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摘抄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是一本由刘若英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一):一直以为奶茶像极了姐姐
以前总是喜欢一个人去逛街,一个人去旅游,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总会被别人各种看,会被别人认为没有人缘,没有社会认同,看了奶茶的书,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的确对于我们孤独是中享受,原来好多明星也会那样那样的生活。
保持自己的舒适区域,也让别人更加自由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二):庆幸你还能孤独
一直不愿意对自己提起“孤独”二字,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介意孤独,或许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孤独吧。后来发现其实孤独只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承认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勇气。其实孤独的时候我才能好好的面对自己,不好的自己或者好的自己。奶茶的文字总让我找到自己,这也是喜欢她很多年的原因。庆幸奶茶还是奶茶,尽管结婚生子,但她还是原来我爱的样子。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三):我所理解的孤独
最近,继蒋勋大师的《孤独六讲》之后,我又读完了奶茶的这本新书。
聊的都是孤独的话题,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那到底什么是孤独呢?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孤独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去处理和它的关系呢?奶茶通过与不同朋友之间的对话,为我们一一揭开了答案。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上的,不论你是否单身或有伴,我们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刻。单身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独处后的结果。现在的我比起以前,更喜欢独处,在独处的过程中,我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书,听音乐,或者是摘抄,写写短文。我还时常一个人去看电影,听演唱会,做短暂旅行。那些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奇怪,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会尽量的去学会享受。也不是说我不想找伴,但有时真的觉得这事比较费时间,费精力,回报率很低,与其花费这些能量倒不如尝试更多的独处,先和自己谈个恋爱。
我时常在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使命,或许老天给我的任务就是学习与自己相处,并努力善待自己。在自处的方式下,我的思考能力逐渐提高,想的问题会更加深入,这也让我更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点在孤独里照见自己的意思。
当然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与人打交道,此时,相处模式便自动打开。但当我独自一人沉浸在独处模式里,我是不希望快速转变到相处模式的,除非工作需要。
总而言之,人的成长过程中离开不了孤独。而且在开始生命与结束生命的那刻,我们不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的吗?所以练习一个人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当然这特别适合于像我这样的单身狗。
周末,奶茶带着新书来上海了,我要现场听一听她所理解的孤独。
我们周日见。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四):被动孤独到主动孤独
很长一段时间,我妈妈都觉得我特别孤僻,因为我就喜欢在家窝着,有时候也会顺应妈妈是思维,有意没意讨好几个莫名其妙的叔叔阿姨小伙伴什么的,后来就觉着真特么累,可是也会怀疑自己为啥跟别人不一样。
随着时间的过去,慢慢发现我这种神经病也很多,除了那些就喜欢热闹的孩子,大部分人都很孤单,一群人在一起都不时地的玩手机,你对面的姑娘吃什么东西,口感怎么样,别人比你知道得快,这样一来你不如不见她。因为网上更能直接捕捉她的信息,还能及时跟她聊天。
我知道三个享受孤独的人,一个是我好朋友,一个是谢耳朵,还有一个就是刘若英。
我的好朋友是一个像谢耳朵的姑娘,学习好到炸毛,可是特别反感各种社交,天天发她微信也是反应缓慢,她能够独自在繁华大都市里学习,发呆,自娱自乐,与花花世界绝缘。可她活得很充实,很满足,没有在意过别人在意的东西,我觉得这种境界是我一直向往的。
再说谢耳朵,他说我希望你们找到一个伴侣幸福,就像我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幸福一样,看得人就很感动,那么多电视剧里,感觉这个美剧里的宝宝就像我们中国古时候的真人一样出神入化,却炫酷而不自知。
刘若英每次写东西,都能真切的让人感觉到她在跟你讲话,她在跟自己讲话,她特别明白自己炫酷,也愿意维持这种她感觉到的炫酷,聪明而又理性的人。
我本身特别喜欢热闹,可是常常被动孤独,一直被动孤独久了就发现主动想要孤独,刘若英说的一个人旅行,我有特别真切的感觉,就是自己陪自己是一种特别幸福而又满足的事情。时间久了,就越来越愿意自己陪着自己。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五):Do you 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
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
这本书…
怎么说呢
太戳现阶段的我了
从小独处的刘若英现在因为婚姻和怀孕在学着相处
而从小没有独处经历的我现在在异国他乡慢慢适应和学习独处
相较于刘若英从小有独处的经历
有兄弟姊妹的我
在成年甚至毕业以前
关于独处的唯一一点记忆
可能就是小时候暑假回到爷爷奶奶家
他们要一大早出门忙活
而我醒来时屋里没人的那种全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孤独感
至今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
小的时候,对于孤独,确实比较没有概念
还是在近两三年,有了非常多的独处机会
于是,捡起阅读习惯的我看了好几本关于孤独主题的书
我的独处,由刚开始的不习惯,甚至歇斯底里的崩溃
到今天,我应该算是习得了独处一阵子的能力吧
或许也是“杀时间”的能力吧
我尽量让独处的时间,或平静,或快乐,或有意义一点吧
较于独处,我超级喜欢那种置身于一些人群中的安全感
比如,坐在咖啡厅里,看人来人往
又或去公园,看看那些天真可爱没有烦恼的baby笑脸
矛盾的是,置身于太多人的那种渺小感又是我不太适应的
比如国内大城市的人来人往又会让我这个老阿姨不知所措
惊奇有人可以在家宅上两个月不出门
如此说来,我独处能力还是很弱吧
书里说“我不会要你丢掉记忆。
因为那些走错的路,我们看见了意外美丽的沙漠与仙人掌。
也因为那些不适合的人,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
也不能说“走错的路”
毕竟每条路都有沿途不一样的风景
所以,我依然好感激遇到的人,事,和风景…
独处是相处的基础,有能力独处之后,才能真正与其他人好好相处
所以,爱自己,而后爱人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六):Dare to be
奶茶是一位会唱歌的歌手,也是一位会聊天的朋友。
她的文字,简单质朴,恬静淡然,如同邻家大姐姐在耳边给你讲一个个的故事。内容主要叙述了她自己以及她的八位友人对孤独与独处的感受,包括自白篇和对谈篇。
自白篇,记录了她成长中一个人的经历,独处的方式,对孤独状态的享受,内心的自由,并愿意一直坚持与感恩这种状态。即便当时写书时是怀着宝宝的状态,她与她先生也是有着各自的独立空间,也期待与她宝宝之间的独立相处,这就是独立的相处模式吧。如她所说,她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
对谈篇里面,对奶茶的一些明星朋友则有了更深的了解,印象深刻的,是卢广仲说的“请不要在我身边灵魂出窍。”王浩威说的:“美好相处是可以练习的。”以及“创作是独处的过程。”
喜欢孤独状态并享受独处的人,都是思想独立内心丰盛的智者。
孤独是一种状态。
并不是一个人或者落单的时候,才叫孤独。
世界喧闹的时候,车水马龙的时候,思想也会游走于驱壳之外,内心放空又飘逸,灵魂独立又畅快。
任意组织脑中的回路,肆意放任心中的情绪。
这种天马行空般舒畅的慵懒,享受总是胜过于惧怕。
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
独处是一种能力。
孤独感袭来的时候,要学会和自己做朋友。
与自己平和快乐地相处,就需要有充盈的精神食粮。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花草虫鸟,都可以让身心满足喜乐。
无人问候的时候,与自己说话,或者唱首歌给自己听。
那些个晴好的周末,寂静的夜晚,和不眠的凌晨,因为有书籍、文字、电影、音乐这些不离不弃的舞伴相陪,同样可以展露完美的线条,跳出绚丽的舞姿。
拥有孤独的个体,却又不会失去自我。
相处的模式,不仅仅是与自己的相处,还包括与环境的相处,与他人的相处。不管是哪一种相处方式,都应该是走心的。因为每一天,都足够温暖美好,也足够盛情拥抱。
韩寒的“一个”里最近更新的一句话特别适合这个主题:我最擅长的事情,大概是独居。电话一天不响,周末无人邀约。孤单,是一个伙伴。这个伙伴,让我从不孤单。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七):状如呼吸一样的感情
看完书就是不愿意睡觉,一定要把这本书的书评写完才肯罢休。
房间里播放着她的声音:”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却得到了很舒服的感情,做起了妈妈。
栀子花一样的奶茶,这样的尾注真好看。
我一直挺理想化,不只一个人跟我说过。
不管是对于陌生人百分之百的信任,还是肆无忌惮的说话方式,或者对于爱情太理想化的幻想:
两个人彼此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但是依靠在一起。就像呼吸一样舒服的存在的这样的一段感情。
哎,你还小。
一个已经结婚而且刚刚出轨的朋友跟我说这样的话。
“哪有那样的爱情,时间久了都会腻,相看两厌,为了孩子可能还会苦苦维持,没有孩子的话是一定会离婚的。”
“十个男人九个坏,还有一个我还没遇见。”
“别把爱情想得太伟大,现代人的感情观,没什么高度,更多的是欲望。”
他说了一大堆,看我很安静的样子,忽然语气变得温和,”现在你是不是觉得爱情什么的太虚幻了?“
我仰头,看他,笑着说,“没有呀,你都说我理想化了,那我还是相信有一直在一起很久互相陪伴,相看两不厌的爱情的。”
“那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个坏人?”
“不会呀,你都说了,这样的事情是社会的常态,说明你是普通人呀。我不反对这样的事情,毕竟你情我愿,但是,对于我自己,我还是希望未来那个人不要这样。如果预见到了这些,一个人不好么?”
我说的是实话,我不反对现代人流行的YP,但是我不会去做。我洁癖,我觉得不适合,就这样。至于你去不去做,你开心就好。
如今自己的状态,虽然没有奶茶那么高的高度,但是我是很喜欢的。一个人搭公车上班,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巨大的梧桐树掉进眼睛了,特别好看。掏出两块钱,在到达的时候,去那个早餐摊买一份饼,拎到公司去吃。下班的时候,或许会走回去,塞着耳机,看着热闹的夜景或者天空,身边经过的人群,一个一个场景,都会组成电影的那些细枝末节。
难受的时候开心的时候,一个人去内化去解决,去对自己诉说、告解,到家或者到公司的时候,心情就恢复正常,喜怒哀乐都是一个平均值。
周末的时候,会去市区,去那些隐藏在闹市区的书店或者去参加活动,即使只是去看看黄浦江都觉得好,独处真的很棒。
如果,硬生生插入一段彼此都是折磨的爱情,谁都不会开心。
最近的情绪有些波动,因为对于一个人产生了某些不适当的欲望,加上工作,所以并不是很开心。
睡了,做个梦,明天正常上班,周五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生活。
至于那个人,看对方咯。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八):独处之道
关于独处,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由于写书的奶茶正处于成为妈妈的阶段,书里她在写以前独处的乐事时,也写了有孩子之后对独处的忧虑,内容我觉得蛮私我的,也让人能从别个角度去看独处。加之朋友间的访谈,聊生活聊创作,文艺工作者的聚会,迸发一些灵言妙语。通篇读完,就是舒服。
奶茶是个挺有活法的人。书里她说她喜欢一个人旅行唱K看电影,这些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显得孤独的事,奶茶却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小时候的生活习惯,长大后稀疏的感情经历,都让她独处的时间非常漫长,索性后来遇到也偏爱独处的钟小江,两人婚后还能保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不得不说是幸事。
喜欢独处的人,可能会有些自我,但在独处中见自我,方能在以后见天地见人生。然而即使有人不喜欢独处,但有些事情还是得独自去完成,独处久了,在习惯中也会觉察出自己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使我们更愿意去听我们心内的声音。
卢广仲按照《黄帝内经》的习惯去生活,想起他歌里唱“太阳公公出来了”,也许是在早晨写下的吧;玛莎和奶茶一样自小就培养了独处的能力,一直觉得他好绅士啊;
陈老师说“只要离开网络和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同时她也认为“创作就是独处的过程”,这和林奕华的说法相似,奶茶在其中也讲了很多她在接触剧本角色时的感触;这两章放在一起读特别好;
宋冬野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石头那里则是在通勤的路上享受独处的几个小时用来思考;
王浩威提出夫妻间有问题就建议彼此分开一段时间的方法,看似拆散对方,实则在冷却期使双方能更冷静地看待彼此的关系;詹仁雄呢,他引用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这句就能让人想很多,我也超级佩服他的交友能力。
每个人对于独处都有各自的看法和方法,想想都是在生活中久而久之经历后养成的习惯。大学在外地读书那几年,大部分时刻都是自己活动,开始面对孤单会很焦躁,后来习惯了一个人去食堂去上课去占座去看电影去逛超市,等回到宿舍跟舍友寒暄几句,然后又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慢慢适应以后就很享受这种节奏,也就不再恐惧这些场合。
不过如果有人现在处于恋爱期或已走进婚姻,对独处的时光会更觉珍贵吧。想要在午后凝视一片云的形状,在通勤中去想不着边际的梦,在书里畅游一段旅程,这些以前轻松能做到的事,现在就要去好好琢磨和感受了。
对于还在独处的我们来说,独处又不能仅停在表面。我们的不安源于没有安全感,但若能拥有饱满的精神世界,与自己相处好了,不拧巴,等到以后,就能够从容自然地去接纳另个人来到自己的生命中。
因为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总是不容易乱了阵脚。这样的相处之道,这样的独处,只会让我们更热爱这个过程。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九):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
我很喜欢奶茶的文字,不是因为这种被贴上“轻文艺”标签的小忧伤文章,而是因为我可以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所流露出来的真诚、不矫饰的感情。文字的精巧确实可以提高表达的准确程度,但不会提高你的真诚程度。她身为一个艺人,很多时候却这么不像一个艺人,让我很钦佩,她能这么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也很钦佩,她愿意把这些东西写出来给大家,看我更钦佩!
奶茶自己说,她一直想写一本叫《练习一个人》的书,但真正提笔写的时候,她已经嫁为人妇,并怀着小宝宝。反而是这个时候,她回头去审视自己,总结过去,才更有那么一点隔岸观火的洞明吧!
事实上,以事情的本质来说,这世上没有所谓”平凡”的事。 事情只有”多数人做”或者”少数人做”,”做得到”或者”做不到”,”愿意做”或是”不愿意做”的差别而已。 结婚生子这件事,也许符合了“多数人做”、“愿意做”,而我刚好也“做得到”而已。这件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许)算是稀松平常的事,却有可能是我生命中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结婚、生子,对我来说是“最最不平凡,也最最具有挑战的事情”。因此她把书的主题改成了讨论“独处”与“相处”。
她在书里坦言自己很享受一个人的“独处”,哪怕结婚后也是这样,所以家里装修的时候她特意把自己的书房和老公书房定在房子的两个对角上。书里有奶茶大量的自白,说她自己对独处的心得,还收录了她与朋友关于独处与相处这个话题的对谈。行文朴实温和,不肤浅,也不刻意深沉。
叔本华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言下之意他非常享受孤独,认为唯有孤独可以带来精彩与伟大。这道理我真的懂得。 每天大约十一点,我就到附近餐厅点一个港币十元的午间套餐,简单的咸鱼蒸肉饼加上一个例汤,坐在同样角落的位置,以珍惜的心情,偶尔望望路过的行人,静静地吃完一顿饭,再进录音间工作。其实这习惯一直延续到后来。我在香港拍电影时,每次订午餐,我都只定咸鱼蒸肉饼加上一个例汤,从没变过。 到现在,我并不在意物质上的辛苦,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无所谓,每天都吃一样的餐点也不在乎,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精装)》读后感(十):孤独,是一段好时光
其实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触才是最多的,那时候想动笔的冲动也是最多的,可那样的时刻,通常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路上,而且也会想着,看完了再写,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约定俗成,读后感一定要看完全书才能写,谬论啊~最近看的书都是因为这些,而完完全全遗失了那些看的过程中的想法,或许,今后,哪怕只看了10页,有所感触,就该动笔的。
我不喜欢花哨的书,每次也会买那样的书,但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某某推荐之类的花哨简介扔进垃圾桶,刘若英的书不是。也是奇怪,喜欢刘若英竟然不是因为她的歌,开始收集她的书也是在毕业之后开始的,《一个人的KTV》还是《下楼谈恋爱》?总之,我开始收集的时候,奶茶的这些书早已不再印刷,所以偶然以合适的价钱淘到合适的那种兴奋的感觉我还记得,到手的时候书磨旧的痕迹都没打消掉那份激情。如今,这本书,是奶茶的新征程,而内容看下来,竟然跟最近的心境颇为相宜。该不该说TA是一本论孤独的书呢?
从云南回来后感觉到一个变化,就是更加喜欢一个人待着,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太想给别人拨个电话,至少之前会每天给家人打电话,现在,宁可它是静悄悄的,我这样说着,朋友说,你什么时候不喜欢一个人待着了,也对,但唯一不对的是,曾经和现在的心境,竟是有很大的不同。曾经,满是焦躁,如今呢?这么多年,一直努力的一件事,是抚平那焦躁。如果说孤独的话,TA陪伴我很久了,大学的时候周围都是人,可那时候的孤独更甚,毕业,一个人生活,开始生理到心理上一个人,那种孤独感仿佛被柔软了一样,曾经的别扭性格,也慢慢不见,有朋友说,是社会的历练,但我不这样觉得,是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不必焦躁于如何与他人相处,是,相处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绝对上一个人的空间,像一个缓冲带,让我可以舒服的跟自己相处,然后慢慢的自信起来,相处,至少不会像曾经那么难了。
一个影片的男主角说过“要是一个女人什么事情都能一个人去完成的时候,这个女人就完了。”貌似我确实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因为我无比认同奶茶的这个观点,怕麻烦。是啊,我怕等别人的时间,怕别人以陪伴的名义来陪你做一件事,怕约了人迟到,怕约好了自己又不想去了,想来想去,哇塞,这么多麻烦事,一个人就自在多了,不想去就取消行程,过程中也不必委屈自己去迁就那个特意来陪你的人,几次旅行中更让我坚信,人生中80%的事情,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还是自己做才能发现最大的乐趣,找到最舒服的姿态。
我也曾想过一种状态,两个人最舒服的相处模式,是各自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突然想到一个疑惑的问题,停下来讨论一番,然后再回到各自的空间,但在这方面,我太缺乏经验了,我只懂得和自己相处,想到以后会有另一个人闯进自己的生命,我会很恐慌,或许这也是我初恋失败的原因,没能找到那恐慌的原因,而爱,最终输给了一个陌生的自己。的确,相较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会给人更多的自在和安全感。前一阵读《乌合之众》的时候还在想这个问题,既然群体的智力和理智都被动物性淹没,那两个人其实也是一个群体,如何在群体中保有一个完整的自己?我想,这该是让我去思考和学习的,希望在以后,我可以寻找到一种模式,平衡爱与恐慌,保有自我。
本来读书过程中想的,完全不是写出来的这个样子,可不知道为什么,写的时候已经完全忘记了读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了,但肯定不像现在这么糟糕~不重要了,等我想起来的时候再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