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知成见》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认知成见》读后感100字

2021-04-29 02:4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知成见》读后感100字

  《认知成见》是一本由徐英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成见》精选点评:

  ●挺生动有趣且专业的一本书,深入浅出,非专业的人都可以看懂,语言也较为凝练。

  ●pp.152-6吉仁泽(2000):显著性水平的划定依据,奈曼、皮尔逊主张采用频率主义的误报率,费舍尔主张采用业界习惯即同行的“集体主观成见”;主流心理学教育忽视俩进路的区别而会导致基本比率与先验概率的混淆。一些思维偏差比如“合取谬误”的实证研究中,被试或未意识到指导语、实验材料中预设的随机取样机制。

  ●这书对于本法学狗来说太牛逼了。 根据本书感觉金观涛的《观念史研究》对reason和ration的区分存在问题

  ●不要对“认知成见”有成见。 逻辑性强,对于小白而言比较难读但是严谨、清晰,慢慢读也不难,结论明确。最后一章还反复强调,太贴心了。

  ●被徐老师圈粉了。认知成见(偏差),也称思维土法,是演化的精巧造物。思维土法,就是西蒙的有限理性,吉仁泽的生态理性。新达尔文主义,是赵南元的善理体系。

  ●哲学理工化~

  ●很多内容之前都已经了解过,新意不多。对“思维土法”的辩护倒是挺有意思。

  ●一般

  ●有限理性和先验概率同基本比率区分是关键

  《认知成见》读后感(一):成见乃是认知的快速途径

  记:

  均匀分布假设:样本空间中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逻辑位置点是以均匀的方式被散布的。

  若事件之间有内在关联(被称为因果关系),一类事件发生将导致客观世界扰动,另一类事件发生的逻辑位置点朝向某些时空方向聚合。因此事件在逻辑空间中的分布应是稀疏有致的。

  而科学研究的任务即是发现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

  特定条件下的合取谬误偏好是人类获取真理之过程的一个内在环节。

  由此可见所谓批判性思维有时分析套路的不合理,感觉像鸡蛋里挑骨头

  《认知成见》读后感(二):分类带来思维效率的跃升,本质是范式的转变

  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分类的过程。不分类,就不能认识世界。 分类标准都是"主观"的(由认识主体决定的),世上不存在客观的分类标准。(丑小鸭定理) 分类标准的优劣不在于是否客观,而在于是否"好用"。我们可以用善理三原则(赵南元:存在、经济、预测)来定义"好用",也可以用好思想定理(阳志平:证据、因果链源头、品味)来定义"好用"。善理三原则和好思想定理指向同一件事——现代科学体系的底层精神结构。 例如,关于认知成见(cognitive biases),有两种常见分类方法。 一种是直接对成见的内容分类。意大利认知科学家皮-帕(Piattelli-Palmarini)在《不可避免的谬误》中将认知成见归结为"七宗罪":先入之见(anchoring)、过于自信(overconfidence)、鲜活表征者胜出(ease representation)、错误归因(magic thinking)、无视概率(probability blindness)、事后诸葛亮(predictability in hindsight)、合适脚本中的植入性思维(reconsideration under suitable scripts)。卡尼曼的分类与皮-帕类似。这种分类是对皮相特点的罗列。 另一种是对成见的形成机制分类。吉仁泽在西蒙有限理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限理性、生态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分类。这种分类的底层结构是,用达尔文范式的演化理性,代替了欧几里得范式的演绎理性。吉仁泽的分类,不仅去掉了认知成见的负面色彩,更揭示出人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 综上,后一种分类更好用,因为更加抵进问题的本质。从善理三原则的视角看,后一种分类在更大的时空尺度稳定存在、认知成本更小、预测力更强。从好思想定理的视角看,后一种分类证据更多、更靠近因果链源头,有更好的品味。 参考:《认知成见》、《认知科学揭秘》、《工作谈》

  《认知成见》读后感(三):分类带来思维效率的跃升,本质是范式的转变

  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分类的过程。不分类,就不能认识世界。 分类标准都是"主观"的(由认识主体决定的),世上不存在客观的分类标准。(丑小鸭定理) 分类标准的优劣不在于是否客观,而在于是否"好用"。我们可以用善理三原则(赵南元:存在、经济、预测)来定义"好用",也可以用好思想定理(阳志平:证据、因果链源头、品味)来定义"好用"。善理三原则和好思想定理指向同一件事——现代科学体系的底层精神结构。 例如,关于认知成见(cognitive biases),有两种常见分类方法。 一种是直接对成见的内容分类。意大利认知科学家皮-帕(Piattelli-Palmarini)在《不可避免的谬误》中将认知成见归结为"七宗罪":先入之见(anchoring)、过于自信(overconfidence)、鲜活表征者胜出(ease representation)、错误归因(magic thinking)、无视概率(probability blindness)、事后诸葛亮(predictability in hindsight)、合适脚本中的植入性思维(reconsideration under suitable scripts)。卡尼曼的分类与皮-帕类似。这种分类是对皮相特点的罗列。 另一种是对成见的形成机制分类。吉仁泽在西蒙有限理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限理性、生态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分类。这种分类的底层结构是,用达尔文范式的演化理性,代替了欧几里得范式的演绎理性。吉仁泽的分类,不仅去掉了认知成见的负面色彩,更揭示出人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 综上,后一种分类更好用,因为更加抵进问题的本质。从善理三原则的视角看,后一种分类在更大的时空尺度稳定存在、认知成本更小、预测力更强。从好思想定理的视角看,后一种分类证据更多、更靠近因果链源头,有更好的品味。 参考:《认知成见》、《认知科学揭秘》、《工作谈》

  《认知成见》读后感(四):评论变书评使得不知道写什么标题

  看这本书突然理解了那些看我回复的人的感受,啥都要面面俱到的反驳一下,对于某些想反驳我的人来说还不如不看,因此想要传播一些信息最好友善度和简洁性同在,甚至牺牲一些严谨完全可以。

  该书论证严谨完善,我认可其中的诸多论证,尤其是对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反驳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可以提供一个先验论证给达尔文主义,使得说服力更强。 不过一些论证我是不同意的,达尔文主义固然能表明一些看似不理性的常见情况其实是理性的,但不能为所有常见情况辩护。 例如最让我吐槽的论述就是108-109页那句采取这个合取式假设是利益最大化的,你做再多辩护也没办法改变,二者有决定性的概率差异导致数学期望的结果注定让我们没办法用这种错误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觉得我们没办法为合取谬误做任何辩护,时间精力成本也不行,因为合取谬误的分辨实在是太容易了,只要你被事先提醒相关情况,那么肯定就能分辨。 那么为什么进化没有在我们脑子里安装一个事先提醒呢?这肯定不难,生物学比计算机复杂太多了,计算机能干到的,除非生物学因果力没有动力干,否则肯定能干。 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个甩不掉的冗余,进化论不是适者生存,而是不适者淘汰,否则我们的身体系统就会非常优化。

  那么问题就恰恰在于一些先在的进化结果不会造成决定性淘汰,而进一步产生的东西不得不依赖于先在的事实,导致某些情况成为不可能,因此一些非最优化机能就没有淘汰。

  例如109页论述“从演化论角度看,缺乏和实际行动之间明显的信念,便很难为信念的拥有者带来明显的适应性。”

  为什么我们在“缺乏和实际行动之间明显的信念,便很难为信念的拥有者带来明显的适应性”的事实下不去抛弃这套生理系统,以塑造新的生理系统,以获得这样的优势:“即使缺乏相关信念,也不会缺乏相关的适应性”

  因为这套生理系统没有过分的劣势,进化没办法抛弃它,只能进行小小的修正,而在已有生理系统上进行修正,可能是怎么也修正不出来“即使缺乏相关信念,也不会缺乏相关的适应性”的结果,“缺乏和实际行动之间明显的信念,便很难为信念的拥有者带来明显的适应性”的结果可能是随附于这套生理系统的(大概是一种自然随附性)

  至于为什么是这套生理系统进化出来了,那就需要考察进化史了,这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

  问题恰恰是,作者所言的“理性”不是决策者的“理性”,而是大自然的理性(这不意味着某种泛神论,只是某种比喻性的说法)

  因此关于合取谬误,刻画它需要的是我们对认知科学的进一步研究,而不需要谈它有任何的合理性。

  但我不反对其他谬误问题的合理性说明,但此处的合取谬误就算了吧……

  《认知成见》读后感(五):思维土法

  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重要性,论自然主义(具体变种:新达尔文主义)的强大解释力。 “根据蒯因( Willard vanOrman Quine,1908-2000)式的“自然主义”理论,逻辑学、概率统计学与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描述之间的关系乃是彼此连续的,因此,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根据新经验观察修正我们用以描述这些观察的形式工具的。” 完全逻辑形式工具计算正确性本身就是需要打问号的东西,当然也有执着于贝叶斯概率等逻辑工具计算的人。至于是以经验为标准还是信任形式工具这因人而异。 在任何研究背后都有预先设定的规则(语言、思维的前见),而这规则就是背景,没有人可以从纯粹无知中理解事物。这种前见只是起点,并不是说不可以改变。没有理解各自的背景,也就无法更好的沟通交流。 对真实心理思维(思维土法)和完全理智的逻辑思辨的比较有意思,也就是所有信念都可以得到一种因果解释(以演化论为背景)。适应性会使人留有看似非完全按照逻辑却更有利于行动的信念(思维土法),也可以得出有利于人生存的认知成果,或许不是终点,但会是好的向导。 之所以思维土法更实用有效,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块不是拉普拉斯妖般的全能决定论(未知)的神灵,有限理性处理有限的信息,就必须通过极为有限的计算企图达到更好的认知、行动效果。重要的是在有限理性(时间精力、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因为考虑全能理性中错失良机,节俭性的理性才是实用的真实心理思维。 书中论证: (1)“节俭的思维土法”具有正面的价值,当且仅当其能够被一种合理的“理性”观所包容。 (2)一种合理的“理性”观必须对能够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智能系统的推理过程做出规范性描述。 (3)根据前文提供的比较性分析,在诸种既有的 理性”观中,只有以“节俭性”为关键特征的“有限理性观”才能够对在自然界中真实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智能系统的推理过程做出规范性的描述。 (4)以“节俭性”为关键特征的“有限理性观”,显 然能够包容“节俭的思维土法”的存在。 (5)所以,“节俭的思维土法”具有正面的价值。 接下来就要解释何为“思维土法”,以及论证不会由于过于节俭而失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本书里有很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本身也强调了实验心理学对哲学的重要性。 其实非逻辑信念和逻辑信念,以及二者交融的信念都是作为人解决问题、适应生存的工具,在演化论背景下都可以得到解释。各自用途不同,适合各种场所,因为人的理性是不断进化,至少从目前发展看,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理性也有了更多用途,解决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原来的思维土法却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其中有些符号计算,没怎么看。 作者倾向于人的心智模块是纳司系统(非公理推理系统),也就是通用问题解码器假设。用奥卡姆剃刀反驳吉仁泽的大规模模块心智论假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