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2021-05-17 02:19: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国史话》读后感1000字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精选点评:

  ●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小书,读起来却是非常有意思。除了作者本身功力深厚,学富五车,写的行云流水,生动活泼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一条:他构建了自己完整独立的观点体系和逻辑脉络,这大概就是大师和一般写手的区别吧

  ●历史没真相

  ●不愧为史学大家,还原史实,见解深刻。可一读再读。

  ●很棒的内容,作者对《三国志》等史料的研究看的很冷静,有的地方可信,有的地方是著书者的篡改。这种态度让人敬佩!当然对三国时各方为利益而借正义之名抢掠让人觉得残酷而真实。

  ●史话写到这个份上,环顾国内“名家”,恐怕如今也希见。与其说不愿干这惠及大众的事,不如说不具吕先生这般手眼。三国史话,哪里仅仅讲三国,老先生教你怎么读历史。

  ●博览群书,独立思考,不落窠臼

  ●吕先生有大学问,对历史见解独到,对材料信手拈来,又有深刻的反思。演绎对历史的传播或许有益,但要还原现场,则需要先生这样的大师旁征博引,合理推测,娓娓道来。

  ●多储备些历史知识吧,还是记不下来啊……写的是历史看的是为君治国之道。

  ●开卷有益的小册了,虽然有具体的史实末必描述准确,但瑕不掩愈

  ●吕先生这本小册子目的是要纠正从前人们对三国历史理解的谬误,所以对曹操、魏延等进行了平反,并对汉末三国的历史进行了大概讲述,对我们学习那段历史很有帮助。而且书中一些观点是我以前不知道,但读了觉得很对的,比如为什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但感觉吕先生对汉末描写的很详细,但对三国时候的故事反而写的简略,比如诸葛亮治蜀,比如东吴内政等等都没提到。可能是吕先生写到一半觉得太费劲,从略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你不知道的三国

  《三国史话》 吕思勉

  讲三国的书,不过不是讲三国演义,而是真的在讲三国。

  三国演义我觉得至少80后小时候都看过,但是三国志估计大部分人就没看过了,至于什么后汉书,我觉得能知道这也是二十四史的一本就不错了,遑论读过了。吕思勉先生说“所以说历史上的话,总是不可尽信,我们读书非自出手眼不可的。”这我觉得很对,不过我的确没有水平和劲头去考据,那么就看大师们怎么写吧,就算他们要夹带私货,那也一并接收了吧:)

  结论,就是三国演义那是真演义,其实就是给人感觉上的刺激,那是经不得推敲的,这点儿和水浒一样,那好汉们大部分真不是好汉,但是看着爽嘛。

  说些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吧。汉末实际上我们国家封建制度结束的时候,曹操那真是这个制度最后的余晖了,尽管三国演义抹黑人家乱世之奸雄,尊刘贬曹,但是也掩盖不了人家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的事实。更兼其文能公忠体国,武能舍生忘死,以他来结束封建时代,也算不枉了。同时曹操在位时,大力提拔寒门,打压士族,那真是有气魄。他儿子就不行,向这些士族妥协,弄出了九品中正制开历史倒车。你看看东西晋那个样子,高门大户不是比富就是嗑药,有点儿文化的就坐而谈玄,这哪里是要好好管理一个国家的样子。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读《三国史话》有感——2019.8.12日记于五年级暑假

  读《三国史话》有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刚刚读完《三国演义》,于是我趁热打铁,又接着读完了《三国史话》。

  若你随便从街上找一个人,问他唐宋元明清中随便一代的武将和文官以及主要事件,估计很少有人能全部答对,但你若问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却很少有人答错。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三国演义》,虽然说《三国演义》是演义,但其中也是包含着真实的历史背景,而《三国演义》又是大家下午茶的谈资,所以大家对三国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的。

  吕思勉在《三国史记》中概括了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还原了真实的三国。董卓初进京城时也是想做些好事,但他不能约束军士,后来贪心一起,直接烧了洛阳。这种无谋的主帅,这种无纪律的军队,实力再强,也是不堪一击,最多两三场战事,就平定了。

  在平定董卓后,各人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袁绍、曹操、刘表三人和公孙瓒、袁术、孙坚、陶谦四人组成了两大阵营。后来又自起矛盾,各成阵营。

  我本来还想着听一听吕思勉关于刘备把妨主的的卢马送给庞统的分析,怎奈从头到尾吕思勉几乎没有提起庞统,于是此事作罢。

  我似曾几时对父亲说过魏延没有造反,只是和杨仪不睦而已。但我一直找不到证据,吕思勉则在《三国史话》中做出了诠释。假若魏延真要造反,那杨仪便有剿灭反叛的大功,回来之后岂不能重用?但他不过做了个中军师而已,并无实权。因此可以断定魏延并没有造反。

  因此,众人不可独信《三国演义》之辞。更不可相信被《三国演义》丑化后曹操魏延。

  若有机会,下次我便把《中国通史》看了。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大家小书,举重若轻。

  微信读书读的,以前看到儿子推荐过。读过确实好。大家小书,举重若轻。

  没读过吕先生别的书,但从这本书的行文来看,吕先生应该是斯文平和的人。这本书应该是吕先生觉得普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有些误解,从他史学家的角度来写写文章辨析一下,就如他所说:“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是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以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

  这本书不只是纠正谬误,还叙说考证推理,教给大家辨别事实的能力。

  第一章《宦官》,不经过吕先生考证解说,我还真的以为宦官从来就是侍候宫内人的阉人,原来这也是演化而来的。光武中兴之后才全用阉人的《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原来宦官的宦就是官宦的宦。就是在机关中学习办事的,。唔。后来呢,因为贵族在内室要用阉人服务,才放心。再后来有自行阉割的人想去服务的,然后就只有这样的人了,然后就是他们的代称了。而太监是因为他们做某某监的多,所以这么指称了。这些语言文字的沿革看起来好有文化啊。他说皇帝就是个最大的纨绔子弟,也没什么不对啊。这里爱讲到刑 ,刑是航海身体的刑罚,最初只施诸异族,或者内奸。带后来才渐渐施诸本族。。。

  他这样的细细梳理 ,通俗易懂,不戴大帽子,非常平易近人,后面还讲到 外戚 当时的地理环境,北京讲明白后。才进入三国故事,主要为曹操鸣不平,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就是个说法,也没有什么诸侯来投奔。他一直为汉室的,并没有起心代之。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不过也中了他自己说的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认为这句话不对,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当时情景中去,他也许只看过这个方面,别的病不了解,并不能下判断。这话我认同,只是。吕先生哦,您自己也是旁观者٩(๑òωó๑)۶。嘿嘿,开个玩笑。

  这书写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非常好读,受益匪浅。不过她没怎么写到诸葛亮呢。

  《三国史话》读后感(四):宦官与刘备——写一点合上书还记得的东西

  

“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宦官是从东汉才开始俱都割了的。宦本是边学边仕,因为古代的学校并不能学到做官的任职技能,而单只学些宗教诗书之类,因而只有等做了官才开始边办事边学习。

但后来并不是所有官都称之为宦官。譬如现在的机关公务人员,有的是办理公家业务;有的名为公务员,实在又无事可办,或者专门替领导办理私事。这后一种人员,在古代可作为贵族家养的舍人,或者宾客。现代文明讲究平等和人权,不允许私蓄食客,于是便统一由公家豢养,私事公办了。这一种舍人或者食客都可谓之为“宦”,因而宦字除了学与仕以外,还有一解为“养”,既是主人养活食客,亦可作舍人奉养贵族。皇朝最大的贵族便是皇帝,皇帝为君,天下皆臣民,这皇家的宦便是宦官。魏晋以后封建制度逐渐消亡,能够养舍人的普通贵族也便没有了,天下只有了皇家这唯一的贵族,于是皇帝名下所养的舍人便成了唯一的宦。

人的才能是离不开教育的,这包括眼界与见识。皇帝往往幽居深宫,这见识能让清末帝溥仪一眼看出王国维家的假古董,却不能使他更智慧。在此种环境下,即使上人之资也不过成长为中人,而中人就只能成为下人。吕思勉说,为何历史上宦官屡屡乱政,而皇帝却总要轻信宦官,便在于以皇帝之见识,只有宦官最能与他交心。

到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互掐,一轮轮倾轧使王朝凋敝,最后引来一个董卓。董卓其人并不善于政治,这一点从他急吼吼的换了皇帝就能看出。终他一生也没篡汉称帝,却轻轻巧巧把自己变成个活靶子,临死前狂欢一把,顺便给天下“有志之士”一个群雄并起的绝好借口。当此时机,各处刺史、州牧就成了风口上的猪,不论你能力如何,都能在青史留上一笔,还能在同人小说中得一角色。然而大风忽起骤停,群魔退场,只留下最能打的三家大佬。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小人物笑到了最后。在短暂的三国时代,他们把社会秩序翻了个面,让那些贵族名士与平民公平竞争。尽管我这里所说的平民并不等同是现代的平民,这时的公平也并不等同是现代的公平。然而在千年以前的那时,又是已经千年所成的森然社会秩序之中,这短短百年仿佛是文明之光透过时空缝隙照耀出的光辉。

孙权是最顺利的,他的国家也活得最久。他的父亲是个小人物,因一个机缘请下江东,于是就在江东安了家。他的哥哥与父亲同样彪悍,却刚则易折。他的身边天然有前赴后继的无数忠肝义胆又才华横溢的谋士战将,这一点让刘备显得愈发倒霉。

刘备是个小人物,他一直都工于心计,最擅长利用时势,这又让他显得少了一些英雄气概,即使在他的唯粉罗贯中的笔下,也总是一副哭哭啼啼唉声叹气的样子。于是后世那些搞历史的,总在四处寻找他传统的英雄的一面。在孙家人勇武彪悍的一举拿下江东二话不说割据的时候,在曹孟德用人唯贤不论出身为平民代言的时候,他为自己冠上一顶血统高贵的皇叔帽子。他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败了,投奔袁术,袁术亡了。好不容易凭借血统虚名博来一个徐州牧,昔日的盟友立马倒戈相向,转眼间又被吕布给霸占了。史学家们总在字里行间寻找各种证据,拿出来说,你看,虽然刘皇叔四处奔波寄人篱下,但那时确实是天下认可的真英雄,尤其连曹操都怕他。

他终于带着自己的一万人配合孙权打了个漂亮的赤壁之战,那周瑜又占着半个荆州跟他要另外半个。正无着落间,便宜刘璋请他去跟曹操抢汉中打张鲁,但他胃口又大又急,回马吃了刘璋的益州。可惜手下兵少将稀,一口没吃成大胖子,反而让孙权瞅着空跟曹操夹击,最后失了荆州折了关羽,只捞着一个经济贫瘠,教育落后人才稀少,本地势力又错综复杂的山地益州。那古早时期的一隙文明之光短暂的照亮了他的人生,让他这样一个小人物能够称霸一方,但他又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时代的枷锁,既不敢承认自己的小人物身份,又只能始终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将那些看清并勇于承认汉室已倾的人才的大多数隔绝在他的帐幕之外。而这最后一条,是我认为的他倒霉的最重要之处。

但其实,吕思勉本书通篇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这是一篇曹操的洗白文。

  《三国史话》读后感(五):读史方法和内容提要

  三国史话——吕思勉 简略的入门书,但观察的视角、思路、方式很奇特,有教育意义。持怀疑态度,分清事实和推测,理性推理分析当时情势。要讲,先得说清楚一些前提性的常识——名词、地理。着眼关键性的战争和人物。 人和事都完全是三国历史,但怎么看都是在说当代的事。择都,峻法,制下(约束武人),政治疏达,权贵豪奢,恤民。政治手腕。 行文都有深意,系统精深缜密,又有拳拳之心。真是苦心孤诣的大师。 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主要参考,讲三国演义里谬误或没说清楚的人和事。但也对照怀疑正史并以情理分析当时形势。对有依据判为靠不住的说法,是年代不远的人对人事的印象,大体不会错,择出可信和不可信的部分。 听别人描述人和事,带了别人的褒贬好恶,要单看事实,自己甄别判断。区分事件和推测——目的、 关键却不一定并存的能力: 政治手腕,公忠;仁厚贤名,才略;虽无才能,颇有野心;英勇,举贤任能;才略,军权;武略,政治手腕。 涉及到的问题(内容提要): 楔子: 通俗教育的影响之大,对史的看待及其作用。作者写作目的。 宦官: 对基础知识的当前成见、谬见,其由来及演变。教育与宗教,道德礼节与知识技能。宦:仕学养。公务员与私事。刑的本义、执法部门、领导,五刑。皇帝为什么宠太监。知识、教育、影响、广阔。 外戚: 家国。法律与实力。地盘与势,宦官与太后。血缘与感情的联系,共同生活。伦理和利害。思想、制度相比历史、经验的后知后觉。怪人还是怪制度。 黄巾: 宗教的对象、目的,兴起的社会本质。道教与老子。 历史和文学: 虚幻刺激感情的故事,在思维和理性前的幼稚。谨慎思辨求知的乐趣。 后汉的地理: 区划及官员设置。行政和监察,职务特点和适宜人选。分裂和州牧之制。 董卓的扰乱: 纲纪废坠与执政合法性。董卓的草包,任性妄为不辨利害。牛辅的亲信。相互影响下的胡羌野蛮掠夺习气。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交结利用而不决裂树敌。青州兵,百战的悍贼。师出无名与扩充地盘。宾客,非亲戚够不上朋友而寄食人家。内幕的不可知。刘备吕布袁术的三角,替曹操解除了东边的忧虑。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皇帝,民族国家象征。班固不配写历史。董昭助曹操玩杨奉。英雄得扶助。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重要性。争衡,后方。相持,荀彧,用奇,拼死。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官文书不能伪造,可以相信是真的。推测淳于琼之战。历久坚守。袁绍病死,儿子争嗣。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分裂统一的关键。刘备的领袖欲。孙策的创业和死因。孙权的举贤任能。文人的偷安,刘表。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基本的队伍决不能弃掉。刘备的征战资格老,有名望。周瑜分析的形势。孙周鲁自立的野心,好乱和行险侥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隆中对。才雄心狠的周瑜。手下有人马。锋锐与稳重。怕被截与可以截别人后路。益州的上下离心,招刘备在曹操前攻汉中张鲁。倾危之士,不恤卖主求荣。庞统三策。徐州还是荆州。顿兵坚城之下,兵家所忌。吕蒙的计谋。对关羽的评价。失荆州是致命伤。情感,意志理智。 替魏武辩诬: 社会、民众决定舆论文化走向。退隐,文武兼修。怕兵多意盛。乐毅,蒙恬。句足。政治对付矛盾,需手段。受政治影响,都在社会中。手段不得不然。做大事业,毁誉置之度外。君主,敢为天下先。驳篡汉,荀彧,周文王。道德与社会性。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志愿,快乐,为人,英雄。 从曹操到司马懿: 政局与风气,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有了权力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曹爽和司马懿。文治派对于军队,自然不如武人接近。事机不密,事机泄漏。司马懿,为个人地位,斗力,阴谋。 替魏延辩诬: 张飞赵云魏延。第三国人的话,比较公平些。直属和军权。蒋琬,杨仪。蒋琬,费祎,姜维。以攻为守。 姜维和钟会: 忠君爱民,光明磊落,自私自利,狡诈刻毒。邓艾,锋不可当,孤军。邓艾和卫瓘。钟会的忠魏,姜维的忠蜀。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因袭。军事形势。兵力之不足,中原,陆军。小国大国的择都策略。 司马懿如何人: 晋朝因北方异族窥视而被拥戴。恤民,剥削扰害。约束武人。说法,专制的皇帝,民主的人民。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能否驾驭武人决定领袖地位。 司马氏之兴亡: 峻法,己,人。当时用法太酷,动辄灭门,所以使人不敢尽忠。政治宜疏达,忌封锁。对行政要有约束。 晋代豪门斗富: 明明可用来生利之物,不用于生利,却用于浪费虚耗。作,浪费,不用在正途。一个人享用过度,就精力耗损,志气消沉了。荒淫奢侈,压榨,恤民。中国人民的忍耐性和农村经济的坚韧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