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1000字
《不过,一场生活》是一本由阿Sam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一):不过,一场生活
这本书包含了时下很多流行的标签:旅行,情感,人生,摄影,小清新。许多章节读起来像无病或者有病呻吟,奇怪的语句组合很难读下去。摄影图集很漂亮,可是一次吃太多真是会腻。还是缓一缓。有时候旅行就是旅行,只是想看看美丽的风景,何必每次都赋予它太多意义。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二):闲人无事耶 且把酒来喝
之前没看过阿sam的书,潜意识里觉得作者是个男人。可是读完了开始的几个故事,曾一度怀疑作者是个温润细致的女子。
他是个男人,文字里却透着女人的细腻。
一开始几个故事挺不错的,下半部分转而开始叙述自己的旅途见闻,虽然作者依然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但作为读者来说还是觉得有些突兀。不过话说回来,这是作者的书,写他自己的感受,闲来无事,听别人讲故事,坐看云卷云舒,也是一种生活。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三):生活是一种态度
这是阿sam的第三本书,第一本看的是《趁,此身为老》。那段日子辞职在家看了好多好多的书,记得的也只是他的文字。这个同是湖北的大男孩,同在大木桥住过的大男孩,是那样的热爱生活,是那样的执着于自己喜爱的东西。
等了好久才等到这本书,有时候深夜总会收到微信推送的文字,那次深夜看完文字回复了。只记得他说,下雨了,小猫咪要快快跑回家哦。那一刻觉得这个城市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也挺好的。
用自己的积蓄,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看能入眼的风景,和谈的来的好友举杯,这样的生活有人在过,而这个人就是阿sam,不算旅行的书,也不算故事。
一种生活态度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四):不过,一场生活
1.旅行的意义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生活方式,透过这种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当下活着的状态,越来越靠近心的方向。或许我们曾经夜夜笙歌、胡吃海喝、面色苍白,无力控制体重,被亚健康状态纠缠不休。但在不断地行走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美丽风景,让我们慢慢地懂得了对家庭、对友人、对爱人、对生命的责任。于是开始有所节制地生活,善待此生。
2.仓央嘉措说,那一世,转山转水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还没等到你,只有独自远行。站在三月的纳木错旁,突然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景只能一个人看,有些心境只能一个人体悟。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五):特别好看,买了sam所有的书!
其实特别不想矫情地说书中那一段关于热干面的描写打动了我,但事实是,那字字句句的确打动了我,因为我也是湖北人啊。父母所在的故乡临近武汉,从小学到高中每一天早上捧着一碗热干面走在上学路上的记忆,那大概是湖北人之外无法体会到的特别情结。
大学离开家往西南走,在成都,有年暑假买了3天的船票顺着长江一路向下。现在想起来都是特别美好的记忆。当时也没有太注意码头上的离愁别绪,倒是长江沿途的风景历历在目,即便自小就在武汉码头玩耍过,也没有真正从这里上过船,只是看了太多船只往来,然后消失。
阿sam最能让同是湖北人的我感动的地方是他说故事的平淡,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起伏和喜怒哀乐。他从不强迫你去明白了解生活的意义,也不去告诉你人们都在说的所谓的成功,好像那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他只告诉你今天阳光很好,下雨也不错,喝杯咖啡,做一餐饭都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你就去感受便好了。
在到处都是鸡汤的书店里,你真的不能错过。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六):生活不过是一酒、一程和一事故
这本书仍然有阿SAM其他书“游记”的痕迹,但是就像阿SAM自己的定位,它并不是一本游记。我一直理解不了为什么书名起了《不过,一场生活》,书中有几则有关于爱情的“事故”,也有一些回忆、一些人和一些旅途的见闻和感想。我猜测,也许阿SAM想要传递的就是生活的本质:不过是一杯酒、一段旅程、一些故事吧~绝大多数的人的生活都是平庸、无奈且无聊的,用什么寄托?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无论是酒、是爱还是旅途都是阿SAM的标签。
在书中多次出现“毛豆”、“小龙虾”,也从作者朋友处了解到他对酒的热爱,小时候的很多习惯会贯穿于我们未来的漫长人生中,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找寻到似曾相识的情愫与感动。
另外,这本书中记录了几段“感情”,不过结局都不那么美好,暗恋是这世上最为苦涩的情感了吧,尤其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仍然注定走不到一起,在阿SAM的笔下幸运点的与他人成婚将深爱埋在心底最深处,悲催点的是以死亡的代价留给生人一世的遗憾。无论哪一种,都是我无法承受的生命之沉重……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思维是容易有定式的
第一次读阿Sam的书《不过,一场生活》,书中提到了之前他写的书,名字格式和这个一模一样,书的内容就不知道是不是又类似了。
书中有国内的故事,有国外的故事,是哪些在国内说烂了名字,京都,布达佩斯,等等名字。那些景物相同,酒和咖啡不同,食物不同。是另一种精彩。
这本书与刘同的《一个人就一个人》是我从同一个人的手里接出来的。名字我喜欢这本书,但是内容我偏向于刘同的那本。所以这本书拖着迟迟没有去读。
今天终于读完,印象中他不管到哪喝一杯,有了许多的烟火气,体会了许多不同的酒。固定了一种习惯,书的名字也固定了一种格式。仿佛读了一本书,就将其他都有他的书都读了一遍一样。
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印象。
书都是来源于同一个朋友,这两本书的作者竟然是同龄人,也是朋友,阿Sam是刘同的师父。
读书还能发现两个现代人之间的故事,这可真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情。封面上并没有体现这个介绍,读到书的最后,看到了一篇小文的推荐才知道两人之间的关系。
果然优秀的人都找优秀的人做朋友。不过从这两本书中看出来,旅游和写字都是一个孤独的事情。两人恰好占全了。
书里的照片很美,不过大部分与书的文字并不相符,人物很少,多是景色与静物,静静欣赏能给人以宁静的氛围,也有想去体验一下的冲动。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八):声音的享受、淡淡的深情 -----《不过,一次生活》书评
阿sam的书是第一次读。第一眼非常喜欢那丰富的色彩和漂亮的图片。而书的内容都是旅游和人生故事,所以这是一本消遣的书,不是严肃的学术书。
本书色彩丰富绝非虚言,书中有很多漂亮的照片,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景,很类似韩国诗人崔甲秀的诗集,不过可能诗歌的发散性更强,所以那本诗集似乎图片与文字的联系更强一些,而本书的图片与文字就联系松散一些,本书写的多是故事加上人生感悟,类似散文。不过体裁神马的最没意思了,按照那个标准来写文章,最后还能有趣吗?
刚读本书的时候,还不熟悉作者,所以有点抓不住作者的思路。比如有一个故事是将萍水相逢的朋友,见过一面之后就仅仅鱼雁传信。他们的通信不过三四封,也没有特别深聊,然后就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车祸报道,而那个通信的朋友和女友双双遇难--他们正准备幸福平淡地度过一生。我很不理解的是,报道没提死者姓名,仅凭一张照片怎么断定就是那个朋友呢?作者对于朋友的死感概了半天,却没有去杭州看看到底朋友死没死,没有确认一下。从萍水相逢的交情,似无必要,但是那么感概,好像交情还挺深的。这一段挺怪异。
不过后来明白了作者的风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道大餐,一道声音的大餐--作者是播音员,你要在读书的同时自动配备阅读的声音,这书读得才有意思了。句子都不是特别长的句子,不会让你倒不过来气儿,而且往往还悄悄地押韵,读起来很有嚼劲儿。以前读过小北的一本书,那本书的情绪化比这本书强,但是播音化的程度比这本书也更强,不知道为什么,给我的感觉那本书的故事性也更强。但是本书的长处在于大量的图片弥补了情绪化不足的问题,声音和颜色一起构成享受的大餐。小北的书如果是用情绪化推动人,阿sam的书就是用享受来收买人心,也挺好的,世界已经很残酷了,享受一下挺好。
再有就是一些用词令人奇怪。比如“窝心”,我印象里似乎是不舒服的感觉,但是书中似乎是“贴心”的意思,文字的变化就这样在自己眼前发生,有种很怪的感觉。另外对作者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如下:作者喜欢藏蓝色,天空和大海在作者的眼中都是藏蓝色的,作者似乎在努力感受一些感觉。好像口重的人偏偏生活在没盐的地区,生活平淡的人总想生活有些波澜。
书中所用的照片一概似乎在处理中加上了暗色,以增加图片厚重的感觉。比如明明是晴天,风朗气清的风景,也处理的色块分明,背景发暗。我的感觉似乎是为了平衡文字的清淡平和。就作者人生经历而言,所有的故事都是那种没有大波澜的故事,所以如果把这本书看成菜肴,作者就是厨师,食材是这本书的文字,已经味道不重了,那么作为菜肴另一成分的照片就应该有些冲击力。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九):生活,是真实的存在(《不过,一场生活》序)
2011年,大家对微博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去,用社交网络刊登寻人启事也正方兴未艾,我看到一个叫作“10号线金台夕照”的微博,说他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女孩儿,正在读艾茵·兰德的《源头》,两人聊了两句,但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他想认识她。
对平时还算喜欢读上一两本书的人而言,这样的集体事件总归让人激动,文艺本身已具备了打动人的基础,何况它背后可能还连着一段未知的浪漫。于是大家纷纷煽风点火般转发并祝福着,没过多久,男孩儿说那女孩儿找到了,但她已有了男友,故事便这么戛然而止,大众的热情很快又投入到接下来一段又一段的集体事件当中。而那个微博依然留在我的关注名单内,几个月又过去,他说他因为这事儿认识了另外一个姑娘,她成了他女友。
如果是一本小说,两个人的相遇即使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也注定暗藏迂回,直至荡气回肠。但生活从来不像文艺作品,它不遵循期望,也不墨守成规,人人欢喜的大团圆更是吝于施舍,但它又总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点儿别的什么,叫你不至过分失望。在这个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拿到阿Sam新书的手稿,看着看着,突然想起这个几年前差点儿成为故事的故事。此时手稿正存在我手中的Kindle里,而我站在10号线上,沿着每天上下班固定的轨迹,车门开合,面无表情的人们熙来攘往,我在想他们中的谁会向谁搭讪,谁则不会。
那些生活中没能成为故事的故事,被放进阿Sam的这本新书《不过,一场生活》,成了另外一种对生活的解读。除了过去在他文字中惯常见到的,他与他的朋友之外,第一次,我在他的书中看到了更多人的面孔。这些面孔之下的人身份清晰、个性明确,好像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是场景,又好像从未存在过,或许因为他们便是生活本身。他们彼此邂逅,再相互交错,成长的背景决定了他们的选择,阿Sam此次成功扮演起一个记录者的角色,甚至把自己也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将某些只属于自己的经历与选择一并和盘托出。
长久以来,习惯于引导或制造潮流的媒体,总是在强调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本身。每个人的家中似乎都有一只按照标准格式打包好的行李箱,里头的洗漱包、运动鞋、照相机永远固定在那么几个品牌上,摊开来精美得如同海报,合上去便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媒体享受于描述并放大这样的状态,却很少追究其前因后果,但事实上,那永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的生活往往带着随机、遗憾、错过,然后又总是免不了期待。在阿Sam写下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媒体人之外,以写作者的姿态还原那些有别于生活方式的,生活本身的面貌,不仅仅是一次终将回到起点的旅行,更是我们出发的初衷,以及看过风景之后,心里所发生过的某种细微的改变。这不见得是一种讨好的写作方式,但我却由衷喜欢这种态度上的真实。他有他的记忆,然后,他又让你与我想起了我们自己,甚至别人的独家记忆。就像地铁上的某次邂逅,不一定有期待中的美好,也不见得比看到的糟糕,它们就这么真实地存在着。
《不过,一场生活》读后感(十):旅行以外的旅行
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阿SAM出版的第三本书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已经不能被归纳为旅行类书籍。就像书名《不过,一场生活》,这本书更多想诠释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从生活中发现生活,从旅行之外回到旅行。这跟近年来阿SAM的生活状态倒是有些贴合,这个游猎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行吟“摄”人,终于以一个“生活家”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知道阿SAM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博客刚刚火热,甚至好多人还在玩MSN SPACE,新浪博客方兴未艾,那时候所谓的网络红人并不多,读图时代刚刚起步。阿SAM就是其中一个耀眼的新星,那时候他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网友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直以为阿SAM是个摄影师,后来知道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做一本杂志,一本我不曾去接触过的杂志,但却受众颇广。方才明白,他的博客为何那样精致,精致到如同一本经无数人的心血日夜打磨细心雕琢出来的有声图文杂志。
《不过,一场生活》与以往两本书不同之处就在于,阿SAM已经不拘泥于写旅行,在这个旅行文本已经泛滥的年代,再提笔写关于旅行的一切,都似乎不符合阿SAM的设想。而“生活”却恰如其分地定义出他这些年来的行迹,像一场谈不完的恋爱,像走不完的路,像回不去的过往,在书中娓娓轻诉。
《家骏的船》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如同一部王家卫巅峰时期的文艺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充满镜头感的语言。九十年代的通信,两千年后的邮件,一场偶遇,一些淡淡的惦念,一种意料不到的结局。也许,这就是人生,虽然残酷了一些。可又有谁敢否认,你的生命中没有过这样那样的意外。我们以为,那些曾经相融以沫的人,看不见,便在某一处安好,互度平生。却不知,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斯人早已远去,阴阳两隔。
《他在春天那一边,你的秋天刚落叶》是我最期待的一篇,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叫春南,也是这篇文章里主人公名字的由来。这篇相对有些长的文章里,讲述一个叫春南的大学生与一个大他五六岁的女子林,他们一起去她的家乡旅行,那时候的春南还很年轻,但却深深懂得了什么叫做爱。林经常听莫文蔚的歌,听她悲凉地唱:你还记得吗,记忆的炎夏……我们学会许多说法来掩饰不碰的伤疤。我们每个人都有伤,只不过,有些伤可以轻易痊合,有些伤只会在深夜隐隐作痛。春南认定了那是一次疗伤之旅,然后因为林的出现,他相信了爱情。结局还算令人满意,他们最终到了一起。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却得不到。大团圆的结局,多少让前面有些伤感的铺垫有了好的回应,就像一杯茶喝到最后有了回甘,就值了。
阿SAM写上个世纪的有一段时期,大家以通信交友,这也许是时下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但那个时候,交笔友和现在交网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那种写信时的笃定和盼信时的等待之情,是永远也不可能有了。
在书中,阿SAM多次提到上海,那个他生活了近十年的城市,那里有他的事业,也有过他的爱情。当然,他也提到江城武汉,那个他要坐绿皮火车慢悠悠来回的地方,那里是他求学之地,也是他取回第一件重要礼物的地方。人这一辈子,会留下许多足迹,会认识很多人。而最初起步的地方,和扎根落脚的地方,却是最令人怀念的。因为那里住着另一个自己,无论你留下还是离开,你都在那里,你的口吻,你的气息,你起床伸的懒腰,你吃方便面留下的味道,都在那里。就像旅行,其实旅行之外,还有一种旅行,这种旅行,驻扎在心里,不用说出口,一个眼神,一声快门,便有无数的画面在那里流动,慢慢地,他们便形成了文字,我们叫它故事,也有人称之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