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读后感摘抄
《变化》是一本由灵遁者著作,131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化》读后感(一):物理科普书籍《变化》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假说内容如下
原牛顿第一定律
爱因斯坦质疑牛顿第一定律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作为一条基本的公理,一条真理,这有点危险。
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呢? 大家并不陌生,定义如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变化》读后感(二):灵遁者:引力是惯性的源泉!
引力是惯性的源泉!! 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我知道无论是哲学还是物理都必须“精确”的解释。
上面我们讨论了惯性系。在现实宇宙中找不到惯性系,无论从全局宇宙还是局部空间来说都是。这也是爱因斯坦为什么说牛顿第一定律有循环论证的原因。
而我以为问题本身恰恰就是答案。我们不能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真实的惯性系。而引力质量又与惯性质量严格相等,这已经是公认的。但这绝不是巧合。
所以解释惯性系的答案还是引力,必须是引力。当然最根本的东西还是物质。因为物质产生引力。
也就是说物质的引力才使得物质具有惯性,这就是我的观点。这样为什么在宇宙中找不到惯性系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引力。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没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了,因为根找到了。
引力如何使得物质具有惯性?是我要接下来分析的。 这时候我要引出另一大家熟悉的关键词——引力场。
《变化》读后感(三):新惯性定义:在引力场中,物体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导读:以下文字摘录独立学者物理科普书籍《变化》 新的惯性定义:在引力场中,物体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根据新的惯性定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惯性运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后续定律准备了概念并定性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特别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合力为零)这一运动状态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F=0当成第二定律在时的特殊情况,因为F=0肯定导出加速度a=0,但 a=0的运动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彻底阐明其为惯性运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一定律是完全独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决的问题,别的任何规律都无法解决,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来看看关键词:引力场,保持,运动状态。 在此惯性定义中,凸显引力场的作用,不关乎参考系。
也就是说惯性系和非惯性系都是符合的。都有保持当下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但惯性定律需要考虑参考系。惯性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这样我们就可以脱离的经典力学的“循环论证”问题。不需要去寻找理想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
但是这和牛顿的惯性定义是想通的。只是我把引力场强调了出来,并且找到了新的“根基”。 而牛顿的描述是惯性状态下的物体表现。但这不是惯性的本源说明。 那么惯性系这时候该如何定义呢??我们先来看看经典力学中的两个定义。 一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 二是:在有些参考系中,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时间是均匀流逝的,空间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在这样的参考系内,描述运动的方程有着最简单的形式,此参考系就是惯性参考系。 你会发现两种说法其实是等价的。牛顿第一次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指出引力场后,本身这句话就不具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了。
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为: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惯性运动。 这时我们就不用寻找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了,也就不会陷入到循环论证里面。 摘自独立学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
《变化》读后感(四):科普书籍《变化》中最深刻的句子和观点
导读: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中的最深刻,最烧脑的句子和观点,四年的思考,得到这些句子。
1、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2、引力是惯性的源泉。
3、包括我们在内,周围的所有物体,都以“光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物质和空间其实本质是一体的东西!
4、你想证明的东西,永远必须在你要证明的东西之外去证明。
5、质量是物体在相对时空中的一种物理属性,物体所蕴含能量的多少是物体质量的量度。
6、时间是物质在引力场中的位置以及运动速度的应变度量,它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
7、你一定要相信,时间时刻存在!
8、各位,激动人心的时刻,有时候不在于回答一个问题,而是提出一个问题!
9、一切具有运动性质的物质,都是具有波动性质的!
10、世界是确定的,思考是有意义的,不去思考才是无意义的!
11、上帝并没有掷骰子,人类才是掷骰子的人。他迷茫啊!
12、所以世界是确定的,但世界的确定性不是你能把我的。这就是确定的不确定性真理!
13、可以理解的矛盾,就不可怕。
14、你的想象力有多精彩,这个世界就有多非凡。
15、缘分本来就包含在所有相遇的可能性逻辑之中,你要相信它!
16、我们的问题,永远没有最后一个!
17、人一定要站在可以想象的地方说事。对于不可想象之事,请沉默。
18、人类一定要相信,最伟大的人还没有出现。
19、人类从来不是以一个人来衡量自己的,是以一群人来衡量的。
10、要相信你看到的东西,但更要相信你看不到的东西。
21、好好想一分钟,再接着往下看。
22、缘分本来就包含在所有相遇的逻辑之中。你打开了这本书,我们就相遇了。
/23、关于人生,关于宇宙的种种问题,永远不会有最后一个。这是我们最初对探索的渴望,也是我们最后对科学的守望。今晚,请抬头看看天空吧,找找你自己在哪里?
24、“宇宙是物质宇宙,而物质宇宙是处于运动的。” 运动自然就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了,其他属性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
25、惯性大小其实和距离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种性质,处于引力场中的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你对于地球的惯性是多大,那么对于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26、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同属一个体系的东西。那就是“引力理论体系”。都与引力场有关。都以质量为量化衡量的标准。惯性强调“自身”状态是咋样的,而引力强调“与它物”的作用状态是咋样的。与其他物体的作用状态,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引力常数。这是引力和惯性的区别。
27、所以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是没有错的,也是基于此的。引力场中,物体惯性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因为惯性的“光速”作用是恒定的。所以一切坐标系(包括非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即客观的真实的物理规律,应该在任意坐标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爱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关于惯性的这点认识。但他一定是通过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去认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的。
28、而关于质量的产生,必须回归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也就是说用希格斯场,希格斯机制来实现。所以整个理论体系,一定是一个圆圈。大统一理论的构想,是没有错的。数学家精于计算,但不一定也这样考虑问题。所以我必须说出自己的思考,来告诉人们,简单的物理现象中【惯性现象】,蕴含着直达宇宙真理的秘密。
29、我在写完此文的时候,总觉得这里面很多东西应该好好展开来说。比如德布罗意波,引力常数,普朗克常数,光速等。所以这些概念的联系,在我们的大脑之外,但能为我们大脑察觉。这是历史所证明的。不要不相信巧合,不要不相信相似,物理是这样的,人生也是这样的。
30、一个人毕竟是一个人。但人类的悲壮,人类的辉煌,人类的未来,就是由这一个个人组成的。
31、任何过程要考虑时间,考虑时间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惯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质想象的实验,包括量子纠缠也不算。
32、任何具有质量的物质具有惯性,任何具有能量的东西也具有惯性。能量本身就是具有惯性的。就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性质。就要考虑到物质或能量的整体。而这样东西就是时空,就是引力场。惯性与距离无关,因为这是一种性质。我们不能说A物质对B物质的惯性是多少。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只是说A物质的惯性怎样,B物质的惯性咋样?说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说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速度是光速。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在抵抗运动状态改变态中,且这种反应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个静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静止的这样的状态。这种思维带来一种“变态”情况,就是任何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处于隐形“光速”中。所以爱氏的光速不变理论,是真理!就是这一点,才是惯性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方!
33、一生很短,我们亿万人的时间加起来,也不是很长。但我们不是和时间赛跑,我们每个人都是和自己赛跑,和光速赛跑。
34、所以别人眼中的我,是别人的。我自己眼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我们来不及做很多事,更来不及去后悔。但我乘着来得及的时候,写今天这篇文章。
35、我希望每一个看此作品的人,都要保持怀疑态度。是因为一个人的学识有限,能力有限,想象有限。我的能力更不值得一提。
36、追求任何东西都是需要勇敢的,你一定要有这个认识。生命很短,害怕是没有用的。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世界上,就意味着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世界。
37、无论你是谁,请记住,惯性问题是物理学的基石问题!
38、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相信自己的鼻子,我相信自己的大脑。甚至过于相信。不过我确信,我还要这样坚持。
39、我试图理解宇宙,但我承认我是笨蛋,天才的笨蛋。永远就是这样的矛盾。从小时候到现在,都是的。
40、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有独钟,仅仅是情有独钟。但即使对石头情有独钟,你也会有所收获。这就人类的思维。所以保持情有独钟的人可爱,可敬。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在灵遁者淘宝有。
41、在我们彼此相爱的路上,永远不会缺少孤独。在孤独的路上,我们不会缺少想象。我在看到的基础事实上去想象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当我在恰当的时候,也找一个地方钻到土里的时候,和尘埃一样的时候,在我的旁边如果也能有一株小草,一棵大树,翠绿的耀眼,我就知足了,那时路过的人应该也会驻足。这大概是我们喜欢大自然,喜欢花花草草的根本情怀吧。每一株草代表一棵晶莹的泪。
42、时间没有起点,时间是一种度量。即使在奇点附近也不会失效。奇点附近时空,能量很大,曲率也很大,光速不能逃逸,光会沿着切线方向不断做圆周运动。但黑洞不是毁灭者的角色,黑洞辐射是存在的。
43、爱氏场方程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方程组,每一个项,每一个项的每一个量,都是层层联系的,共同组成的。时间,物质,能量,动量,引力,引力常数,弯曲,光速,π等等,每一种的东西本质其实我们要追溯,必要还要牵涉到更多的量。就像我之前问过大家的:“海洋下一秒的整体波动情况是怎样的?具体波纹图会是咋样的?”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回答的。而对于宇宙而言,更是这样的。我们知其所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真实的宇宙。
44、有时候我们不能像数学大师那样,去理解和计算宇宙。因为宇宙比数学大师“精明”的多。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孩子那样去理解和计算宇宙,那样我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宇宙。
45、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我的书可能没有给你们带来结果,尤其是客观的结果。但会给你们带去思考,会给你们的带去想象。我记得我写过这样一句诗,就作为本章结尾吧。“你的想象力穿越苍穹的时候,我们就再也不会分离。”
46、真理存在吗?真理肯定存在,但真理难以自话其圆。原因就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47、贝尔不等式的意义其实与时空微扰,宇称不守恒所揭示的内涵,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48、量子纠缠的超光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
49、量子纠缠和夸克禁闭是状态相反的两种状态。量子纠缠随距离变大,超强关联性减弱。夸克禁闭相反,随着距离增大,超强关联性增加。所以强相互作用力,最大。
50、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惠勒的实验的设计,可有可无。不能改变实验结果。现在不会影响过去,这是不可能的。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
《变化》读后感(五):惯性——通往宇宙真理的必经之路
导读:本文摘自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一书中。为最新收录的思考。我推荐大家仔细去阅读,去思考此问题。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惯性——通往宇宙真理的必经之路
——灵遁者
本章的标题是《惯性——通往宇宙真理的必经之路!,也许会有人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惯性好像很简单,我们初中,高中就开始接触学习了。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学习了而已,却没有深刻去思考它。
只要你认真的去看看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重大的理论成果,你就能发现,惯性的影子无处不在。比如我这样来阐明一下。宏观物理学有两个时代代表人物。一个是牛顿,一个是爱因斯坦。牛顿在物理学上最大的贡献,是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理论。其次是光的色散,微积分理论。而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次量子力学也有贡献。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根基就是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涉及到的等效原理其实就是和惯性有关的。狭义相对论中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论中广义相对性原理,又与参考系【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有关。
所以惯性这个概念和与惯性有关的物理学概念,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探究其根本,对于现在的物理学而言,依然不过时。就像爱氏在思考出等效原理时说:“我为它的存在感到极为惊奇,并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惯性和引力的钥匙。”
我在科普书籍《变化》中提出引力是惯性的源泉。即惯性的产生与引力有关。即引力场有关。并且对惯性作了修改。我也专门就如何理解“引力是惯性的源泉”写过文章,但我依然觉得介绍的再多,都不够。所以今天我依然是补充说明,该如何理解该思想,以便于大家深化对于惯性的认识。
新牛顿第一定律表述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所以就很明显,惯性的产生必然和引力,引力场挂钩。我相信很多人其实看到这里,并不了解上面的表述该如何深化理解。所以我再次深入分析一下。大家跟着思路走,看你能否理解。
解决和理解一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往往不是直接去理解和表述,而是提出问题。从回答问题,来理解你需要理解的内容。
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10kg的铁球和0.1kg的羽毛在真空中会同时下落?这个问题不难,你会说因为他们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所以会同时下落。那为什么惯性不同,重力加速度却一样?
很明显,铁球惯性大,羽毛惯性小。看一下惯性的定义: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物体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其实可以理解为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铁球惯性大,意味着它抵抗重力加速度的能量也越强。所以它和羽毛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即我们所说的,质量和惯性是成正比的。
看到这里,你应该更谨慎,因为我要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是:重力加速度是有变化的。理论分析及精确实验都表明,随纬度的提高,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略有增大,如赤道附近g=9.780米/秒^2。
比如上海g=9.794米/秒^2,而北京g=9.801米/秒^2。这意味着什么呢?同样是10kg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北京的铁球先落地。我的问题是难道同质量的物体惯性不一样吗?这和我们学习的不一样啊!
是的,大家不要被我的问题所迷惑。你没有被迷惑,就说明你理解的更深刻。北京的铁球下落快,是因为铁球受到的重力比上海的大。这是由于离地心距离不同而造成的。所以在地球上海拔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跟惯性不牵涉。也就是惯性依然是原来的惯性。惯性还是那么大。
大家一定要理解,惯性是无法具体量化的,也就是说惯性不是力,平时提到的惯性力也不是真实的力。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才说的。你不能说这个物体有5N的关系。而惯性质量是可以量化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相等的。爱因斯坦在深入分析引力质量同惯性质量等价的基础上,提出引力场与加速度场局域等效的概念;将狭义相对论中惯性运动的相对性推广到加速运动。 广义相对性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可简述为:一切坐标系(包括非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即客观的真实的物理规律,应该在任意坐标系下均有效。通过上面的分析,你现在如何理解惯性?问题一定依然很多!
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在灵遁者淘宝有。
再看一遍表述: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首先如果你理解为引力大,惯性就大是片面的。该表述中,也没有反应出这一点。因为衡量惯性的因素是质量,不是引力。引力是可以量化的,而惯性强调的是物体性质。同样质量的铁球,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惯性大小是相同的,在其他星球上,也是相同的。
那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了:那么为什么不说质量是惯性的源泉?
各位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问题的最关键部分了!牛顿的惯性定义,其实正有此义。虽然牛顿本人并没有具体指出惯性是如何产生的。但用质量大小来衡量惯性大小,本身就是一种指向。
我的思考结果是牛顿惯性作用的定义,不涉及时间。也就是惯性作用是超距的。这和牛顿不清楚光速数值是有关的,也就是不清楚引力作用速度是有关的。
所以不能因为用质量衡量惯性大小,就说质量产生惯性。因为惯性性质是物质物体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具有开放性的,而这样的开放性,就要想到宏观的物质场性质,即时空性质,即引力场。爱氏的引力场场方程也符合这样的特点,我不止一次这样说过。
所以有质量的物质能具有惯性,是因为时空性质使然,是引力场使然。马赫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但他也将惯性作用的速度设为超距。这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惯性是作为引力的“附属产品”出现的。但它与近场引力场物质和远场引力场物质影响一样大。并不是像引力那样,随着距离增大,而引力变小。就像地球的引力与距离1千万光年的星球的引力,是很小很小的。而惯性却不会是这样的。惯性大小与距离无关。
所以引力是惯性的源泉。正确的理解要把握四个点。
1、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2、惯性是引力场性质。
3、是惯性和参考系选择无关。第三个点,也是爱氏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所以对于惯性定律的表述,一定要加上“在引力场”中这样的条件。这样也可以避免现在教科书中的定义的循环论证,变的更科学和严谨。
4、惯性大小与距离无关。即不成比例关系。
而且我也在《变化》中写到过。引力的本质就是时空,引力是时空性质表现。而惯性就是这种时空性质,引力场的从属性质,它能出现,与引力紧密相连。如果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不产生引力,那么惯性就不会有。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个点,那就是时空场和引力场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任何一个引力场都是全域性的。但我们为了方便处理数据和计算,会优先处理近场引力场,而对距离地球遥远宇宙引力场做忽略。
时空能量分布不均,就说明引力场强度不均。而且我也提到过,正是由于引力,惯性,才使得“守恒定律”在宇宙中普遍成立。
所以我再次总结一下思考过程和思考观点:
1、任何过程要考虑时间,考虑时间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惯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质想象的实验,包括量子纠缠也不算。
2、任何具有质量的物质具有惯性,就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性质。就要考虑到物质的整体。而这样东西就是时空,就是引力场。惯性与距离无关,因为这是一种性质。我们不能说A物质对B物质的惯性是多少。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只是说A物质的惯性怎样,B物质的惯性咋样?说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说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速度是光速。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在抵抗运动状态改变态中,且这种反应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个静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静止的这样的状态。这种思维带来一种“变态”情况,就是任何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处于隐形“光速”中。所以爱氏的光速不变理论,是真理!就是这一点,才是惯性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这种光速不变的性质是由于时空赋予的。我曾经就此写过文章。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再重复一遍,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以光速来抵抗运动状态的改变!即都以“光速”来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就是惯性。这才是惯性的真谛!
3、根据上面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惯性大小其实和距离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种性质,处于引力场中的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你对于地球的惯性是多大,那么对于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
4、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同属一个体系的东西。那就是“引力理论体系”。都与引力场有关。都以质量为量化衡量的标准。惯性强调“自身”状态是咋样的,而引力强调“与它物”的作用状态是咋样的。与其他物体的作用状态,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引力常数。这是引力和惯性的区别。
5、所以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是没有错的,也是基于此的。引力场中,物体惯性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因为惯性的“光速”作用是恒定的。所以一切坐标系(包括非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即客观的真实的物理规律,应该在任意坐标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爱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关于惯性的这点认识。但他一定是通过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去认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的。
6、而关于质量的产生,必须回归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也就是说用希格斯场,希格斯机制来实现。所以整个理论体系,一定是一个圆圈。大统一理论的构想,是没有错的。数学家精于计算,但不一定也这样考虑问题。所以我必须说出自己的思考,来告诉人们,简单的物理现象中【惯性现象】,蕴含着直达宇宙真理的秘密。
不看此文,你无法想象,你时时刻刻在以隐形的“光速”运动,虽然这种光速你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
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祝君学习愉快,思考愉快。
2018年2月19日晚。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
《变化》读后感(六):宇宙大爆炸理论,你了解多少
导读:本文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旨在帮助大家了解物理宇宙科普知识。你思考过宇宙大爆炸理论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膨胀其实是因果关系,即因为宇宙大爆炸,所以宇宙膨胀。我一直不赞同这个理论,多次在本书中提到过。
原因是宇宙是没有起点的,也就是不存在大爆炸事件。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说法明显不靠谱。归结于一个奇点的说法更不靠谱。数学计算在这里缺乏现实意义!
可是如果宇宙不爆炸的话,现在观测的宇宙为什么是膨胀的呀?这是大家要问的问题。也是我要回到的问题。
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当然不是件坏事,是科学家基于现在的观测和数学描述所做的理论。但此理论的方向着实让人着急,所以必须有另一种声音的出现,警醒人们不要只朝着一条路走,因为那条路在我看来是弯路,甚至没有出口,最后人们只能走到死胡同,才愿意醒来。
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电子版在灵遁者淘宝有。
为了解释这一章的内容,我上一章做了铺垫,写了题为:“黑洞不是毁灭者。”的文章。也就是奇点或黑洞不是一味的吞噬者,终结者的角色。大家可以去看看,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下面所要讲的内容。
首先来了解一下支持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膨胀的现有理论和观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理理论的支持主要是相对论,和霍金等人围绕相对论所做的推广。
二、其他理论有哈勃定律,宇宙学原理。
三、数据观测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引力红移。
相对论无疑是研究宇宙的重要工具,它的正确性得到了众多观测数据的证实。
接着来说哈勃定律,哈勃定律指出速度和距离均是间接观测得到的量。河外星系的视向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这个速度——距离关系在1929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它揭示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这种膨胀是一种全空间的均匀膨胀。因此,在任何一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膨胀,从任何一个星系来看,一切星系都以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
膨胀中宇宙的性质使许多人困惑不解。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好像遥远的星系都正飞快地远离我们而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平均而言,宇宙不同地方的膨胀图像都是相同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点是中心(解释得最好的是一幅画:三维空间的切割)。
我们最好把它想象成星系间的空间在伸长或膨胀,而不是星系在空间中运动。这一点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源于一点的爆炸不同。
空间可以伸长这一事实看上去似乎古怪,不过这却是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以来科学家们早就熟知的概念。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实际上是时空弯曲或变形的一种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空间是有弹性的,可以按某种方式弯曲或伸长,具体情况取决于物质的排列。这个思想已为观测所充分证实。其实我们可以探测到引力波,就说明了时空是具有“弹性”的。
宇宙学原理的内容,和引力红移现象又是一致的。宇宙学原理一般指:就是说在宇宙学尺度上,任何时刻,三维空间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
任何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结构,都在运动和变化;同样“宇宙”这个客观存在也应该有结构,也要不断地演化。结构和形态的组成,演化通俗的讲就是指生老病死。
后来发现的宇宙微波辐射背景,更是为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膨胀理论的重要支持点。
过程是这样的,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年轻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调试他们那巨大的喇叭形天线时,出乎意料地接收到一种无线电干扰噪声,各个方向上信号的强度都一样,而且历时数月而无变化。
难道是仪器本身有毛病吗?或者是栖息在天线上的鸽子引起的?他们把天线拆开重新组装,依然接收到那种无法解释的噪声。这种噪声的波长在微波波段,对应于有效温度为3.5K的黑体辐射出的电磁波(它的谱与达到某种热平衡态的熔炉内的发光情况精确相符,这种辐射就是物理学家说熟知的"黑体辐射")。他们分析后认为,这种噪声肯定不是来自人造卫星,也不可能来自太阳、银河系或某个河外星系射电源,因为在转动天线时,噪声强度始终不变。
后来,经过进一步测量和计算。得出辐射温度是2.7K,一般称之为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发现,使许多从事大爆炸宇宙论研究的科学家们获得了极大的鼓舞。因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等人的观测竟与理论预言的温度如此接近,正是对宇宙大爆炸论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持! 这是继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谱线红移后的又一个重大的天文发现。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为观测宇宙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为各种宇宙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观测约束,它因此被列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科学院在颁奖决定中指出: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获得很久以前宇宙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
所有的理论都指向了大爆炸和宇宙膨胀理论,这些数据观测也是客观的,可是我为什么不赞同这个观点呢?
首先还是要对先贤科技工作者,哈勃,霍金,爱因斯坦,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等人致敬,他们是真正物理工作者,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我很高兴看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理论,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理,但我有疑问?有疑问我就要提出来,而且我认为这些疑问是致命的,如果不解决这些疑问,它就不能成为真理!
现在所有的理论和数据支撑,可以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但也可能成为支持宇宙其他理论。下面来说说我的疑问吧,正是这些疑问,让我不赞同大爆炸理论。
1、相对论作为研究宇宙的重要工具,经受住了众多实验数据。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爱氏对于引力成因解释,让很多人迷惑。即引力是时空弯曲的表现!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
我在《引力的本源》文章中对此进行了修改,即爱氏建立相对论的基础是对的。但在解释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这种错误就是用时空弯曲来解释引力!
引力不是时空弯曲造成的,引力是时空性质。不是时空弯曲的表现。也就是说时空不弯曲引力也存在。而且我推理正是由于时空背景的弯曲使得引力量子化步履维艰,不能和其他三种基本力统一到一个系统内。
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连最基本的引力成因解释都出现了问题,霍金等人在这样思想影响下所做的数学推理,就要大打折扣。
2、哈勃定律,引力红移都是在彰显宇宙在膨胀。这个怎么解释?
在解释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宇宙? 宇宙自然是所有的局部时空集合!甭管你说平行宇宙,五维宇宙等等,宇宙是一个囊括所有时空的词。那么问题来了,宇宙有多大现在测出来了吗?? 我们探测到宇宙的边界了吗?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170亿前,而人类可以探测到的宇宙范围是100多亿光年。
总之所有我能找到的数据,都没有说我们已经探测到了宇宙的边界。也就是说宇宙究竟多大我们是不清楚的。
还有别忘了,引力红移是间接观测,不是直接观测。也就是说我们拿到的是“二手数据。”
我们连宇宙的范围都没有测定,就说宇宙是膨胀的,可靠吗? 比如说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超级超级大的星系,它囊括了我们现在所观测范围的尺度,它的范围是300亿光年。 也就是他囊括了我们现在的太阳系,银河系,大麦哲伦星系,猎户星系等等。
可是在这个超级超级大星系的旁边还有一个超级超级大星系,这个星系没有在膨胀,反而在收缩。 但这个星系的微波背景辐射直到现在还没有传到地球上! 因为目前推测的地球年龄才46亿年。
我现在的假设存不存在,是没有办法否认的。我们只有到到了那个位置,才知道存不存在。
再者宇宙时空是具有弹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用弹性来解释宇宙膨胀。但时空弹性和质量分布有关,我们不能不能保证很遥远的地方也是膨胀的。再者奇点或者黑洞的性质我们并不熟悉。霍金认为在奇点讨论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我在上一章《黑洞不是毁灭者》中说在奇点由于引力巨大,时间会停止,但有意义。
而且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黑体辐射等都揭示了宇宙的能量的永恒性,持续性。所以宇宙能量从时间上来说是没有起点的,也没有终点。
所以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膨胀理论有值得商榷的疑点,所以大爆炸理论是我不赞同的。
谨慎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在没有全局把握宇宙之前,宇宙的膨胀描述应该归于局部,不是全宇宙。而且宇宙的起点不是奇点。即使存在奇点,起点之前的宇宙也有意义,能量存在,辐射存在,绝对零度依然没有达到。
最后就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辩我想说的是:“上帝其实没有思考他要不要掷骰子。真正的思考者是人类!”
2017年4月22日。
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物理宇宙科普书籍《变化》大爆炸
《变化》读后感(七):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灵遁者
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这是一句唯心的话,因为更多时候,不论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是那个样子。但这就是人与其他物的区别,我强化本我的地位,就希望你能固守本我。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觉得世界是美丽的,世界才是美丽的;你觉得世界是悲惨的,你就是悲惨的;你觉得世界是公平的,世界就是公平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你看完我的科普三部曲《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之后,从来没有提出质疑,那么你肯定没有理会到我的意图。我就是要让你去质疑的。带有批判性和发问性的去读。
我没有去过台湾,没有去过外国,我大多数时间在宅着,宅着不是闲着。我很高兴,能通过网络认识你们,我的文字你们喜欢,是我的荣幸。最近开始,我慢慢意识到了,如果我写的不好,对不起读者。而之前,我更倾向于对不起自己,从未考虑读者。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一个问题,读者是否有能力进行批判性和发问性阅读,对其中每一个观点,都能进行剖析。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自身学术能力的局限,了解世界的局限,以及时代的局限,我们总是特别容易对事物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不加辨别,甚至被这种观念禁锢而不自知。
殊不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一次次颠覆建立起来的,而颠覆需要的是批判性精神。我做的工作,不是批判性的,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我清楚的知道,我的知识也是从书本和网络得来,我没有做调查和物理实验,所以我由此而提出批判和推出推理的结果,本身有很大的事实瑕疵。
我从不质疑读者,我认为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因为读者是一个群体。但我上面说了,我开始质疑读者是否具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修养。你看世界的方式,永远不要单一,永远不要以情入主,否则你很难看到事件和世界的本质。这句话就要求你,不要去畏惧一个名人大家,对知识进行无畏的批判和探索,是求知者的品质。
就上面这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你如何理解的?所谓不要单一,就是永远不要限制在自己的格局里,要有开放性的认识。因为你认为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过时的知识,是偏见。就好像300多年前,科学家都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不要以情为主的去看待一个理论和观点,是在告诉你,如何客观和公正的去认识这个理论和观点。拿我自己举一个例子,你去百度搜,很多人提问:“灵遁者是民科吗?”
其实这就是一种以情为主的开始,我先要知道灵遁者是否是民科,然后再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但民科本身就是一种评价。真正的智者,会先删去煽情的音乐和背景,去看到更真实的内容。而群体性先入为主,往往是可怕的。拿个人崇拜来讲,历史上此类事件数不胜数。凡是谁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谁做的都是好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丧失了批判性思维的人。
就好比支持牛顿的人,以牛顿为上帝。对于敢于怀疑牛顿的人,他们就攻击。这就是光的微粒说,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每一个现在被称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人,你去看看他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具有颠覆性的。也就他必须对权威发起批判性认识。
托马斯杨批判了牛顿的微粒说;爱因斯坦批判了牛顿的时空观;杨振宁和李政道批判了对称守恒原理。当然,专业训练,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民科靠谱。因为民科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就难以提出批判性的认识,很多民科的认识都是偏安一隅,固执己见。当我承认自己是民科的时候,我其实就不会坚持我的观点和推理是对的。我多次说,我写的其实不是科普书,是哲理书,是告诉你如何去想象,如何去反问,如何去思考。
现在我们所学习的物理学的基础的定义,都是无懈可击吗?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2015年我们才观测到引力波,前几天我又看一个新闻,说发现了新的第三种五夸克粒子。新结果有望进一步揭示夸克理论的诸多奥秘。还看《自然》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而他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
所以新的发现,一定会一直冲击着旧的认识和定义。所以此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我将试着告诉你,我如何看世界。我的批判性思维,远远不足,这是知识储备局限。但你可以用我的方法,来批判我,来批判教课书。提出你的问题,试着解决你提出的问题。这样去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有一个大的前提,人是永远给自己希望的。所以我一直在书中强调,世界是确定的,可以认识。如果世界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没有逻辑可言。但我们清楚世界是矛盾的,就像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所揭示的那样。但是别忘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推理是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严密的逻辑推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有时候不能证明真伪。不能证明真伪,不代表世界是不确定的,世界是无理的。
你只有承认这个观点,你才能坚定的向前走。不然你一定不坚定,很容易就放弃。放弃是一种选择,而提到选择,就引出了本章的核心。如何选择?选择是意识博弈的结果。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论据是什么?最后结论是什么?这些问号后面的内容都清晰了,你才能做出客观而正确的选择。
而要发问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怀疑,每一个伟大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那么该怎么去怀疑呢?我说两个点,第一个是去怀疑不符合事实的事情。以太理论的认识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太的存在无法被实验证实,那我为什么要坚持它存在呢?爱因斯坦这样问自己,于是他果断否定这个当时都被认可的理论。第二个是去怀疑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是一句逻辑哲学语言,由逻辑导出的。他的原作者不是我,是维特根斯坦。我是根据他所说的:“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这句话来领悟到的。我可以把这个运用到判断事物是否靠谱上来。
那么什么是可以想象的,什么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说光速,光速就是可以想象的,因为速度是存在的。所以超光速也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想象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想象的,往往都是错误的。你不能想象没有世界的你,你也不能想象没有宇宙的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从始到终一直存在,比相信宇宙是有限的,大爆炸产生的靠谱多了。这是从哲理角度推导的,不是实验证明。因为你无法想象,原来没有宇宙或者宇宙是死寂的,然后突然大爆炸就产生了宇宙。那么我再问你,你还举例说出不能想象的事物吗?
你不能光看我写的,你得多问自己,看看你看了之后,你能想出什么。就我上面所说的两个点,你也可以批判。你可以说,有三个点。但第三个点,是什么呢?你必须在脑海中明确。
在《变化》一书中,我提出好几个质疑。其中有一个质疑是质疑时空弯曲能产生引力。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就是因为时空弯曲可以产生引力这个事情,是不可想象。你脑海中怎么想,都没有画面感。现在教学用的那种铁球放在弹性床上的图像展示,是表象。
OK,看到这里,你应该歇歇了。上面的内容,其实很多。但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被忽视的点。当我把问题问出来的时候,这个忽视的点,你才会注意到。
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你会怎么回答?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这样的:靠的是知识和思维。可是知识是由文字为基础构造的,思维是由文字语言为基础表述的。那么我们忽略的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靠谱性。
你看物理世界有那么多定律,定义。倘若定义本身存在文字性的不准确,那么理解自然要大大折扣,认识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这是我近期在阅读物理文章中的一个思考。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为大家举例的。你先自己能否举一个例子出来。不过我先说明一点,语言哲学的障碍,是人类发展中约定成俗的,所以基本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如果有不精确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法避免。就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已经受了这种不精确定义的影响了。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句话很好,但有瑕疵,因为看透事物本质需要一个过程。就好比爱因斯坦这么聪明的人,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他走了10年时间。他的聪明和勤奋都是公认的。所以此台词改为:“那些想拼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总是在浪费时间不去探索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上面写了大概3千字,核心就是两个:批判性思维,理论文字的精确定义。所以下文也会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写。
先是批判,就拿我自己写的这本《变化》来说吧。我自己就批判过自己。此书第十一章《追踪移动的时空》,就是很弱智的文章。我们说一个观点成立,得看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大概要符合以下的步骤。
1、什么是前提假设和结论。
2、什么是逻辑上严密(logically valid)的观点。
3、什么是逻辑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观点。
4、该观点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种逻辑推论。
显然我在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没有严密和可靠的支撑。所以结论自然不靠谱。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当初看未解之谜之类的书籍,看到过很多离奇失踪又重现其他的地方的报道。那我就问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要怎么解释这种情况的。
但大家要知道,我书中的例子,来源于报道和网络。这些报道可靠不可靠无法得知。就好像UFO事件的报道,时间,地点,人物都很清楚。所以我是假设这些报道是可靠的,经历人的陈述是事实。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现象?
很多孩子,甚至会被这样的故事和报道吓着,我就曾经看了,经常脑子里面想。所以我以一个可以想象答案,来回答了。就是时空是可以变的,看似稳定的时空有交汇口或者风口,而且是流动的。流动又是不可测的,至少现在是,所以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玄空”。确实很幼稚,想完这些就想删除这一章,但没有这么做。
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答案,比没有答案,或者有神秘吓人的答案,肯定是好的。对于孩子,对于寻求答案的人,总是一种启发和希望。
就在刚才,有一个网友微信问我一个问题:他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他觉得有道理。如果科学发展到极致,就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规律。可是却解释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为什么存在?
我回答他:世界为什么存在,答案无解。因为世界为什么存在的答案,在世界之外。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在一个系统内对这个系统真伪的判断,永远是矛盾的。
然后他又问:“那么对于科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你赞同吗?或说说你的观点。”
我只能回答他:神学对世界为什么存在也无解。不过无解意味着永恒的神秘。所以相信神学,其实是我们相信神秘。
但就像我说的,有答案对于人类而言,总是一种安慰。没有答案的话,问题就会成为我们心头的梗。
但其实第十一章,对于整本书而言,并不重要。但我从不否认第十一章是幼稚的,不靠谱的。只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推理。
本书最开始,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关于惯性的——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定律的定义。我为什么对此定义做新的修改。很简单,现在的定义,还在沿用当年牛顿的表述。而现在的物理学,尤其相对论的的发展,是当时牛顿没有看到的。所以新的定义就产生了。
新的惯性定义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为什么做这个修改,因为初高中课本,并没有给出惯性的产生原因!我们也从来没有问过,只是说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我当时问老师,老师回答是固有属性,那就是本来就有的,没有为什么。但我们知道任何现象和作用应该有一个原因的。
惯性概念是物理学的根基,无论是牛顿理论,还是爱因斯坦理论,都与此理论相关,以此理论为根基确立的。我显然不是第一个思考此问题的人,马赫应该是第一个人。马赫原理就是为了解释惯性是怎么产生的。那么惯性是如何产生的,就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就受益于马赫观点的启发。其中马赫关于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一句话:一个质点的惯性是该质点与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该观点,有一个致命的伤,那就是超距传播。违背光速不变原理。
结合现在的观测和实验。我自然而然的就把惯性的定义写成: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样的好处,就是给出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引力场。但大家记住,引力场目前还是处于理论阶段。但目前没有比这个更靠谱的修改了。引力,引力波已经是事实,被实验所证明的。现在的物理学理论对于引力场的存在,也持乐观态度。
这样既给出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又避免了超距作用的冲突。还是具有相对论性的定义。也和牛顿定义不冲突,为什么我不敢写出来呢?所以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但就改动了几个字,你细细思考,整理物理学理论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动。尽管我知识有限,我还是努力去学习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修改。至少观点的论据在现在看来,是乐观的,复合历史理论以及现有理论的实验。首先要改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新的惯性定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后续定律准备了概念并定性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特别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合力为零)这一运动状态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F=0当成第二定律在时的特殊情况,因为F=0肯定导出加速度a=0,但 a=0的运动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彻底阐明其为惯性运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一定律是完全独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决的问题,别的任何规律都无法解决,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这样修改的好处,我在前面章节中说的明白,就是可以避免循环论证。因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不受力的物体和永远保持直线和静止状态,不能同时获得或成立。
而修改后的定义,没有这个麻烦。所以我认为是值得大胆写出来的。
但这之后,你会发现,你需要更加大胆。直接去说明——惯性产生的本质是引力。引力才是惯性的源泉!除了上面的论述,最直接支撑点就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严格相等。就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种偶然。
现在我问你,看到这里,你对此观点,要做出什么怎样的批判?
直到你看到此书最后几章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同意我前面的改动和理论。那么将推出一个看似荒谬至极的理论——万物都以光速在“运动”!
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的。当你把引力,引力场作为惯性源泉的时候,这个推论就是必然的。因为你要问自己惯性作用产生的速度是多少?然后你前面的限定词是“引力场”,“相对论”,那么自然而然惯性作用的速度就是光速。
我一开始想到这个点的时候,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不该高兴。感觉很神奇,我站立来,在我房间里走,走过来,走过去,来回大概走了半小时吧。其实这就是你们应该批判的,这也是我自己要批判我自己的。
就这个问题,我高兴,也不高兴。可是后来我又相通了。有这个推论,并不荒谬。我们为什么不承认任何物体都是以“光速”运行的呢?初中课本是怎么教的,我难道忘了吗?一个参考系就解决了问题!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坐着一天也能走“八万里”。那么我们坐着,如何能让速度达到光速。很简单了,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为参考物。
这么解释吧。马路旁站着一个人,你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你以你的车为参考物,你是静止的;你以马路旁的人为参照物,你是运动的。同样马路旁站着的人,以你参考物,他是运动的。而你驾驶的这辆车是以光速运动,那么他以你为参照物就是光速运动。而电磁波,电磁辐射无处不在,我们以光速为参考物,我们的运动速度,就是光速。而光速是存在的,是现实!那么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任何物体时时刻刻以光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不是荒谬的。是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可以行的通的。
因为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是平权的,光速又是不变的。我们在任何参考系中所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
有过读者问我:“为什么你认为空间弯曲产生引力的说法不靠谱。”
原因很简单,空间是可以弯曲,但空间弯曲产生引力不可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引力作用使得空间弯曲,但不能想象空间弯曲产生引力。你仔细去想象,根本没有画面感。我们不是以空间弯曲来计算计算引力的。引力的本质以空间性质为源,比空间弯曲更靠谱。详细论述可以回到前文去看,在此不细论。
最后来分析一下关于精确性定义的重要性。如果物理学是“心理学”,那么定义可能就不那么严格,因为心理学有很多定义,但大家知道心理学大概是什么样子。可是物理学不一样,稍有不精确性,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张量这个概念的定义,必须要有严格的语境和环境,否则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张量这个概念的发展,还是在相对论建立起来之后,才被更加广泛的使用的。“张量是一个可用来表示在一些矢量、标量和其他张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多线性函数。”各位,你就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张量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关键它的定义也好像不好理解。我专门介绍过,但其实对于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我来说,我的介绍是照猫画虎,我自己理解,都困难。
而且关于张量,还有张量密度,极化张量,曲率张量,能动张量……所以你就懂一开始把这个定义的很准确对于学习有多重要了吧。
爱因斯坦场方程为什么难理解,为什么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解。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个有10个未知张量的2阶偏微分方程组。可是你会问了不用张量不行吗?怎么还把问题复杂化了呢?是张量分析具有协变性,而这是广义协变性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惯性的定义,教科书中的定义,我们可以想象。但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修改的定义,我们知道了原因,也知道了结果。对于理解而言,更加清晰和透彻了。
再比如还有磁场,电磁,电磁场的定义,都很明确。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定义的基础是什么?高中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费解。现在我终于懂了,当时在费解什么。只是说,当时费解的东西很多,没有看到本质问题。现在很明了,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基础是电荷!
电荷的定义是这样的:在电磁学里,电荷(Electric charge)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两个带电物质之间会互相施加作用力于对方,也会感受到对方施加的作用力,所涉及的作用力遵守库仑定律。
大家注意,第一句话很重要——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思考这句话都痴迷了。这个定义确实有矛盾之处,但我们又无能力做出相应的修改。就是我没有找到像修改惯性定义那样,去修改电荷定义的支撑点。因为我试了几次,我发现修改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困惑。所以我在介绍电荷这一章里,没有对电荷做任何与现在定义不同的修改。
我跟大家来说说矛盾之处在哪?大家记住,电荷是一种物质性质。这句话一个字都不能少。比如表述成电荷是一种性质,就不对了!因为性质不是物质,也没有量!而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都知道电荷量,元电荷,电荷运动,电荷具有量子性……甚至我们经常说失去几个电荷,得到几个电荷……这下你明白了吗?
性质是没有个数的,也不可能具备量子性,更不会运动。但如果加上“物质性质”这个词,就不一样了。也就是电荷是无法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电荷不是物质,再次强调,电荷本身不是物质!也就是说电荷不是粒子!所以我们通常说失去几个电荷,只是一种为了理解和使用方便,采用的表述方式。但很多同学,用着用着,就真的认为电荷是粒子了。从而就可能越学越懵,越来越走的困难。而他自己并不清楚,可能就是这些很小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有的同学就问了:“既然电荷不是物质,那么为什么说电场,磁场,电磁场这些都是物质场,难道无物质的东西,还能产生有物质的东西?这不是无中生有吗?”
各位,这个时候就要强调了,定义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啊。电荷是物质的性质。物质两个字千万不能丢,电荷和物质无法分离!也就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物质的这种性质【电荷】产生了电场,磁场,电磁场等物质场。还是物质产生物质,不是无中生有!
好像去年,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民科。声称电荷不存在,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显然电荷不存在,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会更多。而且电荷理论符合现在的各种实验检验,所以它必须存在。
我原来想过把电荷看作一种“寄生”于物质的虚粒子。但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样带来的困惑更多了。也想过把电荷看作是“声子”一类的概念,但声子是人造概念,本身不存在。所以这样还是不利于想象。我这样是制造疑惑,不是解决疑惑。所以没有敢动这个,后来也不敢想了。主要还是没有能力。
不过如果你想对电荷理论有修改,一定是在承认电荷存在的情况下的修改。即去回答物质的这种性质,是如何产生的?只有这个方向,你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电磁场,电场,磁场的概念,就可能会有新的改动。新的改动就是新的定义,新的定义,一定是要对我们有利的。
人类总是在一直进步的,就像关于光的定义。通过光的测量史就可以发现。定义的精确度,是随着时间改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写这么多吧。我发现我最近很长时间,没有再写科普文章了。确实我认识到了自己没有能力写了。也写不出什么了。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高材生,确实比民科要靠谱。而我这些观点,恰恰是民科观点。就像我开始说的,我做的不是科普,我在传播一种思维理念。
人生没有如果,如果是一个残忍的词汇。就像好多人问我,你那么爱好物理,怎么就没有学这个专业。我只能说我叛逆,没好好学……但人生没有如果。就像我根据臧克家的诗歌,改了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今天分享给大家。
臧克家原文这样写道:
烙印
——臧克家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地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我读了这首诗歌,这样写道:
这也是烙印
——灵遁者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但我不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烙印
刻刻提醒我这是生活
我也不住抚摸这烙印
突然这烙印中钻出了绿芽
唱着生命的奇迹
我把悲痛向人诉说,
因为真相应该被说出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该把谜底捅破
绿芽会越大,烙印会越小
我们是把痛苦变绿的人
不要做吃巴豆的可怜人
坚持吧,行走的烙印
每一座痛苦的山都需要长征
谜底就是——烙印会开花!!
真心的希望生活打在你身上的烙印,能开出漂亮的花朵。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灵遁者科普书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