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2021-07-25 00:2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100字

  《塞耳彭自然史》是一本由[英] 吉尔伯特·怀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一):让我们像怀特一样,坦率、公正、直接地去观察自然吧

  吉尔伯特.怀特在英国汉普郡的塞耳彭村扎下根来,他将这个偏僻之村,变成了大西洋两岸热爱自然者的圣地。吉尔伯特. 怀特是是一位优秀的古典学者,他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各种野生动物。定居塞耳彭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爱好中,去观察老家的各种鸟兽。通过这一封封自然、亲切、愉快的信件,我们仿佛置身于动物学初创之时,得见科学的渐渐成型。通过这本《塞耳彭自然史》我们可以得知,在那里,面对村庄的大街,你能见到一处老宅,低调静谧,不事张扬。正是在这里,怀特完成了他那些不朽的观察,安静地写就了他那些不朽的信札。站在屋前,望向大街,你定会惊诧于在这样一个地方,这位单身牧师竟能有如此充足的机会,去观察鸟兽的隐秘生活!他的信告诉我们,他确实做到了!若是现下的房东能给你一个彬彬有礼的首肯,允许你进到屋里,察看一下花园,你就不会再吃惊了。

  吉尔伯特.怀特终生未娶,专注于牧师工作和享受在生活中观察自然,一如他书中所载。我们也因此得知一位业余博物学家的日常生活,借由这些书信,具体而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时候,牧师、猎手、乡绅和科学人的身份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二):大自然充满了诗意

  自然文学在今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多数人即使没有看过原著,大概也听说过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是华兹华斯的诗歌。甘愿远离都市,偏居在大自然,亦成为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活。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自然原来包含着如此丰足的美,而这些美又给人类的心灵带来那么多德性的启迪。

  在比梭罗、华兹华斯更早的十八世纪,吉尔伯特·怀特已经开始了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悟。在一个普通的英国村庄塞耳彭定居下来后,怀特开始观察周遭的自然环境与生活其中的其他生物,他的视野是细腻的、平等的、诚实的,他倾听各种鸟的叫声,观察湖泊、稀有植物和天气的变化,并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将这一切如实记录,最后成就了这本《塞耳彭自然史》,二百多年以来给予无数后来者以启发。

  自然文学的奇妙在于,时间从不在此产生阻隔。在日益城市化的今天,焦虑、抑郁、丧失信心等各种各样令人窒息的情绪弥漫在人群中,使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望自然,渴望宁静的回归。在这样拥挤吵闹的现代生活里,哪怕只是抬头看一眼云,或是爬到城市里的矮山上看日出,又或是看到台风来临前绮丽万端的晚霞,都已成为今日现代人喘息的一瞬。自然的力量在许多不起眼的瞬间里默默地治愈着人们的心灵,守护住人们心底最后的那一丝浪漫主义。

  就像华兹华斯曾经说过的,大自然呈现了一些永恒的东西。将人放置于大自然,我们会发现自然本身包含着救赎的力量与崇高的信念,以山川草木作为参照,我们不再困顿于社会身份,而能够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我们也是其中一份。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三):无心成就的杰作

  35岁的英国绅士吉尔伯特·怀特回到故乡塞耳彭后,每日漫步于乡村山野之间,兴趣盎然地观察故乡的自然风物、花鸟虫鱼,并将之与好友分享,直到1793年去世。而他所留下的那些观察笔记和信札结集而成这部《塞耳彭自然史》。

  我想,在他给朋友写信的时候,并不会想到这些信札会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会一版再版,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转。

  他更不会想到,他在乡村山野的观察记录,与同好的笔谈分享,开创了好几个划时代意义: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观鸟模式,被誉为“现代观鸟之父”;重塑了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视角,为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察打下基础;开启了自然随笔这种新的文化表达形式。随后涌现出了一批如出类拔萃的自然随笔:梭罗的《瓦尔登湖》、法布尔的《昆虫记》、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无心成就的杰作。

  无心指其毫无“功用之心”。信中那些看似无用的观察记录比比皆是。

  比如在第五十六封信中记录的三种动物开榛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松鼠会先锉掉榛子较细的一段,再用长牙将壳磕成两半,如同人用刀撬开榛子;田鼠会用牙在榛子壳上凿一个非常规整的小洞,仿佛是用钻孔器钻出的,但洞眼太小,不禁让人好奇它要如何才能掏出里面的果核;普通䴓则会用喙在榛子上啄出一个不规整的小孔,由于这个小艺术家没有能充当固定工具的爪子,便会把榛子塞进树缝或者石缝里,将这些缝隙当成“老虎钳”。榛子固定好后,普通䴓会站到上方,开始钻壳……

  在第六十四封信中提到蟋蟀的夏日欢唱时:

  “白天,蟋蟀似乎永远只在家门口两三英寸的范围内活动。5月中旬到7月中旬,则会坐在洞口,欢唱整夜。大热天更是精力旺盛,叫声在群山之间回响,寂静的黑眼里,更是虽远可闻。初夏时,蟋蟀的叫声微弱得多,随着暑气渐浓才越来越响,之后又由盛转衰。

  并非只有旋律优美的声音才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刺耳的声音也并非总是惹人不快。我们迷恋或是反感一种声音,更多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联想。因此,蟋蟀的叫声虽然尖利刺耳,但有人听来却觉得美妙无比,会想起夏日里草木葱茏的田园风光,令人愉悦。”

  这些观察记录看上去似乎“无用”,但这种“无用”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然,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那时候的时间,还不是金钱,而是享受、修养、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他正是怀着尊严、和不枉度生命的感觉,这样花去他的时间的,而在我们狼奔豕突的现代生活里,这样的日子,已散如烟云”。

  于艾伦在《塞耳彭自然史·导言》中的这段话,心有戚戚焉。

  在事事讲究“专业”、“实用”的今日社会,这种态度显得有些边缘化。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也让我们格外怀念怀特呈现的这种生活: 既有探索发现的惊奇与欢欣,也有收获新知的幸福和满足,更有对充满未知的自然世界的好奇与敬畏。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四):不如停下,听他唱首田园牧歌

  在还未翻开《塞耳彭自然史》之前,我曾几次猜想过这本书的模样。是连篇累牍的阐释,或是被专业术语充填的叙述罢?“自然史”三个字一出现,身为读者的我便情不自禁地摆出正襟危坐的姿态,思忖道,须得严肃认真,随时准备在书中汲取新知才是。

  然而,从读到第一封信开始,我便逐渐松弛下来——书信的叙述步调是轻松愉悦的,吉尔伯特·怀特就像一个深谙塞耳彭意外来客心理的乡民,温和亲切地引领你进入一个你从未涉足过的世界。同样,他也保持着可爱的小习惯,譬如虔诚地遵守自然节律,细致地辨认出一切风物的形貌。在写到村舍的白色岩石地时,怀特这样写道,“白色岩石地的外观看上去与白垩土几乎没有差别,但性质似乎和石灰岩不同,因为可耐受高温。”他对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区别,有着独特的痴迷,你仿佛能想像出一个行走在山野间的绅士俯身触碰泥土,自言自语的模样。“不过,砂石地中应该有些土壤与白垩土类似,否则,其上生长的山毛榉不可能如此茂密繁盛,榉树随坡势一一路延伸,至砂石地的尽头,不管多么陡峭也能茁壮生长。”你又似乎能看到怀特摇摇脑袋,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远方的砂石地,而山毛榉也回以清澈的目光,田园间游吟诗人的歌谣随风飘荡……

  书本封面

  但你可千万别把怀特想像成古板的科学家。在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好奇的孩童,质朴的笔端蕴蓄的是丰富纷繁的想象。或许,你知道“渡鸦树”这个外号的由来吗?怀特告诉我们,那是一棵长了树瘤的橡树,因为一对渡鸦长期在此筑巢,便因此得名。而乡间的那些顽童,是心心念念想要掏下这个鸟窝的。然而,这个任务艰巨异常,因为凡是爬到树干高处的勇敢者,都会被高高隆起的树瘤“挡住去路”。怀特将这一切都尽收眼底,而在他看似平静无波的叙述中,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变成了你身边最为亲切的邻居。渡鸦就在大树的庇护下,结草,筑巢,尽享一家人悠哉悠哉的时光。

  内页插图

  读到这里,你自然会知道,《塞耳彭自然史》并非一本僵化说理的教科书。面对乡间发生的种种变化,怀特的情绪似乎没有太大的起伏,也无意煽动读信者的任何情绪。但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由被这些铅字牵动——“渡鸦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搭窝,安全无比,直到树林被夷为平地的那一天,才家园尽毁。那是在2月,鸟抱窝的时节。锯子加诸树身,楔子嵌入切口,大锤木槌沉重的敲击声在林间久久回荡。橡树摇摇欲坠,母鸦却不忍离去。最后树身倒地,窝中的小鸦被狠狠甩出。母鸦是那样慈爱,却未得好报,小鸦被坠下的万千树枝抽打着,惨死于地。”他的语言风格是那样洗练,但是几行字中却包含了小生灵们的一生。我想,若你细心地揣摩这些字句,你一定能读到怀特的悲悯。将身心都倾注于自然的他,又是怎样强忍心痛,将溢散的情绪融在寥寥数字之中,叹道“母鸦是那样慈爱,却未得好报”的呢?或许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封封信被保存下来,而总有新的读者小心地翻阅着它们,重返自然,与这些生命们同呼吸,共心跳。

  也正因此,我觉得《塞耳彭自然史》是值得恒久流传下去的。“复得返自然”的幸运,属于打开这本书的每一个读者。你可以暂时从琐屑中逃遁,开始在意毛脚燕深秋仍未离开的原因,关心一只蚜虫的迁徙,田蟋蟀夏日的欢唱,学习如何点亮一根灯芯草、测试猫头鹰的音调。你会爱上这些神秘而有温度的活动,你会学习如何停下,只是观察,只是静静观察悄悄发生的一切。你会听到怀特在你的耳边,再度唱起他写下的田园诗来:

  “百花齐放,围绕万千果树;

  寒舍独立,透露曼妙诗情;

  田园风光,尽享浓荫蓊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