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100字

2021-05-01 23:50: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100字

  《最后的绞刑师》是一部由Adrian Shergold执导,蒂莫西·斯波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 埃迪·马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一):关于勇气

  活着的勇气、自由思想的勇气、迎接爱情的勇气、结交朋友的勇气、迎合傻逼的勇气、成为绞刑师的勇气、保持沉默的勇气、坚守底线的勇气、绞死朋友的勇气、否定自己的勇气。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二):窒息

  关于老头的一切沉默,冷静,一丝不苟...只是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然后认真工作直到杀死自己的朋友才幡然发现这些都是和他一样的生命,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所以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死刑,原来死刑除了报复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关于死刑的电影,波兰的杀人短片,大卫·戈尔的一生 ,死刑绝不是为了惩罚罪犯。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三):没有任何人任何理由可以剥夺生命,即使是死刑本身。

  关于绞刑师的小众题材确实为第一次接触,跳出主角HP中“小矮星彼得”的初始代入感,大叔在角色上把握真的让人惊叹。每一次面无表情的绞杀都是对观众最大的冲击。在albert去德国后主角出现了对职业最大的质疑,观众在每一次囚犯落下绞坑伴随巨大可怕的机器声音都让我不忍直视,即使是面对不可饶恕的罪犯观众也会对其产生由衷的怜悯同时也达到了导演最希望表达的态度。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生命即使是死刑本身!!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四):非常不错

  工作与生活 Pierrepoint总是能把他们区别开来的。对于被行刑的罪犯来说他是保持中立的,既然法律判你有罪,他们给了我这个指示那我就执行,至于在这里,在这个行刑场上,你说的话只关于你,和我。即使所有人开始反对施行死刑,并把所有矛头对准了他,他也觉得这只不过是个工作,但终究当James Corbitt也走上了刑场的时候,Pierrepoint开始反思了,人为什么要一报还一报,为什么要用仇恨来对待错误。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五):死刑不该废除

  同样的名字 果然英国人比土耳其人的思维好理解。人物传记类的片子居然90多分钟就完事儿了 之前看的卓别林俩半小时我还嫌讲完他一生太仓促。从开始到结束 他都做得很好了 跟入殓师不同 入殓师虽然会被嫌弃晦气 但是起码还可以得到死者家属的尊重和感谢 而绞刑师说白了就是刽子手 是死神 尽管之后也承担入殓师的责任 但唯一能感谢他的恐怕只有没有受任何痛苦的死者……死刑不该废除 做一辈子牢才不人道

  2013年03月26日 12:26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六):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

  英国《最后的绞刑师》刻刀般地塑造了一个绞刑师的职业生涯,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职业高度。

  这个腿师,冷静、理智,心理素质好,生活态度正确,因而可以把绞人的活儿干得很绅士干得别人无法超越。

  我其实并不艳羡他出神入化的技术,却仰望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仔细清理每具死囚尸体,“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是清白的,值得尊重”;即使在菜鸟时代他都冷静自如,却在绞死朋友时慌乱失措,并因此坍塌了价值观;他干了20多年绞刑,退隐后却反对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这是一部教科书似的传记电影,精巧、凝练,很有价值。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七):废除绞刑的英国最后一位绞刑师

  看完入殓师马上就看了最后的绞刑师,非常相似的题材,同样是无限接近死亡,同样是送最后一程,同样是常人无法认同的职业,但最终都需要尊重和温柔。

  主角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首席绞刑师,有幸对二战德国48位战犯实施绞刑,但最终他支持多年后英国废除绞刑,因为他认为绞刑除了复仇什么意义也没有。这是个常人无法承受的职业,而他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骄傲,所谓行行出状元,他做了经典的示范。

  忘记在哪部影片中看到,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废除了死刑。好像宗教间都有类似死亡后上天堂或地狱,亦或是永世不得超生之类的说法。死刑应该也带有点宗教意味在里面的吧,比如西方死亡是一种救赎,而东方死亡是一种惩罚,诸如此类种种。当然,很多国家离这一步还很遥远,英国在这一点上真的很文明~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八):刽子手的行业竞赛

  男主角怎么看怎么眼熟,查了好久,原来!是哈利波特阿兹卡班囚徒里追寻伏地魔的那个老鼠!

  咳咳,这么一个猥琐的人,演那么严肃的话题,我不能接受。。。

  有点假的,你说如果是一个卖肉的,开花店的,在工作中遇上他的朋友也就算了,最大程度像入殓师那种,遇上熟人也是合理的~

  你说,你一个绞刑师,都能正好遇上自己朋友杀了人,判了死刑,还在你这个监狱,被你亲手吊死。。。这个,说什么好呢?

  英国,你实在太屁大点地方了!

  解惑了一个一直的疑问,绞刑的确不是窒息而死的,是下落的瞬间折断第二至第三节脊椎致死,据电影里说,是还未感受到就已经死亡了~咳咳,这个事儿还真不好考证~

  额,刽子手也不好当啊,还得行业竞赛,还有行业最好成绩:7秒钟。。。囧rz。。。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九):虚构者如何在?

  判他死刑的又不是我,是公权力,我只是……

  对啊,我只是什么呢?

  我也详细见证过死刑的出炉过程,但没有去看杀人的那一场,因为赶不上排期。大家都熟练地说服自己,是法律,是公权力,我只是,嗯……

  不过,你看不到公权力,你总是看到一个个血肉之躯。你若不认得那个人,概念很有说服力;你若认得那个人,概念的虚构性就会让你很难受。他的歌声,他的笑容,他的愚蠢,他的爱情,都让你很难受。

  比如最近出名的郭美美,有人喊冤:对公民应当无罪推定,对公权力才应有罪推定。

  然而,若不扒光她、凌迟她,怎能揪出那个虚构的公权力?

  然而,揪出了那个虚构的公权力,最后仍只能选择某个血肉之躯,扒光他、凌迟他。

  杀你的人是我,这世界一直是人与人的赤裸相见,撒谎者躲在概念的后面。

  《最后的绞刑师》观后感(十):还好,不是写人

  题材很特别,感觉电影更多的是想要说一个“事”,人物相对显得单薄。

  我想作为绞刑师可能也不是一个经常深刻思辨的人。如果心思太细腻可能也做不了那样的工作。这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一个简单人物做一个非常特别的职业。于是电影里非常细致的再现行刑过程,非常冷酷。

  电影里,绞刑师最特别的行刑一共五次(特别是指被行刑人特殊,有了交代。)。第一次因为原来的绞刑师掉链子一跃成为主绞刑师,第二次是一个女人,第三次是去德国绞死战犯,第四次是年轻微笑的女人,第五次是他的朋友。电影大致也是以这五次为主要结构。辅助的叙述是他的个人生活。恋爱和结婚非常简短的带过,恋爱是一次谈话,结婚只是舞台化的一支舞。另外一条线索是为最后的那次做铺垫,他与那个朋友的相处和朋友的恋情。这段情节处理的非常简单,很有用。

  这不是一部刻画人物的电影,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死刑,可能更好的片子是赫尔佐格的《在深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