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摘抄
《创新者的处方》是一本由[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 杰罗姆·格罗斯曼 / 黄捷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一):牛逼哄哄的管理模式
医疗问题其实是全世界的通病,即使在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中国一直在谈医改,可是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还是没有改观,或许中国的医疗也需要颠覆式创新!那看看克里斯坦森的这本书将会很有启发,对这个问题关心的人都可以读一读。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二):适合静心读读
书籍内容虽然比较多,但静下心来读,还是很有收获的,了解了不同国家面临的相同的医疗困境。作者认为,当前美国的医疗保健体系让许多机构的颠覆性技术陷入困境,而这些困境必须通过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来解决。还没看完,需要细细阅读。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全球化愈发普及的当代,问题变得复杂多变,只有跟进时代,用创新思维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本书不仅理论新颖,且概括全面,内容相当丰富。16K的大开本从根本性原因入手,多方面讨论,发现未来关于医疗改革的适当的创新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四):医疗行业的研究从此起步
为了研究医疗行业的基本面,我反复比较选择了《创新者的处方》这本书。自5月份以来,我认真阅读,并以此为契机,通过百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掌握了不少医疗行业的基本知识,还了解了不少医疗行业的企业情况,为今后研究医疗行业的股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好书不会只看一遍的,过段时间我还要重读这本书。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五):快快乐乐创新
创新没有这么难,只不过要慎重就是了1970 年,美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大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一项到2007 年占到了16%。正常情况下,一个行业得到较多的“消费份额”应被视为一个好消息,因为这表明此行业正在生产那些消费者重视和渴望购买的产品与服务。一方面,我们应该把美国人将大部分收入花在医疗保健上看作一个好消息。他们重视健康,把钱花在医疗方面当然要比花在其他方面要好;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六):处方历经10年多没有见效,但依然是发展方向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日子里,一边忙着工作,一边抽空重温这本书,实属不易。第三遍阅读依然有很多的心得,重新认识了美国医疗行业今后发展可能的趋势。尽管本书已出版10多年,其中提出的颠覆式创新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但毕竟是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也许会启发中国今后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正如目前国内的医共体、电子病历、第三方诊断、专科医院等等。同时,读这本书可以明确自己对医疗投资的方向,对今后投资的医疗行业上市公司更有信心。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七):可作为了解医疗行业的入门书
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医疗行业的入门书,毕竟市面上很少有这方面的书籍。
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18年5月第一遍,12月第二遍。
我总认为:美国的过去就是我们的现在。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通过阅读该书,我了解了美国的整个治疗行业,包括(一)直觉医疗、经验医疗、精准医疗的演变;(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微型诊所的分类;(三)医保支付制度的利弊;(四)制药行业的未来;(五)医疗器械盒诊断设备的发展方向;(六监管体制的改革等。
第一遍阅读,更多的是了解个体的详细情况,如药物、医院、器械等;第二遍阅读,更多地了解内在的逻辑。
通过阅读,对国内医疗行业的远景有了大概的了解,为医疗行业的有效投资打下了基础。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八):notes:从直觉医疗到精准医疗
一直很期待的一本书,国内终于出版了。
1. 颠覆式创新包含的三个要素:复杂技术的简化、低成本创新的商业模式和颠覆性的价值网络。
2. 就医疗领域而言,颠覆性技术动因是指那些能够根据疾病的病因而非身体症状提供精确诊断的技术,只有当疾病可以被精确诊断时,对每个病人都可能产生理想疗效的治疗方法才能产生并得以标准化,我们将其称为精准医疗。
3. 商业模式有三种:问题解决模式、增值服务模式和辅助网络模式。
4. 制药行业的5个变化:1)精准医疗的出现预示着制药业产品线的变化;2)药品公司不经过医生和医院,直接向患者销售产品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普遍。3)顾客愿意为其精准的诊断支付高额费用。4)大多数的药品公司开始解除一体化,逐步将药品开发、临床试验管理和药品生产外包。5)仿制药竞争者正在颠覆那些开发、制造和推广专利药品的企业。
5. 要达到精准水平,技术必须在三个前提方面取得交叉性的进步:1)理解疾病病因,2)厘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能力对病根有效治疗。
6. 慢性病管理分为两种业务:1)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2)帮助患者坚持治疗。必须有一些组织结构确保两种业务无缝对接,以免患者落入两者之间的“断层”中。
先敲一些,未完待续,整本书信息很丰富,翻译也不错。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九):颠覆式创新在医疗领域的预言
看过创新者的窘境,只看过一遍,其中有很多知识没有消化吸收,书中分析了硬盘行业、钢铁行业等的颠覆式创新,自己也想查看其他行业的例子,正好,作者的另一部书翻译出版了,就是这本创新者的处方。这本书是作者颠覆式创新思维在医疗领域的预言,作者很多预言在很多行业都成真了,不知道这回的预言还能否成真,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命科学是我认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互联网是这个世纪的赢家,下个世纪,乃至下下个世纪,生命科学一定是赢家。
言归正传,这本书的翻译确实像很多书友们说的,有些句子有点长,看着有点累,但是整体质量还不错。作者在开篇的时候提出了颠覆式创新所需要的三要素:技术、商业模式、价值网络。同时也给出了医疗行业中这三点所代表的:精准医疗、医疗商业模式和医疗行业的价值网络;接着作者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医疗领域的颠覆性创新进行分析:
1. 创新的技术动因---精准医疗
2.颠覆医院----让医疗、治疗前移
3.颠覆诊所
4.颠覆慢性病管理
5. 颠覆价值网络
6.颠覆医保
7.颠覆制药产业、医疗器械和诊断产业
8.颠覆医疗教育
9.颠覆监管体制
作者按照自己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过的颠覆式创新的几个步骤,对整个医疗领域从技术到流程再到支付、监管、教育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寻找颠覆式的契机,给出颠覆式创新的预言,医疗行业牵扯的面很广,所有国家对医疗领域的监管都很严格,毕竟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但是医疗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又是势在必行的,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与美国在医保上的差距很大,只有颠覆性的创新才能让更多的人负担得起生存的成本。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用创新者窘境中的思维来分析医疗领域的问题,作者首先提出医疗领域创新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使用颠覆式创新的理论,对医疗领域可能产生颠覆式创新的环节进行预言,很多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很多我们可以亲身经历,读完这本书,有必要再好好思考一下创新者的窘境以及颠覆性创新理论,才能更好的理解。
《创新者的处方》读后感(十):看过最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全面剖析美国医疗体系的问题。
医疗系统的问题,一早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根本性矛盾问题,持续高速增加的医疗支出,但美国民众的平均寿命近年来却是下降的。医疗产业涉及多方参与者:患者、医院、医生(医学院)、价值网络(产业链),政府,医保(在美国医保支付的扭曲效果尤为明显,感谢奥巴马让问题更为明显?),要客观的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确实需要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了解,然而本书3位作者跨越商业和医疗的合作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更精彩的是,由于第一作者作为哈佛商学院教授对几十年众多商业案例的深入研究,在分析医疗系统的问题时,同时使用其他行业的商业案例分析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好理解医疗系统具体细分领域的问题,及其有效解决方案。
同症未必通病,首要问题是现在整个医疗体系还是以直觉医疗为主,精准医疗进展缓慢。直觉医疗导致我们需要更多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资深医生的高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上,相当部分的疾病,现在已经具备了采取精准医疗的条件,就是诊断和治疗流程的标准化,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得益于快速检测手段的成熟,快速区分轻症病人到低成本的方舱医院,从而腾出综合医院的精力来应对重症病人,是当时解决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关键。 但由于很多非技术的原因,导致直觉医疗向精准医疗的推进相当缓慢。医院部门设置和医生培训也更多基于一百年前的模式,以器官或者病症来分科,然而现在医学研究很多已经是从分子、基因层面来解决问题,体系无法跟随科学进步而调整,医院运作和人员培训效率依然较低。还有美国的医保支付制度也有扭曲市场和抑制创新的作用,例如护士就不能随便开药,而实际上很多简单病症并不需要轮候一个资深医生来判断;有一款可以家里使用成本更低的透析仪,由于医保不认可,导致病人只能选择到医院使用成本更高的治疗方式,当然这个成本最后是整个医疗体系买单。先前在香港做新冠检测也是个例子,做个检测还需要见一下医生问一下为什么要检测,固化的流程初衷可能是为了病人的安全,但后面却变成维护既得利益者的保护伞了。书中还谈到了制药业,由于FDA“过于严谨”的临床测试要求,导致新药研发高昂的成本,结果一些预计市场较小的创新药,就会被主动放弃。而这种只是基于症状临床测试的有效性到现代其实也是存疑的,有效和无效究竟是什么导致反而是更重要的。
几乎在每个先进行业的初始发展阶段中,最初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复杂且昂贵的。之后,人们通过使各种产品和服务变得更简单和便宜,进而颠覆初始阶段的产品体系,最终使其大众化。作者一再提到计算机的例子,早年大型机的年代,除了机器昂贵,还需要雇佣专业的计算机人士才能使用,但后来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价格大幅下降,而由于各种面对普通用户的软件的出现,操作大幅简化,普通人都可以熟练使用使用计算机,曾经垄断市场的大型机市场被严重冲击。但是在医疗系统,相关的进步似乎比较停滞。作者认为虽然全面的市场化还不现实,但在没有监管直接管控的领域进行局部的市场化,有可能逐步颠覆整个价值网络(产业链),里面举了类似近视矫正、牙齿护理的例子,不知道这个跟国内类似爱尔眼科、医美相关行业的逻辑是否有共通之处。此书出版已有11年,不知道后来医疗行业是否有出现一些积极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