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别塔之爱》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精选

2021-05-08 02:2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精选

  《巴别塔之爱》是一本由【美】伊莲·赫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一):《巴别塔之爱》

  在最暗的夜,才有最亮的光。

  一部充满爱的小说,充满了女性的光辉,扑面而来的是温暖、美好与爱。

  因为一则广告,两个原本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女人走到了一起。“绝望。走投无路。将死的女人为孩子找妈妈。要有爱心……”,这则广告被一个富有爱心的白人女士看到了,就这样,两条平行线开始有了交叉,穷人和富人有了交集,白人与黑人有了对话。

  贝蒂·珠尔,一位身患癌症的绝望的母亲,但她身上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她身上所背负的苦难,她对女儿那热切的爱,都令我敬佩不已。

  凯西,几乎是我所认识的最完美的女性,善良、热情、宽容……种种美好的品性都汇集到了她的身上。

  娘娘,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着虔诚的信仰,在生活给予她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旧充满希望,并未向生活屈服,给予着女儿坚实的支持。

  在20世纪40年代,黑人与白人的冲突越发地激烈,然而文中的这两位女子,用爱冲破了世俗加于其上的枷锁,冲破了等级制度的牢笼,获得了相对完美的结局。

  或许在爱面前,无所不能的上帝也会表示束手无策吧?

  LH

  2017.10.23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二):值得纪念

  也许是译本的关系,未能直观感受到原作者的文字魅力,对于封面上的不吝称赞,有言过其实的感觉,不过读完还是有收获一二。

  一是文中的母女亲情。或许是同为母亲,每每带入母女间即将生离死别这个大背景,撕心裂肺疼痛之余又满满都是爱。深深吻上宝贝的额头,惜福感恩!

  不过对核心人物凯西的描写有些单薄和标签化,有为了凸显深意刻意拔高之嫌。即使用“死亡和传承”作为终极理由,但其突破人性文化种族瞬间作出的突变,还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不知是否因为属于治愈系的缘故,有匆匆给出happy ending的感觉,前面用了大段文字堆砌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南方小镇种族冲突如何严峻以及对圣徒过往恶劣的伏笔,在最后竟都莫名烟消云散了。难不成贝蒂升天后化作一道圣光普撒众人,大家都升华了?

  二是再一次开启对宗教尤其是宗教歌曲的好奇。读书其间,偶入教堂听到只言片语圣歌的咏叹,空灵清净,词穷到只能用美好来形容。

  以后复读时,一定把书中提到的每一首颂歌归纳整理细细品味歌词原文,最好能试听一二,想必会有更多感受。

  说到此,不能不说起西方宗教于我而言最先进的一点,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豁达。想起留学时曾安居社区教堂一年有余,每个周末几乎都能经历红白喜事,但彼时似乎从未想过害怕二字。这一点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想想那段不长不短的岁月,竟然只是透过二楼窗户凝视猜想教堂大门后的神秘世界却不曾勇敢迈出一步推开窥探一二,真是遗憾了!如果宗教、信仰与我有缘,也许本书就是一个引子。

  总之,此书给我的总体感觉,也许在作者那个年代,尤其是一位女性作家能有如此构思和深意,定是先进前卫的,实属难得。而如今于我,虽然有些淡淡乏味,但作为回归阅读的第一本书,值得纪念!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三):美丽的人物,残酷的现实,健康的眼泪

  最近看的书都跟美国的种族有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刚看完的《无声告白》是关于上世纪60s到70s美籍华人的挣扎,这本是种族冲突时期40s到50s在美国南部白人——黑人的冲突和融合。

  这本书写作细腻,人物性格丰富,立体,几乎能够看见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不过,我觉得国内读者读之前最好做做功课,了解那个纷乱的美国社会,那个种族隔离的时期,肤色几乎是不可跨越的壁垒。其实,甚至是现在,在美国种族还是一个问题,一个玻璃天花板,一个大家都回避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贝蒂是一个年轻的黑人母亲,患病即将离开人世。她在绝望中发布了一条广告,希望招募到一个人帮她养育她唯一的孩子。这则广告带来的是一个在那个时期从未发生过的友谊,跨种族的爱。

  我能够感受到她的绝望,脑子里有个时钟在滴答响,她想着什么时候一切都会结束,她会走到终点。也能感受到当她的愿望实现时她的愉悦。

  她的母亲是一个虔诚、宁静的女人。几乎可以看见她安静地在厨房准备她认为有治疗功能的食物,她如何建立友谊。

  比蒂,她的女儿,她的掌上明珠。这个女孩聪慧,伶俐,坚定。真希望看看她长大后美丽的样子,看她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姑娘,跨过种族的壁垒。

  凯西是走进她们的世界,引起这一切的白人妇女。她刚失去丈夫,被贝蒂的广告吸引而来的报社临时工。然而,在这里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女孩居然是她亡夫的私生子!虽然她亡夫并不知情。但是 不管怎样,她建立了跨种族的友谊,在50s的密西西比,这很难。

  这是一部讨论种族、友谊、婚姻、信任、谅解、接纳、新闻道德、社区、疾病和希望的书。同时也探讨了音乐,以及音乐对创作者和听众的疗效。

  中国读者最好做点研究再去读书,才能被书感动。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四):夜空中最亮的星

  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说,你想得到一个真正的女人,就扔给她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故事里叫做比莉,喜欢胡思乱想,天真脆弱敏感,活泼机敏好动,身上流淌着一个叫做乔的男人的血脉。乔让围绕在比莉身边的两个女人魂牵梦引、无法割舍,如今这份不舍都给了比莉。

  找父亲,找孩子,找生命的延续。这是故事的主题,读完后掩卷沉思,觉得自己漂浮在诸多屋企之上,看着芸芸众生在世间依然苦心寻觅,彼此就像银河中的一粒沙,如果没有情感依附,很快就会隐去光芒,而这种依附无疑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爱。而我之所以突然具有了宏观视角,也因为书名来自于古希腊的巴别塔,两个女人跨越了种族和伦理的界限,抚养一个叫做比莉的孩子。

  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碗没有新意的鸡汤,在开“互联网+”会议的间隙读完,抬起头来已经满脸泪痕,把主席台的领导都吓到了。也许是因为做了母亲,跟小孩子有关的故事格外敏感,要说书里最吸引人的,还要从那则广告开始。

  “绝望。走投无路。将死的女人为孩子找妈妈。要有爱心。请打温伍德2-8640.”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美国黑白种族间矛盾激烈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单亲母亲想给女儿比莉找妈妈,她跨出这一步在报上登广告已经勇敢的不可思议,找上门来的凯西更是宿命中的冤家。

  比莉想找爸爸,两个女人踏上寻找女儿和真相的征途。其实真相不重要,重要的如何面对残缺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一黑一白两个女人,她们早已不在乎世俗的目光和尘世的羁绊,凭着天生的母性横冲直撞,竟意外做了朋友,也找到了生命的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自然来自一个孩子,生命得到了延续,亲生母亲入土为安,孩子和白人母亲慢慢融合,接纳了彼此。

  死亡在任何时代都是可怕的事,尤其对于一位年轻的母亲来说。死亡的过程恰如一颗星星缓缓升入夜空,从此只是人世间的旁观者,挂在天上凝望人间,让她的孩子可以在想念的时候抬头一望,心头一热。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五):美丽的人物,残酷的现实,健康的眼泪

  最近看的书都跟美国的种族有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刚看完的《无声告白》是关于上世纪60s到70s美籍华人的挣扎,这本是种族冲突时期40s到50s在美国南部白人——黑人的冲突和融合。

  这本书写作细腻,人物性格丰富,立体,几乎能够看见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不过,我觉得国内读者读之前最好做做功课,了解那个纷乱的美国社会,那个种族隔离的时期,肤色几乎是不可跨越的壁垒。其实,甚至是现在,在美国种族还是一个问题,一个玻璃天花板,一个大家都回避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贝蒂是一个年轻的黑人母亲,患病即将离开人世。她在绝望中发布了一条广告,希望招募到一个人帮她养育她唯一的孩子。这则广告带来的是一个在那个时期从未发生过的友谊,跨种族的爱。

  我能够感受到她的绝望,脑子里有个时钟在滴答响,她想着什么时候一切都会结束,她会走到终点。也能感受到当她的愿望实现时她的愉悦。

  她的母亲是一个虔诚、宁静的女人。几乎可以看见她安静地在厨房准备她认为有治疗功能的食物,她如何建立友谊。

  比蒂,她的女儿,她的掌上明珠。这个女孩聪慧,伶俐,坚定。真希望看看她长大后美丽的样子,看她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姑娘,跨过种族的壁垒。

  凯西是走进她们的世界,引起这一切的白人妇女。她刚失去丈夫,被贝蒂的广告吸引而来的报社临时工。然而,在这里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女孩居然是她亡夫的私生子!虽然她亡夫并不知情。但是 不管怎样,她建立了跨种族的友谊,在50s的密西西比,这很难。

  这是一部讨论种族、友谊、婚姻、信任、谅解、接纳、新闻道德、社区、疾病和希望的书。同时也探讨了音乐,以及音乐对创作者和听众的疗效。

  这本书从第一页就抓住了我,一直读下去。 中国读者最好做点研究再去读书,才能被书感动。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六):打破思想里的“藩篱”

  记得曾经看过的最爱的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作者借乔峰契丹人的身份提出疑义:汉人也不一定都是豪杰,而“契丹野种”中也不乏英雄好汉。真的不必带有有色眼镜去看待种族的问题,但是讲道理容易真正去做还是困难的,那些刻骨的血仇如何化解呢?

  就如《巴别塔之爱》中为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一样,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凯西失掉了三次做母亲的机会,又痛失爱人,没想到接下来她要面对的是更痛苦的秘密,其中包含着爱人的背叛、痛失亲子的惋惜,还需要跨越种族的敌意,这些障碍包括了人类的天性、认知的偏见,而凯西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这当然要归功于爱的力量,人生本已经四分五裂,唯有爱可以弥合这些裂缝,爱人去世的凯西难以走出痛苦,却没有想到在本应该收获恨的地方找到了爱的踪迹,这是一个深居启发性的情节,谁也难以预料未来会遇到什么,但是还是要勇敢地前行吧,龟缩不前只能日渐加深自己固守的痛苦,而勇敢前行则可能遇到治愈自己内心的力量。

  而如何将恨转化为爱,则需要更大的勇气,恨是一个难以绕过的转角,也是丢进心中难以融化的冰雪,或许我们不得不归功于人性宽广的力量。或许珠尔也是看到了凯西身上的这一点,才会跨越种族与爱恨,将女儿比莉放心托付,在那样一个种族仇杀频繁、冲突不断的年代,要有多么宽广的胸怀与深重的勇气才能够跨越这样的思想界限呢?

  不能不提的是译名的精准切题,巴别塔是一个别有深意的象征,《圣经》中提到,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而本书中的巴别塔则是人类对于种族偏见的象征,是人类由于固有的陈化刻板偏见的思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误解,以至于人类四散分离。在今时今日,种族偏见已经在尽量克服,但是那些藩篱依然在某些人心中,而且还有更多的思维定势需要去克服,比如宗教,比如国家,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放弃那些偏见,跨越“藩篱”,以更坦然的心境相见,那么我们内心的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七):女人,是光芒万丈的存在

  这个世界上最让人觉得奇怪的生物,大体就属女人了。

  倘若你知道自己深爱的且世人眼中完美无瑕的丈夫居然有外遇之后,你会和小三把酒言欢成为知心好友吗?

  倘若你是个失去一切的女人,丈夫撒手人寰,美好的回忆不复存在,美满的婚姻虚有其表,信任消失殆尽之后,你还会满怀热忱的去关怀与照顾小三吗?

  倘若你曾经殷殷期盼且还是流掉了三个孩子,直至丈夫离世,也没有办法拥有你们爱情的结晶,在偶尔的一天突然知道丈夫私生女的存在,你会衷心的热爱并接纳她吗?

  倘若在充满种族、性别和各种各样偏见的社会现状下,作为拥有社会特权的白人种族,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和黑人小三不断往来,并收养丈夫流落在外的黑人血统的私生女吗?

  以上的这些,你能做到多少呢?

  如果说为了挽救自己的女儿而把她送给别人,顽强抵抗病魔永不言弃的贝蒂是圣洁的化身,那么在痛失所爱之后依然致力于拯救即将消逝的生命,关爱将死之人,哪怕对方是自己丈夫不忠的存在,也依然不改其本心的凯西便是十足完美的化身。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部《巴别塔之爱》被《纽约时报》盛赞为当代女性“圣经”读物,读完之后才感慨这绝对不是谬赞!

  这是一本写尽女人守望相助的小说故事,也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宽容与谅解的博爱之旅。当糟糠之妻与春风一度的小三蓦然相遇,当痛失丈夫的寡妇与将死不远的单亲母亲狭路相逢,当享有社会特权的白人种族与低贱劣下的黑人种族因缘际会,她们的“人性之光”熠熠发光。

  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来形容这些女人:“轻盈的好似一缕月光,又厚重的像一颗星星。”看似柔弱无力的身躯里隐藏着巨大的力量,这力量让两个人跨越种族的偏见,社会的不公以及无法原谅的背叛,跨越病魔的侵蚀,坚守着无人理解的友情。

  该书不仅主角个性鲜明,作为配角而出现的几位女性无一不耀眼夺目。无论是年近古稀的娘娘,还是努力追求自我的非·迪恩,抑或是肝胆相照仗义执言的苏迪和玛丽·林,哪怕是幼小的比莉,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各自独有灵魂。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八):跨越种族的友谊

  上帝为了阻止巴别塔的建成,使人们的语言变得不同,分散成各个部落。而文章中凯西和贝蒂跨越种族的友谊却使我们看见了建造巴别塔的希望。

  在那个黑与白界限分明的时代,一个求助的广告“绝望。走投无路。将死的女人为孩子找妈妈。要有爱心。请打温伍德2-8640。”将两个或许永远不会相识的女人紧紧相连。而她们共同拥有的爱使黑与白的界限变的模糊起来。贝蒂珠尔是一个贫穷的黑人母亲,但她身上的自尊和母性光辉并没有因她的贫穷和癌症的折磨而减少分毫,在面对歧视和侮辱时她反而会不惧痛苦骄傲的站直身体,而在为了寻找女儿时她却可以放下骄傲向一个不熟识的白人女性求救。她身上拥有的高贵品质充分显示了黑人和白人一样,不应被白人鄙视。但是,当时的种族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没人会在意一个黑人的死活,更不会在意一个黑人母亲是否在为寻找她的孩子而绝望哭泣。而这正是凯西的伟大之处,她为爱丽丝的惨死跟踪报道,在看到广告时也热情相助。凯西爱乔,也坚守着那份爱情,但是当她知道比莉是乔的孩子之后,知道了她信仰的爱情早已有了巨大的裂缝之后那种痛彻心扉,想必与乔的死相比也不分伯仲吧,但她还是选择帮助贝蒂,一个让丈夫背叛自己的黑种女人。这是一种多麽伟大的宽容,当她们成为朋友,而且不可分割之时,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当两人不但跨过心中的芥蒂,还有种族的差别之后,这种友谊是无所阻挡的。

  然而种族之间矛盾的激化并不会因两人的交好而停止,反而更加激烈。凯西的车子被人划伤,家里的门被涂鸦......她不但被黑人仇视,也成了白人间的罪人,但是她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内心也很愤怒甚至害怕,但是却从不服输。文末没有再一直强调凯西将遇到的困难,或许是个漏洞,但却为凯西营造了一个好的结局,不然读者们一定会担心她的。

  两个女人的爱和友谊在种族矛盾之中起到的作用犹如羽毛落入了大海,虽未能掀起滔天波浪,却让我们心生涟漪,就算没能建成巴别塔,但是也闪现了希望的火花。 2017.10.19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九):爱如潮水

  雨后的清凉从后窗一阵一阵地拂过我的后颈,凉飕飕的感觉席卷全身,环顾四周,凌乱的办公桌、整齐划一的桌椅、脑门开洞的空调、空无一物的冰箱、一言不发的文件柜,在我一圈圈的扫视中十分任性的无动于衷,我只好打个凉颤,目光回到原点,继续记录我看完一本书之后的一些看法。

  《巴别塔之爱》,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围绕爱展开的故事,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无边无界,爱在包容和宽恕时散发出的不可思议的美,觉着宽恕好简单,只需一瞬间,就可以海阔天空。

  这个故事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没有引发我很大的共鸣,仅是感觉到一些粗鲁,可怕,尤其是凯西独自去小吉姆店里的那一段,读的时候有一种进入狼窝的寒毛直竖的紧迫感。另外,有一种白人视黑人为牲畜的纠结看法,黑人只要有一点点侵犯到白人,白人就很随意很残暴地处置了黑人的生命,而黑人却除了一味地在言行举止上百变地对白人表示仇恨外,也别无他法。

  我最喜欢凯西和贝蒂的妈妈,凯西的心如大海,一遍遍净化着周围琐事带给她的伤痛和疲惫,而贝蒂的妈妈对上帝的信仰是那么坚固,那么神圣,她就像是上帝的使徒一样,用伟大的信仰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支撑着在苦痛中奋力挣扎的女儿,后来又在凯西和贝蒂两个女人的友谊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助推力量。贝蒂用对女儿比莉的爱稀释着不堪回首的过往,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当下承载着一个火药桶般的秘密,以及对一个白人女人的愧疚,对自己的自责与声讨。当然,苏迪和玛丽·林也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只是凯西的遭遇让我更加难以释怀,连续遭遇了最爱的人离世,最爱的人一时失意的背叛,最爱的人带给她的荒唐故事:抚养丈夫的私生女,还是一个具有时代争议的私生女。她对丈夫的爱那么无边无界,盛着对贝蒂的无限怜爱,对比莉的爱不释手,对贝蒂闺蜜的包容,虽不像娘娘时刻将上帝挂在嘴边歌颂的那般信仰,却无时不刻彰显着上帝慈爱的光环。

  低首回顾,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毫不顾忌地伤害自己最亲的人,自私地只感受得到自己的伤口,却无视他人,还往他人伤口上撒盐,发生的事在他身上引起的苦痛要比自己多出几十倍,为什么自己还要在这样的苦痛者身上煽风点火,肆意作乱,我很内疚,而自己总是不自知地去批判他的生活方式,总是去踩他的痛处,为什么我对别人可以那么和善,却把最可恶的一面留给自己最亲的人。

  又是一股子清凉,赶跑了我正在泛滥着的自责情绪,其实说这些也是缓解自己内心的自责与不安,估计那可恶的一面还是会出来作乱。赐我一个娘娘吧~

  《巴别塔之爱》读后感(十):那年夏天带来的故事

  《巴别塔之爱》书中的故事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乔在几年前一个夏天夜晚的冲动,在十几年后有了戏剧性的发展。书中有母爱、有种族对立、有背叛、有死亡威胁,作者用极为细腻的描写,用高超的技巧将这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娓娓道来后续的故事。

  贝蒂是一位罹患癌症不久人世的黑人妈妈,想要在离开之前为独女比莉找一位可靠的领养人,于是在报纸上登载了“绝望。走投无路。将死的女人为孩子找妈妈。要有爱心。请打温伍德2-8640”这条信息。凯西是一位丈夫去世伤痛的白人妇女,在报纸看到这条信息决定追踪报道帮助贝蒂,于是驱车前往想要了解的更多,殊不知就是这一次探访,揭开了比莉身世的秘密,令凯西伤心不已。

  贝蒂曾是一名歌手,丈夫圣•休斯是著名的爵士乐演奏家,他们的结合在最初是完美的。后来圣•休斯才华渐失,染上了毒品,贝蒂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回到家乡。那时的凯西正经历第三次流产,与丈夫乔冷战中。乔酷爱爵士乐,在小吉姆的酒吧里认识同样伤心的贝蒂,在某个夜晚自然而然的发生了,那一夜也留下了一个生命在贝蒂肚子里孕育。

  凯西痛恨愤怒乔的背叛,把厨房里的盘子全部扔掉。也在接到贝蒂电话说比莉失踪时前往,和贝蒂一起寻找。在那一段寻找的路上,贝蒂和凯西逐渐了解、放下彼此的芥蒂:贝蒂是一位深爱女儿的母亲,想为孩子找到好的归宿;凯西对以前发生的无法不介怀,但为了比莉也试着去理解和接纳。

  爱真的可以包容一切,尤其是伟大的母爱。凯西在与贝蒂一次一次的接触中,原谅了曾经,也逐渐喜欢上这个有逝去丈夫眉眼的小女孩,不知不觉中有了母爱。比莉的存在冥冥之中好像也是一种弥补,弥补凯西没有孩子的遗憾。在对比莉共同的爱面前,凯西和贝蒂放下成见,甚至成为了朋友,拥有一段难忘的友谊。

  凯西自身也是一个勇敢的存在,在最初不知道这个秘密的时候就不顾黑人白人的对立去帮助贝蒂,深入黑人聚居区。书中的人物,闪耀着爱和勇敢的光环。

  十几年前夏天的故事,在现今得到延续和发展,贝蒂面带笑容在梦中离世,凯西收养比莉抚养她成长,收获向阳花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