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离觞》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离觞》读后感100字

2021-10-12 00:0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离觞》读后感100字

  《离觞》是一本由杨怡芬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觞》读后感(一):离觞

  文学作为追忆与时代精神的反映,在笔端勾勒编织特定的历史场域与当时的人物时,就已生出了诸多丰富的解读空间。杨怡芬的长篇《离觞》读来不费劲,却又不普通,跟前些年王安忆出的《考工记》似乎也可一较短长。当然,木心老早就鼓励人,文学艺术之间的交往均应作平视状,也有作者言,无须过多的创作理论,有了客观内容的体量与丰厚,在合宜的表达下,就能显出文学的力量。 由此来看,《离觞》叙事的绵密、历史情境的呈现、生活意趣人物往来的细心,都是可圈可点的。或许写作又印证了木心一再提到的诚。有始终的赤诚,再假以累年的刻苦,出个长篇可能水到渠成。又如赖声川戏剧的现代表达,在年代场景中,人物的做派、说辞,往往不经意间夹杂着当代语词,却不觉得突兀,反而有种新鲜,使人既有观看时的沉浸,又有稍抽身回来的自在会心,这都在于作者下笔真挚所呈现的氛围始终弥漫所带来的效果。杨怡芬的场域复刻段位这些语词的偶尔出没正有这种效果。 《离觞》在人物往来间所谈及的往日国事、一些史识观点或许也可臆测为,多得了些舟山在地文人在日常交游闲谈间的熏染,以致《离觞》对这些过往的书写颇有举重若轻的通透。 当然,正像作者在一则视频荐书中所言,她所要追问的是女性作为人之为人的主体存在价值。事实上,由书中曾有过的动荡岁月而言,人所能感知的真切仅止于当下,无论男女,以真挚持平的态度与方式对待他人,又不以任何人事物的离开拥有与否或顿足或痛惜或喜极,就是在世较大的精神完满、人格独立。

  《离觞》读后感(二):不诉《离觞》

  导语:明明是生离死别,却哀而不伤。明明是乱世,却总让人觉得生死有命。既然活着,就该好好活着。 《离觞》是作家杨怡芬花费十年时间用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将背景放在了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的舟山群岛。这里看似处于战火之中,岛上的生活也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实则暗潮涌动,人心惶惶。

  故事发生在1949年国共和谈失败后,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仓皇逃往台湾。舟山岛作为故事的背景,是一个与内陆隔着海域的“太平”小岛,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离觞离觞,使我想到了“不诉离殇”这样一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书名让我更加好奇所讲的故事了。 在一页又一页地翻看《离觞》时,我突然想到了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词:“浪漫时光,纵享丝滑”。吃巧克力是倒是觉不出什么丝滑的感觉,在读这本小说时,杨怡芬老师缓慢轻盈的叙述,不紧不慢地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流动感让我体会到了“丝滑”的感觉。 我对小说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丽云,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潘绮珍,这个年轻热烈的女孩。 许是生活的无忧,看潘绮珍这般大大咧咧,不同于李丽云总萦绕着的淡淡哀思,记得书中写道李妈给潘绮珍和李丽云送了剥了壳的鸡蛋和白木耳枸杞糖水,潘绮珍三两口吃完鸡蛋才惊觉没给李丽云留。潘绮珍是自由的,充满安全感的,即便潘绮珍也有自己的烦恼。 潘绮珍给我一种蓬勃、旺盛的向往,或许平日里习惯内耗的人就尤其向往这种真实的性格吧。书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同样精彩,不是围绕着一个人的一本小说,而是围绕一群人。真实的背景描写让人觉得他们是存活过的,明明写的是乱世,却哀而不伤,如同穿梭了时空去看这些人的悲欢离合。 正如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所说:“这既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也是一群青年男女离乱年代的集体故事。”小说中因为战乱年代人物的命运也都将面临重大的转变。动荡时局下的人们的生存与爱恋塑造了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等女性的坚韧形象。 生为女人,在婚姻和爱情当中,该如何自处?也许在《离觞》中,你将会找到答案。《离觞》中的男性不是作为女性仰慕的对象,而是女性观察、打量、平等相待的他者。即使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离觞》读后感(三):不诉《离觞》

  明明是生离死别,却哀而不伤。明明是乱世,却总让人觉得生死有命。既然活着,就该好好活着。

  《离觞》是作家杨怡芬花费十年时间用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将背景放在了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的舟山群岛。这里看似处于战火之中,岛上的生活也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实则暗潮涌动,人心惶惶。

  故事发生在1949年国共和谈失败后,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仓皇逃往台湾。舟山岛作为故事的背景,是一个与内陆隔着海域的“太平”小岛,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离觞离觞,使我想到了“不诉离殇”这样一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书名让更加好奇所讲的故事了。

  在一页又一页地翻看《离觞》时,我突然想到了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词:“浪漫时光,纵享丝滑”。吃巧克力是倒是觉不出什么丝滑的感觉,在读这本小说时,杨怡芬老师缓慢轻盈的叙述,不紧不慢地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流动感让我体会到了“丝滑”的感觉。

  我对小说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丽云,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潘绮珍,这个年轻热烈的女孩。

  许是生活的无忧,看潘绮珍这般大大咧咧,不同于李丽云总萦绕着的淡淡哀思,记得书中写道李妈给潘绮珍和李丽云送了剥了壳的鸡蛋和白木耳枸杞糖水,潘绮珍三两口吃完鸡蛋才惊觉没给李丽云留。潘绮珍是自由的,充满安全感的,即便潘绮珍也有自己的烦恼。

  潘绮珍给我一种蓬勃、旺盛的向往,或许平日里习惯内耗的人就尤其向往这种真实的性格吧。书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同样精彩,不是围绕着一个人的一本小说,而是围绕一群人。真实的背景描写让人觉得他们是存活过的,明明写的是乱世,却哀而不伤,如同穿梭了时空去看这些人的悲欢离合。

  正如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所说:“这既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也是一群青年男女离乱年代的集体故事。”小说中因为战乱年代人物的命运也都将面临重大的转变。动荡时局下的人们的生存与爱恋塑造了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等女性的坚韧形象。

  生为女人,在婚姻和爱情当中,该如何自处?也许在《离觞》中,你将会找到答案。《离觞》中的男性不是作为女性仰慕的对象,而是女性观察、打量、平等相待的他者。即使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离觞》读后感(四):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故事发生在舟山,一个有点与世隔绝意味的小岛。彼时,国共和谈已然失败,我军步步紧逼。上海、杭州、宁波均已解放,仍余这座小岛。岛上时光似乎陡然慢下,纷飞战火似乎不再血腥狰狞,似乎变成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迷惘,变成一栋栋急于出售的房屋,和一件件买来又匆匆倒手的衣服。在这慢下来的时光里,人们的心念滋长就更加清晰,值得品读。《离觞》一书作者杨怡芬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那样年代、那样地点下一群女性的路…… 一、秦怡莲与宋安华 这是两个似乎并不相干的人,一个是军官太太,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包裹并一家子人来到潘家宅子,似乎是老式女人:穿旗袍,总是笑吟吟的,一心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宋安华正职是老师,却又因家里的生意游走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穿旗袍也穿西装,有别样的风情和地位,在任何人眼里都足够新式。两个似乎本没有共同点的女人,因同一个男人发生了交集——宋以文,安华的恋人,却在家中安排他与怡莲成婚的时候一口应承。看似新派的安华做了宋以文的外室,无论他们心中是因为战火亦或有多不同,安华依旧在怡莲婚后与她分享了同一个男人,并且做了以孕逼婚这种老派的事情。而看上去老派的怡莲则则落落大方的安排好了一切,先是接受安华,再是开好米铺做好生意,移居境外,表现出与她形象不相符的坚韧。而一开始安华女权代表的形象,似乎,淡了一些。 二、潘绮珍与李丽云 这是一对小闺蜜,性格却截然不同。绮珍成绩算不得顶尖,却有难得爽朗的性格,自在地打理自家布店,有自己的生意经。所以,她吸引到同样率真的王天锡,似乎在意料之中。她恋爱也好,成婚也好,虽丈夫远走也好,作为读者的我并没有担心过。不是不爱这个角色,而是这样爽朗自在地绮珍,似乎有着水到渠成的好,更有着让自己无论在哪里都过得好的能力。 而李丽云是让作者着墨最多,也最令读者不放心的角色。母亲早逝,父亲还要来打秋风,一个师范学校的穷学生活得格外小心,住在绮珍的家的她有种寄人篱下之感。但她确实是美的,在绮珍家里她遇上另一个租客郑景润,两个人志在绮珍父母见证下便定了婚。也是过得一段耳鬓厮磨、有人照顾的时光。但是郑景润终究是没有担当,一回台湾就音讯全无,和别人定了婚。如果说郑景润无情,看中的是丽云的美貌。其实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不禁怀疑,丽云是否也有真的爱郑景润,而不是想寻一个照拂、一个依靠。一段错付了的感情结束丽云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父亲开始寻些正经的营生接她出来住,她和先前认识的刘仲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这时,这个人物终于渐渐独立起来。和之前不同,这段感情中她不是一个寻找依靠的姿态,她逐渐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力量。纵使最后,刘仲瑞生死不明,读者也相信她能活得很好。她乱世里一直等的那张毕业文凭也不再令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相信:女性,终究要靠自己好好活下去。

  《离觞》读后感(五):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故事发生在舟山,一个有点与世隔绝意味的小岛。彼时,国共和谈已然失败,我军步步紧逼。上海、杭州、宁波均已解放,仍余这座小岛。岛上时光似乎陡然慢下,纷飞战火似乎不再血腥狰狞,似乎变成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迷惘,变成一栋栋急于出售的房屋,和一件件买来又匆匆倒手的衣服。在这慢下来的时光里,人们的心念滋长就更加清晰,值得品读。《离觞》一书作者杨怡芬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那样年代、那样地点下一群女性的路…… 一、秦怡莲与宋安华 这是两个似乎并不相干的人,一个是军官太太,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包裹并一家子人来到潘家宅子,似乎是老式女人:穿旗袍,总是笑吟吟的,一心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宋安华正职是老师,却又因家里的生意游走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穿旗袍也穿西装,有别样的风情和地位,在任何人眼里都足够新式。两个似乎本没有共同点的女人,因同一个男人发生了交集——宋以文,安华的恋人,却在家中安排他与怡莲成婚的时候一口应承。看似新派的安华做了宋以文的外室,无论他们心中是因为战火亦或有多不同,安华依旧在怡莲婚后与她分享了同一个男人,并且做了以孕逼婚这种老派的事情。而看上去老派的怡莲则则落落大方的安排好了一切,先是接受安华,再是开好米铺做好生意,移居境外,表现出与她形象不相符的坚韧。而一开始安华女权代表的形象,似乎,淡了一些。 二、潘绮珍与李丽云 这是一对小闺蜜,性格却截然不同。绮珍成绩算不得顶尖,却有难得爽朗的性格,自在地打理自家布店,有自己的生意经。所以,她吸引到同样率真的王天锡,似乎在意料之中。她恋爱也好,成婚也好,虽丈夫远走也好,作为读者的我并没有担心过。不是不爱这个角色,而是这样爽朗自在地绮珍,似乎有着水到渠成的好,更有着让自己无论在哪里都过得好的能力。 而李丽云是让作者着墨最多,也最令读者不放心的角色。母亲早逝,父亲还要来打秋风,一个师范学校的穷学生活得格外小心,住在绮珍的家的她有种寄人篱下之感。但她确实是美的,在绮珍家里她遇上另一个租客郑景润,两个人志在绮珍父母见证下便定了婚。也是过得一段耳鬓厮磨、有人照顾的时光。但是郑景润终究是没有担当,一回台湾就音讯全无,和别人定了婚。如果说郑景润无情,看中的是丽云的美貌。其实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不禁怀疑,丽云是否也有真的爱郑景润,而不是想寻一个照拂、一个依靠。一段错付了的感情结束丽云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父亲开始寻些正经的营生接她出来住,她和先前认识的刘仲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这时,这个人物终于渐渐独立起来。和之前不同,这段感情中她不是一个寻找依靠的姿态,她逐渐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力量。纵使最后,刘仲瑞生死不明,读者也相信她能活得很好。她乱世里一直等的那张毕业文凭也不再令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相信:女性,终究要靠自己好好活下去。

  《离觞》读后感(六):从三进院子讲一个时代

  一、大与小 《离觞》。

  这本书的题材可以说是很大,49年到50年,关涉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匆忙结束,一个王朝走到了它的尾声。 这本书的切入点可以说是很小。这是作者杨怡芬的一个特点,细腻书写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用小人物反应大时代。大和小之间就这样巧妙转换着。 主要人物就是小城定海里,住在潘家的三进院落里的人而已。主要人物虽然少,但是作者借着三组人物牵连辐射了很多阶层。 女学生布庄千金潘绮珍一家,住在潘家的头一进院子。这是潘家的主人。第二进院子里住着潘绮珍的同学李丽云和潘家老朋友家的儿子,在大银行工作的郑景润。第三进院落里,住着新来此地的海军舰长宋以文一家。 潘家可以说是本地的富户,在这个战乱的年代里,潘家一边守着自己的布庄,做着从大城市里疏散到这里的太太小姐们的生意,一边新开了饭店,生意倒是如火如荼,毕竟这个时候来这里的人都是既有钱又好吃的。潘家的大小姐,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匆忙上阵,成为潘家的生意主力军。她的男朋友是空军,海军之外,空军也是本书一个描写的对象。通过对潘家和潘家两种生意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在战乱的年代里,那些暂时安稳的太太小姐们,继续着她们醉生梦死的生活。潘家的生意需要进货,这条线索辐射到了空军和海军的走私。潘家的生意需要交税,这条线索还辐射到了当时税收的随意和变态。生意人多少努力不抵一纸税收政策的打击。 李丽云是本书描写的重点。在这一年里,她经历了两段爱情。第一段是和住在同一进的郑景润日久生情,后来形式不好,郑景润的家人让郑景润离开,家境不好的李丽云舍不得自己即将到手的文凭,留在了定海。郑走了之后就再无信件,李丽云辗转听说郑有了新欢。李丽云也有了新的追求者,飞行员刘仲瑞。 这一条线索里面写到了平民女孩的坚强和独立,李丽云遇到的两个男子都提出来要养她,但是李丽云坚持要有自己的收入,她一直不肯放弃自己即将到手的文凭,因为她知道这个文凭是自己未来一生独立的资本。她的这条线索里面,出现了做黄包车夫和房屋掮客的父亲,这算是城市贫民阶层。这条线索里还出现了银行职员,里面写到了当时的通货膨胀。这条线索里还出现了空军的情况,这是三条线索里头,最丰富的一条线索。 宋以文在战争的缝隙里趁机找回了自己的初恋。这是本书中最为动态感的一个人物,作者没有直接写他的战争生涯,却多次写到了他的军舰的补给,在一次次的补给中,我们会看到海军的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军舰是当时总裁的护卫舰,这条线索隐隐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个人物的性格也很多层面,是本书写的最饱满的一个男性形象,最让人想到《红楼梦》中的贾政,不愿意与别人同流合污,却不能看管自己的下属;自认为是一个正人君子,但是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最没有用的人。 作者写的是一个大时代,但是没有直接去写战乱,作者把笔墨放在了大时代里的这些小人物身上,在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里,再现了那个时代,让我们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颠簸着自己的心。 二、本书精彩点 首先就是各类人物的对比:潘姑娘和李姑娘的对比。两个人都是命运的强者,但是两个人的坚强表现的不同。一个是王熙凤般的坚强,管理能力一流。一种是晴雯般的坚强,自尊自爱。 李姑娘两任情人的对比,尤其是在家人对待李姑娘的态度上,一个是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哥哥从来不在信中提到李姑娘,一个却是在李姑娘不知道的情景下和自己的母亲软磨硬泡,最终让自己的母亲接受了李姑娘。 宋以文两个太太的对比。这两个太太其实是新旧两种思想的对比。这是我觉得作者写的最棒的一组人物。宋以文的原配太太,表面看起来是非常传统的女人,骨子里头却有一种新式的狠劲,相比较而言,宋的情人,那个在小说开始的时候,作为绝对新派出现的女子,却做出了只有老派女子才做出的事情:携子逼婚。 其次,这本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尤其是写到潘小姐和李姑娘的友谊时,那种非常细腻有层次的感觉。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当李姑娘有了自己的家,潘小姐去看她,那段两个人的对话和心理,真是十分精彩。表面看起来是在闲话家常,而实际上,潘小姐莫名地不想让李姑娘的快乐那么圆满,而李姑娘不自觉撒着谎,不想让潘小姐知道自己的房子前任的主人是个二奶。两个姑娘都没有什么坏心思,但是在这个时期,两个人就这样拉起了锯。这一段写的非常微妙。

  《离觞》读后感(七):杨怡芬:几度霜降又雨水丨《离觞·后记》

  我喜欢仪式感。选个节气日,开写小说,于我,便是一个小小的仪式。2016年的霜降日,我对自己说,时候到了,写吧。此在通往彼界的那扇小门应声而开,我仄身而入,脚下一片虚空。

  照亮这世界的第一缕光,是来自季节的绵长气息。我生活的岛上四季分明,春是春,夏是夏,季节交替不像陆地上那么仓促,总是得缠绵胶着一阵,才悠悠将季换成。这和缓,已潜入了我这个岛民的写作节奏,即便我心上想快,脚下也只得小碎步前行。《离觞》的节奏,也是如此,它是和季节在一起缓缓而行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我燕子衔泥一般,构筑你我可能拥有的一个共同巢穴,写的是我,读的是你,在这个巢穴里,我亲爱的读者,在某些刹那,我们是在一起的。

  这个小说,十年之前,我就在跟朋友们聊。我的想法,我搜集到的资料,我要阅读的书和电影,因为想得太久,不知不觉,前期准备工作就成了个巨大的工程,巨大到似乎永远不会开工。2010年,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高研班的时候,和师友讨论过这个将写的小说。过了两年,老师见我,问,写成了吗?我说,还在准备呢。

  《离觞》

  我不知道该怎样向您描述我的那些准备工作。

  史料是个巨大的坑。虽然,我所写的不过是发生在舟山群岛上的故事,但我得知道当时国内乃至世界的时局如何,我的主次人物们,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前传,我得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社会史和个人史交织,有一段时间,我被他们压住了,动弹不得。况且,怎么写,更是个大问题。我列了个很详尽的大纲,时间跨度五六十年,是一个美丽女人的传奇一生,然后,这大纲,也把我压住了。

  我住的房子,大门是镂空的铁艺品,野猫能自由出入。那阵子,有一只油黑毛色的大猫,总把这院子当成它的地盘,时不时便来主张主权,我只好用稀释的消毒水来冲洗,用这刺鼻的气味来宣誓我更强大的主权。这场人猫大战,有时候也短兵相接。它一点也不怕我,棕黄色的猫眼和我近距离对视,冷酷,超然物外,仿佛是史料和大纲共同派来的使者。它竟然激起了我的斗志,于是,我和它,眼对眼盯了很久,直到它疲倦地打了个哈欠,优雅退场。我想,我们俩至少是打了个平手,因为,那之后,它不来和我争夺小院了。

  之后不久,在2016年的霜降,10月23日,这秋日的最后一个节气,我端坐书桌旁,开始这个小说,一样也充满斗志。可是,一个月后,我被派到北京工作,集合的第一个晚上,主事的便说:“这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强度可想而知,觉得受不了的,现在就说退出。现在不说,以后不能叫苦。”果真,晚上加班到十点,是常事。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过北方的冬天,而且,当时,雾霾满天。冬夜街头,我小心翼翼踩雪而行,步行近二十分钟到达住处,待收拾好,身心温暖过来,已近午夜。即便如此,即便一天就只能前进两三百字,我还是没有断开已经开始的写作——小说是活物,长久搁置,我怕会断了气息。“鸡鸣故国天将小”那一章,就是在京城的午夜里完成的。温暖而多雨的基隆港,家事国事,种种犹豫,身在战争中的宋以文心事重重,我走在京城,他走在我的心头。虚构的人物,比真实的人更有真实感。因为,每一道虚构的划痕,都在心壁上留了下来。

  在京城的工作,确实如主事者所言,很辛苦——不独夜晚,连周末,也都搭进去了。那段时间,我失去了我的日常生活,为家人做好吃的,保持家里的清洁,在忙碌中,我怀念这些琐碎的日常,也想念家乡海鲜的味道。

  在“失去”的状态中,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正常的日常生活的可贵。于是,回家之后,在史料之外,我开始读那时候的随笔,看那时候的照片,读那时候的小说,我想尽我所能去还原那时候的衣食住行。我沉浸其中。于是,又是一番折腾。

  战乱中,日常生活对于茫然无助的人们,尤其是女人,是个庇护。有一日正常的生活,便有一日太平日脚,反之亦然。可是,战争就在海那一边,战争就在头顶上,再怎样缩进日常生活的壳里,也一样逃避不了。战争无处不在,在闲聊里,在课堂上,在市井中,它如影随形。是的,我的史料“研究”,终于让战争如灰尘般附着在一切日常当中,我的主角们逃无可逃。

  这是个群像小说。我的本意是想如舞台剧一般呈现一段过往的生活,在某一段时间,在某个岛城,有一群男女,曾经这样挣扎生活过。这简直是做人类学的心意。确实,人类学,也是我向往的一个学科,虽然已没有机会去深入,但读些皮毛,也乐意为之。

  但,我写的,总归是个小说,无论我怀着怎样强烈的愿望想向您展示这曾经的海上水城已经消失的河道和小桥,说到底,它们也就只是我的主角们的布景而已。我的主角,在一群人当中,总是会被很快认出,她的容貌——在世俗社会中,美丽的女人更能发生故事;她的智慧——在慌乱人群中,她拥有沉静的气质;她的执着——在纷乱歧路前,她只朝着她自己看见的光明前进。是的,她是李丽云。在她的周围,有同学潘绮珍,老师宋安华,雇主秦怡莲,以及她们背后的各自家庭,徐徐展开,是旧时代之末日景象。自然,还有她前后两位恋人,在爱情和独立之间,她选择了独立。

  无论我怎么躲闪腾挪,到最后,我总得向你承认,我刻意描摹的乱世婚姻和爱情不过是表象,我想探讨的是女性的独立——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独立,即便到现在,这个主题,依旧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生为女人,在婚姻和爱情当中,我们该如何自处?

  小说,总是为现在的人写的啊。

  《离觞》内封

  据说,有些作家写完一个小说,会很享受写后记的过程,诚然,那快意,我多少能理解和体会,而在2019年的雨水日,我好不容易改定全稿后,对于后记,我却很是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从头说起。该感谢家人,也该感谢编辑团队,没有他们的爱和帮助,就没有眼前这本《离觞》。还有,似乎还得感谢一下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自己。

  我有一份全日制的工作,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两样的经营,组成我的日常,它们给我营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噬于我;那么,写作,很当回事情那样去写作,就是“Against the present”——这是“电台司令”乐队的摇滚乐曲的歌词,差不多可以拿来解释我写作的动力。

  有同样功效的,甚至功效更强烈的,自然还有阅读。当你在文字间游走,用你自己的意识生成李丽云的绝世容颜,还有那座海上水城,你就成功逃脱了眼前这个三维时空,遁于无形。

  那么,再会了,下回再会。

  李丽云的故事还在继续,等着,我会把它写出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