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精选

2021-09-28 00:0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精选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一本由六神磊磊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一):“华山论剑”有黑幕——《六神磊磊读金庸》

  读过金庸的人都知道,华山论剑号称武林至高级别的比武大会,武林的地位排列由此产生。论剑的过程基本上是自由公平竞争,既然是论剑,就不谈所谓的道德是非,不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简单粗暴地比试,只以功夫论英雄。这也是武林中人服气的原因。

  华山论剑的第一次主题是争夺《九阴真经》,谁最厉害就给谁。结果比出了“东邪西毒、南毒北丐,中神通“的格局,中神通就是全真教的王重阳,在他和全真教的威慑下平定了江湖纷争,大家形成了默契不敢挑起大矛盾。《九阴真经》自然也归王重阳了,没什么说的。

  但武功盖世的王重阳偏偏并不长寿,没几年就辞世了。纵然他对身后事早早有计划地部署了,可惜天算不如人算,这些计划一一流产,武林再次陷入血雨腥风之中,群雄混战。直等到再一次的华山论剑。

  而这一次,也就是大家期待的郭靖黄蓉隆重登场的华山论剑,竟然黑幕重重!

  当初的武林大家各立山头,各大门派几乎都是单打独斗来的,不管对面是谁一样打。而现在你看看,郭靖是全真教也是北丐的弟子,又是东邪的女婿、周伯通的拜把兄弟,对三方来说都是嫡系部队,沾亲带故的。黄蓉不用说,是东邪的亲闺女也是北丐的帮主。那你想想这几家打架能真打吗?如果有外来敌人的会不会联手?事情明摆着。

  所以当西毒欧阳锋上去华山的时候,他们群起而攻之,活活把欧阳锋给逼疯了。你说胜之不武吧,人家说“以直报怨“,对坏人不用讲武德。最终的结果是”正义战胜了邪恶“,那就行了,皆大欢喜,平分蛋糕,所谓的规则是给外人用的。

  这让我想起了刚结束的本届奥运会,同样是全球体育界的最高级别赛事,体育精神公平公正公开,但结果呢,明眼人都看到了。在诸多项目上的评判结果都有争议,尤其中国队的体操、举重、乒乓球上大家颇有微词。东道主对自己国家队员的偏好长期以来就存在,可在人家的地盘咋办呢,只能安慰自己吃亏是福…

  类似的状况发生在各种场合,职场、学校、选秀,都会发生。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的存在。

  原本的华山论剑不看人,只看武功高下。什么贩夫走卒、旁门左道的都可以来,几乎没有门槛,更不需要门票。现在呢,成了个VIP会所,没有资格没收到邀请函的你甭想上来。管你业务能力再高,直接拒之门外,这是不是黑幕?

  比如铁砂掌裘千仞就是“受害者“之一,因为大家觉得他人品太差,素质太低,不够格。那么这个标准又是谁定的呢?郭靖他们。所以武林大会首先看起了简历查起了出生,以往不拘一格的气度荡然无存。

  当然不是要为坏人说话,也不是不要讲道德。只是定好的规矩随意更改,把杂七杂八的因素都加进来,就越来越不纯粹了,总觉得胜之不武。

  试想如果小时候打过架的学生都不允许参加高考,那高考的录取率是不是会暴涨?而这个规则正是那些没打过架的学生家长制定的,你会不会骂娘?这在当代也叫资本垄断。

  说真的,我以前没怎么读过六神磊磊的东西,不知道这本《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不是超水准发挥了。反正读了十几页就特别想来分享感受,单单一个“华山论剑“就能看出这么多内容,读武侠能读到这么透彻我是真服了。而且写得还很有代入感,妙趣横生。不多说,我去继续读了。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二):“笨小孩”的武侠梦!

  一直很喜欢一首歌:

  每次听刘德华唱这首《笨小孩》,莫名地就会把它和金庸先生的武侠联系在一起。会想到郭靖,想到石破天,想到莫大……

  “老天都爱笨小孩”,这句话用在郭靖身上最合适不过。

  从丘处机路过牛家村,老天就把不同的配置扔给了郭靖和杨康。杨康是大金国小王爷,师父是丘处机,后台强硬,硬件设施一流。

  而郭靖呢,是在草原长大的小牧民,师父是江湖上二流的江南七怪,不仅武功二流,脾气还差。一切就好像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比赛跑。

  但兔子和乌龟比赛,结果未定之时,谁又能猜到最后是其貌不扬的乌龟获胜。

  寒门如何实现跨越阶层的崛起,一句话告诉你:“老天都爱笨小孩”。

  杨康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郭靖,却用一手坏牌实现了逆风翻盘。遇见马钰,洪七公……学会降龙十八掌,成为一代大侠。更是遇见黄蓉,实现阶层的跨越。

  但仔细思考,老天真的偏爱郭靖吗?父亲惨死,母亲艰难求生,雪地分娩,把他养大成人,眼看颐养天年,却为了让儿子做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自杀身亡。

  郭靖的成长蜕变,不过是母亲在他年幼时,奠定了正确的三观底色。就像六神磊磊写的那样,是因为郭靖一直知道:我是一个笨小孩,别人都比我聪明,我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

  我们之所以喜欢郭靖,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和郭靖一样,普通,平凡,仍在人群里遍寻不着。可不知什么时候,郭靖变成了大侠,而我们仍然还是平凡人。

  这大概就是悲哀……

  可换位一想,在这个安定和平的社会里,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找个普通的人结婚,生个普通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谁都是那个站在台上演讲的人,那又有谁来鼓掌?

  我们就做莫大先生吧!一个在《笑傲江湖》里出现过,可能你已经忘记的小配角。

  莫大先生,一个在嵩山派派人来杀刘正风师弟时,缩头缩脑,踪影全无的人物。胆怯,惶恐,明哲保身,喜欢打小算盘,看人下菜碟。却也是他,在当夜,乌云压顶之时,一手解决了刽子手之一的费彬。

  在绝对的强权面前,选择蛰伏,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

  莫大先生,一个在众人都说令狐冲是叛徒,是败类时。却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自己去思考,去查证,弄清事情的脉络。

  当然,当他得知令狐冲是个真英雄时,也没有公开堂为令狐冲鸣不平。他只是在汉水湖畔的酒铺里说了一句:“我莫大敬你一杯”。他只是在令狐冲结婚时,默默用胡琴演奏了一曲《凤囚凰》。

  为什么金庸喜欢莫大,为什么本书的作者也喜欢莫大?

  因为,也许你,也许我,我们都和莫大一样,平凡,懦弱,会在无人的时候大放厥词,说老板坏话,骂两句脏话;遇见围观事件时,没有学“雷锋”,不做出头鸟,选择了明哲保身……

  我们都有这样,那样,一箩筐的缺点,当不了英雄,也成不了大侠。

  但至少,我们能守护住一条最基本的底线,“做人”的底线,也是所谓“侠”的底线。

  所谓庸人的“侠”,大概就是有个早九晚五的工作,时而喝喝小酒,玩玩音乐,今天手机上跳出谁谁有绯闻了,明天跳出谁谁背叛女朋友了……都一笑而过。也许,还能在不经意间,交个令狐冲这样的大佬做朋友。

  我们都是一群笨小孩,没有那么多勇毅和担当,却一直努力生活,在生活的泥潭里打滚,平凡也倔强,却也尊重生命里的每一个过客。

  六神磊磊在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

  而我,选择了做一个怀揣着“武侠梦”的笨人。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三):《六神磊磊读金庸》:金庸迷用自己的思考阐述着对那片江湖的解读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用金庸先生所写小说的前一个字连起来,形成的一个对联。(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记》,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

  金庸先生也用他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武侠世界,赋予了我们这代人武侠情怀。在金庸先生构建的武侠世界中,我们看到了武侠世界的深远,看到了人的多面性,看到了侠字的涵义。

  金庸先生的小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记得小学时,班里男生在上课时偷看金庸先生的小说,还是租的书,然后被语文老师没收了。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发现语文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看收上来的金庸小说。还记得小学时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问山高,是否此山最高”时的场景,鬼马黄蓉简直是那时男生心目中的女神。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马上又要到10月份了,金庸先生已经走了近3年了。想念先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金庸先生构建的武侠世界中,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思考,阐释着对这个武侠世界的解读。六神磊磊就是其中的一位解读者。

  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毕业于广播学院,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可是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对金庸小说独特的见解,并借武侠人物评说实事、热事。他从2013年底开始读金庸,读了8年,也拥有了一大批粉丝,成为自媒体行业的成功者。可以说也是金庸先生的小说造就了他的成功。

  在《六神磊磊读金庸》这本书中,他对金庸先生的侠的精神,理解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家国”奠定了金庸小说的底色,“悲悯”奠定了金庸小说的高度。这也是我敬佩金庸先生的地方之一,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一直需要这样的“大侠”,其实那些令我们敬佩的人,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被称为侠。

  郭靖为襄阳人民镇守襄阳,我们称其为郭大侠。在新冠疫情刚开始蔓延之际,那时武汉的群众都想往外跑,而钟南山院士乘火车逆行来到武汉,不顾自身危险,投入到抗疫的第一线中。没有买到卧铺,在火车上还在工作的镜头让我动容,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侠者代表。

  武侠的世界最多的就是各种人物了,而《六神磊磊读金庸》在书中更是对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析。

  我们都认为杨过是最为痴情的情种,为了小龙女,苦等18年,为了斩断情缘,而戴上面具。可是六神磊磊却读出了他情圣的本能,分析他是如何一步步攻破郭襄的心的。《郭襄:不爱我,却又不放生我》里写着三枚银针带给郭襄的仪式感,而在郭襄使用第一枚银针看了杨过一眼时,就被他那“清癯俊秀,剑眉入鬓,凤眼生威,还恰到好处地带着一丝风霜之色,一丝憔悴”的相貌所吸引,后来那场祝寿的排场更是让郭襄难以忘却。以前总觉得杨过对于郭襄是一种大哥哥对于小妹妹的疼爱,可是六神磊磊却解读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六神磊磊读金庸》中有104篇解读金庸小说的文章,也是六神磊磊以他独特的角度在阐释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面有和我们想法不谋而合的解读,也有不一样的解读,给我们解读金庸先生的小说带来了更多的角度。

  《六神磊磊读金庸》前页还有香港李志清老师的插画。李志清老师是金庸先生的王牌插画师,这也是本书在做书上挺独特与珍贵的一方面。

  (图片来自网络,凡侵必删)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四):《六神磊磊读金庸》:看的是儿女江湖,品的是人生百态

  金庸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留下的作品依然流传于江湖,热度不减。

  记得小时候看《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的时候,看得那是津津有味。

  憨憨傻傻的郭靖竟然有聪明伶俐的黄蓉出谋划策,成为一代豪杰;数十年只为等待姑姑的痴情杨过;被告知“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却获得一群漂亮女人喜欢的张无忌;还有郭峰和阿朱的凄美爱情……

  随便一部播放的时候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里面不仅仅只有儿女情长,还有江湖诸事。每天两集,按时守在电视机面前等待播放。

  除了电视剧,原著小说那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不少人当年都是把书偷偷藏在课桌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刷完了金庸的小说。

  六神磊磊就是其中一人,他从小便喜欢读金庸,现在更是将读金庸做成了一件专职的事,他的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就是以输出读金庸的评论为主。

  六神磊磊名叫王晓磊,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因为有一个在废品工作站工作的妈妈,他有很丰富的看书资源。对于爱读书的他,在中学时代自然迷上了金庸的小说,这一发便不可收拾。

  长大后,他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了新华社,成为了一名时事记者。

  做记者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对金庸作品的感悟,正如他所说:“开笔读金庸八年了,陆续写了上百万字,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他发布在公众号上面的金庸解说,受到了很多金庸迷的喜爱,平时浏览公众号的时候我也喜欢点开看里面的文章,现在他将他大部分文章还有一些未发表过的文章整理成册,出版书籍《六神磊磊读金庸》。

  翻开他对金庸的见解,不仅能看出他对金庸作品的熟悉,还能看到他作为媒体人对时事的洞察。看的是金庸,却品出了人生百态。

  黄蓉是谁?

  那个桃花岛黄药师的女儿,从小就在锦衣玉食的条件下长大,养成了刁蛮任性的个性,看她和郭靖相处及她的处世风格就知道。

  因为从小家庭条件好,没有吃太多苦,她自己活得很自由自在,但自从遇见了郭靖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她事事都要为她的“靖哥哥”操心,为了让洪七公教他武功,发挥自己的厨艺。以前是一个人尽情玩乐就行,现在是事事都要以郭靖为先。

  结婚后,她更是变得操心起来,人也从以前的可可爱爱变得世故圆滑。

  看看她的一天是如何过的,六神磊磊选择了在襄阳主持武林大会的一天。

  那一天,她担任了很多角色。第一个角色是大会的主持人,负责开场和各位参加的来宾致谢,说了一堆的场面话。接着比赛开始,她立刻切换到了安保总指挥的角色,黄蓉“坐在郭靖身旁,时时放眼四望,察看是否有面生之人混进场来。”虽然是坐在台下挨着丈夫郭靖,但是那根弦始终不能放松下来。

  在担任安保大队长时,同时还兼任家庭大保姆,左看右看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女儿郭襄,害怕出什么事,还起身回家去找她。

  才离开了一会,会场收到了大败敌军的振奋人心的消息,现场大家情绪高涨,急需她回来控场。

  到了晚上,又变成了母亲,去安慰女儿的情绪。

  反观郭靖,一直坐在台下安安稳稳地看比赛,女儿没出现也不会注意到,直到一天结束了,他还可以直接睡觉,安慰人的事还是交给老婆吧,就像一个甩手掌柜。

  这就不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吗?妻子总是有忙不完的事,丈夫却总能优哉游哉。

  我记得我家就是这样。

  我老爸过年的时候喜欢热闹,请了几桌人回家吃饭,他基本上是菜买回来了就到外面去招呼客人了,厨房里剩下我妈妈一个人在忙活,几大桌子的菜,爸爸也不到厨房安安心心打个下手,常常是人刚到厨房,又有事出去了。

  妈妈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吃完饭后,叫收拾干净桌子,后面的事也管了,跟着大家打起了麻将,留着妈妈一个人在厨房收拾。午到点了还要准备晚上,等客人都走完了,再一个人呆在厨房收拾几个小时。

  每次妈妈都抱怨,请人吃饭可以,但是能不能帮下忙,太累了。

  很多人抱怨妻子出门太费时间了,平时拖拖拉拉的,等了半天还在收拾。试问如果有人帮助,至于这么操心吗?还有人嫌弃妻子结婚后抠抠搜搜、斤斤计较,如果有人帮忙分担,妻子也不至于会变成那样。

  有不少人埋怨妻子结婚后,和结婚前判若两人。确实,毕竟谁不想做那个被人心疼的人。

  孔子曰:“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的是人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深意而陷入迷茫;而一味地空想却不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也会一无所获。

  古人早就把提升自我能力的秘诀告诉我们了,但是能做到了也是很少。

  就如全真派也是如此。

  在金庸的小说里,王重阳创立的这个门派曾是“天下第一大派”。在第一次举办的华山论剑上,王重阳和他的门派就凭借“九阳真经”成为了天下第一,成为了当时的武林霸主。

  但是后面他的门徒确是一代不如一代。

  看看作者举的例子:

  它的第二代弟子,七个人加在一起还可以挡住黄药师。可到了第三代弟子,九十八个人加在一起挡不住一个郭靖。甚至金轮法王只派了两个徒弟,再携带一帮江湖上拼凑来的乌合之众,就差点把全真派总舵给捣了。

  明明在武功修炼的道路上,他的弟子们都在精进,一直在创新,一直在钻研,为什么却离成功的道路越来越远了呢?

  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闭门造车,不知道取长补短。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和少林派的对比,少林派能够一直在江湖上有自己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他们两个门派的藏经阁就能看出来。

  全真派的藏书阁一般人不能进去,他们的武功密学都被装进一个个箱子里,外面还配了把大锁,想要到里面去看书,可能流程手续就得一大堆。换句话来说,他们的武功已经不是拿来学习传授,而是拿来观摩参拜的了。

  反观少林寺,他们的做法就开明了不少。他们的管理方法很灵活,所有少林弟子,不论年龄、辈分、职务,只要是获得了学武资格的门人,都可以到藏经阁看书,七十二绝技统统在这里摆着,想练什么武功自行去学,能学到多少就看自己的天赋。

  一个是害怕别人学到真正的功夫,一个是随便学,还要将自己的创新记录下来。一个把武功捂得严严实实的,连自己人都不能随便看,一个却是放开大门,学多少看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想要进步就不能停留在原地,须得虚心求学,全真教有很好的底子,却败在了自己人手里,明明有很厉害的师叔周伯通可以请教,却把他当成了门派的另类,白白失去了好的资源。

  而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也是如此。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就要偷偷观察他厉害的地方,或者有机会当面请教,不要白白浪费机会,莫名地自信。

  常听人说,在青年时期读《红楼梦》和中年时期读《红楼梦》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青年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宝黛钗的爱情上面,进入职场后看到了里面的管理技巧,中年后更能看到里面的人情世故,事态变化。

  不同年龄,不同经历,感受不同。

  就如读金庸、看金庸,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慨。

  常读常新,这就是读经典的魅力所在。

  《六神磊磊读金庸》这本书,作者站在读者的视角,用媒体人犀利的笔触,结合自己多年来看金庸作品的感受,写出了洞察人生百态的文章。

  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江湖,一个江湖就是生活的缩影,里面的人物众多,总能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后感(五):“读金庸”每篇10万+的六神磊磊,原来和金庸本人如此相像

  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曾为时政记者。2013年12月开设专栏“六神磊磊读金庸”,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成为目前最有影响的自媒体之一。除了评点金庸外,他的“唐诗系列”也大受读者欢迎。

  罗振宇评价说,“六神磊磊是当代中国口语化写作第一人”。

  而他对自己工作的描述是:“以读金庸为主业,靠读金庸养家糊口。”

  作为一位“网红作家”,读者们喜欢他清奇的脑洞,喜欢听他借金庸小说点评时事热点。即便最后笔锋一转,发现文章其实是一篇广告,也能博得看官们的会心一笑……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把王晓磊和金庸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比较过,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两个人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吧。

  在拜读六神磊磊近著《六神磊磊读金庸》之时,我突发奇想,去检索了王晓磊的人生故事,同时又去回顾了金庸的人生故事,发现了如下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与对王晓磊、金庸感兴趣的读者分享,也作为阅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相信读完本文之后,再读六神磊磊系列金庸文也会有别的感悟。

  王晓磊,1984年出生,属于标准的80后,整个少年和青春期成长时代,属于中国从保守到开放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时候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算丰富。

  幸运的是,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王晓磊的妈妈是在废品站工作,她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收到不少废旧书籍,里面当然有不少“宝”。

  为了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增长见识,她会从废品书中筛选一些,提供给儿子,而她筛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讲那种大话套话,是真正能够有所见地的内容。

  到了中学时代,王晓磊也接触到了武侠小说,包括盗版的金庸小说。

  但是,那个时代,对于金庸小说的批判浪潮也开始了。

  比如,看到《神雕侠侣》,“侠侣”二字让他们很不安,封面还画着一男一女一禽兽,其乐融融,更加让他们胆战心惊,于是坚决禁绝。学校里,老师更是严厉打击武侠小说。

  这个时候,王晓磊把武侠小说东躲西藏。金庸老爷子被塞在褥子底下、家里的挂画背后,反正周游了家里所有阴暗的角落。

  那个时候的王晓磊已经不满足于看妈妈废品站里的书,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一些书店租书。那时候,一本押金20块,算是价格不菲,一旦被缴,将损失惨重。

  而王晓磊的一些同学为了读金庸,还付出了血的代价。楼上的3班,女老师缴到一批金庸小说,让肇事学生割破手指头,在保证书上按血手印,发誓和金庸划清界限。

  终于有一天,危机达到了顶点——王朔、何满子相继在报纸上炮轰金庸,说金庸小说是“鸦片和妓女”。王晓磊感觉遭到围剿,四面楚歌,世界眼看要崩塌了。

  王晓磊坐不住了,心想:我不敢惹班主任,我还不敢惹你们何满子吗?

  登何满子文章的是《光明日报》,于是,王晓磊搞了几张信纸,洋洋洒洒写文章骂了他一通,郑重贴上邮票,信封上写“投稿声援金庸”几个大字,寄到《光明日报》社去。

  当然,这本书没有什么回音,但可以作为王晓磊敢于用笔发声鸣不平的先声。

  时间退回到金庸的中学时代。

  金庸的古文、今学造诣自不必说,阅读量当然也远在王晓磊之上。

  金庸的第一本书,其实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而是他在15岁那年,与同学一起合写的《给投考初中者》。

  当时中学考试很难,许多学子都头痛不已,脑子灵活的金庸与同学合计,编写了如何在中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参考指导书,这本书很畅销。

  那时候的金庸,其实已经很有现在自媒体人的味道了。

  金庸中学时代还有一件大事。

  他上高中的时候,偶然间见到教导主任沈乃昌训斥因关系密切可能要被开除的男女同学,于是就在学校壁报上写文章,暗讽沈乃昌,把他比作“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伸毒舌,喷毒汁,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超生”。

  同学们都知道了,因为教导主任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超生”。

  于是,金庸被退学了。

  中学时代的王晓磊,为了捍卫金庸,投书一篇,虽然石沉大海,但是心志可见,中学时代的金庸,则为了捍卫自己心中的正义,投书讽刺,这两个人年纪相差60载,但是在这一刻是统一和整合的——当然,以笔为戎,讽刺笔法,在这时候就成为两人共同的印记。

  我们还是说回中学时代的王晓磊。有一次他读金庸的书,又惹恼了老师。班主任特别想赶他走,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要待在文科班了,反正也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去学理科的话,多好啊。你看我弟弟,在修摩托车,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块钱。"

  他当然没有去理科班,但成绩开始逐渐好转。2000年参加高考,成绩非常好,排到省文科五十多名,但最终还是落榜了。

  第二年,他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在那里呆了六年,本科和硕士都读的是电视新闻专业。

  在大学里他还出版过小说,2007年毕业,他去应聘新华社重庆分社,面试时带着一摞出版过的书和发表过的文章。

  最终,他留在了新华社,成为一名时事记者。

  “既然学了新闻、做了新闻,总是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能量和声音。”

  现在去搜索新华社王晓磊,你还能看到他当初做过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揭露社会丑闻,伸张正义为主题的:他曾在采访中,与一个地方法院的法官交锋激烈,差点被戴上了手铐,在山区小镇深入采访村集体土地被转卖一事的时候,他曾遭到几十个不明身份的人拿着棍棒围堵……

  很多人以为王晓磊喜欢谈社会热点,是他自媒体创作的题材,其实不然——他的主业就是一名媒体记者,关注这些热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比点评金庸还要熟练!

  我们再回到金庸的身上。

  金庸本名查良镛,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退学后,尝试过自己办一份刊物,但纸价飞涨,创刊就成了终刊。

  后来他就去了东南日报做翻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工作,一边听广播一边翻译,可以说,为了从事媒体行业,他什么都肯做。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做翻译,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新闻圣地,代表着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正气。《大公报》有许君远、胡政之这样的前辈楷模,让金庸感到一个报人的理想和责任。后来,他的命运与《大公报》一起,到香港,可以说,媒体工作的经历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7年,查良镛离开《大公报》,在没有任何资本背景的情况下,创办了《明报》。他提出“公正与善良”的办报理想,主张不左不右,绝对中立。

  1962年,大逃港发生,每天几千人涌入香港,港英当局开始大抓捕,《明报》的记者们开始愤恨不满,每个人都在质问,“这样的大消息为什么不登?”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查良镛最终派出了大部分记者。5月15日开始,《梧桐山上惨绝人寰》、《边境汕头一篇呼儿唤母声,闻者心酸肠断》等标题开始出现在这家报纸上。查良镛也发出了《火速!救命!》的社评。

  这样的决策,让《明报》在香港报界声名鹊起,赢得读者的爱戴。发行量迅速翻倍,广告逐渐涌入,站住了脚跟。

  受过老《大公报》熏陶的查良镛,“文人论政”的梦始终潜伏在他生命当中。

  查良镛的社论有时用来呼吁社会良知,有时舌战群儒,更多是尖锐批判恶政,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尤其是到1959年底开始,原本三天写一篇,变成每天都写。

  金庸负责写小说,查良镛负责写社论。

  六神磊磊负责读金庸小说,王晓磊负责写时评。

  在这个维度上,两个人是高度同构的,说起来,他们都在接续中国古代文人“文以载道”的使命。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看这本《六神磊磊读金庸》的每一篇文章,对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比较关注的读者,大概都可以玩一个游戏:

  这篇文章,六神磊磊到底在隐射哪一件事,针砭哪一个时弊?

  这是一个很好地考验记忆力,阅读能力的事。

  文为时而作,但是热点可能过了2-3天,最多2-3个月,人们也就淡忘了,不太记得到底这篇文章在借金庸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哪个事件发表意见了。

  而且,六神磊磊也很会把握尺度,他曾在此前采访中表示:“偶尔作小死,作大死是不敢的。”因此,他会比较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会那么直白。当然,采用读金庸这种方式,本来也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然而,即便我没有猜到六神磊磊具体谈哪一件事,就当做是纯粹点评金庸小说的杂文来读,也一样颇有收获,因为有很多内容,即便热点过去了,但其问题实质也依稀在我们的社会细胞中存在,就像鲁迅的杂文,都是至今快100年前创作的,但是人们读起来依然历久弥新。

  当然,作为作者,如果发现读者读自己100年前写的这些,依然颇有感触的话,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感到悲哀。

  很多人会觉得六神磊磊借用金庸小说点评,是一种创举,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他也是学习金庸。

  金庸的14部小说,并不全是娱乐性的,虽然他不像六神磊磊那样每一篇文章都有针对性事件,但是每一本书,都有他对当下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明确指出:

  “这部小说不是刻意的典故文学,而是通过书中的一些人物,试图描绘中国3000多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现象……绝望的权力斗争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条件。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情况一直如此,而且在今后的几千年里,情况可能依然如此。”

  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小说反映现实社会。

  那些可说不可说的,金庸都写到小说里了,至于他到底在说谁,大家也可以做一个猜谜游戏,对号入座吧。

  不知不觉,金庸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年了,但是因为他的作品时不时被翻拍,或者我们重温影视改编或小说原著,总觉得他还在我们身边,当然,因为六神磊磊时不时把热点和金庸小说进行梦幻联动,这种感觉就尤为深刻。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金庸到底给六神磊磊,或者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这个问题,六神磊磊自己的回答,我认为最具权威性,也能代表许多读者:

  “他有两句话对我影响至深: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及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一段话,也写在这本《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序言中,成为他对金庸小说最为提纲挈领的注解——我认为也是六神磊磊一系列文章的总纲。

  如果你能理解这两句话,你也就读懂了金庸,当然也就读懂了六神磊磊。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你也是金庸,也是六神磊磊。

  与大家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