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习律师》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见习律师》经典影评有感

2021-07-30 08:06: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习律师》经典影评有感

  《见习律师》是一部由韩小磊执导,孙淳 / 王安丽 / 袁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习律师》影评(一):见习律师 教材汇编

  导演创作52页 素材北大法律系学生亲身所见所闻 纪实风格表现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长镜头 杭州苏州社会街景 多是偷拍 导演创作56页 纪实风格表现现实生活真实感 主场景学生宿舍法院办公室女主人公家 力求实景中加工 长镜头展示 导演创作60页 没有分镜头导演创作148157毕业教学实践 导演创作296页 影片有心尝试巴赞的长镜头美学主张 探索空间环境本身的现实涵义 镜头是不断移过街道商店自由市场小摊贩人群车流显示了长镜头表现生活的真实感与流动感 由于镜头背景空间本身呈现的社会现实同空间内两个人物谈话内容相映衬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交融性同人物对这一生活的反思形成了这一镜头结构深层的暗喻关系 丰富了这一镜头的思想含量 这种镜头由时间的延续形成的时空背景与人物活动的隐喻性 是蒙太奇镜头做不到的

  《见习律师》影评(二):遵从内心的选择

  2021年5月26日傍晚 小西天一号厅 北电78级毕业实习作品

  导演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演员也是 孙淳 袁苑 谢园

  有留在北京的机会 “一般人”还没有呢 80年代初就“僧多粥少 ”还是去小城市发光发亮地建设

  考研究生还是去小城实习

  坚持打一个棘手的案子还是听任安排“不要碰”

  出国还是

  一起从动荡岁月过来的女朋友想要在北京生活 说服她一起去小城市吗

  人生处处是选择

  我不选择记录 我只有想;当我在敲键盘时,没想好但是就选择了做这件事,我就会有做的收获;

  人生的关键选择只有那么几个,但点滴的细节也造就了现在选择的条件,以至选择后的结果;

  选择了就去做吧

  孙淳适合演这种反叛精神的时常深沉人生思考的知识分子,或者城市中有活络心思的令女人着迷散发魅力的事业男子;袁苑戏路挺宽,但形象给人的印象趋近演生活中的小人物,边缘人物;谢园彼时的表演还略青涩;

  我曾说北京唯一令我留恋的就是小西天,形式还是内容,亦或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收获的那种你身处其中的感觉,被电影包围,的感觉;

  会有困顿,亦有欣喜。

  唯有文字,记录生命。

  导演的镜头,多用特写,展现人物在某种境地中的复杂心情;

  意气风发的八十年代,电影留下了彼时的街道景色,和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岁月是轮回

  犹如敲击键盘之时让我感到平静与满足,而只有发自内心的写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凌晨3:47于自习室

  《见习律师》影评(三):夹缝中的星星

  本着对电影资料馆学术放映的尊重,即使五月再忙,还是至少买了一场《见习律师》的票。北电78级集体实习作品,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型居然取材自当朝李相当年在南京法院实习时的事。时长一个半小时,剧情竟然意外的饱满,联想到当年的时代背景,心中不胜唏嘘。

  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集体主义的时候,这部电影难能可贵地聚焦到了个人的选择——就像男主一直在反复叨念和身体力行表现得那样,他用贯穿全片的坚毅目光告诉了观众他对法律实务的执着追求,并且,这种追求与其他同学选择出国、读研深造或者进入国企相比较并无优劣之分,仅仅是更为切合影片主题而凸显的鲜明立场。此外,院长的选择,女工程师的选择,男主女友的选择,乃至犯罪嫌疑人的选择,都能以一种引发思辨的形式深深地送进了观众的脑海。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根本标志和唯一路径;当这种态度上升到一个职业、一个制度乃至一个国家的建设,它将是更宏大的命题,也是更关系到每一个集体中的个体能否真正独立起来、一个社会能否摆脱对权威的依赖和崇拜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此片并未将主线的案件作为剧情的主战场,反而在耐人寻味的书信和对白之中,夹杂了大量的对那个十年的控诉和反思,结合男主个人的痛苦回忆和救赎,对法律的信仰和坚守的主题水到渠成般地铺陈开来,避免了很多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里主人公流于脸谱化、过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弊病,可谓用心良苦。

  1982年,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对于国内的法学教育领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年份:77级的高考生成为78级的大学生后,在这一年变成了82届的毕业生,大量研习了四年法律的有志青年继承了上一批建国后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老教授们的志向与本领,意气风发地走出象牙塔,走上了司法系统的各个工作岗位。时至今日,以母校为典型,人人提起78级的师兄师姐们,提起坐在最高人民法院里那老几位,无不充满了自豪,脸上写满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半壁江山都是我们大西南古墓派打下来的”豪横。78级的那一代法律人,真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一片瓦砾堆中硬生生扛出来了82宪法,扛住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尊严。

  然而1982年后,马上就迎来了1983年的全国“严打”。瓦砾堆中诞生的不只有希望,还有一时难以清扫的污垢与邪恶。震惊高层的秦皇岛菜刀队拦车、震惊军方的将军之子遇害、震惊全国的内蒙古农场血案,在引发了全民恐慌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彻底释放了法律作为国家机器的本质所能表现出的暴戾、凶残的一面。至今仍记得《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义正辞严地讲:“我认为,矫枉必须过正!”这一句,也精准地代表了那个时代轰轰烈烈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伴而生的“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的残忍异象。

  于是,满怀着改变这个国家法治现状的一腔热情的莘莘学子,或大刀阔斧或如履薄冰地刚刚开始施展各自的抱负,旋即被又一个时代挟裹进了又一个身不由己之中。无罪之人,草草被错判定罪;罪不至死的,被重判为死刑;自由恋爱被污成“乱搞男女关系”的,晚上做了春梦被邻居告发的,大街上多看了女人两眼的,统统被扣上流氓罪的铁帽子押赴刑场直接枪决。刚刚建立起来的法治雏形特别是法律程序的架构又被摧毁殆尽:三家共审,一次定刑,肆意专政,滥施权威,甚至很多地方依旧沿用着上个时代“公审大会”的丑陋排场,叫嚣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恐怖口号。不同于上一个时代政治口号下的相互攻讦,这一次法律成为了任意妄为的大旗,一个现代文明的标志错误地驱动起了又一场国家机器的疯狂咆哮。这场深深烙印着“矫枉过正”精神内核的运动中,留下了一时的、后来被证明并不长久的社会稳定,还留下了一代人的噤若寒蝉、对法律的不解、恐惧和不信任。

  往大了说,一个国家在法治重建的初期,就此丧失了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并肩前行的群众基础;往小了说,我不禁想起当年原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的真实资料,想起了她课后偷偷塞给我的影像光盘,并勉励我好好学习刑事诉讼法,要为那些站在国家机器对立面的普普通通的人做些不普通的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毕竟中国的程序正义之路,在一个相当长的未来,仍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以此观之,这部电影当真可谓夹缝中的星星,前承对一个无法律无人权的疯狂十年的控诉与反思,后启对一个狂飙突进式的法治运动的迷茫与探索,在两个错误的时代喘息声中熠熠闪光,留给我们太多值得反省的东西。

  ——2021.05.2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