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1000字

2021-04-30 03:37: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1000字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是一本由吴小凡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一):与流浪地图相遇,与知音相遇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二):江湖儿女江湖见

  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看完《吴小凡的流浪地图》,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去年看到了今年,不管怎样,看完了。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三):一个年轻的生命,对于世界的探索

  与其说是一本旅行类书籍,毋宁说是作者的一次对人生的探索与感悟——在垂死之家做义工、在斯里兰卡参加禅修冥想、在泰国有机农场的简单生活。。。这些丰富的经历,赋予了她对生活和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年轻的生命,因此而更加饱满,对待生命也因而拥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内涵。我想,这正是作者从那么多的旅途所经历、思考当中所获得的收获,也正是这本书最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关于人生的“真谛”。

  如果你也在探索生命,如果你不曾有机会出走这么多地方,那么,不如就借着小凡的脚步和心灵,去行走,去上路。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四):走未知的路,认识未知的自己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好像所有的时间都不是我自己的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走就走,来一段天不怕地不怕的旅行。 可是现在越是长大,越是害怕踏上未知的路,不敢请假,不敢离开,不敢违背上司的意愿,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了,久而久之,内心仅有的一点点不安分也被一点点磨掉了,剩下的,就是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工作,而自己也更像是行尸走肉。2016最庆幸的一件事,是朋友推荐了《吴小凡的流浪地图》,看着她活泼而真实的语言,慢慢沉寂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话,“旅行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本书于我的意义,不是她为我呈现了墨西哥欧洲委内瑞拉和世界各地的精彩,而更多的是它唤起了我疲倦的心,让我又开始不安分地想要出去看看,去走未知的路,认识未知的自己!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五):想说的话

  过了春节,一直被一些不如意的事羁绊,现在总算能静下来看小凡的《吴小凡的流浪地图》了。 我印象中那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可爱娃娃竟然走了那么一大圈,还写出了这么一本充满青春感悟的书。这个出生在城市,生长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小女孩,竟有如此的耐力和勇气,靠徒步,搭各种车,住各种廉价的简陋的旅店,甚至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被烈日烤,被大雨浇,就这样走过山川、河流、湖泊,走过青藏线,还去过墨西哥、古巴、秘鲁、泰国、印度、尼泊尔等等,去探寻,去感悟。我这个被叫做阿姨的人不由得翘起了大拇指。正如本书序末所说:对一个行者而言,当他随处可以安居,随时可以保持对世界、对生活的快乐体验。这便是他生命的涅槃。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六):小凡姐告诉我的世界

  书里面讲述了小凡姐在墨西哥努力艰苦的留学,当然更多的是她丰富坎坷的沙发客之旅。她在西藏做过义工,在泰国的小农场里做义工,在印度的死亡之家当志愿者,在斯里兰卡的寺庙里修行,对死和幸福有了自己的理解,她在清迈,在吴哥窟,在加尔各答。小凡姐相信旅途中灵魂之高,我信她!我不知道是有多大的憧憬和坚持让她去开始并完成了书中所描述的旅行,我知道的是我本就躁动的心果真开始蠢蠢欲动了。我也想去那个小农场,没有网络和信号,最好夏天去,晒着晒不尽,吃着吃不完的鳄梨,也想象着能和小凡姐一样偶遇那璀璨难忘的星夜,想象着能向日籍的夫人学点纯正的发音,想象着世界各地的义工们一起笨拙的用英语聊天,一起哈哈大笑。当然我也想去死亡之家,书中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自然的有泪水在眼里闪烁,那些垂垂将离世的人不可避免的同我脑海里掩埋的记忆重合,枯槁灰暗死气沉沉的房间,想要却享受不到的阳光,痛苦又倔强绽放的笑容,无可奈何的被剥夺的最在乎的尊严。有点情绪化,写不下去了,小凡姐长我四岁,挺热情又带点孩子气,人挺好,书也很好,值得买上一看[西瓜]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七):与其说流浪,不如说修行

  很少会有一本书让我看得入迷甚至爱不释手,会就其中的一些片段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小吴老师的人格魅力啦)。首先,这本书结构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起初,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姑娘想出去走走,观赏不一样的风景,选择的方式是背包穷游,包括在墨西哥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示的是仅仅是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一种勇敢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东南亚之旅为本书的高潮奠定了基调,清迈农场的生活寡淡质朴,但却让我印象深刻,逃离了城市的喧嚣,作者习惯了这种清净淡雅。随即,迎来了我以为本书的高潮,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印度的垂死之家。在去印度的途中,作者忍受着病痛,我想也许这是天意,是上帝在考验她。无论起初去垂死之家的意图是猎奇也好,受其它书籍影响也罢,无疑,这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是勇于直面死亡的果敢,是敢于挑战自我的耐力。亲身见证了病痛许死亡的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的这份勇气。To love and to surve,小凡学会了,也做到了。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个人经历,给我留下最深感触的是在科伦坡冥想中心的小尼姑Sumeda,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只因一次失恋剃发为尼,但却从中获得了新生,虔诚地过着无趣而又神圣的日子,使我开始思考信仰的力量。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流浪,不是一次为了猎奇的穷游,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无言的修行。期待小凡凡可以去更多的地方采摘不同的风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八):去未知的远方寻找自己

  一开始,被封面上孩子纯真的笑容吸引。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人容易变得很疲惫,上下班的路上,都形色匆匆,或低着头走路,或低头看手机,入目的只有定期更换的广告,和只见一面再不会见的人,面无表情。周一到周五,每天重复着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周末只想睡到自然醒,然后很可能还得继续工作。似乎生活与工作有些分不开了。怎么办呢?

  还记得年少时,梦想环游世界的自己吗?去哪里了?

  未来那么远,若只看到眼前,未免太短浅。

  跟着作者的描写,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图片,似乎也跟着她旅行了一番,没有矫情的抒情,没有夸张的赞美,只有最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就仿佛午后的一杯柠檬绿茶,一块芝士蛋糕,一抹阳光,一缕微风,看到了人的心里,暂时隔绝了喧嚣,隔绝了雾霾,在美丽、宽广、纯净的世界里玩儿了一圈回来。

  未来那么远,一场流浪又何妨?

  我在埃菲尔铁塔上看过巴黎的夜景,在塞纳河畔感受过午后的阳光,在海德堡体会过历史的沧桑…… 世界那么大,不必着急,一点一点去看,就好了。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九):不能算是书评,因为也写给自己吧。

  认识梵同学是五年前,高中毕业旅行,去往中国西北。

  记得在机场见面,她背了个旅行包,趿了个crocs,不算不苟言笑,但着实给了我一些生人勿近的感觉。

  估计那时挎着腰包拖着旅行箱,胸前还傻乎乎挎了个相机的我,确实和她太不像。

  后面的旅行是一个平常不过的故事,我们仍然是结伴的旅人之一,去同样的地方,独自感受,偶尔分享。有时我甚至会觉得她热烈的不计后果,或者干脆冷的不合时宜,很少礼貌的寒暄热闹。

  十天不到的旅途很快结束,各奔前程自然更少了联系。事实上没记错的话,五年里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朝天门码头酒吧里喝了一回酒,假期里匆匆见面聊了三支烟的时间,以及上周在静安。可是直到几天前,当她告诉我敦煌的石窟里,面对着壁画,她也和我一样五雷轰顶,汗毛倒竖,好像撞见永恒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惊讶。因为五年前,在我们都还没有上路的时候,我就隐约感觉到我和她是怀有相同诉求的人,我们都想万水千山走遍,看古老的东西,因为它更接近永恒;过寡淡的物质生活,因为它更生活本身;或者更单纯的,用人力强行刻画一种本来很模糊的概念,它是一种类似于生活方式的东西,用王小波的话讲叫做“诗意的世界”,用都督2012年两会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天然的亲情,历史的联系”。。。。。。。。是的,我称之为“一种内向的浪漫主义”。

  后来梵同学跳上了凯鲁亚克的车,在黄昏的公路上挥动鲜妍的外套,在篝火边起舞,在荒野里失声痛哭。与此同时,我和沉默的大多数一样排着队行走,去英国念书,中间偶尔聊天,也听闻她的消息,就像书里跳跃的章节那样,挑动我的神经。所以我很理解评论里一些人对她的羡慕,钦佩和感到欢欣鼓舞,我也一模一样,困惑过我是不是可以那么从容地去别处找生活,一边困惑,一边感叹时光如水。

  后来,我艰难地强迫自己从某种消极情绪中回复思考。这也是我想感谢本书作者的原因,她的记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所谓旅行,并不会直接和自由,独立思考,以及许许多多我曾经眷恋的意义划等号。当下的的生活和远方的生活必须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做出了不同选择的个体,希望可以和小凡一样,做一个按照自己想法认真生活的人。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十):我认识吴小凡

  人在国外,书还没来得及看。

  只有讲讲我认识的她,如果一个人是温暖的,那么她所给予的东西也不会太冷。

  同一个大学拥有过类似的梦想,有一群有交集的朋友。我到他们班上蹭课,记得她和我聊得第一句是,她也喜欢旅游,以后有机会可以一起玩。但是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一起上路过,是她动作太快,而我则太慢条斯理。一个人把她的理想灌注到生活里面时,她一定有毅力走下去。这就是我看到她出书消息时的想法。好像全世界都知道她要周游世界,好像全世界都知道她要写书,于是就顺理成章。一个人喜欢并且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真是太难得了。以前我想大多数人都有生活在别处的想法,后来也就慢慢的变了。那一年我生日,她也来了,我们大醉一场,全部在地板上睡了一个晚上,有时看到我妹妹们的生活,就像看到自己的大学时光,疯狂而且执着,后来大家都慢慢走着自己的路,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不是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因为我无法解释一个人应该要多喜欢自己的生活,现实总是会让人失望,只有自己找乐趣。凡就是这样的。无论她走多远,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乡或是异国,她内心不变的是温暖,就像她给我的印象一样,安静而温和。我想这样的一个人写出的关于自己的经历,一定是暖和的,像重庆偶尔出太阳的冬天,懒懒散散,悠悠闲闲。

  我总是在想,我们年轻人,应该做自己的事,创造我们自己的年代。马云不是我们的未来,比尔盖茨也不是,马尔克斯鲁迅他们都不在了,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后辈,多看看多读读多写写多玩玩多活活,这个年代就交给后来的人给我们订上标签,那也是我们独有的。

  特立独行太重要,毕竟我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同样着。

  可能有人喜欢凡的书,有人还是偏爱严肃文学,可是,我想说的是,她写下她的经历,独一无二,然后我们看着别人的经历写下自己的经历,一个个地就慢慢的把我们的年代填满,填实了。这真是极好的。

  这本书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是一本心得,她的所想,所感。如果能鼓励更多的人坚持走自己认为对的路,那么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因为坚持,它随时伴着放弃和沮丧,因为世界可能真的只是个无望的黑洞,无望的巨大的黑洞,而我们需要带着我们自己的光,游着,漂着。

  祝,

  一切都好,有机会定在南美畅饮。亲爱的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