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杨绛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杨绛传》读后感精选

2022-03-12 11:1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杨绛传》读后感精选

  《杨绛传》是一本由罗银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传》读后感(一):感慨上个世纪学者的精神

  文中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描写的却弥补了一部分我对那个时期历史的缺口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关于文化大革命那一段历史都是一章一笔带过 没想到竟然对知识分子迫害得这么深 至今只在大学碰到一个敢讲的近代史老师 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了大错特错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风骨真的让人难以望其颈背 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神食粮

  《杨绛传》读后感(二):建议看先生的作品

  如果没有看过先生的书,对先生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买来这本书看看,通过阅读来了解先生的生平及著作;第一次知道先生是高中语文老师推荐先生写的《我们三》,因学业压力大面临高考,没空闲拜读先生的作品,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陆续的拜读先生的作品;对先生很是仰慕,也羡慕她和钱老的爱情,又被先生的品行修为所折服······书出版时,怀着满心欢喜的心情买了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失望,感觉就像是先生书的一个合集,这么说也不太准确,应该是通过先生的作品串联出了先生的一生。如果喜欢先生,可以买这本书读读,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阅读起来会有不同的体验。希望能帮到你·····

  《杨绛传》读后感(三):有感

  《杨绛传》读后感(四):罗银胜笔下的杨绛先生

  写在前面的话

  必须坦言,自己是先知道钱锺书先生以及《围城》的,而对于杨绛先生最初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钱锺书夫人这样浅薄的认识上,知道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在各大媒体、营销号以及朋友圈掀起一阵悼念缅怀先生的“热潮”,一夜间似乎所有人都成了先生的读者,甚至对先生的经典语录“信手拈来”,那时候自己就像是最无知的人,竟不知杨绛一生有何成就,但还是截了豆瓣打开界面的图(见下图)发了条朋友圈,如今想想都为自己当初的无知和盲目惭愧。

  《杨绛传》读后感(五):那时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遇见她之前,从未想到过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想要娶别的女人。”

  不过这世界上幸福的事情很简单,一杯水,一块面包足矣,如果能多要一些,那希望这杯水是你倒的,这块面包是你给的,所有的迂回曲折,所有的舍近求远,所有的奢求渴望,都重重地落在那个你身上。 人这一辈子找寻各种各样新奇刺激的事情,不过是想要填满自己空虚的心,倘若有人一下子就能填满心,那么做什么事情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人或者那些人在身边。 也许心底最重要的那个人,只有当他展现出曾经生活中你最厌恶的一面时,你才会觉得这个分别多时的人,终于真真切切地再次出现在生命里了。 时间是最残酷的机器,它可以把真心打磨到只剩下圈住指头的戒指,也可以将最痛苦的回忆绞碎成记忆里的尘埃,甚至可以把所有的波澜拉成一条平直的线。 爱情最重要的不是热情似火,而应该是深厚,深厚到承载得起诺言与相守。 那个时候思念很真也很慢,想念的声音也不那么容易被听见,生怕少说一句就追不回分别的日子。

  《杨绛传》读后感(六):中國最後一位被稱作先生的女性-楊绛

  《杨绛传》读后感(七):杨绛先生未完的一生

  钱锺书先生把他对杨绛女士的爱统称为三个:“爱情、友情和亲情”。他们的一生都过得简朴而有趣,在国外求学时。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奋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能找到生命中和你有共同爱好且愿意为此付出的伴侣,这是一生中最大的富有。只羡鸳鸯不羡仙呀。小说梳理的她俩的一生,少时、求学、抗战和伉俪...等等。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

  “在实际生活当中,杨绛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之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

  而杨先生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亦或是翻译,都达到了顶峰的水平。对于她来说,每日最好的时光就是能够读读书,练练字。而这种淡雅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也跟着“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

  她有一个晕船哲学,可以具体地作为她的态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为什么事事看淡,只因“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杨绛传》读后感(八):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才子与佳人的天作之合,相濡以沫的相互扶持鼓励走过六十余年,在戏剧,散文,教育,翻译等领域卓有成绩的杨先生,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女性称呼先生,起源于五四运动之后,那时提倡男女平等,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女性,可以称为先生。

  做一位像杨先生那样柔情似水的女性,温柔体贴;那样有智慧的女性,博览群书;那样淡定从容的女性,心灵澄明。

  《我们仨》原本是其女阿园想写的,可惜其早早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九十二岁高龄的杨先生,着手完成爱女的遗作。其文朴实无华,但带有温情的力量和爱的温度。

  今天杨先生已驾鹤西去三年有余,但其淡泊明志的处世态度,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求知若渴的做学问之道,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致敬杨先生!

  羡慕两位先生的爱情,情投意合,举案齐眉,互相倾慕,互相吸引,打情骂俏,互相取闹! 两位心灵纯洁的人,缔造了纯洁的爱情。

  《杨绛传》读后感(九):淡

  在书店泡了一下午,把这本书读完了,先生一离世,他的作品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我恰好看到。耐不住好奇,读了起来。

  她和钱先生的爱情,也让人羡慕。她说先生是痴气,而她愿意保护这种痴。他写作,她甘愿做灶下婢,因为爱。他辞世,她高龄去整理他的手稿,也因为爱。那样的爱。彼此懂得,互相扶持。走过了60多年的光阴。

  读完书,我看了一下我自己,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只有一个疑问,几十年后我会在哪里?世界设么样?我能活多久?年轻时代的先生是否想过这些问题。看完别人的一生,再看自己,觉得当下的一切烦恼,都不过如此而已。没有到过不下去,一筹莫展的境地。

  先生教会我们的,是生活方式。

  《杨绛传》读后感(十):如此,无她。

  一直想写这本书的书评,总是思绪有了,却不敢提笔。因为杨绛先生对我来说,是非常敬仰的人。读书,杨绛先生说要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教育,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如果说抛开一切外界的限制,让我选两件此生最爱做的事,那应该就是读书和教育了吧。她的读书心得,她的教育理念,是我期望有一天可以领悟和达到的。写这篇书评的日期,是2018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的第二个周年。她在105岁高龄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有人说,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生命总会以另一种形态延续;我认为她的智慧,她的文字,她留给我们后人的乐观和钻研精神,则是另一种延伸。

  这本《杨绛传》会把你拉回她的年代,感受那平凡又伟大的一生。杨绛,原名杨季康,出生在北京,后因笔名杨绛被世人所熟知,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曾经为了翻译好《堂吉诃德》,从1959年零基础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未间断,后来全书翻译完成,这其中跨越了十几年。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市面上有深度的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是鸡汤文和烂故事,只为夺人眼球冲破销量。节奏快到人们会丢失掉初心。而杨绛先生则是沉下心,一翻译就是十年。

每每读她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这句“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的精妙。

  钱钟书辞世之后,她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去一份份的整理他留下的手稿。她面对丈夫和女儿的离去,未曾悲观沮丧,歇斯底里,她选择独自承担。她写下了《我们仨》,写下了让无数人泪流的的故事。她那句“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是一种无可言喻的悲伤,时间太快,岁月弄人,从此阴阳相隔。一个人书读的越多,心便越容易沉下来,对身外之物也会看的淡然。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把八百多万的稿费和版权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清华大学,并且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杨绛先生说她不想把奖学金冠上个人的名字,她想用“好读书”这三个字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希望他们可以谨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非常幸运,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她的书和传记,体味了面对苦难的泰然自若,也努力学习她的坚韧豁达。也许再过10年再重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深意。

  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无论杨绛先生在你我心中如何,从此以后,世间再无杨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