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馆之殇》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茶馆之殇》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02 15:1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馆之殇》经典读后感有感

  《茶馆之殇》是一本由秋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之殇》读后感(一):上下五千年,一碗茶滋味

  秋原的书我是第一次看,他好像还有两本书,是写经商跟晚清娱乐圈的,有机会一定买来看看(不是敷衍,是家里真的没地方堆书了…买书真的很纠结…)

  你看了就知道他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去查历史,不是说他说的就是对的,他在自己查资料的时候是加了自己的思考逻辑的,毕竟现在古代已经过去了,谁也没有时光机。

  看他的书是一种享受,我是很喜欢这种历史探究类的书的,奈何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他写的好多梗好多人我都不知道是谁,这样一来我更喜欢看了,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是我最爱干的事儿。

  谢谢秋原。

  《茶馆之殇》读后感(二):读无用之书,行无用之事,做无用之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o0828(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24866/

  《茶馆之殇》读后感(三):讀後

  平時很少看到寫茶館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取得特別好——茶館之殤,聽上去覺得好奇又覺得傷感。大概因為我是四川人的原故,一提到茶館,我的腦海里就是一個四方桌,上面放著一個蓋碗。這一本書主要講述了清代北京茶館的興衰史,作者的表達方式頗有畫面感,好似我就是那個時期的某個人物。前三章提到晚清六大茶莊,全是遲至同光年間才在京城開張,主銷茉莉花茶和廉價的高碎。後幾章更多的講述了去茶館的那些人和事兒,多以相聲歷史,政權交替為主。那時候的茶館因社會功能不一樣,所以經營模式和名字也不一樣,茶館就是老百姓的娛樂場所。

  大茶館:燒製飯菜,代客烹制。也稱二葷舖,茶館售飯菜是一葷,客人自帶是一葷

  攢市:職介所

  書茶館:請來一位說書先生

  清茶館:白天賣茶水,晚上是旅館

  坤書館:專是女演員獻藝,妓院以開茶館的形式開辦坤書館,讓妓女學唱各類小曲

  .........

  坤書館是大茶館沒落時逆向鵲起的新銳,相聲茶社是茶館文化最後的遺音。

  人生辛苦實堪傷,衣食經營日日忙。

  富貴百年隨逝水,榮華一枕熟黃梁。

  感同身受。

  《茶馆之殇》读后感(四):茶馆虽殇,曲艺未央

  这本200页的小册子半年间居然读了四遍,每一次读得都特过瘾,必须推荐。

  继作者秋原先生上部《清代旅蒙商述略》钩沉了晋商三百年蒙古经商史后,这部《茶馆之殇》从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的创作成因、老舍先生《茶馆》剧本内容、天桥的兴起和相声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四个部分作为突破口,铺陈了茶馆三百年兴衰史。这四个突破口让我这号曲艺爱好者彻底沦陷,拼起了太多记忆碎片,澄清了许多来龙去脉,以至于欲罢不能、手不释卷、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打小喜欢听评书、听相声,印象中学前班就迷上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最悲情的套路是单枪匹马挑滑车凶多吉少,感觉每部评书里都有那么一位——《说岳全传》的高宠、《呼家将》的呼延平、征西的薛丁山、征东的薛仁贵、《大明演义》的常遇春;最逗逼的是单田芳先生在《白眉大侠》里学没鼻子的房书安说话,哼哼哈嘿。

  《茶馆之殇》读后感(五):以小见大书写时代

  本书以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和话剧《茶馆》为切入点,介绍了老北京茶馆的肇兴、分类、发展和最终的没落。

  茶馆源于清代的旗汉隔离制度,并被旗人游手好闲的文化所滋养,逐渐发展壮大,并逐步分化为大茶馆、清茶馆、红炉馆、二荤铺等类别。茶馆还具有复杂多样的功能,包括:社区活动中心、信息散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作为文化娱乐中心,茶馆见证了曲艺、相声、评书等艺术形式从无到有,逐渐进化演变的过程。话剧《茶馆》是茶馆演变过程的绝佳呈现,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中则有茶馆丰富功能的具体事例。

  作者选择茶馆作为观察时代的窗口,因为茶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时代变化的缩影。时代发展影响了茶馆的变化,反过来,观察茶馆的变化就能窥见时代的变迁。本书借茶馆来写旗人制度,串联清代中晚期直至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和社会的风云际会。写到了辛酉政变,庚子事变,还有北洋时期北京的城市变化。这些都是近代史上的大事,写它们的书不少,但是从未有本书这样从茶馆着眼的独特、新颖的角度。所以,本书堪称以小见大书写时代的范本。

  作者笔力强悍,写作撒得出去,又扯得回来,从《皮裤胡同凶宅奇案》和《茶馆》出发,最后又回到这两部作品,中间部分几次用它们不断映照各个时期茶馆的特点和变化。作者对整体结构和叙述节奏的强大把控营造了美妙的阅读体验,如同乘坐观光环线巴士游览一座美丽的城市。全书最后结束于影星白光的命运,余韵悠长。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茶馆之殇》读后感(六):旧京散记

  

这应该是我过去一年看过中最喜欢的一本。作者笔风老练,资料翔实,让人难以相信他是79年生人,看后记应该是在成书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也走访了大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家。既下了狠功夫,又有如此惊人笔力,对于阅读者来说太享受了。

书基本以茶馆的不同功能为线索,展开叙述了每一种功能的萌芽发展直至衰落的过程,在延及相关的其他文俗历史内容,宛如描绘的细致入微一幅民俗风情画。而且很多地方描写和我记忆中的其他内容能够交叉验证及补充,仔细想来就乐趣无穷。

比如书中写到相声那时在茶馆里不算是登得大雅之堂的艺术,所以在茶园文艺汇演里是最好也就是倒二,攒底往往是京韵大鼓。而那种请数名外地艺人到某一地茶园,每人一个节目攒成一场演出的走穴模式,也居然在1920年左右就产生了。想起《我爱我家》里有集去走穴,回来跟家里人吹就说的自己唱的大鼓甭说是倒二,攒底都行。而后自己去东北走穴,然后狼狈回来了,大鼓这种艺术形式,如今其实和当时拼命改良想要在时代变革中取一席之地的茶馆一样,不可阻挡的日渐式微。

书里还有提到茶馆还有些转型成家庭旅馆,提供住宿及简单饭菜,但是基本没有荤腥,饭菜被戏称白素贞,原是为了避免和改良成二荤铺的大茶馆形成竞争。想想二荤铺,作为当时苦力,跑腿的劳动阶层最实惠的饱腹之所,想起梁实秋老师在《雅舍谈吃》里写过的二荤铺里做的烂肉面,宽汁儿白皮儿,还有爆三样,溜肝尖这类味浓汁厚的下水菜,实在是馋的不行。

如此有趣的细节,书里比比皆是,虽然岁月过去,我无缘亲历,但是读这本书就已经足够满足我的好奇心了,无比满足。

  《茶馆之殇》读后感(七):百年前的你与我

  非常生动而又深刻的清末明初北京民俗史。 我生活在浙江,距离北京遥遥几百公里之远,在我的印象当中,茶馆真的就只是喝茶的地方,最多像鲁迅在《孔乙己》当中描述一样,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 但放在北京,这帝国的首都,天子脚下,茶馆的确因为清朝的异族统治和巨大的时代变迁,而扮演了独特的社会角色。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王朝兴衰之中,中下层北京人的人生起伏。 清朝入关以后,限制旗人聚居在北京北城,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的茶馆作为旗人骑兵俱乐部应运而生。随着市民经济文化的发展,茶馆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作用,比如行会聚集地,娱乐会所,低端饭馆,社区便利店,信息交流中心等等。而随着清末社会的停滞期,旗人逐渐不思进取,领了朝廷的皇粮就到茶馆大肆消费,如同回光返照一般促成了北京茶馆最为鼎盛的余晖。 随后就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末民国的巨大变革和社会动荡,如同海啸一般横扫一切,依赖市民消费生存的茶馆,在尝试多方改良之后,终于由于社会需求的消失而逐渐消失了。 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其实并不在茶馆本身,而是那些在不同茶馆当中进出消费的中下层旗人,挖粪人的行会,打八岔的壮劳力,抽鸦片的瘾君子,社会地位竟然很高的说书先生和消费降级后产生的相声艺人们。作者以详尽的笔触、细致的考据,各自描绘了他们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1900年前后的日常生活。 我本人过去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封建帝国时期的人、社会生活和发生过的事情与现在划清界限,仿佛那时的人已经是另外一个物种,遵循的是另一个维度的逻辑。阅读本书的过程让我突然发现,那些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们和我们并无不同,这种相似一下子让我感到自己与这个国家过去漫长的历史产生了亲密的联系。

  另:没想到作者这么年轻,还是满族,会多种语言,考据和描写都是一绝,实在佩服。

  《茶馆之殇》读后感(八):再看一本,就可以总结年度书单了

  刷完秋原《茶馆之殇》,新星出版社出版,读库小册子,2016年5月一版一印~

  头回订阅读库A套餐,结果作品读得比去年还少~作者上一本小(hou)册子《清代旅蒙商述略》获誉良多~太长没看~

  本书从四个角度——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的创作成因,老舍《茶馆》剧本内容,天桥的兴起和相声等曲艺行当的创生发展,来讲述北京茶馆的兴衰往事~

  作者文笔较年龄(79年生人)偏老派,像个精神矍铄且不啰嗦的老爷子讲故事~内容方面,对我来说属于填补空白(毕竟某人脑中多洞)~

  因同样谈及辛酉政变,不免与前日所看《太后垂帘》作对比~相同点是对于肃顺的评价以及对“慈禧-奕䜣”联盟政变成功后的措施予以赞同;不同点有二,一是本书对道光用昏君概括,相对看好年轻、信任重臣的咸丰;而《太后》一书着重描写道光的孝、奕詝(即咸丰)和奕䜣的争储斗争以及奕詝即位后对奕䜣的打压;二是有关慈禧的书法,本作提及慈禧汉字书法较好,又因咸丰性子疏懒,时常口述,由其代笔~看过《太后》一书中慈禧书法的照片,觉得用尚可形容比较贴切~

  感觉作者特别喜欢贯口,像这样:

  《茶馆之殇》读后感(九):表象与实在

  几件小事。

  无关宏旨,记录几个让我读得一拍脑门的细节,和着题目。

  内里乾坤大。一个称呼,“老爷”和“爷”竟然也有那么多说道。当官的,得叫老爷;小兵小卒,得叫个爷。结果你看,这点枝节,《茶馆》里都体现出来了,庞太监是“庞老爷您吉祥”,吴祥子宋恩子是“吴爷宋爷,您二位…”,越讲究越不嫌讲究,多细致!得,我就是说说这档子事,没多的意思,别一会儿成封建余孽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相声,听评书,知道穷不怕,知道柳敬亭,可还真不知道对口和单口并非源于一脉——单口相声是从评书里撇出的分支。今天不为大众所知的哈辅源,当年,想来也是一段心酸事。

  表象与实在。常有听言,侯宝林先生对相声的一大贡献就在于他是头一个能在一场演出里攒底的相声演员,自为振兴。一直也没多想,可再一看这段记述,只知表象,不明实在,差距得有多大。说当年,老侯先生在“小梨园”演出,倒二,后来攒底的骆玉笙骨折告假,侯先生由倒二成了攒底,可挣得还是倒二的钱,自认为受了屈的侯先生跟小梨园经理王新槐提出增加酬劳,结果对方破口大骂:“你个臭说相声的还惦记和唱京韵大鼓的挣得一边儿多?真他吗的欺师灭祖!”话里话外,说相声的,就这个命,从老年间就这样,你就甭想别的了,就得这样。多难呐。那时候的艺人都难。

  还是忘不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当年万人迷让周德山和马德禄轮番给他量活,万人迷拿双份,马、周一人一份,这是多大气魄,多大仁义。马德禄那时候多亏了万人迷的照顾,有钱养家;杨少华回忆马三爷当年在一场演出上让他给站一个,这是多大机遇。下来以后马三爷跟他说:孩子,以后你就有饭了……凡此种种,想起来心里总还是颤动。这份儿情,不容易。

  《茶馆之殇》读后感(十):和他一起穿越百年

  小时候,午休时我总喜欢把爷爷的收音机放在枕头边,听着老人们被称为“匣子”的机器里穿出一个沧桑的老人讲故事,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总是听的津津有味,甚至有好几次来不及关掉它就已经进入梦乡。那时我总忍不住好奇:这个老人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故事里的大英雄使用的兵器是什么样子的?里面的那些描写穿着打扮的语言一套套的,现实中到底是什么样子?

  上初中时,第一次接触金庸、古龙等作家的小说,处于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大多都有一个英雄的梦想,我读的废寝忘食,多少个寒暑假都是在这种高强度的阅读中度过的,本不近视的自己也戴起了眼镜,却仍然读的不亦乐乎。读过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忍不住再给小伙伴讲起书中的故事,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匣子里讲故事老人的语气、口头语,有时情节搞错却依然讲得很是享受。

  2006年,一个叫郭德纲的相声演员火遍全国,大家都在网上传他的段子,他的视频,他的负面消息。那段时间的我,刚刚毕业,收入微博,他的很多段子陪伴我度过了很多迷茫的日子,也成了童年的匣子里的故事之后的另一个“伴睡神器”。

  如今,我早已稳定下来,工作、家庭都已走入正轨,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有时,我仍然想起那些过去的时光,想起那些曾经简单的美好。人,总是习惯忽略记忆中那些伤痛和不美好,把最好的一面留给自己慢慢咀嚼,哪怕这些与当时的境况并不相符。

  期待后面的《清代旅蒙商述略》和《乱世靡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