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10篇

  《创新者的变现力》是一本由[美] 马克.佩恩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一):创新易,变现难

  《创新者的变现力》这本书是从创新者的角度问题的。作者马克·佩恩(Mark Payne)本人就是一位创新方面咨询顾问,是一位帮助企业变现创新的高手拥有20多年的创新工作经验,因此,作者才会先从自己如何帮助企业将创新性的技术变成一个摇钱树的产品开始讲起,比如三星的透明液晶显示技术,经过他们的集体头脑风暴,他们将该技术应用到了冷藏设备玻璃门和商店智能橱窗上,从而避免了透明液晶显示技术成为独角兽。这契合了本书的英文名称How to Kill a Unicorn,什么是独角兽呢?根据作者的表述,那种创意很好,但实现这一创意的前提条件需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这种创意就是独角兽。意为无利可图的创新方案

  无论是从帮助企业将创意或新技术变成产品的咨询顾问,还是从企业内部创新者的角度来看,道理一样的。那就是如何杀死独角兽?

  从创新到产品,一路走来,需要考虑诸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首先是创新者本人,他有了创意,或者是企业已经拥有了创新的技术或专利,但苦于找不到应用的产品。如果仅仅是创新者自己满意,或者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自己很欣赏,一想起来就心花怒放,那也只能是幻想。你可以躲在自己的房间单相思满足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觉得消费者一定会爱死你了。但消费者真的会喜欢你的创意吗?你的创意又如何体现为产品呢?

  其次是消费者。创新或创新产品不能停留在自怜的地步,它需要能够满足消费者一种或几种需求,否则,它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尽管很多创意都是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启示和考虑问题的,但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企业拥有了创新技术,但消费者对它有需求吗?你根据创新技术研制出来的产品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吗?他们喜欢吗?用起来方便吗?比现有产品更好用吗?更便宜吗?即使你研制出了新产品,也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但如果消费者不方便,或者使用成本很高,那也是不长久的。毕竟,产品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会有人购买。

  (省略一段,怕通不过,可看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fc5390102we2q.html)

  但满足创新者自己和消费者的需求,创新产品就一定成功吗?未必。

  在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中,还有一类人非常重要,那就是企业的内部投资人或外部投资人,其中外部投资人包括风险投资者。因为将创新技术变成产品一来是需要花钱的,二来它是需 要赢利的。不赢利,连内部投资人都不愿意掏钱,何况外部投资者呢。

  有人就说了,我自己有钱,或者我有慈善捐款。但那样你能坚持多久?现在有很多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但他们大都采取了商业运作的模式,其实还是要赢利的,只有产生不断的现金流,都能持续地开展公益解决社会问题。

  除了企业自己创新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应对外部创新的挑战

  昨天(2016.3.14),我读了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的一段话:

  在组织存续的过程中,有些企业把握住了几次变革,但主要是通过使变革发生而做到的。包括西门子、博世和通用电气,但柯达不在此列。比如,当替代的数字化技术出现时,没有什么比在摄影行业拥有世界优秀化学家更没有用的了。柯达拥有的技术顶尖人物知识曾被视为最宝贵资产实际上,这项宝贵资产等于是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更糟糕的是,除了原先的技术变得“无用”之外,这些人还强烈地排斥数字化。

  (这段话是我最新翻译的,还没有出版。我先用用。)

  不论你是个人创新者、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者,或者是企业内部投资人,抑或是风险投资者,如果能够确立“整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样一种思维框架,就能理解为什么创意这么难了,理解创新为什么难以变现了,理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创新投资了,理解为什么风险投资叫风险投资了,再去阅读《创新者的变现力》,也就更能理解作者所说的“一箭双雕”创新法了。“一箭”是创新者的创新技术,“双雕”则是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需求,前者想要有用、好使,后者想要赚钱、赚钱。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要想变现,创新者还要成为整合者。

  《续景德传灯录》之《慧海仪禅师》有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

  请问,你想做哪个?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二):创新变现的“马氏”法则

  简评《创新者的变现力》

  自从国家层面发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加上互联网+的疾风,创新成了最热的词汇,也是企业扩张升级、个人实现创业梦想方向渠道。但是,在一波波前赴后继的“创新”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创新的项目想法或者脑洞能变现为现实生产力,变现为经济效益的真金白银,在创业创新界可能还是个忌讳莫深的话题。毕竟,这种泼冷水方式,有点不招人待见。但是,创新者的变现,是创新行为中的核心归宿离开了这一点来谈创新,都有点形而之上的坐而论道,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从这个层面来说,沸点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佩恩的创新变现研究,还是很值得立志于创新的人来研究、揣摩。马克先生曾获得经济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工作后专注于创造新产品、新品牌和新商业模式,有20多年的创新工作经验。马克在多年的创新实践中,用自己的视角见解定义了“创新”及“创新成功”,在这个范畴中,他对创新变现问题条分缕析,见解深刻发人深思

  在《创新者的变现力》中,马克·佩恩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分享了许多精彩观点,比如“把创意从草稿纸搬到资产负债表上”、“一箭双雕式解决方案&漏斗形创新渠道”、“就是要带着商业镣铐搞创新”、“把缺点反转成优点”、“可以喜新,不必厌旧(创新不厌旧)”。马克和他的创新团队,建立了“魔法”和“金钱”双团队,二者密切配合,并且从酝酿、计划、实施、修改、完善、反馈等环节推进,有自己的实操记录,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便于理解认同同时,也有自己或者他所了解的“创新血泪史”,因此,他还提出了创新应该避免的几种误区,特意安排了“避开N种死法的创新策略”、“那些误人误己的创新传说”等章节,收罗了一些注定难以转换成为现实生产的创新浪费介绍了一些看似神乎其神,实际上是纸上谈兵的创新行为。这使得本书具备了实操和借鉴作用

  众多的案例使得本书读起来很有新鲜感。几乎在每一个章节,作者都从具体的创新案例说起,一边介绍,一边分享,并引用数据资料等来佐证。这对正在创新路上的人来说,是可靠的第一手教材,给人直观印象

  此外,本书题为“创新变现”,似乎题目很大很宏观。但是在具体章节中,作者却很务实,哪怕一个细小的重要概念,也要不厌其烦得细细讲解。比如,作者对“挖掘潜能方法”,提出了八九个实用的方法。

  马氏创新变现的理论与国内创新实际相结合,能有效治疗创新过程中虚火过旺的症状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三):创新要怎么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浪下,创新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是,你知道吗?创新项目失败率高达85%-95%?而且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话,那创新项目的后宫扎堆的妃嫔着实有点多。在一个讲究一夫一妻制的时代,这可不太好。

  如果有人说他能教你创新怎么玩,你想试试吗?沸点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佩恩,将他和他的团队探索出的“金钱与魔法”模型,通过《创新者的变现力》一书结合n多项目案例加以阐释,旨在创新之旅上助你一臂之力

  “金钱与魔法”模型是沸点公司马克·佩恩团队建立的可扩展、可重复模型。模型由创意、魔法、金钱三个保证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构成。在八大创新法则规范下,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稳健的、可重复的流程和组织模型。八大法则是:①成果驱动型文化;②更新迭代规范化流程;③创造性和商业性不相互倾轧;④正确搭配打开项目的开局者和为项目决策终结者;⑤执行严格的内容标准;⑥整合创造力和商业能力,像双螺旋结构一样工作;⑦写下你的规则;⑧为设计而设计。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四):创新姿势

  易伊翻译的这本《创新者的变现力》是由毕业于米德伯瑞学院,曾获经济学和心理学学士学位的[美]马克•佩恩(Mark Payne)所著。同时,马克•佩恩也是“沸点”公司联合创始人、CEO。

  作者马克•佩恩专注于创造新产品、新品牌和新商业模式,在业内20多年的创新工作期间曾服务过的客户几乎遍及所有领悟,如软件金融珠宝环保节能、工业设备等。

  《创新者的变现力》称作“互联网+”时代《从0到1》的实践版。书中大量案例瞄准三星、可口可乐、通用电气、花旗、宝洁、星巴克、时代华纳等全球知名企业做横纵向成败剖析。对于发现、创新、变现等阶段性问题,书中给出的各图表以及细节对比能给读者开打开另一维度大门

  什么是创新?

  创新研究的祖师爷、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将创新定义为:将新的组合投入实践,即,一个全新的东西,或者是在已有的东西上使用新方法。

  所以,创新不仅仅指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事物,还应包括新方法和方式。就是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非常规见解并利用现有物质条件,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方法、环境等。

  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五类: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销售市场、新原材料来源、新组织形式。同时,由于创新的出现可能会摧毁现有产品或生产形式,所以他还将创新称作“创造性毁灭”。

  什么是下意识创新?

  创新能力可以被“教唆”。创新不是什么只青睐天才,也不是抛硬币式的随机,恰恰相反,任何人都可以系统的创造从未被创造的新事物。在创意到来之前,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步该面朝哪个方向才算正确,但我们可以尝试大量的学习和阅读,试着和一线工人聊天,和某些领域专家谈话。在你不知道大脑下一步会蹦出什么创新想法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种学习接触

  然而,大脑非常神奇,当你读了千奇百怪足够多的书,和每天被钉在流水线十几个小时操作感同身受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下意识地被灌入了相关信息。这种看似平凡无奇的常态会和你读到的各种书不可控地碰撞出新的想法。就像作家写文章,只有在某一领域(众领域)观察多了,围着写作主题跳来跳去,从不同视角切入事件,时而把自己当做一堵墙,时而把自己看成一件衣服,一条狗……如此往复就会有想法,不同于前人的想法。当头脑演绎过众多视角的角色后,新的,属于你的梗(创新)随之而来。你会通过深思去选择想法,把这种想法组合到一起;你也会知道什么时候裁剪、整合已有的想法。

  科技创新领域更加需要多视角观察并与之触摸,和业内不同的职业人接触,融合思想,让掩埋的创意迸出,火花四溅。接着,把想当然实践研究后变成理当然。

  下意识创新需要什么土壤

  《创新者的变现力》中多次提到“车库创业”。这种随性放在中国也不知道行不行

  中文“创新”一词是在1980年才被人们接受课堂记忆中的官方说辞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在看来,这句话官汤味十足,但相比另一些片汤话,这句蕴含的道理深刻多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更能明显提高资源使用率,当劳动力资本出现短缺时,较高的生产效率仍然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在战争时期,创新重要性更甚,总不能前仆后继小米步枪来争取早日自由幸福吧!

  中国传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创新——从《创新者的变现力》提到的“车库创业”可以窥出端倪。

  笔者凑巧在德企搬砖,也曾听过在德国读博的中国朋友说过,国情不同,教育不同,理念似乎不同的理所当然

  从学生导师教授他们(非某国)有多拼就不多说了;同样是闷驴似得做实验,同样是实验失败,他们(非某国)是企业出钱,就算最后一个也没成功,他们(非某国)都觉得很正常!中、北欧这样,美帝也这样。

  缺乏创新土壤,已经属于老毛病了。拿手机应用市场来说,中国消费者付费意愿远低于海外市场。所以世界上最优秀的开发者大多数都集中在海外,因为他们在中国赚不到钱。而我们至今仍然在全力以赴地为如何破解软件绞尽脑汁,甚至还有商业公司专门从事如何让用户免费用付费的App!

  无疑,创新需要落地,需要土壤。

  一些从中底层走上去的成功人士,他们做事方向多偏向借鉴。在中国,已经财务自由而同时愿意研究实践奇思妙想“胡作非为”的成功人士太少。

  一个习惯谨小慎微的企业,会映射员工在思想上自我阉割。(回头扒扒二十年前的各手机行业巨头,用户都在掰折(she)手腕拍大腿地哀叹)

  有些企业它只能扮演跟随者的角色。唯一值得“称赞”的是, 这家企业管理做得不错。从上到下循规蹈矩。一个企业的老大不喜欢公司运行里有创新的“低级”错误出现,如果有,从上到下那个组的人都得被敲打一遍。

  从某个角度讲,创新就是试错啊,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事?创新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不是种棵萝卜挖个坑就等收获。如果创新需要有模样,那也应该是在宽容错误和失败的胚胎里自由生长出来的模样。

  企业最怕的不是家族式管理,而是家族式文化。当企业成了一个家族真实性格的烙印——这里说的文化,不是印在海报上、印在内刊册子里的文化,而是员工在实际的运营中一点儿不打折执行出来的。你不会在宣传文字里看到,但在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能够觉察到自己一侧嘴角神秘上扬……

  每家企业都有“创新”理念,可是从上到下传导出来的行动,翻译过来,正确的理解是“别犯错”!

  更可悲的是,某些企业无形中会塑造你的“创新”性格。你会为了适应这种创新的“企业文化”,在其长期固有的框架下,削减或者增添自己性格的某一部分,这里的“某一部分”是空落落的精神。

  也许企业局部弊病是催生第三方创新团队诞生的部分原因,如《创新者的变现力》中“沸点”公司。

  创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吗?

  《创新者的变现力》中提到Google曾投资至少三亿创新研发的Google Wallet,但市场投放并不理想。现在看Apple pay,相比之下前者的确繁琐,安全性也令人堪忧。

  关于Google Walle最终未能铺开的原因,《创新者的变现力》中指出观点,大意是——谷歌钱包同用户之间的关系太远。

  可能当初市场不如现在这般成熟导致中间商太多而且谈不拢,如移动通讯,银行,商场等中间商,都是闭环,是创新落地链条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大家的商业目的趋同,能各自为政吃独食谁乐意被瓜分?

  Google Wallet之后Apple pay的推出,算是给业界树立了标杆,此后,大家像当初乔布斯放出iPhone4一样自言自语“手机就该是这个样子……”

  安全,便捷,可靠是移动支付的基本要求。Google Wallet之前也是采用NFC技术,可能因为应用环境不成熟没能铺开。

  同相关专业的朋友聊过支付宝,谈其二维码支付虽然满足了便捷这条要求,但在简单密码方式下不够安全。比如,有一种嗅探程序可以记录用户密码……

  Apple pay虽然也是集合NFC(近场通讯),但有Touch ID身份验证以及传输加密技术护驾。只有通过指纹授权,激活相应支付请求,然后将加密数据通过NFC传送到支付终端,如此,实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也最安全。

  苹果宣称,Apple Pay没有存储任何银行卡信息。其意暗示商家、用户,“我们苹果是完全的第三方,只提供传输技术。结算交易,还是你们自己来。”

  如此,选择权还给了用户。Apple Pay是对的,人类在满足需求时,不需要中间有太多经手商,只要有一种安全方便快捷的方式直达目的商家即可。

  苹果式创新,大多以基于已有技术。在某些角度看Apple Pay还有Google Wallet的影子呢。

  再次印证了这篇书评开头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对创新的定义:将新的组合投入实践,即,一个全新的东西,或者是在已有的东西上使用新方法。

  创新姿势是什么?

  旧姿势的新组合!

  文/几画

  作者: [美] 马克•佩恩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译者: 易伊

  出版年: 2016-3-1

  定价: 45.00元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五):创新虽好,能不能赚钱呢?

  2015年9月开始,各VC的银根开始收紧,以前他们看创业项目有多少用户,自那之后他们常问创业项目一句话话:“能赚钱吗?什么时间赚?”很多创业者因此倒掉——正常的商业逻辑容不得长时间刷用户。本书讲的就是创新如何变现的方案,切入点很到位。有创业也要能变现是每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先分享成功的公式:成功=实际消费者行为+运营能力+了不起的创意。

  消费者的行为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很多创新很好玩,好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没有客户愿意掏钱还是不成。并不是看重钱,而是愿意付款意味着客户对你服务和产品的一种认可,否则也只能是好玩而已。那个啥,现在谁还用脸萌呢?主要还是没什么用。运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点子再好,不能执行,那多半是个骗子(点子大王就是这么定义的),良好的运营能力是成功的有力保证。一张地图是不能带我们迈出一步的,运营能力就是走起来的能力。最后加上的这条才是了不起的创意。

  书里提到了创新8法则,其中的第5条跟我之前提出的观点很一致,即“让团队内部的考核 标准高于外界的考核标准”。个人感觉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必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众言乱耳,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二是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为自己负责。如果自己的标准能远越外界标准,那拿出的产品和服务估计可以超出用户的预期。之前有公司提出产品要让客户嚎叫,多半也是这个意思。客户虽然不会真的嚎叫,但是产品真能超出自己预期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此外,无论何时拥有关键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按书中的观点创新特事特办需要结合四个方向的洞察里形成,对消费者的、对公司的、对渠道的、对产品种类的,四部分的交叉点是产生创新的关键。

  最后,分享一个我认为书里写的最成功的案例——负责洗大衣的航空公司。

  每年冬天大量韩国人都会去热带度假,大衣或者厚重外套成了大问题——去热带时不用穿,去之前和回来之后才穿,但是路上还要带,很麻烦。于是大韩航空推出一项服务——帮客户洗(保存)外套。客人只需要把厚重外套留在韩国机场即可。这个方法真正实现的多方共赢。

  1、客人不必再往返带着并不需要的外衣,存取也都很方便。

  2、航空公司提升效率大量减少了登机时间和放行李的空间。

  3、客人换航空公司的成本变得很好,客观上提升了忠诚度。

  真正的创新者也许就应该这样,不但多方共赢还能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六):读马克.佩恩《创新者的变现力》

  其实原作名字应该是“如何杀死一只独角兽:世界上最热的创新工场是如何将最酷的想法变现的”。放眼当今的企业界,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特斯拉、苹果等富于创新的公司,还是AlphaGo、Oculus等新颖的产品,无一不代表了新经济的方向。本书围绕的沸点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创意公司,书里关于提升企业创造力的建议也可谓是字字珠玑。

  本书有用的地方,一是在于归纳整理了创新的几条重要的方法。例如要通过漏斗形创新渠道,获取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最大回报的创意。例如需要用两种方式思考: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要尝试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思维之间转换。例如如果把整个创造过程反过来,将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讨论一个问题的可行性,然后再朝着创意性前进,力争颠覆整个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那么成功率也许会更高。

  二是整理了很多生动有效的案例。例如沸点是如何分析宠物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造生鲜狗粮并取得令人瞩目的高增长的案例。还有Tuthilltown在引入蜂窝状小桶、拓宽产品线等方面重要的创新。

  只有依靠重大创新突破,公司才能在成王败寇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三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们在推进创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人们往往忽视了什么最能让消费者愿意掏钱,什么最能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设备和能力,哪个市场的占领者存在最明显的弱点。同时,在创新时一味采取头脑风暴是不可取的。提升创新成功率的方法,并非让团队放飞在想象里,而是让团队想象力瞄准最正确的目标。

  四是指出了一个CEO推行创新的正确姿态。首先我们要赋予创新项目一个明确的、不同凡响的使命。其次,我们要说:是的,我们要竭尽全力打出全垒打,但是用手里的球棒,而不是用原子弹。第三,我们要把公司的运营能力视为可用资源,而非限制条件。

  总之,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如果你的创意足够伟大,任何聪明的团队都能找出它的战略价值、实现方法和盈利方法,创意无限,创新无限。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七):创意->产品->生意三步走

  创新是什么?在创业初始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创新过程中出现瓶颈怎么办?这些是创新者经常会问的问题,而这本书刚好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现在双创政策推进下,创新创业创意等等名词满天飞,似乎人人随口都能来个点子。冲动的呢,说干就干,把点子转成产品,创业去了。普通人,也就说说,听听,并不会太在一时的想法。可见创业者不缺点子,缺的是能盈利的点子。

  怎么判断点子是否盈利,首先观念要更新,好点子不是与众不同,而是有利可图,不以出售为目的点子都不是好点子。要分辨点子是否有利可图,书里面给出了三种实用方法。

  1.辩论法,需要大家思想不断碰撞,质疑,真金不怕火炼,经得住多方审判的点子,才有可行性。

  2.“魔法金钱”双曲线函数图,代表“魔法“的曲线负责挖掘目标群体的需求。代表“金钱”的曲线负责资源和商业分析。

  3.BFD地图,意思是大(Big)快(Fast)可行(Doable)。比较各方优势。全面分析机会的可能性,可行性,市场,生产,障碍,附加价值多种因素。用筛选的方式来决定候选方案,全面有效,而且省时。

  FD地图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八):创新这支魔法棒

  文/风之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下,人人似乎都可以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浪潮中。创新就像一支魔法棒,具备点石成金的能力。创新似乎也是一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魔法棒,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该如何看待创新这支魔法棒呢?打开《创新的变现力》这本书,可以帮你一一揭开创新的大幕。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马克.佩恩,他是创意公司——沸点公司的创始人,在本书中,他以自己团队在金融,快消,汽车等行业参与的创新案例为例,讲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关键点以及如何突破创新。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下几点,来了解一下创新这支魔法棒吧!

  一 创新的重要理论

  金钱和魔法理论:将原本矛盾的用户需求和商业需求相结合,让用户和创意这个金钱和魔法共同贡献力量,产生影响,承担责任。

  独角兽理论:风险高,投资时间长的项目,需要待科技发展成熟后,才能启用。符合这样的创意项目需要被摒弃。

  二 创新的流程

  确定领域和产品——-辩论法的碰撞摩擦产生火花——绘制BFD地图,多角度比较各个方案,找出并杀死独角兽——从创意迈向利润

  三 创新的关键点

  1. 创新要讲究三点:快、准、狠。

  快指的是火速创新。

  准指的是定位好创新产品,像泰熙堂酒庄的小宝贝波本威士忌,半月果园杜松子酒。

  狠指的是可行性营利性,找准机遇后,敢于去突破挑战。为了将酒店柏金会员的忠诚度提高,从而推出终身忠诚计划。

  2. 创新要兼顾商业和消费者两个领域

  兼顾商业和消费者两个领域是创新中的一箭双雕。以金融领域售卖金融产品为例,商业银行需要增加销售量,消费者担心风险。这两方面看起来矛盾的领域,在沸点公司的创新下,综合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力,权衡消费者购买利益。在综合这些情况下,通过消费者翔实的购买数据对比,可以清楚看出购买与否的利弊,从而激发消费者继续购买金融产品。

  马克.佩恩以具体的实例讲述了不同创新计划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这样的创新项目从多角度多行业为分析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九):创新的着陆

  十个创业公司死九个,创新失败率高达95%,听起来是不是太恐怖太绝望?但是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屈和坚强,所以别说希望,即使是看不到希望,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的改变着、更新着这个世界。

  当然坚强归坚强,悲壮归悲壮,如果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失败,自然还是少走弯路好。关于创新创业的书是当前热点,有的是从亲历创业的角度编著,有的是从创业导师的角度指点,有的从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有的是从个性化案例剖析,像《创新者的变现力》这样讲的够细、够接地气、够实操的书却不多。也许是因为创新和创业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事、财、物……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对创新和创业的后果产生影响。不过也无需悲观,虽然变量很多,却也并非无迹可寻。

  《创新者的变现力》一书探寻的是如何把“点子”变成“盈利点”,这些思路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创新,同样适用于创业,因为它要解决的是企业自诞生开始就不断经历的成长和发展的问题。不管是创业,还是创新,要面对的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创意的市场化。马克·佩恩创新的提出“金钱和魔法”的思维模式,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总是认为创新和收益,就如同市场与营销一样是对矛盾体,市场负责推广维护要花钱,营销负责攻城略地要赚钱,其实抛开经济的表现来开,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互相推进的。

  很多创新创业者,在“卖”点子的时候,都不太喜欢谈及商业需求、成本核算以及预期收益,这种护雏的思想可以被理解,但不能被接受。很多孵化基地里地创业辅导也出现偏差,一味进行管理、法律、企业文化的辅导,却鲜少有涉及到成本、收益等关系企业生命线的,这就使得创新的变现更加不被重视。为什么明明是好点子,管理层却不采纳,可能并不是点子不够好,而是此时的土壤并不适合它的生长,看一看破坏性评估图,捋一捋BFD地图,把视角从高空落向平地, 就能明白担负着公司老少大小生存的苦衷。

  创意可否变现,可行性是首要标准,可行性是什么,马克说的话十分形象,那就是“戴着商业的镣铐跳舞”,艺术可以极尽所能的天马行空,创意不行,着不了陆的创意,连创意者自己都没有勇气去投入实施。有了一则创意,可行不可行,效果好不好,益处大不大,实现以后和以前相比哪一个更利于长远发展,创意是否有生命周期,以何种速度实施,能不能切中要害,能不能绝地反击……这本书里思虑之全面,观点之精辟,值得花时间去好好阅读揣摩。

  《创新者的变现力》抓准了创新的死亡点,从创新者与领导层、市场需求和商业需求、思维的轻灵和实施的稳重这些看似相对的角度探讨如何变现创新者的创意,发现其中的制衡点。本书还再每一章末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技巧以供读者在实践中锻炼和体悟。无论以创意为大或是收益为大,看看这本书,在前人的智慧基础上避开陷阱,大幅提高创新成功率,本身就是一件获益极大的事。

  文/团团花哚 2016.03.22

  《创新者的变现力》读后感(十):找寻新的思维路径

  找寻新的思维路径

  ——《创新者的变现力》,一路披荆斩棘

  “全民创业”的口号喊起来了,“工业4.0”的优惠政策来了,当工作越来越难找,钱越来越难赚,娱乐产业的体量越来越大,无不透露出的信号是——我们正在面对一个不变即死的艰难的时代。

  从服务到生产,每一个年轻人都在诉说一成不变的薪金和日益高涨的CPI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互联网,我们见识到了别人的优秀,别人的成功,这更加让自己的不成熟、失败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然而创新绝非是简单的尝试,与盲目找死相比,见过更多的失败,能够听听实战企业在创新生存当中的那些关键,显然是寻找新的思维路径,一路披荆斩棘躲过陷阱的重要的一课。

  相较于励志书籍,《创新者的变现力》以其特别的丰富实例,让这本书的实践价值和可信度都大大提高,看看别人是怎么处理“想法”,让“金子”从众多一闪而过的闪光点中间被筛选出,成为能够走向实现商业价值的真正的“创新”,是这本书的目的。

  当然我们无从考证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现在就去创造成功,但是本书当中的思维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现在立马就“辞职去大干一场”的孤军奋战,它依旧适合我们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当中的思维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在筛选自己的“超额利润”的时候,我们需要能够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去找寻我们的想法的可行性、可能性、成功概率和行业优势。“问题从来不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缺的是有利可图的方案。”围绕这个问题,通过一章章的实际企业的失败和成功之处,我们渐渐认识到思考路径的选择,这让我们即便是处理我们自己行业的问题,也能够异曲同工地去处理。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创新”和它“有利可图”的目的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因果联系,如果切断了这一联系,创新的价值就不再存在,这也让那些“白日梦”和“胡思乱想”没了生存的根基,减少了在创新路上的IDEA选择的错误。

  y 林怿

  2016年4月17日20:44:50

  写于御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