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100字

2021-05-03 00:5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100字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由[日]冈田尊司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一):磨掉性格的棱角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性与气质。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行改变我们的人格。但“人格障碍”是过了度的人格,会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所以人格障碍必须纠正,也是可以纠正的。

  成功克服了人格障碍的人会散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更“淳厚”的个体。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会不断提升,而他们也会生活在信赖与关爱中。反之,要是一个人在没能克服人格障碍的情况下长大变老,就会被周围的人嫌弃,就算与他人构筑起了人际关系,那种关系也只会流于表面。真正可靠的人会离他们而去。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不正常人类”们,不要放弃你自己哟,人生路上跌倒了不要紧,多爬起来一次就行了。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二):有没有听说过自恋其实是一种病?

  太过重视自己、容易受伤、无法信赖他人、不会爱……这些人格障碍的特征,其实都源自“自爱的障碍”。

  何为“自爱”?说白了就是“爱自己的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时,正常人不会随随便便绝望,或是去寻短见,这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能力。

  不幸的是,要是“自爱”能力没有培养好,一个人就无法好好保护自己。特别不“自爱”的人碰到一点小事都会伤害自己,甚至了结自己的生命。有健全的自爱能力的人完全无法理解这类莫名其妙的行为。有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在作秀。然而,对有“自爱障碍”的人而言,“活下去”才是莫大的磨炼,才是痛苦的修行。

  我们都需要“自爱”,但又不能过度地“自爱”。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看完本书,你或许能找到这样的“平衡”,即便找不到,也不要着急,至少你跟自己的内心做了一次深层次的交流。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三):当今社会,“信任”二字好难。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最大特征,就是“对他人的冷酷压榨”。患者舍弃了对他人的同情心,损害他人利益时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他们认定,旁人总会背叛自己。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也有类似的倾向。偏执型患者不敢相信他人,却又渴望去相信他人,内心充满了纠结,于是便催生出了一系列纠结的行为。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字典中,早已没有“相信”二字。

  由此看来,当今这个视“信用”二字为浮云的社会,充斥的岂不是都是“反社会”不正常人类?从公司到家庭,到个体,但凡逮到一个机会,谁又不在压榨谁呢?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极端的案例吧。被压榨久了的会反抗,压榨惯了的已经“病入膏肓”。

  为了防止自己在他人背叛时受伤,他们打从一开始就不会相信他人。先下手为强—他们甚至会为了钱出卖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人。他们认定,若能泰然自若地背叛他人,他们就算是修成正果了。而他们也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最为强大。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吧。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四):12种人流特型剖析

  根据人的性情分类,大抵每个人都存在各种心理疾病隐患。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在身边人中一一对号。

  先拿自己说,分别有书中的自恋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不正常人类”特性。因为偏向于此,并不是重患,并没有书中一些代表人物典型。作者也告诉我们,所有的特性都是统一体,在此基础上,组合成我们本身的人,这样生活载体特性促进我们去完善,有的人会偏向某个特性过于极端,会成为某种代表,但大部分还是各种特性组合。

  面对自己的自恋型特性,作者给的建议是尽量选择倾听,多向他人学习,找一位接触的管理当人生伴侣,学会与人合作。面对依赖型,作者说要学会说“不”,大胆表达自己感受。这样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对于强迫型,要学会休息,降低标准,享受生活。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是万千的载体,人与人之间有各种不同,要有包容之心存在。所以,并不是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特性要去改变,在不影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只要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就坚持即可。而要与身边人如何相处,就要反思自己的特性是否需要改善,多加沟通,才能少有各种特型之间的摩擦。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五):我们都是孤独的

  “人们都无比孤独,都很容易受伤,心中都无比空虚。有些人只能埋头于某件事中,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他们也十分畏惧自己抽身而出之后,空虚会卷土重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过去那般稳定了。不少人为孤独与空虚发愁,却也时常因人际关系受伤。有些人明明很想与他人亲近,却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联系。有些人渴望去爱,却无法对他人推心置腹。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更加深了现代人的痛苦,及日常生活中的不安与不快。”

  其实,痛苦与蔓延在整个社会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的背景——那就是在现代人中极为常见的“人格障碍”问题。换言之,只要我们能充分理解人格障碍,“现代人为何容易受伤”、“现代人为何如此空虚”、“现代人为何如此痛苦”等问题的本质都会浮出水面。

  看完本书,也从某种层面上理解了周围一些“奇葩”的行为习惯,他们有的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有的只是占有欲强一点,有的只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我们还是能够找到拯救自己,拯救周围人的方式,至少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毕竟现代社会压力如此之大,有点“病”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能够正确面对,找到方式。

  好书一枚,严谨,还有意思,同时带给我不少思考。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六):读一本好书,认识了自己,也了解了旁人(未完成)

  这本书的名字叫叫做不正常人类研究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之后,总有人要笑话一下:这是给不正常人类看的吧。我觉得书中的一句话能够给出很好的解答:每一个正常人,都潜伏着不正常的一面。作为常年盘踞在日本亚马逊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的书籍,读过后,真的很能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认识了自己,也了解了旁人。

  这是一本描述人格障碍的书,书中讨论了各种人格障碍的性格表现、产生原因及改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总能体验到把自己和旁人对号入座的感觉,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触动的。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只要不过分,都是个人的性格与个性,这只是普通的性格倾向,并没有达到障碍的程度。人格障碍实际上就是:过激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对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的状态。书中把人格障碍一共分为了10中,我这里简要做了一个表格:

  现在的社会好浮躁,我们学习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工厂,工厂对我们进行加工,灌输我们知识,强化着学校的升学率,却不重视培养我们的人格。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第一位,修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修的是超然于世的心态。“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大家,不仅是其丰富的知识令人感叹,更是因为其人格魅力而令人敬仰。而转眼当今社会,教育的评判标准变成了试卷上的鲜红的分数,各类教兽层出不穷,娈童事件屡有发生,我不知到底是该感叹一句人心不古,还是这世道循环往复。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七):带你认识各种奇葩人类

  无论是自恋还是偏执,是回避还是强迫,这些人格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许多人格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自己或许也存在着这样的人格。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带你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格,通过具体的知名人物或者具体事例来为我们讲解各种人格的特点。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你身边的“不正常人类”主要包括这样几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这些“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同的心理根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以前认为非常熟知的人物,例如可可·香奈儿、卓别林,这些知名人物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她们并不是完美的,他们也存在着普通人身上存在的缺点。

  而书中介绍的强迫型正是我一直困扰的问题。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你不是救世主,不需要对所有人负责 。”当被强迫困扰时,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为一些事情负责任,总是给自己过大的责任和压力。而这样一来,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迫。

  由于深受强迫之苦,深知这些不正常的人格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应该如何面对这些人格,作者告诉我们许多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态度。这些人格不可怕,也不是怪物,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我经常觉得,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与了你别人没有的人格,可能让你的人格上存在缺陷,可却能激发你其他方面的才干。就像书中说的,“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人格而轻视自己,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存在,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八):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笔者一开始有些困惑,难不成就是精神失常、精神有问题的人吗?带着这些困惑,我通过网上检索,对这本书有了一些粗浅、粗略的认识,我明白了,此书在日本出版10年,加印30次。

  通过购买此书,我对此书有了更多的精细化了解和认识。它精准扫描你身边的每一个“不正常人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每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这几种人分析得很到位,也很扎实,真得如此啊,细想一下我们周围的人群,的确如此啊,分析得很准、

  不正常人这个特色人群,他们也很辛苦、也是命运地默默承受者。我们知道,《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有趣的知识读物。书中大量引用了全球各领域名人(如香奈儿、卓别林、萨瓦尔多等)的亲身经历,将每一种“不正常”的成因、表现、应对方法生动地介绍给大家。的确如此,每个不正常人的成因或许有着千差万别、或许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都有些千差万别的差异。不过,我们要细细分析、冷静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下定义,这就难免有些跑偏之举,且让人有些触目惊心。

  不正常人的确可怜,他们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的确让人十分痛心,更让我们揪心。放弃他们,就会给社会安定来一定的困恼,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丝毫、片刻不得安宁。“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本书将为每一个“不正常人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从人格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周围人的机遇。

  通过综合阅读这本书,我觉得,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谢这本书,感谢他的思维导航,感谢他的引导。让笔者对不正常人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我们要通过个性特征去把握好每个不正常人,让我们这些正常人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

  虽说社会分工有不同,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他们,我们应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九):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记录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记录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有一种愧疚感在里面的。因为今年就要面临四级考试了,语法结构没练熟,四级单词没背完,听力也有很少的时间去练习,虽然这本书跟我的专业课有一点点的联系,但毕竟还要分个轻重缓急。可是当我翻开书,只看到目录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忘了“轻重缓急”这回事。当我现在看完这本书了,正在为当初没有分清“轻重缓急”而庆幸,因为我觉得,四级即使一次不过还有下一次,但是那些关于自己心理的、精神的、心态的、人格的,这都是可能会影响人一辈子的!所以我不后悔拿出宝贵的时间来读这本书,也不后悔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写下这些可能比较主观的话。

  人人都以为处于青春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多人都以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你正在经历一段真实的人生。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如果你有痛苦,那就意味着你“不正常”。当今社会,人们都开始变的无比孤独,都非常容易受伤,心中十分空虚。有些人很想与他人亲近,可是却苦于没有办法跟他人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有些人渴望去爱,却无法主动对他人推心置腹。

  这本书告诉我,这种叫做“人格障碍”。

  关于“人格障碍”,我起初并不能很理解,也一直以为这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却从来没有想过这种现象会这么普遍。好在这本书从“如何辨认人格障碍的人”、“人格障碍的来源”、“人格障碍的类型”、“如何解决人格性障碍”、“如何化人格性障碍为动力”等几个方面描述了“人格障碍症”的详细内容和解决方法。而且这本书在最后还有“人格倾向自我诊断表”和“参考文献”,实在是给读者的一份礼物,给读者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这份不同来源于不同的基因导致的不同容貌与声音、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智商和情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父母等等等等,也正是由于许多些微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人的人格障碍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会严重一些,有的人会轻微一些,不得不说,我都要开始怀疑,人格障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但是还好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以前面临的很多困惑,都可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位良师益友。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十):温暖实用,而又有趣

  亮黄色书脊,《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么“不正常”书名,这本32开的小书在一米以外就抓住了我的视线。不正常的尺度有多大?是猎奇还是实用的呢?这本作者、译者和出版社并不算知名的书,据说长期占据日本亚马逊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好奇心促我翻开了这本书,接下来4个小时便一口气翻完了全书236页。这本书值得翻阅。

  首先,这本书实用又思辨。

  书中的“不正常人类”并不是杀人狂、性变态这样重口味的猎奇对象,而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绝大多数貌似正常,却潜伏者怪异、病态的“不正常”的一面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做事一板一眼的上司,唯唯诺诺的同事,迷恋自拍的室友,缺乏安全感的恋人,或者提不起精神的自己。

  具体到每种人格的探讨上,作者不仅有各类型人格的定义、描述,以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更可贵的是,针对每种类型,作者都列举真实案例或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作为对象分析,并有自我解救和解救他人的攻略。

  除了结构上富于逻辑外,作者还以其思辨的视角引导思考。“有童心”是好事吗?“不正常”的好处是什么?不表露个人想法是不是过于重视自我的一种?这种思辨的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以和往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不同面。

  其次,这本书温暖又理智。

  书里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看到入神,看到笑,看到内心温暖。曾经是“不正常人类”,而今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的作者冈田尊司似乎很懂如何交谈。他明白“不正常人类”的痛苦和无奈,他看到盔甲战衣下的柔软内心。于是他一边温和细腻地用真实案例和名人故事告你“你看,这就是不正常的样子”,一边又幽默风趣地将“药方”交到你手中。而译者不仅将这种语言和内涵做了神还原,而且还进行了神本土化。

  在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外,作者也不乏清醒冷静。“不正常人类”虽然“无辜”,但若想实现健全的自立,就必须开发出更为“平衡”的生存策略。如果想为“不正常人类”做些什么,那么无谓的同情、被依赖的满足感、没有底线的包容都可能会弄巧成拙、两败俱伤。

  这本书似是一位对你知根知底,温和幽默,而又冷静睿智的好友,谁会拒绝这样一位朋友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