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尘与雪》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尘与雪》的观后感大全

2021-04-25 23:5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尘与雪》的观后感大全

  《尘与雪》是一部由格利高里·考伯特执导,劳伦斯·菲什伯恩 / 让娜·莫罗 / Enrique Roch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与雪》观后感(一):融于自然,回归原始

  主题近乎深邃,大约近乎佛性,整部影片处处皆充斥着一种空灵的张力和质感。作者内心和自然融为一体,回归原始,寻求内心的极度平静和无争,极度张扬,却又极度和谐,但不免有些许的消极...

  《尘与雪》观后感(二):抓住瞬间的美

  原谅我粗浅的艺术认知。如果换成一秒一幅的摄影作品,我会惊叹每一幅抓拍的瞬间都有着荡涤人心的美妙与震撼。但是62分钟的所谓记录片看得人很累,缓慢甚而静止的镜头让我想到幕后的导演。。。

  《尘与雪》观后感(三):Ashes and Snow/尘与雪

  很久没看过这么安静的电影了,每一帧拿出来都是出色的摄影作品。

  没有绚丽的色彩,仅仅通过光与影来传达导演的心声,每一个画面都干净的仿佛不真实。

  我唯一担心的是,导演在拍摄这部作品时,是不是通过不停的指挥,才能展示自然的美?

  《尘与雪》观后感(四):言之过矣

  我愿意相信

  神象在天空自由飞翔,你在海底自在舞蹈

  我也愿意相信

  天上的星星是神象的眼睛,而神象长长的鼻子是传递你我信件的使者

  我更愿意相信

  尘终归雪,雪终归尘

  但我无法感知,我的眼泪不曾动容

  言之过矣,犹如不及

  《尘与雪》观后感(五):要永远相信有这样的存在

  “你不需要对大自然做任何美化,这世界已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只是初来乍到。”

  “重要的,不是记载在纸上的;重要的是,书写在心里的。”

  微妙而极致,灵气而深邃,优雅而震撼。自然、人、动物、艺术,向来是完美的共生体,无你无我。不是影片,是真谛。

  要永远相信有这样的存在。

  另外,要感谢互联网。

  《尘与雪》观后感(六):补评

  原始而纯粹的展示本身便是一种美,格利高立考伯特想要表达的可能是人与自然之间奇妙又相融的关系、生命本质裸裎于“母体”中的模样、神圣信仰里蕴藏的感动与圣洁之境……大概如此……所以,我真的很不赞同“摆拍”这种评价……六十多分钟的一帧帧画面能表现出这样的主题已经很不错了。世上一切宏大的问题都是不能完全被表达出来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

  《尘与雪》观后感(七):要挑日子看的片子

  这种片子很挑观看当天的心情,因没什么对白也不是导入式剧情,完全就是个思维发散的冥想过程。我在想,导演是希望观众如何反应呢?是请君入瓮还是庄公梦蝶呢?有豆友说像惠特尼80年代MTV的风格,不禁大笑,当时心里说不出的感觉得到点拨,我想到的则是sade。

  其实是个蛮严肃的题材但美感十足,挑个心静的日子看,去下心中杂念,不是件挺美好的事儿吗?

  《尘与雪》观后感(八):尘与雪

  “如果此刻你进入我的世界,你的每一分钟将会凝聚成时,时累积成天,天堆积成一生。”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最喜欢的两个句子。 可能是55寸的屏幕放大了画质的缺陷,所以这部片子我少打了一颗星。很喜欢这样意识流的作品。水,人,象,豹,鸟,鲸……女人的舞蹈,男女的纠缠,人与自然,沙与水,人与动物……如此种种,反应出万物规律。

  《尘与雪》观后感(九):时隔4年,回想内容依然泪目。

  大一的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一边看一边哭一边记录感想。现在那本记录感想的本子已经不在了,我也从大一萌新变成了新社畜。但是当初看片子的时候一个人偷偷流泪的场景依然记得。第一次感受到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可以这么动人,这么不掺杂质,就是从这里开始。好久没用豆瓣了,16年注册的号,到现在还跟新号没什么区别,想了想,这么优秀的纪录片,一定要来写一个评价。这是部好的纪录片。

  《尘与雪》观后感(十):你还记得你的梦?

  一本活动的相册

  人是睡觉的孩子 动物是主角

  主是大自然

  空气、水和流动的沙子主的手

  他在轻抚他的孩子

  静止与宗教

  原著与白种人

  人与动物

  之间一种超自然的贴近

  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加上空灵的配乐和自然的声响

  棕褐色调将杂浮淹没

  流动 睡眠和沉睡的眼睛

  当房子被烧毁时 月色更皎洁了

  可是

  你还记得你的梦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