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史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史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8 01:1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史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史的诞生》是一本由冈田英弘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一):这部书虽然篇幅小,内容却是爆炸性的

  冈田英弘是王岐山反复提及的日本历史学家,果然名不虚传!

  冈田英弘这部《世界史的诞生》全部围绕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展开。作者认为蒙古建国的开始是世界史诞生的瞬间,以这个观点颠覆了整个历史研究。

  这部书新意迭出,光是中国历史的重述就让人目瞪口呆。比如司马迁写史记,第一篇黄帝的事迹都是对应汉武帝的功绩;夏商周都不算王朝,只是武力较强的小国;班固写汉书,实际目的是为了推广王莽青睐的儒教。

  这部书虽然篇幅小,内容却是爆炸性的。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二):大拿推荐

  去年有机会读一本冈田英弘的历史书。……日本史学界叫他“蔑视派”,他是第三代掌门人。……这是他第一次进入宏观的书,之前他是搞微观研究的。我认为搞研究首先要有微观基础,有微观才能升华到宏观层面,有了大量的微观研究功底才能真正搞宏观。

  ——王岐山

  随着“新清史”话题的升温和王岐山的推荐,与“新清史”学派渊源甚深的日本满蒙史学者冈田英弘走进了国内学界与媒体的视野。

  ——澎湃·思想市场,2015-06-10 17:44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三):历史观可以改变日本吗?

  读冈田英弘的《世界史的诞生》,发现日本人在历史观上是悲情的。

  自从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的宗教,犹太人的《启示录》所主张的善恶二元论,就成为欧亚对抗的思想资源~~欧洲(包括信奉基督教的美国)代表善,要战胜亚洲代表的恶。

  日本人较早地试图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以对抗欧洲,但在日本军人的逼迫下,日本成了亚洲的压迫者和殖民者,成了亚洲的敌人。

  因此,日本人感到非常孤独:身处亚洲的他们,既不被欧洲认同,也难以被亚洲(尤其中国)认同。

  冈田英弘认为,要改变这种困境,日本只能“创造出比基督教的历史观更强大的历史观”。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四):愤激暗烈之反华史观

  日人之满蒙学虽自荻生北溪时早已有之,而冈田氏乃能将其推进至全球史之新阶段,故能成其为日本蒙学之一代宗师。其师承乃制定蒙文拉丁转写方案之俄国学术大师N. N. Poppe,而美国人M. C. Elliot其师侄也。今日风靡汉语学术界之杉山正明虽非其徒,观其行文风格实多有私淑处。观冈田氏之书,则多荒诞不经之谭,如言夏人为东南亚人(59页),资本主义产生于女真(154页)之类,置之一笑可也。余读此书,可以想见日本战后既反华又不能见容于美国主导之世界秩序之纠结苦闷,故宜联系日本学术史脉络读之。今日之支那满街皆中国梦我的梦之招牌,深夜读毕,不觉能一泄我压抑之心怀。至于其所论之历史,今日匆匆不暇,姑俟他日另撰一文述之可也。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五):谁需要一部世界史

  看完全书,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抱负,书写一部融会贯通所有文明的世界史。

  一、谁需要一部世界史

  根据作者的研究,蒙古帝国之前,世界东西方割裂的,地中海和中国两个文明各自书写历史,自说自话。蒙古帝国打破了隔阂,使得撰写世界史成为可能。

  为什么作者认为现在还没有世界史,因为原有历史都是某一文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各自的历史。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一种武器。有历史的文明,相对于没有历史的文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文明诉说自己的历史,目的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正当性,赞美自身文明的伟大,说明自己比别人厉害,好像是猫儿竖起全身的毛吓唬狗,孔雀抖开尾巴炫耀。

  历史武器威力巨大,现在看来,没有历史的文明消失殆尽了,竞争胜利的文明,把自己的历史编写得更加伟大。

  所有现存文明都掌握了历时武器之后,历史武器的强弱,也就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生存竞争的军备竞赛。

  在此现实世界里,谁需要一本作者心目中跨越国家、文明、民族的世界历史呢?

  我想,是那些自觉超越民族、国家、文明的隔阂,打破自身封闭的视野,以外星人的目光来注视人类发展的观察者了。

  那么,能否存在一本这样的世界史呢?目前的情况看,我不太乐观,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就是所有基督教教徒公认的教义。

  二、蒙古帝国是世界史的开始吗?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六):“蒙古中心”的一家之言

  作者的观点大胆、独特,历史学者和学习者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灵感,但未必要认同他的结论。

  作者提出关注欧亚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作用,并认为蒙古帝国第一次将欧亚两种历史文化统一在同一框架下,这些观点颇有独创性,对东西文明的广泛涉猎和宏观把握也非常可贵。以游牧民族为中心的历史视角、贯通欧亚的历史观,现在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继承和讨论。

  我认为,本书最重要的问题,是偷换了“世界史”的概念,把“世界史”等同于“世界史观”,也就是贯通欧亚的史观。诚然,在蒙古影响下编纂的《史集》《红史》等历史作品具有了以蒙古为中心、兼及欧亚的视野,但这最多只能称为一种新的“欧亚史观”,而非“世界史”的诞生。“世界史”是全球连成一体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不只是“有历史的文明”在历史书写中融合历史观的历史。

  另外,本书夸大了蒙古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本书在史实上有一些错误,如认为朱子学是蒙元首先提倡的,纸币是金由于北方缺乏铜矿首先发行的,并且因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实际上,纸币在北宋已经发行,朱子学在南宋也已经成为官方学说。作者认为,蒙古帝国的继承国塑造了当今的欧亚形势,但这一点也有待商榷。明朝、俄罗斯等政权虽然与蒙古有形式上的继承关系,但后来的发展逐渐偏离蒙古,具体哪些因素受蒙古影响还需详细考察。将它们一概划为蒙古帝国的继承国,恐怕略显牵强。

  作者认为,现代世界的对抗,就是“有历史的文明”对抗“没有历史的文明”,有历史会为竞争提供优势。日本要消除西方的敌意,获得发展,就必须突破西方的对抗性史观。这可能是作者强调“有历史的文明”、要求转换历史书写中心、摆脱欧洲或中原正统的目的所在。但这一观点本身也渗透着对抗性的史观和政治要求。在这一点上,本书和川胜平太的《文明的海洋史观》类似,在石破天惊的史观的背后,都隐藏着实用的政治诉求。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七):解读世界史

  历史除了我们公认的一些说法,从某种程度上也与历史学家的解读相关,特别是不为人知或者甚少有人研究的历史,比如日本历史学者冈田英弘在“世界史”研究中提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催生了“世界史”的诞生,那时候已经是公元1206年。与我们所学习的世界史内容不同,冈田英弘介绍了更多的被我们课本中“世界史”所略掉的小国,进而进一步突显了蒙古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而作者眼中的“历史”与时间空间息息相关,历史是文化,而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文明的地区,在作者眼里只有地中海文明和中国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这两种文明分别代表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以及与他们仅仅相关联的历史,而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则是十三世纪蒙古国东征西站,打通了东西藩篱,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所强调的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不管这种解读是否真正反映了历史文明的发生发展,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来看,是比较难以接受的,因为我们一直把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国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上的“元朝”。而冈田英弘认为蒙古国的继承国是中国,而且认为明朝虽然取代了元朝,但在统治的疆域等方面远远不及“蒙古国”,只是统治了汉人居住的区域而已,所以作者并不认同明朝是“元朝”的正统继承者,甚至把当时东北三省的地方也排除在明朝疆域之外,证据是万里长城只修到上海关,并没修到东三省。

  读者都知道世界上有几个文明古国,也有有些人会认为古代印度是具有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在作者笔下,印度文明史没有历史的,包括玛雅文明也没历史。作者在书中梳理了不同文化或者史记中的“史观”。而他在《世界史的诞生》一书中所表达的也是自己的史观。如何看待历史,世界历史,与作者本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而能做到作者书中所提的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境界,对世界历史文化也是一种贡献。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八):反正统的世界史观

  冈田英弘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东京文献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专攻日本古代史、中国史、蒙古史,在蒙古史领域成就尤受瞩目。他的《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一书,于1992年在日本初版,二十多年后才被译介到中文学界。虽然时隔已久,但他的世界史观,在今天看来仍然新奇大胆,可作为冈田史学管窥。

  《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没有一般史书的厚重,实际上作者只是用一本小册子表达一种新的史学观。冈田英弘认为,认为现在的历史皆以中国和地中海为中心,其他的历史皆从二者中独立或与之对抗而形成。东方的历史书写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而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历史文化就是从中独立而出。西方的历史文化观则以罗多德的《历史》为代表,欧洲国家的历史则以此为蓝本。

  在冈田英弘看来,《史记》和《历史》都是从自己的区域视角来书写历史,只有作者区域内的历史才是正统。这种地域性的历史观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不适宜的。东西文明已经接触并互相影响了几个世纪,东洋史与西洋史不应该再各自为政,而应该寻求一种统一的世界史历史观。历史上将欧亚合为一体的,正是蒙古帝国。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统一中国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欧亚大陆今日的政治局面,一部份也是蒙古帝国统治下的遗产。

  冈田英弘将十三世界的蒙古帝国作为世界史的开端,强调消除传统史学书写中的东西界限,这自然是别开生面的新思路。但其中也有可商榷的部分。首先,但蒙古一统欧亚大陆在人类历史上已是近晚期,冈田英弘的思路无法适用在这之前更为漫长的世界史,所以他的统一世界史观虽然在空间上消除了东西壁垒,却在时间上造成了切断,这于历史书写个大问题。其次,蒙古帝国对对所征服区域的政治历史文化影响并不大,他们忙于征服,进行残酷统治而鲜有建设,在蒙古帝国衰亡后,各国延续的依然是本国原有的历史文化。

  单从这本小书而方,感觉作者为了找到一个世界史的联结点,其后才选择了唯一连接东西方的蒙古帝国,从而不自觉地夸大了蒙古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但他提出的反正统的统一世界史观,确实值得再思考。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九):回首世界历史,放眼全球化

  是否存在一种叫做世界历史的历史?或许我们看到教科书的名称会对此表示一种无需探讨的蔑视。然而,就是有人对这个问题下了功夫并且花力气去探索其中的可能。世界历史这样的一个概念是否属于伪概念,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有这样的历史概念,并且是否可以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把如此名称的来源支撑起来?

  历史,即是一种文化。华夏民族对历史的重视把生存在大陆的民族凝聚在一起,为一个国家的认同感找到来源。同样在地球的另一端,地中海文明同样诞生了历史,而他则是希腊人希罗多德,他撰写了一部名为《历史》的书籍给西方的历史开出了一个好头。然而,这是历史出现在人类世界中,并且形成一种区域文化在生活与统治中延续。华夏大陆从《史记》(甚至可以追溯更早的历史记载)开始,历史有一套属于官方的模式,并且历史为君主的权力的传递提供合法性的证据,一直延续到今天。而西方的历史则因为世俗政治与宗教势力的博弈的失败而成为教会阐释教义的另一种方式。

  当然,世界的某些地区并没有如这两个文明诞生地一样拥有历史的传承。那些缺失历史的地区的痕迹至今还在被追寻,我们甚至可以说有一些地区的记载甚至还要等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于是乎有些人开始把那个年代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这么认为。作者认为地中海文明与华夏大陆文明形成的历史记载的框架在游牧民族冲破的时候,世界历史在腾格里的注视下诞生了。

  关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在很早的历史记载中得到,就连世界奇迹很早以前便是为了防御入侵的马上民族。他们由于自身的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依水而活,以草为存),他们可以更加便利地发起对边境的冲击。在各个游牧民族的冲突之中,铁木真的部落成了“天命所归”的主宰者,而1206年,他们把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牵连起来,欧亚大陆的历史突破原有的框架,形成了另一种以蒙古人主宰,区域化融合的世界历史的流传。

  覆盖欧亚大陆,使得世界历史成为可能同样也是蒙古帝国的重要意义。即便今日我们再谈及那些屠城,谈起那些三六九等的民族歧视,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之下,似乎那些不过是另一种的必然,似乎另外的统治同样会带来如此的灾难,却不一定可以带来世界的融合。然而,融合并非只能通过征服,放眼今日,曾经的融合看起来血腥,今日的全球化,何曾又不是风起云涌?世界历史诞生了,延续它的却同样是一种相似的方式。

  《世界史的诞生》读后感(十):"2016年度影响力图书"TOP50

  《世界史的诞生》很有想象力,也刺激我们思考该如何书写自己貌似熟悉的历史。这本书更重要的的意义是让我们了解日本人对元朝历史如何想,如何说。《世界史的诞生》入选"2016年度影响力图书"TOP50,新华网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评选。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系博士候选人蔡伟杰2014年评价此书说:

  冈田英弘的《世界史的诞生:蒙古的发展与传统》一书,日文初版于1992年发行,1999年再版,21年后才被译介到中文学界。虽然内容略嫌陈旧,但仍可作为冈田史学管窥。作者认为,由于蒙古帝国的出现,世界史才变得可能。因为在古代文明中,书写历史是作为一种文化出现的。而最早拥有历史文化的仅有两种文明:即西方的地中海文明与东方的中国文明。其余的文明原本缺乏历史文化,但后来受到这两大文明的影响而产生书写历史的文化。而东西方的历史文化观分别以司马迁《史记》和希罗多德《历史》为代表。

  地中海型历史观以希罗多德的《历史》为代表。该书记载的是尚未统一的弱小希腊如何战胜亚洲强国波斯的故事,而这种历史叙事与基督教《圣经?启示录》中善恶对决的世界观相重合,确立了地中海文明以“善良欧洲战胜邪恶亚洲为历史宿命”为代表的对决历史观,以变化为主题。

  而中国型历史观则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该书记载的是中国帝制的历史,讨论的是皇权的起源与转移。皇权之所以转移,是天命转移的结果。而天命传承的顺序被称为正统。在这种以正统递嬗为主轴的历史观写出的中国型历史,基本上是一种停滞的历史:历史舞台主要局限于中国内地,无法将中央欧亚地区的历史反映出来。例如《元史》仅是蒙古帝国中元朝部分的正史。

  从冈田的角度来说,前述两种历史文化都是从自己的区域来看世界,只有作者自己的区域才值得被称为世界。然而,当现代人将世界史书写的范围扩大到地球整体时,这两种历史模式都不足以取法。十三世纪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出现后,东方的中国文明连接了地中海文明,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同时欧亚大陆后来的政治边界划分也是蒙古帝国统治下的遗产。冈田更主张资本主义经济首先诞生于华北,在蒙古帝国统治下经由欧亚草原传入地中海世界与西欧,由于海上贸易发达,同时揭开了现代与海洋帝国的序幕。在蒙古帝国治下,整个世界可以被视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可以说蒙古帝国成立之前的时代是世界史以前的时代,十三世纪后才出现了真正的世界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