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锦集
《生命的热情何在》是一本由[法]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各位豆瓣的书友好!助家生活App2.0即将上线,你可以用它来找保洁阿姨,找家装工人。
目前我们正在做APP上线活动,从即刻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读书”,即可送69元话费!!赶快拿起你的手机,轻松得话费。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二):app即将上线,话费大赠送!!
“助家生活2.0app即将上线!!为了回馈新老用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即有机会获得89元话费!!
“助家生活2.0app即将上线!!为了回馈新老用户,关注“助家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回复“豆瓣”,即有机会获得89元话费!!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三):生命的热情何在:
野蛮人与文明人之间的格格不入,到最后与自然的相容,在异域的原始之美中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淳朴,进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清心寡欲,自然祥和,在塔西堤他发现“真相现时,永福逝矣”。然而在法国他却说:褪去艺术的外衣后,不堪的真理显现在眼前。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悟:活着也可以像艺术一样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对待这种不确定性你只需拥有一个具有智慧的大脑,和一颗简单而纯粹的心。就像马克吐温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出生的那天!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四):这世界,哪配你的疯狂
梵高与高更,是两位在绘画史上齐名的后印象派画家。
大概还记得读到《梵高传》,心中激荡的情绪。那时没有看到梵高的原作,但还是很震撼。那个梵高,陪伴着我通过青涩梦想的年代,梦想一个为人类救赎的心灵,这样燃烧着自己,走进那么孤独纯粹的世界,走进一个世人无法理解的“疯子”的世界,走进绝望,走进死亡。
然而,《月亮与六便士》中描述的高更迷恋着流浪,迷恋一切荒野异域的肉体与原始,迷恋那大片大片走不完的茂密丛林,不惜倾家荡产,抛弃妻子。这样的高更可能要背负“恶魔”的批判。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五):率真画风 象征艺术
原始的情调、孤寂的本质,这就是著名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高更舍弃家庭投身艺术,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进入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生命的热情何在》带我们领略了高更的生命之旅,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根据高更原始手稿翻译,收录了卢浮宫收藏的全套版画与插画,并附加四十余幅塔西提时期创作的油画。
塔西提充斥着异域的原始之美,高更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与大自然完美地近距离接触,融入毛利人的生活,启发了野兽派的诞生。高更的艺术生涯达到巅峰,通过文字和绘画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记录,将塔西提的原始风貌通过绘画的形式完美呈现。浓烈的色彩是高更作品的主要特色,配以红黄绿三种热色,让整个热带原始气息活力四射,画面美感十足。原始风情与和谐自然完美融为一体,将岛民们的原始生活形态刻画出来,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与无穷的生命力。
高更的这本塔西提手记,不仅有全部高更法文原稿和绘画影印本,更是通过文字和绘画让我们触碰到了这位画家的思想和人生,给我们带到了新的高度。要坚强,够支持,才能承担孤独,才能独立独行。正是高更的率真画风和象征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热情何在。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六):毛姆名著《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高更
在毛姆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菲利普在巴黎波西米亚社区跟几个学绘画的朋友交谈时,听朋友提到过一个古怪的画家:
“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曾经是个brasseurd'affaires,我猜你们英语里叫‘证券经纪人’。他有老婆和孩子。他把一切都抛弃了额,只想当画家。他离家出走,在布列塔尼住下来了,开始画画儿。他没有钱,差点饿死。”
“那他的老婆孩子怎么样了?”菲利普问。
“哼,他把他们遗弃了。他离开了他们,让他们自谋生计。他对老婆孩子的行为像个十足的无赖;他的行为一直都像十足的无赖;对待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有时他只是靠朋友们的善心而免于挨饿——他的态度简直太恶劣了。可他碰巧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毛姆在书中还是假“我”之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总有一个时刻,你要面对这个巨大的问题,做出选择,然后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这样回答——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享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糟蹋生活吗?
当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年赚得上万英镑,娶个漂亮妻子,这就是成功吗?
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要对社会尽到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七):寻找退失的生命力
高更因梵高而出名,但因他独有的 塔西 提而杰出。这本《生命的热情何在》非常易读,随书附赠了高更手写体的小册子,书中附有大量精美的高更绘画(以原版复制,非常棒),以及创作时间,收藏地等信息,而这本手记,也帮助我们了解高更创作这些风格迥异画作的背后情思。
毛姆在《六个便士与月亮》塑造了放弃优渥生活追求绘画理想的银行家形象,其实这个人物便是以高更为原型创造。高更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离开了家庭。遇到了情投意和的梵高,生活两年后,又毅然远离,远赴塔西 提 。而梵高为此生气地割了自己的一只耳朵,精神错乱(古人割袍断义,在梵高这里是割耳断情吗)。
高更在 塔西提 的日子,始终都在“文明”“高贵”的欧洲人与“落后”“粗蛮”的毛利人之间徘徊,他一边观察这些原始部落的文化世界,一边自省自我的渺小和卑劣。就像张爱玲那句: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越观察,高更越觉得这片未经欧洲文明污染的土地的坦荡,纯净和自然。这与高更笔下的这片土地的色彩丰美也是一脉相承的。 塔西提岛 ,自然,美好,人与自然完美和谐,而高更自己渐渐融入其中,他甚至终于克服自己的“小”,决定顺其自然娶了一位“蛮族”的少女。整部手记其实是高更自我的心路历程,是他从文明而虚伪的世界步入淳朴本真的记录,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真正意义上逃离了虚假与迂腐,投入自然的怀抱。 ”
以前看高更的绘画,介于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如今读过手记方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原因,这样的心路转变,这样的礼赞心情,促使高更以这样热情又原始的高纯度色调自由挥洒,高更最终摩刻的其实就是生命的热情,生命的本原,那种人类与生俱来,却又被“文明 教化”而退失的“生命力”。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八):人生而有翼,该如何飞翔?~《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
我满怀渴望地读了由高更日记~NOA NOA编排成的这本书,因着书的题目~《生命的热情何在》。
书中最亮人心灵的词句是序言中的两句引用,一句是:“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匍匐前进,形如蝼蚁一样生活。”;还有一句是“人生最重要的有两天,一天是出生之日,一天是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之日。”
这本书,文画结合,画比文好,可能是因为其所画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环境都多了健康,自然,少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加工气味。文字平淡,似乎是画家写生观察的口吻,但明显不如画。因为,高更虽然在文中能偶尔无关紧要地反思自己思想相对于岛上土著居民的龌龊,能批判白人统治者对土著人某些方面的凶残和卑劣。但他在对自己的分析少了入骨的观察。
本书推荐及编辑中都在为其开脱,抛家弃子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热情,那么,他抛弃了那个虽是自愿但为其怀孕的土著少女,又有什么说辞呢?!他采撷了那个少女最美的生命,然后就抛弃了。然后,大家似乎都被他的名画遮住了眼,也就都忘了那些如蝼蚁一样的生命,而只记得这个伟大的画家是如何追寻他自己生命的热情的。
而从本书看,高更实际上不过是个早期的自然主义者,画家。他对作画的热爱是让人敬佩,但他对生命的“热爱”却让人不太能恭维。他与凡高比较,他的画似乎是在盗取生命,而凡高的画则是以自己生命为源又创造了新生命。这也是,凡高为何能割了自己的耳朵来奉献,而高更不会如此的原因吧。
生命拥有一个人全部的属性,生活是生命的现实表现。
所以,如果说生命该拥有一个人的全部热情,这同时意味着生活也就应具有一个人的全部热情。
人人生而有翼,但为了自己的飞翔,而置别人生命如蝼蚁一般的人,其灵魂注定无法飞翔。
人生最重要的有两天,一天是自己作为生命被创造出世 ,一天是点燃自身为世间创造生命的热情那一天。
给书打3分是因这本书容易对世界观比较模糊的青少年有误导。生命本身就是一切。任何其它的事物都无权凌驾于任何生命之上,不管是因着怎样高明的借口。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九):生命的热情何在
保罗·高更,后印象派代表画家。当过海员,做过股票经纪人,人生更多时候却守候在色残绚烂的塔希提岛看日出日落的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拥有着个性高飚、感情挚烈的一生,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艺术并为此殉道。他在异域的原始之美中收获了灵感,创立了“综合主义”画法,他的画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平面化的装饰性效果,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一同见证了十九世纪末期的文化巨澜,并且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为原型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其中虽然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多有夸张和艺术加工,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
在移居塔希提岛之前不仅仅有《黄色基督》,高更还画了一幅《带基督的自画像》。在我看来,高更似乎是想要借着受苦受难的耶稣,来宣示自己内心受到桎梏的苦闷,综合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地尤其精炼。自己和耶稣脸型轮廓几乎一样,自己和耶稣的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苦闷处境也几乎一样。高更所全力表现的是自己在充满敌意的社会面前的陌生感、孤独感和灾难感。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观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人与人的隔膜以及由隔膜带来的孤独,最终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正如同高更自己本人却是个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者,他自始至终对现代文明有着深刻的反感和排斥。
人生经历:聆听、挣脱、寻找、回归
聆听——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有多久没有听自己的心了?不要忘记了自己。
挣脱——比如高贵优雅的上流生活,体面安稳的工作,鸡肋般的婚姻。那些都是伪装在安宁生活下的平庸和虚假,可以摧毁艺术家的生命力。为了自己的生命,撕毁了生活中所以虚假荣耀的东西。
寻找——寻找心灵的故乡,就像三毛跋山涉水后的撒哈拉,杜拉斯的西贡。人似乎永远在他乡,终其一生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故乡。
回归——回归的是信仰,是生命的意义。就像他的画作,像屈原的天问。
《生命的热情何在》读后感(十):探寻高更的内心世界
——《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的塔西提手记》有感
说起高更可能认识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一提起梵高那估计就没人不认识了。梵高与高更还曾今合作一段时间,但后面高更离开梵高离开欧洲,去塔西提寻找创作灵感,高更为追寻自己的理想不惜和家庭决裂,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顾旁人反对,孤身一人到达塔西提。在这里,高更的创作达到了顶峰,而其手记更是翻译成多个版本广为流传。
本书是众多翻译版本中的一种,与其他中译版相比,本书引用了高更的最原始版本插画,讲其塔西提时期创作的名画进行了汇总,并且还附赠了《诺阿*诺阿》的法文原始手稿,这是与其他版本的区别。
从高更的手记中可以看出高更对欧洲文明的反感以及对原始文化的追崇,在其手记中还可以看出高更的创作思想过程,还可以体会到高更内心的孤独。可以想象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法国人到另一个差别迥异甚至可以说比较落后的文化世界里,要克服这些差异,融入当地文化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从这些也可以看出其能成功的一些因素。
我是作为一名非画家的读者来看着本书的,可能出发角度和画家出身的不一样,如有不对还请谅解,嘿嘿!!!
封面及附赠法文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