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艺术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摘抄

2021-05-10 02:4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摘抄

  《世界艺术史》是一本由[法]艾黎▪福尔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015-7-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一):......

  很全面,精彩,有各个时期的历史!~~~~~~~~~~~~~~~~~~~~~~~~~~~~~~~~~~~~~~~~~~~~~~~~~~~~~~~~~~~~~~~~~~~~~~~~~~~~~~~~~~~~~~~~~~~~~~~~~~~~~~~~~~~~~~~~~~~~~~~~~~~~~~~~~~~~~~~~~~~~~~~~~~~~~~~~~~~~~~~~~~~~~~~~~~~~~~~~~~~~~很棒!不差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二):流光溢彩的艺术史导读

  如果没有顾爷在微信公众号中关于美术史的科普,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懂一副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宗教隐喻、神话色彩和世俗意义。艺术之美并不仅仅源于画面、色彩、光线、笔法,更源于其后被复杂的社会生活映射。而要了解作品所指向的广袤的人类生活,则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艺术敏感。而可惜的是,这二者我都极为欠缺。看《初版序言》时,我就有深深的挫败感。福尔的优美文笔深受西方世界赞誉,但是于我则看的云里雾里,不知其所言所指。回想2007年底我站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展厅里,任由墙壁上一帧帧绚丽的色彩和凝固的色块刺激我的眼眸,却对油画的作者一无所知时,真佩服我自己的无知者无畏。

  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艺术史》纸质精良,画面鲜丽,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扑面而来,让人觉得如同身处幽微典雅的博物馆之中。在鲁本斯的《萨蒂尔和女孩》中,葡萄璀璨如水晶;在《晨景》中,辽阔的原野、灿烂的野花、辉煌的云霞点缀了宁静的庄园生活;在打猎归来的狄安娜的臂弯里,流淌着迷人的健壮和果敢的英武。而勃鲁盖尔的《尼德兰箴言》则像活泼的卡通插画,展现了小市民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在布劳威尔的《苦酒》和《在酒馆喝醉的农夫》里,这诱人的液体并不总是忘忧的解药,而是越喝越苦,越苦就喝得越多。沉重的生活和无穷无尽的忧恼如影随形,即便把身体灌醉,灵魂依然在炼狱。保尔.波特的《清晨赶牛去牧场》和《与动物在一起的农民一家》让我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格列柯的画有种暗黑的哥特风,让人想起咆哮的死亡金属。克洛德.洛兰的《克律塞伊斯回到父亲身边》让我联想到休.杰克曼版《悲惨世界》的开篇画面。拉日利埃的《斯特拉斯堡少妇》柔媚的眼神似乎会说话,透过纸面告诉看客几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故事。特纳的《诺勒姆城堡日出》美不胜收,如同一个超自然的神话国度。

  书籍的末尾虽有一些名词解释,但是阅读这类专门史的皇皇巨著,我还是希望有人能将华丽艰深的文字拍摄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配上优雅的音乐,简直美爆了!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三):走进艺术史

  文/向沐然——《世界艺术史》

  艺术史,关于艺术的历史。艺术是什么呢?用各种方式来形象的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雕塑、文字、音乐……这些都是可以变成艺术的东西。

  看着这本书,我突然在思考艺术史与普通通史的不同,很显然艺术史重在“艺术”两个字,可我觉得之所以能寻得到历史的踪迹,更多是与这些艺术品脱不开关系的,从各种各样的大艺术与文明之中获得历史的讯息。不能绝对的说历史是通过这些艺术而形成的,却要知道因为这些艺术更多的历史被形象的得知,它们之间是那样的息息相关。

  故,我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看艺术,了解真正的艺术。亦可以是通过艺术来探寻更多未知的历史点滴。艺术总是旁人塑造出来的,轻是表达这一个人的思想,重会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和大部分人的信仰。

  古埃及的标志总是雄伟壮观的,也很有神化,给我一种慎重庄严的感觉;我印象蛮深刻的亚述的艺术文明,充满了杀戮与残暴,全篇都是在诉说战争,所留下的艺术品便是这样。这一个喜欢战争与运动的民族。作者说亚述人充满着阳刚的烈性;最具特色的希腊艺术,神话的发源地,他们期盼着完美,他们尽善尽美的表现着生命……

  这套书的内容很丰富,从远古的艺术讲到近代的艺术,分为五卷,每卷之中必然是由各个时代各种显著特色的文明艺术所组成的章节。我拿着这本书,虽然对于艺术史这样看起来“高大上”的书籍,充满了兴趣,但也会担心自己看不下去,怕有很多专业性的看不懂的词汇。然而翻过几页,读起来真的是不觉得冗长繁乱,更加没有大把的学术用词,正如推荐里所言的用词优雅,大多句子实在是一种流畅的美,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的享受。(自然也是和翻译分不开的。)

  最近周末常常看《花少》这样的旅行节目,除了看大家的相处和之后的吐槽,也没有忘了目的是旅行,和他们去到地方实在容易让人眼前一亮,羡慕嫉妒恨的份。如今,读到这样一本书,通过阅读开启了一次心动的旅行,如此优美的文字表达,加上各种配图,感觉在看纪录片一样,不对,阅读时心里的震撼与享受比看纪录片时更加快意。

  我一直在寻找读历史的意义,其实吧,喜欢就是喜欢,不用非要标上各种原因,太不纯粹了。在113页,我读到这样一段话:先人为我们准备了现在的住所。我们根据他们留下的印记提问,要他们通过过去揭示出我们存在的原因。世上没有什么比这种发问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哇塞,正解~

  这套书,我才刚刚开始看,还会一个个古老的艺术呈现在我眼前,一段段我从未悉知的曾经存在过的生活……我继续踏上寻找它们的旅程,感受着那些过去的故事,细细聆听……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四):艺术的史歌

  艺术的史歌

  读《世界艺术史(第一卷)》/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是一本了解艺术历史的史歌,散文诗般的华美语句谱写人类最具美感和智慧产物——艺术。艺术的源头从人类的头脑中发散出光芒,当我们现在用考古的眼光,来审视远古艺术的发展的源头,那会发现智慧之手把它们深深的烙印在岩石上,以及人们的脑海中,让人浮想远古的时代。

  本书《艺术发轫》是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的第一卷,本卷自1901年出版后至1924年出版第四卷,艾黎•福尔的《世界艺术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不断再版。作者的文字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无论是歌颂人之智慧,还是艺术品之魅力都是不吝词汇,带领读者走进一段时光的长廊,听一曲慷慨的礼赞之歌。本书属于旧作新编,一本百年的史诗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艺术读物。作者从古老而神秘的史前艺术开始,探析艺术的起源之谜。全书共八个章节,具体分为史前艺术、东方艺术和希腊罗马艺术三大部分。

  当我拿到书是就查阅了“发轫”这个词语,原来是如此有内涵。

  “发轫”出自《楚辞•远游》:“朝发轫于太仪矣,夕始临乎于微卢”。本义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借指出发。轫,支住车轮转动的木头。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本书用在此处是这种意思,艺术自生命之始发轫,生命从形式之端绵延。

  当你读过艾黎•福尔的这卷书时,会发现他用诗一般的礼赞,去汇集艺术的历史。从史前遗迹去发散所有的思维想象,配合经典的艺术图片,概括包含了世界上经典的艺术源头,远古岩画、斑驳的雕像、简陋的石制工具,古朴的玉石佩饰。远古、东方、西方追朔到人类有记录的轨迹,从已知有限的历史资料中,剥离出艺术的起源。源于人类的劳动和自身的需要,从人类不知何物为艺术,到了解艺术的路,是多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长河。当把来源生活的事物,提炼到艺术的高度,从懵懂未知的艺术之初,到为艺术着迷的年代,人类始终在不断地升级自身的认知高度。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从来不缺少对它的赞歌。艾黎•福尔饱满的情感,付诸与着艺术的历史中。文字流程、密集,对每一个艺术点或是艺术品都饱含情绪,文章中赞美的、批评的,柔和的、犀利的词语处处可见。

  本书配合经典的艺术品图片,即使讲艺术的历史,更是讲人类创造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特色是作者把握最好的部分,不会尖锐,更多的是较为理智的分析其特点。本书不同与一般的历史作品,更多的是带有作者艾黎•福尔的特色。他的语言和情感神采飞扬,从他的文字便可以读得出来,高端大气的气场,走的是艺术殿堂的风格。

  2015年7月7日星期二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五):感性的世界,理性的艺术 --第四卷

  感性的世界,理性的艺术

  文/米雪

  曾经在学生时代很流行一种手势,十指交叉,左手拇指在上的偏于理性,右手拇指在上的偏于感性。流行到这是判断是否志同道合的标准,是否可以谈恋爱的准则。理性与感性真的无法重合吗?艾黎·福尔用《世界艺术史:理性沉浮》告诉读者,艺术家已经不仅仅是感性的代言词,理性的深度会让艺术走出浮面的窠臼,真正成为人类永恒的思想精粹。

  从原始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文明时开始,到东西并进,直达17世纪的文艺复兴,艺术史在艾黎·福尔笔下由点到面并开始向纵度发展。《世界艺术史:理性沉浮》从理性的思维着眼,写荷兰,写法国,写英国……这些经过文艺复兴洗礼的文艺国度,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类艺术大放异彩,不同的经济文化氛围,不同的思想宗教信仰,带给人类不同的视觉与思考的双重盛宴。

  艺术源于生活,它如水一般浸淫在人类文明的周围。“我们所有的观念都留有发生在我们周围并触动我们心灵的重大事件的印迹,……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永恒不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从无形到呈现在各种承载精神的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是艺术在生活中的另一种变体。无论是价值连城的黄金面具,还是千金难求的孤本油画,它在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与生活和想象融为一体。你能说鲁本斯笔下多雾的天空,肥沃的土地,丰满的肉体,没有生活的影子?这些出现在鲁本斯绘画中的艺术形象,“只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在他身上的展现,这种生活始终拖曳着他朝前奋进”。如果说生活的因素是艺术的一部分,那么思想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各种符号。

  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对艺术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荷兰投身绘画活动适值其战败时刻,适值其已然从事并且仍在从事海外贸易活动之时。”“这一时期荷兰所有的画家都是共和国的子孙。”这些不时出现的语句无不表明,荷兰的绘画发生的时间和内容。在福尔笔下,这是其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见证,反映着其国家以及独一无二的民族特征。“竖起一个理念的艺术新世界”的法国,作者不吝语言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缺乏想象力的西班牙,带着扩充世界的强势,也带着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战争和宗教的色彩。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艺术的深度已经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做好了准备。

  再美好的事物,也同样需要美好的语言将它展现出来。在语言的运用于炫技方面,艾黎·福尔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他把本属于法语的浪漫与古典明丽,挥洒的淋漓尽致。且不说他所写就的艺术史的华丽,单是他语言的本身“也是用文字为颜料在画一幅古典主义的绘画。”尽管这种精致,优雅,我们无法窥见其真面目,不过译者力求用中文展现原滋原味的法语的孜孜追求,也是不可多得的阅读体验。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六):探究诗意的艺术殿堂°

  ——评《世界艺术史》

  文/蓦烟如雪

  很多人认为神圣的幻觉是艺术,而福尔对艺术的定义是“和谐的最崇高、最富表现力的形式,是仰仗对物质和智能的厚爱来证实它的一致性的生动形式。”我对艺术的见解却又停滞在一个领域中,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阐述这套《世界艺术史》,它捕捉的层面,已经跨越了我所了解的信息点上。此刻,我不是一个书评人,我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读者。

  艺术概括生活,它用言语捕捉我们周围的表象,它返照人,也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艺术世界史》是1901年出版,直至1924年出版了第四卷,其作品篇幅之浩瀚,构思之宏伟已能窥见几分。艾黎·福尔的文笔很惊艳,用法国人独具的情感文字,去描摹艺术史,是很奇妙的搭配,这本书散发着诗意,且也在不断的再版,他的努力慰藉了与之同时代的人,也宽慰了遗忘艺术史却想捕捉艺术的人们。

  福尔的文笔精简,像慢慢渲染的国画,可以听见先哲的沉思,山野的鸟鸣,甚至是夜晚的宁静。

  在史前艺术中,我们能感受到征服的欲望,当原始人用几条简略的线条把野兽的姿态和形象捕捉下来时,艺术诞生了。在洞窟艺术中,我们都能找寻到那些构图沉稳,飘逸起伏的景致,像云纹锦缎,像阿尔塔米拉壁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色泽,越加显现出不同的韵味。

  作者的文字代入感很独特,他把人与人,人与森林,人与野兽的接触,都一一靠拢,把解体文明和新生文明的过渡,再一次解析。

  艾黎·福尔所说,“我所构思的艺术史不是经由准确无误的诗意的移植,而是通过尽可能栩栩如生的诗意的移植完成的,它是由人类建构的造型诗章。”艺术不是复制的工艺品,它更多是人类对艺术的理解,他在神庙中,有一段这么描述,岁月对待神庙就像对待大地一样,岁月把雕像、色彩从神庙怀里夺走,同样地,岁月也让森林沉入大海,让高山盖满沃土,让山泉干涸,听任神庙被付之一炬,留下一片废墟,在废墟旁红棕色的野草下,到处是裸露的焦土。80万个炎炎赤日烘烤着神庙,随着太阳西沉,神庙便被沉浸在灿如烈焰的漫天红霞中。

  这段无疑把神庙的和谐之美,溢了出来,即便它早已破败不堪,他依旧用他的笔触去修饰雕琢那里的美,仿佛它没有废墟的痕迹。

  我想艺术就是大脑中迸发的构思,是考古者对现存文物的描摹,甚至是对远古的一种讴歌,在人类的曙光中,我看见了菲迪亚斯中给我们带来的慷慨情绪,甚至是普拉克西特利斯与之不同的感受。那些青春的躯体,都传递着圣洁和理想。

  艾黎•福尔从原始人开始定位艺术的起源,用八个章节写了艺术发轫,也用八个章节写了东西并进,这些艺术的步伐从远古到东西方,一步步递进,他把不同时期的图片去贴近历史,用自我情感的文字,去装饰艺术的真实和联想,有人也责备福尔的艺术史不像艺术史,更像一篇讴歌的诗篇,但我个人觉得艺术除了时间,它本质是一样的,就像作者认同它是诗意的移植,由人类建构的造型诗章。他不拘于章法,他只求那份随性,所以,这本书倾向性明显,那些工艺装置的不断改进,道德范畴和美学范畴的融合,让这些影响相互交杂,它的积极性是可以遇见的。

  这本书影响了数人,我也是其中一人,我没有看完,也无法看透。我觉得每一个感受美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意。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七):不是艺术史家的艺术史

  不是艺术史家的艺术史

  文/米雪

  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艾黎福尔,汲取了浪漫之都的诗意。博学的亲属,在知识的道路上,对他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他虽为医学出身,却从未间断对艺术的追求。

  这套《世界艺术》,1901年出版第一卷,1911年出版第二卷,1914年出版第三卷,1921年出版第四卷,“以其文笔的优雅,字色的明亮,文理间洋溢的诗意,百年以来盛行于发法语世界……”也许正是由于其非艺术史出身,使得他的艺术史更感性,更绚丽。

  第一卷《艺术发轫》顾名思义,探寻的是艺术的起源。作者以其特有的优美色彩,从史前艺术讲起,串联起埃及、罗马、希腊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发源地,清晰地写出了艺术兴起的背景以及过程。艺术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精神食粮,在向前发展的社会进程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它所承载的正是人类向往的和谐的风貌。

  福尔说:“我所构思的艺术史不是经由准确无误的诗意的移植,而是通过尽可能栩栩如生的诗意的移植完成的,它是由人类建构的造型诗章。”这段话准确地表达了福尔所著的艺术史的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福尔艺术史所注重的方向,形象而生动的展现艺术,是通过语言的神力来完成的。“只有语言,才能捕捉和保留住我们周围能直接深深触动感官的表象。”

  “文明注定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里。”人类艺术最初的萌芽,也许仅是原始人用简单的线条把野兽的姿态和形象扑捉下来,无论是警示还是其他作用,这是人类获得的最早的知识,依仗的进化的头脑极度匮乏的物资。从人跨过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那一天起,艺术也就伴随而来。

  在书中,作者展现了欧洲文明的历史优越性的一面,希腊文化被频频提及。希腊文化的兴起,衰落,在罗马文化中的思想复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被详细而生动的介绍。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除了只言片语与印度艺术一起出现以外,没有任何文字的提及。也许这本艺术史的“发轫”,在作者的潜意识里,中国也许还达不到“发轫”的标准,以他对中国以及印度艺术的了解程度,也许下一册中,才会有他的“发展”中的中国吧?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八):艺术史的领读人

  《世界艺术史》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6月新推出的, 作者艾黎·福尔(Elie Faure)是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最早将艺术与文化进行跨领域研究的艺术史学家之一,在法国影响很大。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便陆续开始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并在艺术圈内迅速负有盛名,成为许多艺术爱好者们口口相传的经典之作。

  此次译者为张延风和张泽乾。张延风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致力于中西方艺术比较和文化研究,著有《法国现代美术》、《中西方文化掇英》等书。张泽乾为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法国文化研究,著有《法国文化史》、《法国文明史》、《20世纪法国文学史》等作品。两位资深学者联手翻译,倾其了多年心血,字字句句都有斟酌,力求将原书的文字尽泄笔底。

  正如艾黎·福尔所说,“我所构思的艺术史不是经由准确无误的诗意的移植,而是通过尽可能栩栩如生的诗意的移植完成的,它是由人类建构的造型诗章。”他就是按照如此要求完成自己文字的。文笔极其流畅优美,阅读的过程,就像走进一幅幅画卷。也因此,有人质疑批评他的作品更像是“关于艺术史的诗篇”。

  列举两段,读者便可感知。如:在壮丽的天空下,在世界辉煌的中心,竟然经历了缓慢的、然而又是异常悲惨的文明倒退,直至落入心灵的黑暗王国。为了让文明的火花再度喷涌,多利安人、腓尼基人和已变成爱奥尼亚人的古爱琴人,必须恢复已被破坏的关系。此时,火焰才迅速升腾,在这块不毛之地上点燃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智慧的炊烟。(P118)

  由于菲迪亚斯的努力,造型不再是一门学问,也不再是一种职业,它变成了一种生动的思想。无论是造型的规模和动感,也无论是从三角楣的一角向另一角流动的群像,一切雕塑皆着眼于内涵,服从于内在的力量,目的是向我们揭示生命的意义。生命波流遍肢体,充盈肢体,使它们变得或浑圆或修长。生命波赋予骨骼的关节以形态,在豪迈的躯干上像雨水冲刷平原一样划出道道浅沟,在隐藏的腹部和坚挺的颤抖的乳房上留下印迹。元气升腾,使生命波随之波动。(P141)

  《艺术发轫》共含八章。第一章《史前艺术》分史前时代,洞窑艺术,宗教;第二章《埃及》分陵寝,神庙和神秘,绘画,雕塑,塞斯艺术;第三章《古代东方》分迦勒底,亚述,波斯;第四章《希腊艺术之源》分爱琴艺术,希腊的神话和奇迹,多利安人,爱奥尼亚人;第五章《菲迪亚斯》分阿提卡综合艺术,哲理艺术,平衡,神庙;第六章《人类的曙光》分普拉克西特利斯,解体,希腊古典艺术,意大利,亚历山大和绘画;第七章《不拘一格的希腊》分塔纳格拉,贵族艺术,彩绘艺术,彩陶艺术;第八章《罗马》分伊特鲁里亚人,注重实效的罗马,拉丁艺术,建筑师和基督教。在书最后,编者用心的附上了艺术史小词典。

  可见,艾黎·福尔的这部《世界艺术史》并不是按传统史书的撰写方式,或是编年体或是断代体。它或从不同的艺术流派, 或从不同的国家,或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入手,显得有些无章可循。

  这部被西方评论界称为隽永的史诗和瑰丽的画卷, 享誉世界的艺术史权威著作,的确没让人失望。“有时,一个象征性故事概括了100个同类的历史事件;有时,一个真实事件又代表着一系列的风俗、思想和探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象征性故事的概貌。” 艾黎·福尔选择的话题和故事,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魅力。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世界艺术史》读后感(九):词句优雅的艺术史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好重!我觉得吧,现在人都偏好看电子书,其实最好还是看看纸质书籍,因为真的很有感觉呀,沉甸甸拿在手中有种很踏实的感觉,而且很能安心看进去,电子的文字会让人一目十行,所以网络小说越写越长,玄幻小说写个五年十册都不新鲜。这本《艺术发轫》字数为201450字,重的原因是纸质好,里面印有高清图片,再说看纸质书的好处就是看书的同时,可以顺便练练臂力!

  来看看封面

  这本书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的,这年头连牙膏都要走高大上路线,你去超市看看就知道,很多牙膏的包装简直是小清新得要死,似乎你隔着包装盒就能闻到清爽的味道了。我认为本书透过封面就体味到里面的艺术气质了。白色底黑色标题,下面出呈锥形文字精炼介绍与上面塑像呼应,精炼介绍一目了然,留白恰到好处。

  让我们再来看看腰封……我认为一本书的广告应该出现在腰封上,要简明写出这本书的卖点,要具有吸引力但不是瞎忽悠。我的天!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艾黎.福尔的作品,后面有多位专家推荐,这样水准的书不吸引人才怪。

  全书读下来,只能用甘之如饴,口角噙香形容了。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艾黎.福尔的语言堪称是优雅的典型,它精致、讲究,越是不露声色的地方越是自然之响越能自佳,就象一位国色天香,即使不施粉黛也能让人在远山芙蓉外看出其无形佳丽。译者张延风、张泽乾揽其精华,缀裁字句求取情状,欣赏福尔的艺术史也还是欣赏译者的学问、智慧和才华。

  史前艺术

  女人讲究实效的本质限制了她们的视野,第一个艺术家还是男人,男人的理想主义首先是一种征服物质的欲望,后来才成为征服精神的欲望。

  洞窟艺术

  原始穴居人的艺术不是盲目的探索,它有自己的发展逻辑,表现出智慧的增长。文明注定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里。古代艺术家试图通过表现环境的面貌,在精神中反映这个环境的规律。因此,任何文明,无论它多么高超,除此之外,既无其他动机,亦无其他目的。

  洞窟壁画可能是宗教留下来的最初的明显痕迹。从此,宗教和艺术并驾齐驱,宗教和艺术一样,也是人和世界接触,人感觉世界的产物。对于原始人来说,人世之初,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至于超自然都是和知觉一道应运而生的。这时的宗教就是不可思议的神奇,通过被加工、提炼形象,宗教成为人想要知道的一切,人企图达到的一切,这就是理想。不是宗教创造了艺术,恰好相反,是艺术发展了宗教。

  这些对埃及和希腊艺术如诗一般的讲解引人入胜,即增长着对艺术发展的了解,也欣赏着作者同样艺术般的文字。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像雕刻家破天荒地第一次雕出全裸的女像,人像一旦裸体,艺术家就可以表现出躯干升腾的动感,造型也由光线和空气的有力波动产生活跃感,胸脯呈现青春活力,健壮的腹部肌肉饱满,手臂和腿部均呈清纯状。那些残缺不全的雕像,赋予人的色欲以最高尚的情操,就像晚些时候,一位母亲俯身于儿子的尸体上,使基督教人性化一样。

  这段文字在章节开始处和正文里都出现了,多么美的描绘啊!一种圣洁感油然而生,它教会我们如何欣赏理解雕塑的真谛。

  金秀贤的新电影正在征集女主角,新闻甫一公布,金秀贤的粉丝众说纷纭,如果将电影《Real》海选女主新闻当作剧本,那么金粉的各种发言就如同导演拍出的电影。各类想法都是出自爱偶像的心,担心和心塞汇集,想像力丰富可以另改编成玄幻小说。为什么现代人对裸露的见解第一反应是色情?《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为露丝画像,画面唯美,呈现油画般的质感,没有庸俗与色情。当然想看到色情的人无法阻止他看到色情,但是在有修养的人却看到艺术。

  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裸露的维纳斯是否要给她穿上棉坎肩?我们还要不要进卢浮宫博物馆?

  书的最后是彩蛋——艺术史小词典,非常棒!物超所值的赶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