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精选

2021-08-07 00:1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精选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是一本由苏敏 口述 / 卓夕琳 执笔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一):我徒弟写的一本好书

  卓老板是我的合伙人,心思细腻,无比聪颖的重庆姑娘一枚,这本书的文笔特别独到,打开之后就欲罢不能。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困在系统里,没有办法活出真正的自我,那从榜样开始,学他们如何一点点打开自己的世界,一点点塑造自己的未来。

  “一定要去热爱一些东西,如果你不喜欢你所做的事,每天你并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你需要的、想要的、迫不及待要做的,那么你永远不会成功”。她还发现,“如果你在某件事情上做得越好,你就会越喜欢它。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件事你做得越好,成就越高,你就会越有尊严,越觉得有自信心”。换句话说,如果你热爱一件事情,你一定会尽力做到最好,但如果你不爱它,你永远也做不好。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二):出游的苏敏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身为女性,你是不是想去职场拼出一番天地,而看到年幼的孩子,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你的心,是不是在苦苦追问:在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以及母职困境的面前,该如何抉择? 很多女性,在家庭中忙忙碌碌,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应该怎样找到存在的感觉?《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就讲述了一个56岁的女人,在多年的压抑下,终于觉醒,毅然离家出走,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本书的作者卓夕琳,是腾讯、知音传媒集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特约撰稿人。她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任重庆青年报新闻记者。 根据主人公苏敏的口述,作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苏敏觉醒和逃离的原因和心理历程。 原生家庭的忽略、婚后生活的压抑,单方面的迎合和奉献,换来的是家庭生活的满目疮痍。离家出走,是在沉默中的爆发! 一味奉献的前半生,没有得到感激和尊重,更让她找不到存在感。 于是,在2020年,56岁的苏敏,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一辆白色的Polo,带着她简单的行囊,出发了。 当她把压抑和沉闷的婚姻家庭生活,抛到身后,第一次发现世界那么大,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她说:我是56岁的自驾游阿姨,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女儿,不是谁的母亲,我是我本身,我是我自己,我是苏敏。背起行囊,走过丛林山川,从今天起,一路向南,我要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光。 操劳半生,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已完成,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 旅途中,她重新审视自己前半生的生活,心胸豁然开朗,一点一点与过去达成和解。 看黄河,登大坝,寻名城,翻山越岭;换发型,聚故友,交新朋,重获新生。 虽然有找不到停车场的焦急,也有误入荒山的惊恐,但是,与陌路朋友的善意、身心自由的愉悦比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玩跳伞,走玻璃栈道,做导游,学冲浪,品美食,泡温泉……一点点体验着的苏敏,忍不住感慨: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精彩! 是啊,一旦你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年过50的你,照样可以开始美好的人生! 旅行的途中,遇到一对中年夫妻,他们被抑郁的孩子所困扰,几乎不能自拔。因为经历过,所以有切身感受,苏敏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他们:放手,去过自己的生活!让那对夫妻的眼里,重生出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媒体采访的小姑娘,她说:“对婚姻要慎重,别学我!” 走出了那个小天地,人也变得坦然、清醒又充满爱心。既敢于面对以前难以启齿的懦弱,也敢于追寻不知目的地的未来,生活,是多么神奇! 苏敏的故事没有完结,属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路上,她和生活同行,把以前困扰自己的负重,一点一点丢弃在荒郊野外。随着视野的扩大,她的心胸越来越宽广,她的人生越来越精彩! 她有她的勇气,也有她的懦弱;她有她的热情,也有她的马虎;她曾经困入牢笼不能自拔,她也能绝地反击成功出逃! 读这本书,你会为她落泪,也为她祈祷;为她感动,为她振奋…… 因为,苏敏,这个年过五十的女人,平凡如你我,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三):在成为妻子,妈妈之前与之后,她都是自己的少女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却是一本不容易读完的书--情绪对于阅读进度的左右有时是非常厉害的,对我这样感性的人尤其如此。

  苏敏阿姨的的走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年轻人喊着“躺平”,觉得压力山大的时候,背后往往还有自己的父母和伴侣的父母分担着育儿与生活的压力。但是他们很少开口,很少说累。微博上曾经刷屏的一条长漫《三十岁我结婚了》,描绘了30岁相亲结婚生子到60岁帮自己的孩子带孩子,本来老伴想报个旅游团,“我”(女生)一边哄着孙女一边阻止,“儿媳妇刚生了二胎走不开啊。”老伴只能叹口气。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除了压力还有其他。比如苏敏阿姨摆脱重重压力的自驾游,只要开始了,只要在路上,人生就有了新的转折。

  女生会有很多重社会角色: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是外婆。在这几个阶段中,苏敏最开心、有生活压力但精神富足的可能就是少女时期了。以至于她回忆生命中和爱情有关的部分还能想起多年前有个少年写了封情书夹在她的书里--虽然这个故事只有前半部分带着青春的美好。而她对友人的发问,”我这辈子是不是没有机会碰到爱情了”,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让人眼眶发热,心里发酸。现在很多年轻人下班后不愿意社交,生活中只有同事和朋友,不愿意也没有耐心去产生、维系一段感情。但是一部分人的学生时代或者刚入社会时总会有或长或短的感情经历,虽然这些故事或好或坏,但经过时间的淬炼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而妈妈辈、阿姨辈的人却可能真的鬓边悄然长出了零星的白发却从未被人好好的体贴,珍惜过。曾经看脱口秀节目看选手说“结婚几年夫妻就变成了兄弟,把双人床卖了换成上下铺”觉得是个段子,但书里写到苏敏阿姨从家里出发时真的是从上下铺醒来时心里一跳,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同样让我感觉有共鸣的还有阿姨很喜欢看穿越类的小说,看着那些主角穿梭在不同的世界里,身边总会跟着一个深情的男主角,读着读着心情也会变得轻松一些。我妈妈和爸爸的爱好几乎是不重合的,小时候看电视妈妈就念叨,“等以后了就一个房间放一个电视,个人看个人喜欢的”,现在电视还是随着爸爸的爱好,但妈妈几乎每天都用自己的手机看小说--科技的进步给了个人空间,也许这就是很多妈妈在固有生活里难得的自由。

  书名里“离家出走”打了引号,非常的有意思。因为阿姨在出发前家人都是知道的,但是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在鼓励阿姨的出行--但是阿姨却是车程走的越来越远,并且还摸索着自学了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分享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我认为阿姨的走红是积极的,鼓励人心的,让很多与家人很难交流只能给视频号点赞留言的阿姨们,让帮儿女带完大娃带二娃的阿姨们,让被生活和厨房绊住脚步半生的阿姨们可以有勇气去体验另一种生活;让她们想起自己在成为妻子,妈妈和外婆前,她是属于自己的少女。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四):《一个人最好的归宿是打破自我束缚》

  全国到处旅行的人很多,但以此为日常生活的人不多;出远门的人常有,“蓄谋”离开家人独自上路的人不常有;折腾得火热的年轻人很常见,五十多岁才开始起劲折腾的“老阿姨”不常见。是什么,支撑着五十几岁的苏敏阿姨一个人奔驰在去远方的路上,并打算一直走下去?

  带着种种疑问,我打开了《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

  翻开书的扉页,一封《妈妈,请为自己而活》的信掉了出来。这是苏阿姨女儿写给她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铺展着浓浓的母女情。恰巧我的妈妈也在帮我带孩子,正坐在我身旁陪我的儿子画画,我给妈妈读了信里的一段:“妈妈遭遇下岗,她去超市打工,去建筑工地跟人一起建房子,像男人一样扛水泥,挑砖头。爸爸对妈妈既不关心也不过问,……回来后就发酒疯,不喝酒的时候也发酒疯打妈妈。我结婚怀孕后,妈妈细心地照料我的日常生活,总是担心我受到委屈……”到这里我再也读不下去,泪水滚滚而落。这哪里是读书,分明就在读我妈妈的故事,干男人干的活来养家,等到我结婚怀孕、带孩子,我需要的时候妈妈第一时间赶到我的身边。这是偶然巧合吗,两个妈妈竟如此相似?

  我认为不是。

  即便我们正年富力强的八零后,在偌大的帝都,跟同为宝妈的同事聊起来,我们一律感叹:身边幸福的婚姻几乎不曾看到。虽然确实有幸福美满的,但是太少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对婚姻的信心如此不堪。一双人谈恋爱还好,一旦进入婚姻,尤其有了孩子之后,光是家务、照看孩子就忙得团团转。再加上房子、车子的经济压力,足以让婚前生龙活虎的两个人在婚姻这座围城里筋疲力尽。这时再来一个婆媳矛盾,老公的埋怨,女人分分钟倒在抑郁的门口。可是,即便狼狈不堪,婚姻中的女人也多会选择为了孩子默默承担起一切。委屈、泪水、辛苦、病痛,又算什么?!只要孩子将来可以不像自己这样遭罪,就算牺牲自己又如何!

  可是,这个做法并不符合人性。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幸福、美好、温暖令人身心愉悦,冷漠、猜忌、算计令人窒息、绝望。几十年的压抑自我、委曲求全的婚姻,最终导致苏阿姨把自己关在房间大吼大叫,有一次被丈夫无端猜忌挖苦后她拿起刀对着自己又捅又割,想一死百了,最终她患上了重度抑郁。是苏阿姨做得不够好、不够多才有如此结果吗?读完全书,你会觉得苏阿姨是一个善良、包容、开朗、勤快、麻利、心思细腻且为他人着想的人。她在婚姻中不但养活自己,还养活孩子、承担家庭共同开销,她才是整个家的顶梁柱。苏阿姨的问题反而在于,她做得太多、太好!但凡一个正常的人,就不可能是神,包容、隐忍得太多,就会有被压垮的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我忍不住想,苏阿姨本是一个有担当、心思细腻又分外能干的人,如果她早一些打破婚姻的束缚,打破娘家人对自己的束缚,会不会早就混出一个新天地呢?如果我的母亲,当年把抗婚坚持到底,成功退掉跟我爸的婚约,或者即便结了婚,发现我爸爸根本不是能跟她共度一生的人选,早些分手,也不至于二十年的婚姻如同赎罪一般。如果早些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遗憾并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打造出独立且崭新的生活,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与过往进行毫无意义的纠缠。如果我当时不囿于性别、传统定位的束缚,勇敢追求做真实的自己,或许现在也过上了向往的生活,而不至于一次又一次地迷茫……

  好在苏阿姨勇敢地冲破了冷漠的婚姻束缚,冲破了对家人无休止尽义务且没有自我的束缚,冲破了五十几岁的年龄束缚,勇敢地开启了重建自我之旅。这是生命的自我救赎,是生命本来的绚烂和魅力,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根本。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苏姑娘、苏阿姨,苏奶奶、苏姥姥出现,年龄、性别、传统定位、领域等等,都不再是障碍。

  苏阿姨在路上说,“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读完她的书,我想说,每一个人最好的归宿,都是打破对自我的束缚,勇敢奔赴心中向往的天地。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五):《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一次为自己而活

  我们都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这句话说起来是那样让人向往,做起来却是那样困难。世界很大,我们的世界却很小,对于有的人来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一个几分钟就可以做出的决定,而对于有的人来说,一场去看世界的旅行,真的不那么容易。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是独立撰稿人卓夕琳执笔记录的56岁阿姨苏敏自驾游的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会了解到那些网红视频背后的故事,更能体会到一位中年女子去追求新生活的精神和勇气。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有的自在、坦然,有的压抑、痛苦。是的,有很多女性都生活在困境之中,我相信她们都渴望能够做出改变,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能力、也有勇气这样做。正如书中所说,有一定知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可能会更容易摆脱婚姻、家庭的种种困境,而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经济实力的中年女性来说,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无异于将过去的生活推翻,然后重建,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有能够重新走进新生活的能力。而苏敏阿姨做到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苏敏阿姨给我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自驾游“网红”的框架里,但此时,我一点点走近她、了解她,我想,自驾游这样的选择,也许是她为自己寻找的一条出路,一条走出原有压抑生活的出路,也是她自救的出路吧。在读阿姨女儿书写的《妈妈,请你为自己而活》时,我落泪了,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许每一个称谓都是一道枷锁,而当她打破那些痛苦的沉默时,生活当是另一番光景。

  2020年9月24日,56岁的苏敏离家出走,自驾出行,这一场她计划了两年的出行,终于在这一天变成现实。当她把汽车开出自己的城市,她也把自己的过去远远地抛在身后,这也成为她勇敢迈出脚步去探索新生活的第一步。

  一路南行,在时光中去感受每一个城市的模样。在西安吃上一次肉夹馍,在成都和老同学们聚在一起吃火锅,在重庆捧上一碗红油打底的小面,在云南的滇池绕上一圈,在丽江古城买上一件披风,到香格里拉看一看转经筒,在洱海看云和天倒映在水中,在哈尼梯田看日落……当这些向往中的图景一一变成现实,生活变成了新的,人生也变成了新的,而这,我想就是这次出行的意义吧。

  “只想想做回我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的,苏敏阿姨真的做到了,她开启了自驾出行之旅,也开启了新的人生的序幕,在上万公里、途经20多个城市的旅途中,她找到了另一个自己,那个骨子里最真实的自己。

  “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这句话是苏敏阿姨写在自己主页上的一句话。也许,这是她一路走来最深的感悟。真的很好,因为,这一次她为自己而活。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六):突破束缚,为自己而活

  起初我并不知道苏女士的故事,并不知道有一位1964年的女士独自驾车上路,从郑州向温暖的南方出发。直到在2020年年底出差时偶然见到了相关媒体的报道。这个新闻就立刻吸引了我,不禁探究起来。

  在看了《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之后,我才深入了解到苏女士经历的全貌。生于1964年的苏女士其实很难选择自己的人生。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那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自己报考学校2分之差的苏女士,进了当地的化肥厂,成了一名工人。这也是她当年所及的最好选择。23岁时与在结婚之前只见过两面的丈夫结婚。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摆脱原生家庭23年枷锁的苏女士,又跳入了婚姻的围城里。生女、化肥厂倒闭、与丈夫的“AA制”婚姻、送报纸的日子,苏女士感觉自己在家庭中就像个局外人一样生存,包括她的原生家庭。这一切都束缚住了苏女士的手脚。直到2020年9月24日,那场蓄谋已久的逃离。

  一辆小polo、一顶帐篷、一张银行卡,这就是苏女士离家时的装备,看起来十分简陋,远不及当今驴友们的全副武装。然而,这些承载着一场追寻自由的旅行。在她离家的那一刻,正像她所提到的“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女儿,不是谁的母亲,我是我本身,我是我自己,我是苏敏。背起行囊,走过丛林山川,从今天起,一路向南,我要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光。”真正属于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苏女士一路南行,感受她之前所错过的种种,西安、成都、重庆、滇池、丽江、香格里拉、普洱……这一路,她结识了新朋友,见到了老同学,使用了新设备,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不断突破着自我,突破着婚姻、家庭束缚她的无形枷锁。感受到一种为自己而活的自由。这也正是她这次出行所为我们这些看客读者所带来的部分感受所在。

  其实,广阔的空间就在那里,关键在于敢不敢、肯不肯迈出那一步。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为学》中和尚们的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苏女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自力者的典范,只要肯去做,那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她下定了决心从操劳半生中走出来,好好为自己活一次,而“只要做,就要尽力”也是苏女士的信条之一。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在一路向南的自由旅程中。

  从家里人对这次出行的态度来看,最能理解她的还是她的女儿。她支持苏女士的这次出行,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当她看到苏女士发自内心的笑容之后,她感到她的妈妈终于选择为自己而活,开始为自己而活。这也是同为女性的她对母亲的一种更深层次的体会与认同。与生活同行,在路上找寻真正的自己。是苏女士出行后的新的感受。(附:“妈妈,请为自己而活”)

  其实,苏女士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女儿、妻子、母亲;儿子、丈夫、父亲,种种社会角色都在无形中束缚着我们,让我们活成别人想看到的样子。面对生活的压力、社会的竞争,我们都失去了许多应当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违背了初心,蜕变成我们自己都不认识的人。然而,在这种环境下,还是要坚定自己的心灵,建设好自己的世界。只有自己,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正如苏女士在主页中提到的那样:“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通过本书了解苏女士的故事和经历,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感受,进而激励自己,豁然开朗,笑对人生。

  PS:再多说句题外话,这种感觉恰好与2021年年初感动无数人的《你好,李焕英》电影的主题相类似。都是涉及到了母亲这一宏大主题下的个体选择。如何进一步深入探究就需要更加见仁见智了。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七):I Am the one

  欲望都市

  米兰达在回答房产销售关于首付款的支付者时自豪的说,是我自己。这成了《欲望都市》里单身独立女性的代言,在哪个年代,不依靠父母,赤手空拳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多么时髦且前瞻性的行为。这样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行为让我想起苏敏,《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一书的主角。

  如果说作为单身女性的米兰达保持着自我独立的意识是一种坚持,哪么作为已婚已育妇女的苏敏来说,在婚姻与亲子关系中坚持自己的独立就是一种意识的觉醒。 相对励志文学作品而言,我更愿意将它看成为个人传记的“自白书”。它记录了苏敏的人生经历,内心独白以及思想碰撞,而更多记录的是自我独立意识从萌芽到觉醒的旅程。即便以插叙的方式,看似纪实文学的朴素描述,依旧能从中读出坚韧朴素以及客观的内在。而五十岁这个看似接近终点的位置有何尝不是人生新的一段旅程的起点。 【外援—自救】

  MIne

  作为窄门中独自流泪的大象,苏敏的人生以片段式的回忆逐渐在路上链接成线。 “即便还是个孩子,当时的苏敏却拖着不到1米4的小身躯,日常肩负了母亲的职责。” “母亲对她的管教,近乎苛刻。如果不经同意,苏敏连头发都不能随便剪。” “你高考考完了再回来,我们要带弟弟们先走,苏敏一个人被留在了异乡读书。” 所有的童年记忆给苏敏留下的印象是疏离和距离。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思维模式使得她成了家中的边缘人物,或者说必备的“工具人。” 因为无法获得反而成了最迫切想要得到的,对父母关爱的需求让苏敏心甘情愿的承担起的照顾家庭和弟弟的重担,这时她通过压抑自己,为家庭奉献的举措希望博得父母的关注。然而这并没有达成苏敏的愿望。工作给了她希望,同时也促成了她第一次走出樊笼的机会。 通过自主婚姻获得自由是苏敏给自己规划的解决方案。带着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她匆忙的步入了婚姻殿堂。 一如她在自驾过程中为自己找的哪个房车营地一样,有灯光,却没有人影,有房屋,却没有声响。所有的觉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需要经历所有最终完成独立意识的苏醒。而外援只是其中必经之路。 所有的婚姻开始都是白纸,夫妻是画家。 “房子没有我的名字,车子也不用是我的名字。我还真是个白户。” “想离婚还要重新办一张结婚证。” “日常开销需要对账,苏敏要把每一比开销都说的明明白白。” “大多数时候,两个人像是活在平行世界里,可以默契的遵守不成文的规矩。” 经济地位的低下以及家庭地位的不对称终究让婚姻和孩子成为了第二个樊笼,为了孩子,她继续忍受。 在这样磋磨人的婚姻生活里,她也曾通过重新工作开始自我救赎,然而这样一个负能量爆棚的漩涡里,给予的是灭顶的灾难。 因为当你发现外援并不是与你携手并行的伙伴,而是踩着你上岸的自私鬼时,需要扪心自问的是,外援真的有用吗?

  其实大象是被自己困在窄门的,而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大象完成了整个自我觉醒的过程,而走出不过是早晚,前后的事情。 一如苏敏在意识到被父母“遗弃”在学校时,她的哪种野生的“独立”。 一如苏敏在意识到婚姻生活中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后,外出就业的自主性“独立”。 一如苏敏在意识到需要“解除”婚姻时,下定决心独自供的哪辆车时的“独立”。 如果说车子是脚的外延,哪么外面的世界就是心的外延。 “能找到骨子里的我。她49岁的时候,一次性考出了驾照。” 她在是女儿,母亲,妻子之前更是自己。 或许哪个时候,她已经彻底开始离开樊笼,而20年的9月24日黎明时分的出逃不过是对外界的里程碑式的宣告。 这并不意味着着她已经找到了自己,这不过是刚刚开始,在路上而已。毕竟原生家庭与婚姻曾真切的在她的人生旅程中烙下深刻的痕迹,撕扯是必然需要经历的另一段征程。 从家开始,到不断外延的目的地,在这条属于自己,并由自己掌控的旅程里,与自我对话,与过去和现在对话,与外界对话,在对话里探讨婚姻关系、夫妻关系、自我价值实现、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变迁能更清晰的让我们加深对自我的认知,进而更好的爱自己,爱生活,爱值得关爱的人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由心生,愿笑的这样自由乐观的苏敏继续勇敢的走在人生征程里,如同她对自己说的,为生活加点糖。

  “stand up and do some punching

  give'em a few hard pokes

  stand for a new arrangement

  for a chance of life all around

  for freedom and the fun of life”

  《stand up》D.H.劳伦斯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八):苏敏:年过五十,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身为女性,你是不是想去职场拼出一番天地,而看到年幼的孩子,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你的心,是不是在苦苦追问:在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以及母职困境的面前,该如何抉择?

  很多女性,在家庭中忙忙碌碌,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应该怎样找到存在的感觉?《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就讲述了一个56岁的女人,在多年的压抑下,终于觉醒,毅然离家出走,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本书的作者卓夕琳,是腾讯、知音传媒集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特约撰稿人。她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任重庆青年报新闻记者。

  根据主人公苏敏的口述,作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苏敏觉醒和逃离的原因和心理历程。

  1.原生家庭的忽略.

  父母都是援藏人员,苏敏出生在西藏昌都,这个开满红色格桑花的异域高原,是苏敏18岁之前的家乡。

  作为家中长女,苏敏理所当然地成为父母的帮手。别的同学玩闹嬉戏的课间时间,她也要赶回去给弟弟们做饭;弟弟们玩滑坡,苏敏仅仅体会了一次,就遭到了母亲的严厉训斥;母亲身体不好,经常住院,父亲经常不在家,苏敏就应该听话懂事,就应该照顾好弟弟们。在父母根深蒂固的性别偏爱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高考失利后的苏敏,离开西藏,回到故乡河南,接受父亲的安排,进了化肥厂,开始挣工资,也继续帮助父母承担更多的家务,又加上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想得到父母对弟弟们的那种宠爱和在意,对苏敏来说,只能在梦中实现。

  2.婚后生活的压抑.

  本想快一点脱离原生家庭,追寻自由和幸福的苏敏,把婚姻想得过于简单,仅仅见过两次面,就匆匆嫁给了老杜。

  哪里想到,才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她又跳进了婚姻的围城:那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男人,只把她当成了免费的保姆,她在婚姻中的隐忍,他视而不见;对家庭的照顾和奉献,他享受得理所当然。

  丈夫老杜金钱上的算计和分割,让两个人渐行渐远;兴趣爱好的不同,两个人像生活在平行的世界,没有交集;交流的不通畅,苏敏即使用尽全力,也无法窥探到丈夫的内心。

  苏敏终于明白:单方面的迎合,只能换来婚姻的满目疮痍。

  2018年,几十年的隐忍,终于分崩离析:苏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她拿起水果刀,划向了自己手腕。丈夫的无动于衷,更加激怒她,她对着自己的胸膛连捅三刀。

  “自杀过了,就不想再死”,她顿悟了。可是那愈合的伤疤,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痕迹。她明白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再使劲,但边上那个人不动,也没辙。”

  既然被生活逼到了绝路,尝试了死,没有死掉,那就逃离吧!苏敏决定用更多美好的生活体验,冲淡生活曾经留下的浓稠心痛。

  一味奉献的前半生,没有得到感激和尊重,更让她找不到存在感。

  于是,在2020年,56岁的苏敏,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一辆白色的Polo,带着她简单的行囊,出发了。

  3.人在旅途,天地宽

  当她把压抑和沉闷的婚姻家庭生活,抛到身后,第一次发现世界那么大,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她说:我是56岁的自驾游阿姨,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女儿,不是谁的母亲,我是我本身,我是我自己,我是苏敏。背起行囊,走过丛林山川,从今天起,一路向南,我要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光。

  操劳半生,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已完成,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

  旅途中,她重新审视自己前半生的生活,心胸豁然开朗,一点一点与过去达成和解。

  看黄河,登大坝,寻名城,翻山越岭;换发型,聚故友,交新朋,重获新生。

  虽然有找不到停车场的焦急,也有误入荒山的惊恐,但是,与陌路朋友的善意、身心自由的愉悦比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玩跳伞,走玻璃栈道,做导游,学冲浪,品美食,泡温泉……一点点体验着的苏敏,忍不住感慨: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精彩!

  是啊,一旦你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年过50的你,照样可以开始美好的人生!

  3.自我救赎到守望相助。

  旅行的途中,遇到一对中年夫妻,他们被抑郁的孩子所困扰,几乎不能自拔。因为经历过,所以有切身感受,苏敏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他们:放手,去过自己的生活!让那对夫妻的眼里,重生出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媒体采访的小姑娘,她说:“对婚姻要慎重,别学我!”

  走出了那个小天地,人也变得坦然、清醒又充满爱心。既敢于面对以前难以启齿的懦弱,也敢于追寻不知目的地的未来,生活,是多么神奇!

  4.旅途中的反思。

  苏敏在旅途中,一直在思考:她的婚姻状况,是谁造成的?

  她愈来愈认识到:30多年冗长的婚姻,消磨了太多东西,她和丈夫老杜两个人,错失了通往彼此内心的机会。

  对于同行伙伴的热心相助,她不自觉地想到丈夫老杜:月子里,主动杀鸡为她进补,虽然那是他留给她仅有的一次感动,少,毕竟有过。

  老杜爱关注国际局势,爱打乒乓球,为家里挣回很多奖品。原来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或许谁都没有错,只是误读了对方。”

  其实,丈夫老杜已经深深嵌入她的人生,因为她还在忍不住关心他:他在家还好吗?

  看到同行的队友过得随心所欲,对老杜突然产生一丝怜悯。

  因高原反应气喘的时候,她还是想到老杜……

  她想,她和母亲、弟弟的僵局,像一层隔夜薄冰,随着太阳的升起,会慢慢化解……

  苏敏的故事没有完结,属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路上,她和生活同行,把以前困扰自己的负重,一点一点丢弃在荒郊野外。随着视野的扩大,她的心胸越来越宽广,她的人生越来越精彩!

  她有她的勇气,也有她的懦弱;她有她的热情,也有她的马虎;她曾经困入牢笼不能自拔,她也能绝地反击成功出逃!

  读这本书,你会为她落泪,也为她祈祷;为她感动,为她振奋……

  因为,苏敏,这个年过五十的女人,平凡如你我,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九):苏敏:年过五十,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身为女性,你是不是想去职场拼出一番天地,而看到年幼的孩子,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你的心,是不是在苦苦追问:在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以及母职困境的面前,该如何抉择?

  很多女性,在家庭中忙忙碌碌,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应该怎样找到存在的感觉?《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就讲述了一个56岁的女人,在多年的压抑下,终于觉醒,毅然离家出走,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本书的作者卓夕琳,是腾讯、知音传媒集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特约撰稿人。她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任重庆青年报新闻记者。

  根据主人公苏敏的口述,作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苏敏觉醒和逃离的原因和心理历程。

  1.原生家庭的忽略.

  父母都是援藏人员,苏敏出生在西藏昌都,这个开满红色格桑花的异域高原,是苏敏18岁之前的家乡。

  作为家中长女,苏敏理所当然地成为父母的帮手。别的同学玩闹嬉戏的课间时间,她也要赶回去给弟弟们做饭;弟弟们玩滑坡,苏敏仅仅体会了一次,就遭到了母亲的严厉训斥;母亲身体不好,经常住院,父亲经常不在家,苏敏就应该听话懂事,就应该照顾好弟弟们。在父母根深蒂固的性别偏爱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高考失利后的苏敏,离开西藏,回到故乡河南,接受父亲的安排,进了化肥厂,开始挣工资,也继续帮助父母承担更多的家务,又加上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想得到父母对弟弟们的那种宠爱和在意,对苏敏来说,只能在梦中实现。

  2.婚后生活的压抑.

  本想快一点脱离原生家庭,追寻自由和幸福的苏敏,把婚姻想得过于简单,仅仅见过两次面,就匆匆嫁给了老杜。

  哪里想到,才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她又跳进了婚姻的围城:那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男人,只把她当成了免费的保姆,她在婚姻中的隐忍,他视而不见;对家庭的照顾和奉献,他享受得理所当然。

  丈夫老杜金钱上的算计和分割,让两个人渐行渐远;兴趣爱好的不同,两个人像生活在平行的世界,没有交集;交流的不通畅,苏敏即使用尽全力,也无法窥探到丈夫的内心。

  苏敏终于明白:单方面的迎合,只能换来婚姻的满目疮痍。

  2018年,几十年的隐忍,终于分崩离析:苏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她拿起水果刀,划向了自己手腕。丈夫的无动于衷,更加激怒她,她对着自己的胸膛连捅三刀。

  “自杀过了,就不想再死”,她顿悟了。可是那愈合的伤疤,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痕迹。她明白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再使劲,但边上那个人不动,也没辙。”

  既然被生活逼到了绝路,尝试了死,没有死掉,那就逃离吧!苏敏决定用更多美好的生活体验,冲淡生活曾经留下的浓稠心痛。

  一味奉献的前半生,没有得到感激和尊重,更让她找不到存在感。

  于是,在2020年,56岁的苏敏,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一辆白色的Polo,带着她简单的行囊,出发了。

  3.人在旅途,天地宽

  当她把压抑和沉闷的婚姻家庭生活,抛到身后,第一次发现世界那么大,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她说:我是56岁的自驾游阿姨,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女儿,不是谁的母亲,我是我本身,我是我自己,我是苏敏。背起行囊,走过丛林山川,从今天起,一路向南,我要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光。

  操劳半生,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已完成,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

  旅途中,她重新审视自己前半生的生活,心胸豁然开朗,一点一点与过去达成和解。

  看黄河,登大坝,寻名城,翻山越岭;换发型,聚故友,交新朋,重获新生。

  虽然有找不到停车场的焦急,也有误入荒山的惊恐,但是,与陌路朋友的善意、身心自由的愉悦比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玩跳伞,走玻璃栈道,做导游,学冲浪,品美食,泡温泉……一点点体验着的苏敏,忍不住感慨: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精彩!

  是啊,一旦你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年过50的你,照样可以开始美好的人生!

  3.自我救赎到守望相助。

  旅行的途中,遇到一对中年夫妻,他们被抑郁的孩子所困扰,几乎不能自拔。因为经历过,所以有切身感受,苏敏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他们:放手,去过自己的生活!让那对夫妻的眼里,重生出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媒体采访的小姑娘,她说:“对婚姻要慎重,别学我!”

  走出了那个小天地,人也变得坦然、清醒又充满爱心。既敢于面对以前难以启齿的懦弱,也敢于追寻不知目的地的未来,生活,是多么神奇!

  4.旅途中的反思。

  苏敏在旅途中,一直在思考:她的婚姻状况,是谁造成的?

  她愈来愈认识到:30多年冗长的婚姻,消磨了太多东西,她和丈夫老杜两个人,错失了通往彼此内心的机会。

  对于同行伙伴的热心相助,她不自觉地想到丈夫老杜:月子里,主动杀鸡为她进补,虽然那是他留给她仅有的一次感动,少,毕竟有过。

  老杜爱关注国际局势,爱打乒乓球,为家里挣回很多奖品。原来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或许谁都没有错,只是误读了对方。”

  其实,丈夫老杜已经深深嵌入她的人生,因为她还在忍不住关心他:他在家还好吗?

  看到同行的队友过得随心所欲,对老杜突然产生一丝怜悯。

  因高原反应气喘的时候,她还是想到老杜……

  她想,她和母亲、弟弟的僵局,像一层隔夜薄冰,随着太阳的升起,会慢慢化解……

  苏敏的故事没有完结,属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路上,她和生活同行,把以前困扰自己的负重,一点一点丢弃在荒郊野外。随着视野的扩大,她的心胸越来越宽广,她的人生越来越精彩!

  她有她的勇气,也有她的懦弱;她有她的热情,也有她的马虎;她曾经困入牢笼不能自拔,她也能绝地反击成功出逃!

  读这本书,你会为她落泪,也为她祈祷;为她感动,为她振奋……

  因为,苏敏,这个年过五十的女人,平凡如你我,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十):每一位女性都值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生于90年代的自己,从未体验过父母辈的生活,但是从自己的父母口中也稍微能知道一些,那个年代的生活。遗憾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我读完苏敏阿姨《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之后,心情起起伏伏,跟着阿姨人生第一次的远行,开心、担心、激动、兴奋、释怀、平静,即使看到书本的最后一页,拎着的心依旧没有放下,似乎有点沉重,就像苏敏阿姨那张沧桑的面孔,被岁月洗礼过,留下太多太多,一层又一层看不清的颜色。

  苏阿姨的这本书,虽然标题刺眼的写着“年过五十”,但在我看完之后,我觉得每一个女性都适合去读去看去感受,追求自我是一个成长女性的必经之路,读完这本过来人的书或许会给我们增添更多的力量与信仰。

  这本书贴近生活,真实易懂,就像阿姨的为人,朴质没有装饰,说的话永远都是透彻而又直击心灵。

  书本从出逃开始讲述,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苏阿姨的爆发就是以2020年9月的这次远行体现出来。她说,不气馁是因为有期盼,也许是压抑太久了,阿姨终究勇敢而又肯定的踏上了这条路,如果没有这次决绝的出行,我想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可怜又可悲、微不足道的女性。好在,苏阿姨改变了这样的人生轨道,有时候,决定命运的不是环境,也不是你的优势,而是潜藏在大脑中的思想、认知和觉醒。当阿姨克服重重困难,一个人默默忍受下所有,实现人生状态跨越时,默默阅读的我也会跟着嘴角上扬,想要在背后给她点个赞。

  阿姨的前半生着实可以用不幸来形容,从出生就没有受到父母的欢迎,因为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苏敏只能做家庭的牺牲品,一味的在最底层付出,奉献,即使这样却也没能得到渴望的父爱母爱。这是何等的迂腐陈旧,真不敢相信,那个年代人的思想是如此的糟糕落后。生于九十年代的自己,突然因此而觉得庆幸,更欣慰我的孩子出生在了思想更加开明的21世纪。唯有对比,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公与不幸。

  苏阿姨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以弱小的年纪去对抗童年中的阴影,她只能选择接受和忍受,这也是那个年代带给阿姨的一种创伤,以至于阿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忍受,退让、迁就的温顺性格,这也给自己未来不幸的婚姻做了铺垫。

  她没能力去改变周遭的环境,没有人关心她,没有人疼爱她,她像昌都学校后山坡的格桑花,即使开得再美好,再灿烂,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她、青睐她。久而久之,苏阿姨也就默认了自己的悲哀,循规蹈矩做着生活给予的一切,从未考虑过自己。

  适婚年龄,她也是就这样草草的将自己送了出去,与其说阿姨当年憧憬婚姻,倒不如说她憧憬的是脱离不幸的原生家庭。苏敏阿姨在书中述道:“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自由恋爱。人都不自由,怎么可能自由?”阿姨书本中很多的自述,都让我读的可怜又可气。可是没办法,那个年代的大环境,造就的许多人不就是像苏阿姨这样的吗?有的人幸运一些,苏敏阿姨显然不是其中的一员。

  她以为婚姻可以给她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可惜美好的愿景在遭遇到丈夫老杜之后,狠狠碎了一地,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有时候想想,老天爷是挺不公平的,怎么能给苏阿姨几十年的不幸呢,而且是变本加厉。苏阿姨的不幸婚姻,是我读完整本书,最不想提及的片段,如果婚姻是这样的,那么我呼吁全社会的女孩子都不要走进婚姻这座恐怖的坟墓。不平等、不尊重、不交流、不关爱、一味地被索取、被殴打、被恐吓、被蹂躏,这样的婚姻,苏阿姨忍受三十多年,我真的很是惊讶,不过想想也成立,阿姨原本就遭受过不幸童年的洗礼,所以婚姻的这一记喝棒自然也不能轻易的将她打到。但是,抑郁症还是找上了苏敏阿姨,当从书本中得知阿姨因生活的不幸患上抑郁症的那一刻,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也是婚姻,这也是生活,这也是人生。对比自己拥有的一切,我还有什么可以去抱怨的呢,且行且珍惜,关爱他人,珍爱自己。

  要说苏阿姨的前半生中还有一点幸运,我能罗列的可能就只有三点:一、友情;二、双胞胎孙子;三、苏敏阿姨生存的顽强不屈。这三点是我能从阿姨这本书中寻找到的幸福的光芒。

  都说人过半百,凡事看淡,才知要勇敢的活出自我。阿姨终究压制不住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想要逃离现有的一切,想要为自己而活了。这一刻,才是苏阿姨真正意义上“活着”的时刻,想一想,老天爷也是公平的,她让受尽磨难痛苦的苏敏阿姨,拥有了开车的技术,冥冥之中,也让苏阿姨拥有一辆小汽车。如果没有这些,阿姨脱离人生苦海的日子可能又遥遥无期了。

  她出逃了,她笑了,自由的笑了......

  人生给她加了半辈子的盐,终于要给她加糖,给她一点甜蜜的滋味了。

  在路上的日子,想必是阿姨最快乐的时光了,即使面对的是陌生,是不熟悉,是危险,她也乐在其中想要去追寻,这就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没有谁,这一生都应该为别人而活,我们的人生也不应该被别人定义,能定义我们人生的只有自己。

  书本后半部分讲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遇见的那些人都是幸福的人,苏敏也是幸福的苏敏。

  读完这本书,我想借用苏阿姨的故事,跟每一个女孩子分享:无论我们现在处在什么年龄段,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都要做真实勇敢的自己,生命只有一次,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让生活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否则白发回首之时,即使捶胸懊恼,也无济于事。

  后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字里行间写了很多自己的小感悟,本想着都一一写出来,但是输入文字的时候,才发现太多太多的感动没法详细表达。书本中的那些共鸣、那些认同、那些喜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能说的可能就是告诉正在读这篇文章的女性:苏敏阿姨的这次出逃,值得你去知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