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字

2021-05-04 01:2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由张维迎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精选点评:

  ●把经济还原为人达到幸福的手段,尤为是个人,去指标化而从人本身对经济学的解读与重现让经济学鲜活生动。

  ●看了宏观部分

  ●观点和立场鲜明是好事,可以启发更多思考,不过作为教材文字有些冗长,不够精炼,数学表达也较为简陋。

  ●这是一本恰巧同“无为而治”撞衫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教科书。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占据主流经济政策的今天,张维迎等人的观点或许只能充当反对派的角色。但这本书或许很适合推荐给那些不经世事毕业不久就掌握权柄的年轻刀笔小吏们:那些看似严谨精心设计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良策,往往不是一剂良药能药到病除,而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后遗症无穷。

  ●作为非专业人士,读经济学无非是想开阔思维,天生对数学无感,只读了前几章。两点收获:1.存在即合理;2.不要忽视机会成本和潜在条件。个人比较笨,读一本书能明白一两个道理就已经很满足了。

  ●看完张先生这本书,更加坚信“自由市场经济”,也为限定最低工资,免费医疗的无用找到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虽然一些数学公式看不懂,但确是了解正确经济学原理的很好的一本书,忘掉给政府洗地的凯恩斯吧。

  ●张老师这本书可以说是相当经典。放桌边,时常再看。

  ●相当的厉害,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结合当下的现象。用到的数学算不少了。奥派对新古典,凯恩斯的批判也很有道理。让人体会到制度的力量。有自己的思考,捍卫自由不是白说的。个别地方在中国可操作性不太强。可惜助教给我74

  ●奥派,但非常好看

  ●【2017-18(2016)】读得很慢,字也小了点,每次读一章,不知年底前能否读完。。。从去年10月读到今年3月,横跨半年6个月,终于读完。就教材而言,非常不错,能很有兴趣地读下去。当然,也因为是教材,比较深的内容,需要另读其他书目补充。整部书的结构也很好,有延展阅读,也有做笔记的留白。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既然是经济学原理,为何要讲人类史和经济史?

  张维迎先生是我很向往的北大国发院的创院灵魂人物之一,可是怎么写经济学教材写了和经济学本身无关的人类史和经济史的内容,作为其它学科的通识教材还算可以,勉强过关,可是如果当作经济学专业的教材,那就要让人失望了,感觉对当代经济学的范式理解还及不上格里高利曼昆,更不用说和斯蒂格利茨、阿西莫格鲁这样的大牛比较了。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市场学派的宣言

  作为国内一线的经济学家,张维迎一直是坚定地站在市场学派的立场上,杨小凯、张维迎、刘胜军们一直与林毅夫们在各种场合争辩,然而,中国市场化的道路还是在行进中不断犹疑,市场也一直在不停地给政府干预擦屁股和背黑锅。

  原本以为这和列位经济学家喜欢出的评论书籍一样,虽然也对名字有所迟疑,但还是收了。拿到一看,竟然真的是一本教材!好吧,离在学校学习也已经年,倒是可以复习基础知识了,特别是此书发表了很多作者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同时直接表示了对凯恩斯学说的反对意见。

  经济学早已进入数学时代。而张维迎明确提出,数学本来是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但现在经济学却有变成数学奴隶的危险。保罗克鲁格曼说过去一百多年,经济学是沿着数学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的确如此,如果不能建模不能用数学证明的则被忽略。而事实上,所有的模型都是在假定的绝对条件下进行的,而真正的市场是不可能有这种完美条件的。“数学固然要用,但使用数学是为了研究经济学,而不是为了让经济学去迎合数学。经济学要真正进步,一定不能被数学所束缚。”此话甚为有理。

  贴现率和贴现因子的概念引用到生活中,我自己正经历了从贴现率小到贴现率变大的转变,所以现在更注重享受当下。

  “民主和自由相比,首先是手段。民主的目的就是保证自由,如果民主变成了侵害自由的 手段,那么民主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这句话把自由和民主的关系阐述得到位精辟,也使人容易明白为什么最民主的美国会把自由看得比民主更重要。

  社会功利主义试图通过加总个人效用得到社会福利函数,而效用是不可加总的。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觉得自身感受和官方数据不符的原因之一。

  对于吉芬商品存在与否,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吉芬商品,但没有严格证明这个命题。另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吉芬商品,但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吉芬商品。个人并不认可吉芬商品的理论,因为觉得吉芬商品的现象其实是可以从消费者偏好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作出解释的。

  此书特别强调了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利润就是对企业家付出的回报。企业家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家将只在那些有替代性保护手段的领域从事创新。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环境对于企业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晰,市场谈判的结果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有效,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补贴或者收税,而是清楚界定、严格产权保护。

  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增的。企业家精神是否能得到有效发挥,关键取决于制度环境。最根本的制度是产权制度和商业自由。只有对私人产权予以充分保护,人们有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企业家才有激励去投资、去创业、去创新,经济才可能发展起来。

  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法,第一种,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第二种,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第三种,调整再贴现率。第四种,其他手段,包括调整准备金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给特定的商业银行或者大公司设立一种贷款,央行可以通过这种贷款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

  作者非常推崇奥地利学派,认为要用结构化的思维看待经济,结构比增长更重要;谨慎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因为人为永远比不上市场,容易适得其反。

  不用考试而读教材的感觉还是很爽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阅读几章《经济学原理》的记录

  计算机相关学科出身,以前也修过家族企业管理和宏经的课程,对于经济学模模糊糊有些印象,但是始终不明白经济学在干嘛,为什么需要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经济学在研究什么,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为什么有帮助。

  张维迎老师的这本书开头第一章就让我明白经济学在干嘛,(以下凭借印象写对自己触动最深的记忆深刻的点哈)书里面讲了经济学的四个作用,语言都非常平实朴素,还讲了经济学是社科的一部分?而社科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的一切,瞬间让我把眼光从程序员的技术研究转到人的相关研究上,这个研究视角的转换十分有趣。

  第二章我记得讲了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一个人的生产、消费和投资,在没有交换的背景下的生活。这章触动比较深的是作者讲解了鲁滨逊的财富积累的过程——每天采摘20个椰子,消费10个椰子,剩下10个作为存储,然后几天之后存储了足够的椰子,就花费一两天时间不采摘椰子,而是生产更便于采摘椰子的工具,以后每天就可以采摘30个椰子了。在没有交换的背景下,一个人的财富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另一个触动点是作者讲到真实世界中的经济也是这样好起来的,让我明白了“经济”其实也就是椰子,也就是可消费品,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不是虚无缥缈人云亦云的“经济”。

  第三章讲了鲁滨逊在交换情况下的生活,引入了“星期五”这个野人。这章记忆比较深的是生产可行性边界,交换能够让这条生产可行性边界往外扩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且交换能够促进分工,大家只需要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然后拿去交换就可以了,于己于人都有利。而且专业化工作能够促进创新,做得多了就知道要怎样去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另一个触动点是比较优势——假设A国和B国都生产C产品和D产品,A国一天能产出30个C产品和30个D产品,B国一天只能产出10个C产品和20个D产品,从效率上来看B国哪方面都比不过A国,但是B国生产D产品的机会成本是0.5个C产品,A国生产D产品的机会成本是1个C产品。因此B国可以全力生产D产品,A国全力生产C产品,然后B国拿D产品去跟A国换C产品,假设交换比例1:1,换完之后B国有20个C产品,A国有10个C产品和20个D产品,B国产出了更多的C产品,A国也没有亏!但是事实上B国只生产D产品,极为需要C产品,因此交换的时候A国会压低交换比例,D产品兑换C产品的比例压到1.5:1,这样子20个D产品兑换13.3个C产品,最后B国有13.3个C产品,A国有16.7个C产品和20个D产品,这是在不交换的情况下达不到的生产成果!B国全力生产C产品也只能生产10个,A国也只能生产30个C或者30个D,哪里有现在这么多。思考一下原因,发现是大家都生产自己最擅长的,生产尽可能多的商品,然后交换完之后大家都好。

  后面几章就没有细看了,粗略挑了一两章比较感兴趣的,比如垄断与竞争,知道了垄断与竞争的区别不是看市场占有率,也没办法明确究竟属于哪个市场,而是看有没有政策上的倾斜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去细看这本书,我觉得有时间的话推导一下全书的公式,形成一个脉络,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还挺有帮助的。我在网易蜗牛读书上看的,春节这几天想看完还办了个七天会员hhh,感觉蜗牛的排版做得挺不错的,比较简洁。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其他参考书籍,其中《创新者的窘境》想去看看,但一直找不到电子版,无论是在蜗牛上还是微信读书,亦或是多看阅读等等,都没找到。开学了有时间再去图书馆翻翻。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屁股决定脑袋-不要脑臀分离!

  真是屁股决定脑袋啊。人家的屁股是利润的屁股,我们只是一个要素,赚取利润的要素(我再次提醒所有读者,99.9%的人是这种要素,希望你们不要脑臀分离)。我妈一个月没有一天休息,15个夜班,12小时工作制,工作是包装袋子,一个月才3200。像我妈这样的农民工不计其数。他们没有周末周日,从来不知道旅游是什么。相比于这样的农民工,996还真是福报啊!这“所谓的”经济学家还说不够自由?还说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会损害劳动者利益是“没有足够的证据”?难道像18世纪欧洲,上童工才足够自由,才算证据是吧?

  接着就胡说了:最自由的是保姆行业,你看保姆一年年工资涨的很大嘛!张经济学家,您刚刚前面不是画人口红利的图了吗?没见工资涨啊?你咋不说?非要挑出来一个小众的行业来说你的胡话?哦哦,我明白了,还不够自由啊!童工还没上呢!

  为什么有的人得病就只能等死,用这本书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因为治疗这种人,不对,治疗这种要素,不能获取利润,没有收益。这种人就应该死,无差别曲线嘛。

  真是太无语了,这就是经济学家?我一个非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学生都能看出来很多的谎言,完全不顾逻辑,这真是惊呆我了,要知道,逻辑对自然科学是最重要的。什么贫富差距在市场发达地区比较小,在市场落后地区反而强。以此论证市场越充分,贫富差距越小。这因果成立吗?我只想问一句:这因果成立吗?你咋不把全国前10的富翁来算一个贫富差距,把其他人算一个贫富差距。然后告诉所有人,贫富差距的原因是:你不是前10的富翁。

  关于社会的总福利,就是总剩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就是期望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面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面积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福利。我们的福利是什么?期望。期望是什么?是幻想。换句话说:我们的福利不是实物和实际的服务,而是一张画的大饼)。哈哈。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无法理解。就像我不能理解需求曲线为什么会下降一样。我想用一台电脑,这是我的需求,仅因为价格高了,我的需求就没有了,所以,需求曲线是下降趋势。我不觉得我的需求消失了。但是我的确没有消费能力了。我隐约觉得,但我无法证明。现在的社会制度,根本没有使得社会的总产品和总服务最大化。最大化的是什么?是利润!

  再次回到我们的点:起码这本经济学是为 “利润” 服务的,然后我就要再次提醒所有的读者。我们99.9%的人是要素,利润和我们没关系,我们只是赚取利润的要素。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五):经济学原理|做好事,该不该发红包奖励?

  

01 为什么要有市场逻辑?

《奇葩说》辩题:奇葩星球该不该规定给做好事的发红包?

在双方辩论中,提到了“经济学”角度。

无论是支持发红包,或者不支持发红包,其实都体现了一种经济学。

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提到了“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追求着自身的幸福”这样一句话。

幸福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幸福其实是一种动力。

一种让人们过的更好的动力。

如何过的更好?

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可称之为“强盗的逻辑”,也就是偷、抢、掠夺、战争;第二种方式可称之为“市场的逻辑”,也就是给别人创造价值与财富,然后自己获得收入。

在近代之前,强盗逻辑比市场逻辑好使,比如罗马帝国的征服、秦帝国的统一。

但活在现代的我们,这种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逻辑,往往都会失败。比如日本、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用强盗的逻辑使本国富有,但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们转而采用市场的逻辑,想方设法使其他国家的人民通过买它们的东西感到幸福,就很快变得富强起来。

《奇葩说》辩论的前提就是市场逻辑,在友好的基础之上,无论做好事要不要发红包,都是为了让人们获得幸福感。

02 市场经济如何产生的?

杨奇函在辩论时说道:“做好得发红包,每个人都想做好事,挣这个红包,红包给最出色的人,大家都挣最优秀,这就形成了竞争,为了成为最优秀,就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于是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意味着有了市场经济,所以发红包的本质是用市场经济促进好人好事,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经济简单来说,是通过交换、分工两个步骤。

人们之所以自愿进行交换,是因为交换给所有当事人带来好处。

也就是说,交换是一个双赢或者多赢的活动。

人们之所以愿意通过多做好事来换取红包,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好处。

同时,交易的出现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

分工和专业化使得每个人都选择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从而提高所有产品的总量,最终通过交换实现多赢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要分理科、文科?

为什么大学专业分为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

就是为了让我们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学习研究。

而后,来到社会,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创造经济市场。

03 关于通货膨胀

詹青云持反方观点,她认为做好事发红包是不符合经济原理的,因为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不论这种上升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通货膨胀?

为什么闻之色变?

经济学家之所以关注通货膨胀,是因为它是“坏的”。

通货膨胀之所以是坏的,是因为它不仅扭曲资源配置,导致掠夺性的财富再分配,而且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比如说,当通货膨胀首先导致汽车价格上升时,如果汽车厂家误以为是人们对汽车的真实需求增加了,就会增加汽车的生产,并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汽车行业。

比如说,假定现在的货币存量是100亿元,如果新增加的100亿元货币给某个特定的人,这个人至少可以掠夺走一半的社会总财富。

比如货币以贷款的形式流入市场,信贷资金的利率下降,企业家开始贷款进行各种项目投资,增加资本进行成本生产,物价随之上涨,但经济的真实储蓄并没有增加,则会出现项目无法收回成本,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资金短缺,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反向发展,比如企业倒闭、失业率增加。

所以,我们害怕通货膨胀,是因为我们害怕钱不再值钱。

04 做好事到底该不该发红包?

薛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生意,却只有那么少的好事?

教师教书育人是好事,但是他领工资。

厨师给别人做饭是好事,但是他领工资。

就连我们常常说的“奸商”,那些狡猾的企业家们,也在做好事,因为他一个公司养着几十几百号人。

工作的本质就是规模化的做好事。

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是在做好事。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福利越来越多,我们所定义的那些无私奉献的“好事”,可能会逐渐转变为我们的日常工作。

但是,如果说要制定一个政策,规定做好事发红包,我们则要警惕一下。

政府每发布一个政策,都要极其三思而后行。

不要觉得做好事发红包,钱就可以滚滚而来,因为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们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仔,你也许会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最低工资法”保护你的利益,或者向富人多征税来补贴你。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政府为了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须获得收入,要做到这点无非是通过三个途径:征税、发行货币以及举借公债。

无论是哪一种途径,这些成本最终还是会被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减少个人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

再比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

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这个由善意出发的法规就可能引起与其初衷相悖的结果。

因为当企业预测到了这点时,雇用员工就会更加慎重,从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

所以,做好事到底该不该发红包?

可以发,而且我们社会形势其实已经在执行着这个“发红包”制度了。

但是不要以政策的形式来进行发布。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慢慢来。

欢迎关注公众号:欣欣子的碎碎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