打造个人IP,实现自媒体商业变现,就是普通人能够快速崛起的最好方式了。

身为普通人,要如何打造自己的个人IP呢?

北美广告教父特里·奥莱利在他的著作《让营销更简单》中,给广告从业者和广告主们总结出了了15堂营销战略课,尽管这15个营销战略所服务的对象是大型企业,但其中的营销思维却对我们打造“个人品牌”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特里·奥莱利是加拿大著名的广告人,拥有四十余年广告从业经验,曾主持过包括百事可乐、固特异轮胎、大众汽车、尼桑汽车和哈德孙湾公司等多个知名品牌的营销活动,曾获得数百项国际广告大奖,还联合创办了多伦多和纽约海盗广播电视公司。

除了主持品牌营销活动,特里·奥莱利还推出了《广告》《说服时代》《影响之下》等多个知名市场营销广播节目,纽约广播两度将其节目评为“年度最佳节目”,苹果商店将他的节目评为“2011年度最佳新播客”和“2015年最佳播客之一”。

加拿大广告设计俱乐部、加拿大电视局、美国市场营销协会都授予了特里终身成就奖。麦克马斯特大学在2012年授予他法律专业荣誉博士学位。圣玛丽大学在2015年授予他民法专业荣誉博士学位。因此,他也被称为“北美广告教父”。

《让营销更简单》一书,是特里·奥莱利写给广告从业者和广告主的一本战略营销秘籍。书中,奥莱利从自己多年的广告从业经验出发,深度剖析了广告、营销和文化是如何融合并产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他结合上万条精选广告案例,为我们阐述了广告从业人员需要了解的广告基本内核和营销原则,帮助我们拆解成功的商业营销背后的秘密。

单看书籍的介绍,可能你会觉得,这样一本写给广告人和企业的营销书籍,似乎和打造个人IP没什么关联。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人和产品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成为身兼数职的“自由职业者”,而不是为某一个老板和企业打工。

当你决定成为自由职业者,就注定要“一个人活成一只队伍”。你是你自己的产品,你就要负责把这个产品卖出去。打造自己的个人IP,其实也就是卖自己的个人品牌。

那么,奥莱利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定位要明确。

奥莱利在开篇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到底在做什么生意?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通常,企业试图卖给顾客的,和顾客真正想要买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清楚自己要卖什么东西的。听起来很匪夷所思吧?

举例来说,米其林卖的不是轮胎,而是安全;哈根达斯卖的不冰淇淋,而是感官享受;苹果公司卖的不是电脑,而是个人赋权;还有可口可乐,他们卖的是小甜水吗?不,他们卖的是幸福的感觉。

那么,运用到个人IP上,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同时要洞察到客户真正想从我们身上获得的是什么。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大IP李子柒,她的每一个视频都在教人们做菜,这确实是她的专长。但是,大家喜欢看她的视频,是为了学做菜吗?明显不是。大家喜欢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传统东方文化的生活方式。

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李子柒售卖的产品其实都是代工厂贴牌,但还是愿意买,本质上是对她的那在生活方式产生了情感和社交上的共鸣。

第二,讲好你的故事。

人类天生就喜欢好故事。从原始人到现代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职业,想要说服和影响他人,就必须掌握讲故事的能力。

那么,一个好故事,对营销有多重要?

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故事经济学》中说道:“掌握了故事技巧的营销人员将革新未来,播种并收获永恒的馈赠。”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个人IP,想要在众多相似的产品中脱颖而出,除了拥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还需要建立完整的故事线。

世界级故事大师安妮特·西蒙斯曾说过:“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一个好的故事,必定是真诚而充满温度的。一个企业的故事主线一定是源于企业的目标、核心使命、价值观等。

对于个人IP而言,你的故事主线一定是源于你的初心。仍然以李子柒为例,在全网走红以前,她其实是开过网店的,但那时生意惨淡,几乎无人问津。后来,她才开始拍视频做内容,记录自己远离都市和人群的回归传统的生活。而正是这些极具个性的内容和故事,渐渐地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当然,所谓的讲故事,并不是说要编造故事。好的故事都是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哪怕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一些真实的故事。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都要符合你的初心和价值观。

第三,重视细节和服务,打造口碑。

如今的商业社会,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由一家垄断市场的时代了。不仅商品市场无限扩大,连购买这个行为都已经变得无比便捷。那么,顾客选择产品,除了选择的是产品的质量,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产品的口碑。而良好的口碑打造,就离不开细节和服务。

奥莱利指出,客户服务也是营销的一部分。它甚至是一个比市场营销更真实的衡量标准。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和客户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最终形成口碑的传播。

对于个人IP而言,如何做出自己的口碑?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你擅长的行业或领域持续地专注和精进,并坚持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产品。

个人IP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网红”在成名前都经历了漫长的打磨和付出。所以,如果你决心要打造个人IP,请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用心去做,就一定能看得到成果。

  《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三):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护城河”

  

广告作为营销手段中的主要方式,自出现那刻起,就以它承载信息、传播商品的巨大体量深受商家的喜爱。作为通行的传播工具,广告在起初的作用只是承担着商品介绍与招揽顾客,但当1941年7月1日宝路华钟表公司推出第一只电视广告后,它开始逐渐脱离原先的扁平化,转而走上一条高传播度、高收视率、高叙述力的道路,当时宝路华的十秒广告只有一句台词 『美国以宝路华的时间运行!』,由广而告之转变为打造品牌IP的营销转型也逐渐开始。

宝路华广告

作为北美广告教父级人物,特里·奥莱利当然深谙营销之道,在本书中他从个人经验出发,多事实并轨叙述了其个人对成功营销方案的理解,任何企业都需要一条自己的护城河来为它的商业堡垒护航,而在这条护城河的打造当中,总离不开奥莱利所探寻的这些条商业规律:

明确自己的商品定位 抓重营销卖点 制定比产品更高一级的商业战略 了解大众情感需求 塑造品牌文化 把握市场机遇

自1941年起,市场争夺战彻底开启信息模式,至今不过短短八十年,我们见证了大众汽车1959年提出的 “think small” 如何扭转小型车的市场态势,也看过苹果公司如何用标新立异让年轻人们纷纷“竖起中指”加入自由的狂欢,营销手段的蜕变是呈指数的,市场的颠覆也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人愿意远离那块大蛋糕,那么在这条众人并行的道路上,用精准创意撬动成功或许是每个从业者追求的目标。

回到当下来看,广告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止是对商品的补充,它更多承载的是品牌自我定位的塑造,以国产品牌为例: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搬运工,脑白金——过年不收礼,金龙鱼——1:1:1等等,都是通过广告词的简洁明了达到商品出圈的效果。对商品特征叙述全面,不如猛抓一点,这也是本书作者在第二章提出的概念——卖点越多,吸引力越低。

对于信息大爆炸的当下社会而言,简单明了的信息总能占上风。诚如奥莱利所言,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最清晰的描述,其实是件极其困难的事,这要求从业者必须了解自己的商品,明晰公司的策略布局,而从侧面其实也印证了商品的扎实程度。掌握“电梯销售”的精髓,用一句话把你的货卖出去,如果还能再加上爆炸性的点缀,比如《谍影重重》翻拍电影时,投资人根本无需去对照那套厚厚的原著,只需要通过一句介绍“如果一个人在失忆后忘记了自己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刺客呢?”就足够抓住他们的眼睛。

电影《谍影重重》

另外,诸多国产品牌的塑造之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汇源果汁在03年推出的“冷”计划,即通过无菌冷灌装技术确保果汁不会因加热生产导致口感降级。但其实汇源的生产线01年就已上线,但03年才推出此类广告,其缘故是因为产品方在那一刻才意识到,顾客并不能分辨出热灌装果汁与冷罐装果汁的口感差异,但他们会天然认为没有经过加热处理的果汁更好喝。所以传播商品技术,不如传播商品价值,对用户的想法进行妥协远比不接地气的表达更有效。换用书中第八章作者的话就是,你需要了解人性。

作者在本章中以芝加哥环湖弯道举例,因为其弯道的s型设计导致该处的事故率居高不下,无论是当地政府加粗标线还是增加警示牌都于事无补,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将道路上多绘制水平条纹,越到弯道处条纹距离越短,让司机感到自己的车速提升了从而自觉降速。这种反直觉方案一直是奥莱利沉迷的地方,因为他极其清楚,让用户去追求你的商品,不如让你的商品创造用户不得不选的理由。就像饭店的颜色要选红色,节食主义者更爱蓝色,理解人性,顺从人心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当然,近些年,我们在讨论国内营销成功的典范时,永远会提到海底捞的名字,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营销策略的转型需要遵循的市场规律,即你打造的不是商品,而是品牌。

事无巨细的服务态度,是海底捞跻身一流的金字招牌,在这其中,消费者获得的并不是一份火锅,而是一次服务享受。同书第一章中所说的一样,米其林的广告指向点不在轮胎,而是在安全;苹果从事的不是电子技术,而是1984年超级碗广告中提到的,给人们最大的对抗精神;可口可乐推销的从不是饮品,按他们自己的话,那就做幸福感。当品牌的核心价值超出商品本身的时候,大众的选择就并不仅仅存在于one or other one,这个或者那个,而是变成了ordinary or better,平凡的或者更好的。让你的用户认同你的与众不同,你的品牌自然风生水起。

苹果《1984》广告

当我们进一步跟随作者的论述去解构营销这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好的营销策略永远是为“人情”所服务的,无论是所谓是抓住卖点,还是逆思维模式,亦或是第五章提到的“讲故事”的能力,以及第九章里对热度的把控,其实都是在为用户的情绪埋单。就像作者借用约翰·赫加蒂的那句话——在组织机构和商学院中,逻辑总是高于情感的,但其实情感才是品牌真正价值所在。

再标新立异又精美绝伦的设计都不如一句“我在替你着想”重要。再联系大卫·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里说“好的广告能够在卖出商品的同时,避免彰显自我的存在,它应该要让消费者的注意力牢牢钉在商品上。巧妙地隐藏操作手法,是广告公司应尽的专业责任。”

我们也能有所反思,最好的营销其实就应该是,忘记自我的存在,隐藏那些技巧性的东西,全神贯注于消费者本身上。毕竟,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最好的护城河一定是它坚定的消费基础人群。

  《让营销变简单》读后感(四):营销:理解人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01.

先来看一个故事: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巷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

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常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小。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给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这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民们也理解,几个人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更看好101,还是102呢?

乍一看,102只要是乘客都收钱,显然一趟下来,赚得比101多多了。

但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却不见了。因为没能够向客运公司交够钱,只能停开。

为什么会这样?

很显然,短期内102虽然赚的钱多,但“竭泽而渔”的赚钱办法很容易失了人心。

而102与101的做法,归根结底就是营销策略的不同。和101相比,要想长久地赚钱,102还需要做到这两点:

1.摸透竞争对手,把握市场风向。

2. 摸透人性,把握人心。

02.

在《让营销变简单》中,作者特里·奥莱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到底在做什么生意?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仔细思考一下:

麦当劳是餐饮行业吗?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是食物美味?耐克卖的是鞋?

麦当劳海底捞耐克

是,但也不是。

从表面上它们确实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必须品,但在今天,我们选择要不要去一家餐厅、买哪家衣服,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而是商家主动送到眼前的,且能帮我们实现某个小梦想的商品。

麦当劳除了好吃,它更大的优势在于便捷,每个城市的街尾巷口,都散落分布着好几家麦当劳。想吃,只需要打开手机地图,找一家最近的堂吃或者点外卖。当你犹豫不决不知道吃什么,或者赶时间没多少选择空间时,去标准化的麦当劳,准没错。

带数字的红色标记均为麦当劳店铺

那海底捞呢,众所周知,它的服务是顶尖的,顾客去海底捞,除了是为了吃,大部分还是冲着海底捞的服务去的。美甲、生日祝福、小熊陪食,不管你是一家人还是一个人,海底捞的热情都会让人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这点正与很多老板不搭理人、迟迟不上餐的馆子形成强烈对比。

最后,再说说耐克。运动品牌众多,选择面很大。很多人家里可能不一定有一双耐克,但大部人肯定知道JUST DO IT这个广告语。在广告界,这句广告语也堪称营销经典。不仅因为它短小好记,更重要的是,它在为顾客造梦。运动时,怀疑自己能不能赢;职场上,不敢和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努力时,脚上的耐克都会提醒你:“别犹豫,就是干。”以这句广告语为品牌调性的耐克,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人向往的果断态度。

这些都是经典的营销成功案例。而营销,则带给这些企业数以百倍甚至万倍的利润。

有没有发现,这些营销经典案例,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认知:它们都只有一个最突出的亮点,且多年不变。

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电梯推销”,即用一句话讲清楚你在做的事情。

营销高手都知道,卖点越多,一件商品的吸引力就越低。

这就好比:我拿了一款面膜,告诉你说,它能消炎祛痘,能淡化色斑,还能补水保湿。如果是足够专业,或者是面膜资深使用人士,就会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面膜,能够一次在涵盖这么多功效(也有卖得好的,但和前面102一样,也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那如果我拿一款补水的芦荟面膜给你,信息点是不是就更明确了呢,芦荟=保湿,保湿就选芦荟。

当顾客心里渐渐对商品产生信赖时,品牌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强到即使面临被清除出中国市场,耐克在打折时,仍会被抢购一空。

这就是营销催生出的品牌的力量。

03.

回过头来再看看耐克的案例。

JUST DO IT 这句广告语的创意来自美国著名广告人丹·维登。但这句话却并非他原创,它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just do it总是与热血、运动等话题相关

1977年,丹·维登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连环杀手加里·吉尔摩被执行死刑。吉尔摩在波特兰长大,在犹他州被执行死刑。

行刑前,他交代了自己的遗言,“Let`s do it”。

老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临死亡的连环杀手没有求饶,也没有不甘。而是一句 Let`s do it。简短一句,却让维登深受震撼,它简短却有力,内涵引人遐思,让人印象深刻。

直到1988年,维登帮耐克提出广告语时,他依然记得这句话。于是他试着将这句话与耐克联系起来,便有了后来的JUST DO IT 。

丹·维登

如今,当我们提到耐克广告语时,就会不自觉发问:这句广告语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JUST DO IT代表什么意思呢?

这便是营销常用的“故事思维”:以情动人,而非以理服人。

纵观国内营销做得好的企业,罗振宇、罗永浩、雷军这些大佬们,哪个不是行走的故事点读机呢?

那故事营销这么有效,为什么企业们并没有纷纷效仿呢?

原因之一自然是优秀的故事讲述者太稀缺,那还有一个原因:不适合,或者说有更适合自己企业/商品的营销之路。

无论何种,营销都是企业在深入洞察人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降低大众接受成本,从而产生购买行为的商业行为。

基于此,书中还介绍了这几种营销思路:

1.别让创意死在会议室。

想到一个可执行的好创意太难得了,但营销是否成功还得看后续执行力。

2.学会蹭热度。

事半功倍的营销手段,也是当下自媒体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3.多做一点,贴心到超出客户心理。

和前文讲的101客车一样,让客户愿意为你花钱,首先得让对方认可你的商品或你提供的服务。但在市场商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客户更愿意找信得过的大品牌,或自己认可、放心的熟人。把陌生人熟人化,让对方感受到你处处是在为他考虑,从而拉进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对方才愿意买单。

04.

营销,说到底,就是洞察人性、让商品的卖点契合人性弱点。

对比《让营销变简单:北美广告教父的15堂营销战略可》中的内容,在几年的营销工作中,我也只是学到、用到了他所讲述的几点。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经典,分析深入浅出,适合营销、销售人员深读。

当然啦,营销的东西不仅仅在工作上很有用。现在讲“个人价值”,其实也就是自我的营销。如何把自己包装好,把自己的时间和工作能力销售给企业;普通人如何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靠的都是基于个人价值之上的营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