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幽女怨怼之物》读后感摘抄
《如幽女怨怼之物》是一本由[日] 三津田信三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2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幽女怨怼之物》读后感(一):刀城系列中的异色作品
刀城耶言系列多年后再次在大陆出版,无论如何都应该感谢千本樱的贡献。平心而论,这一次出版的2本书质量确实比原来吉林版的强一些,尤其是比最后出的密室和水魅要好得多了。个人建议之前没有买到吉林版刀城系列的朋友可以入手这一版(当然像在下这种前六本都有的人就算了)。
《幽女》这本书与其说是怪谈推理小说更不如说是日本青楼简史或是花魁血泪史。分别从二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描写了某三易其名然而名字中都带有一个“梅”字的青楼(后为咖啡馆)中发生的三起怪死事件(3*3就是9起。应该说不愧是33吗)。第一部为某初代花魁的日记,讲述了自己被卖入青楼后的悲欢离合和遇到的诡异遭遇......第二部为某老板娘的回忆,在二战期间原青楼发生了更替,更是有女子以二代花魁之名被迎入青楼,没想到诡异之事再度发生了......第三部是某记者的记录,战后的原青楼现咖啡馆随着原众多花魁的返回再次发生诡异事件,记者试着调查,然而......直到第四部刀城言耶登场,快刀乱麻的指明真相,倒算得上该系列难得的HE结局呢。
《幽女》这本感觉是刀城系列里最为异色的一作,非但结构上与之前几作有很大差异(前面大段是某人的日记、回忆、笔记之类,刀城登场只有短短的四五十页),更是在推理上放弃了以往的反复回转(某人的真相我也猜到了,还是众人XX的原因),最最重要的是:没有以往系列作品那种意味未尽的恐怖余味。所以说,此作也可以看成是33的革新之作吧,当然大家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个人而言还是很喜欢此书,毕竟这年头能吸引我连夜看到2点的书可真不多了。
《如幽女怨怼之物》读后感(二):泛推理作品中的“炫学”-谈三津田和京极
传统推理作品的出题-解密流程和超推理的推广解构一直是推理这个名号下最吸引我的地方。而无限本质的推理/超推理会无限本质的接近数学/哲学,也让推理的创作非常困难。在不得不向通俗化妥协的情况下,给推理作品加塞其他话题并进行演绎的所谓炫学一方面调节了内容的肥瘦,一方面也考验作者本身对自己选定的炫学话题的理解。在科幻甚至魔法元素都被广泛投入到泛推理作品的当下,一些非常难切割打磨的话题无疑更具有给作品增色的分量,比如麻耶在夏冬奏鸣曲那边调教的非常恰当的神秘学立体主义,又比如三津田信三的拿手绝活:民俗恐怖。
虽然我一直非常反对把三津田和京极比较,但是这次的幽女完全颠覆了三津田这系列给我的固有印象,在非推理的各种角度都可以说是三津田最摸得上京极尾灯的一次,所以我也觉得可以破例把这两位看着类似但实质上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作者拿出来絮叨几句。三津田的刀城系列素来给我的印象就是,狱门岛续作,老派本格推理为主,民俗和民俗恐怖是一个用来展开推理背景和出题的调色道具,本格推理和民俗只是拼合在一起。他会在作品里列举一些民俗知识,但是基本上不看也没问题,民俗是一码事,恐怖是一码事,推理是一码事。而京极夏彦就是完全另一回事,虽然账面上也是民俗和(一点点)推理,但是京极写书根本不能被界定为推理,而是依托民俗来展开一个特异的世界,通过解构和破坏这个世界来矫正扭曲。以“炫学”来说,三津田的民俗部分可以说就是外挂的“炫学”,而京极的书根本不存在炫学,任何你觉得啰里八嗦的荒诞内容都是特异世界的一部分,用大量知识把读者拉入特异世界是接受中禅寺“驱魔”的前提,你不理解就体会不到他的作品的乐趣。以此角度来说,京极夏彦对民俗的拿捏把握就是和作品浑然天成的极致,所以我觉得三津田在此方面是完全不能比。
而在本作幽女则着实让人看出了点不一样的味道。在横沟正史的狱门岛中就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一家游女秋和月”若还是给游女蒙上一层江户式的浪漫,在三津田手中游女则被剥去了任何美化,直指生为女性的残酷。四个大部分串联起来的故事横贯战前战后三个时代,以怪谈和民俗记述游廓和游女的兴衰血泪,三代游廓的坠楼事件用民俗怪谈弥散异样气息,处处异常但一直难以形成清晰的出题-解题解构。这作一扫三津田之前明确的本格推理内容,以怪谈和游女的历史构筑起了一个非常异样的时空,怪谈和历史并不再是点缀作品的装饰而是切实融入到了作品本身,为了理解游女绯樱的理必须要探寻三部追忆,怪异和历史元素都是为了她的理而服务的特异世界的要素。和京极夏彦的作品一样,本作并没有一个核心的推理诉求,而是通过刀城来解构这个异样的游廓世界来完成作品。虽然华丽程度和对民俗的掌控还是远不如京极,但这个构思和气氛确实做到了似曾相识,所以只有本作的三津田,可以称为“小京极”。这也会让追求出题的华丽和解题的完备的本格推理读者感到空虚,毕竟这作基本可以不算什么本格推理了。
出题的华丽和解题的完备并不可多得,三津田在之前的努力老实说我觉得很不稳定。而这次另寻出路的尝试,我觉得会有更稳定和值得期待的未来。三津田之前的作品就让人觉得他对民俗的了解很泛,但难以说很精,这次选取的民俗怪谈加历史的题材非常巧妙的回避了这个问题,构筑特异世界依赖的也不是复杂的民俗诡计而是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悲惨女性的共情,非常干净漂亮的切入点。游女的日记和老板娘的回忆不自觉地就把人带入了那个纸醉金迷的异样世界,而扭曲的悲剧更让人十分唏嘘,刀城最后的对“幽女”的“驱魔”也颇有中禅寺的宽厚之味。在理和情的交错中,世界扭曲的源头 — 那份对女性的压榨和恶意被演绎得彻骨铭心,让人很难释怀。三津田的“驱魔”是不彻底的,绯樱的悲剧没有得到任何化解,读完的余韵依旧是带点亮色的悲伤,但是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风格。
我对推理作品里外挂感强烈的“炫学”没什么好感,但是当复杂的知识融入到作品中,则再无所谓炫学,而只有一心投入其中的沉浸。京极夏彦一直长于此道,三津田在幽女证明了他也能做到。
《如幽女怨怼之物》读后感(三):非常完美的形式-内容融合
感激2021年我在二月就能阅读如此精巧而近乎完美的作品(不只是在侦探小说这个层面,或许可以在学术研究的场合拿它和布克奖《终结的感觉》做个对比)。由此,我不得不敬佩于三津田信三老师的业务水平。虽然也有《水螭》那般极度无聊的作品以及《厌魅》那般描写的模糊不清毫无意义的作品,但至少就去年的《首无》和今年的《幽女》而言,我非常乐意说在综合水平上他已经达到了和京极夏彦差不多的水平。 看评论似乎有人拿这本《如幽女般怨怼之物》和京极夏彦的《络新妇之理》作对比。说句实话,后者的高级几乎全在结构上,如网般每个部分各有一个中心,又辐射出去联向下一个中心,最后汇聚到始作俑者身上,但就其内容而言稍显混乱,对日本花街的描写也因为缺乏主观视角而感同身受,案件的复杂度过高,可实行性过低,只能当做一般本格从而消解了社会反映和批判的功能。而《幽女》相对而言剧情极度清晰,讲的就是一个叫做桃苑花街的地方在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各发生的三起坠楼事件。第一个时期由初代绯樱的日记以第一人称花魁(即卖春女)视角展示了7个月以来在金瓶梅楼培养花魁的基本过程、其中的艰辛以及对案件的描写。第二个时期由初代绯樱的朋友,金瓶梅楼老板的女儿优子讲述第二代绯樱到来期间发生的三起案件。最后再由一位作家的连载展示第三个时期第三代绯樱所在期间发生的三起事件。这些事件呈现出高度程式化和重复性的特征,因而被认为和楼中幽女有关。最终,因为连载而引来了侦探,并将真相告诉了优子。 这个解答本身是有本格特征的,而且因为叙事性诡计的原因也不可能将那其归功于社会派。但这个手法实在是可实行性太强了,而且选择这一手法本身就有人物塑造-社会反映的作用,它因此又很好地综合了社会派的要求。仅从诡计来看,它便达成了惊奇性和批判性的完美融合。我对严肃的侦探小说唯此要求:希望它在诡计水平在线的情况下继续延伸,不要搞成《白夜行》之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 现在的问题在于,由于整个故事的叙事手法(造成的叙事性诡计)、整体结构(三个部分一个基本样态和些微偏离)、人文精神(对花魁和那个时代女性的批判性歌颂)、人物塑造等等都结合地过于紧密,我完全无法在不损伤阅读惊奇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赞扬和歌颂。阅读这样的作品着实是一种痛并快乐的过程。一本35万字的作品,以一个诡计为基本动力吸引读者;在第一章中我们关心初代绯樱的命运,在第二章又因为案件的陡然复杂而揪心,在第三章则在有些疲软之时因其长度和反转而提起精神,迎接最后如醍醐灌顶般的解答,又从这解答里回望前三章的情节,发现其中程式化的描写反映的是更为程式化和悲剧性的事情。
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现实主义佳作,虽然我一向对现实主义带有鄙夷的色彩,认为它如果没有完成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永恒性的东西的话,它就既不具有史料价值也不具有时代超越性。而《幽女》通过全方位的形式-结构加持,让内容上的所有悲喜剧扩大到了极高的程度,最后的推理部分也在完全不失水准的同时彻底融入了对人物塑造还有人文关怀之中,没有任何割裂。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也被塑造到了极其优秀的地步;同时又因为其复杂性而值得我们进行大量的反思。我没有办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点,它的叙事-结构就是它塑造人物的最佳方法,这一叙事-结构也是我对具体人物的反思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反思的起点。如果我不展示出这一叙事-结构,又怎么继续分析呢?因此,我能抓住的唯一一点就是侦探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可以如何发展来对文学体裁做出贡献的问题。 《终结的感觉》作为布克奖作品,严肃地分析了叙事性诡计的本体论,整本书几乎都是围绕此点的呓语;《幽女》在情节上、社会反应上、(对花街的知识普及上)都远超过这部作品,而且,因为侦探小说的特殊性,叙事-结构一定是被关注的重点,它因此也可以逃脱为内容服务的窠臼而自己产生意义,此即本书的人文关怀中的反思性。这一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多样性、广泛性和惊奇性都值得进一步利用,来完成多层面的文学材料开发。 但是,对于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来说,我这样的评价也只不过是徒具传播学作用:让我的朋友圈、空间里的朋友能够认识到这部小说。更多的东西至少在这一文本中只要稍作反思就会有所得。换句话说,只要不因为读得入迷而丧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就算在内容层面的诡计难以攻破,在“主旨”上的反思也是绰绰有余。这就让我再次手痒痒起来,想要重启之前已经写完了诡计和设定乃至于叙事的推理小说。我想可以拿这部小说做一点对《幽女》缺失部分的补充,或许可以期待一下。 说了这么多,我也注意发现我其实什么都没说,这是一个批评者最无助的时刻,不过换个角度,这也是其最愉悦和高兴的时刻。
《如幽女怨怼之物》读后感(四):九起坠楼案,不幸时代的产物—幽女
第一次读刀诚言耶系列作品,千本樱书的装帧跟内页好评,用了心的。
序里的刀诚言耶第一视角概括的很好。幽女事件发生在“战前”,“战时”,“战后”,分别发生在“金瓶梅楼”,“梅游记楼”,“梅园楼”三间青楼,涉及三名同样叫做“绯樱”氏名的花魁,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出现的坠楼谜团,模糊了现实案件与非现实怪异之间的边界,让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没有密室跟人间蒸发,没有连续杀人跟模仿杀人,没有通过反复验证带来的多重解答和逆转结局。
初代绯樱——樱子因为幸代伯母的原因,对花魁充满憧憬,对于父亲把她卖掉也没有太大抵触。来了金瓶梅楼之后,幼时的她不懂神体的造型,不知花魁为何喜怒哀乐那么明显,不知花魁为何咒骂客人,为何身体越来越差。觉得一天三餐都有白米饭是何等的幸福,不明白花魁为何还要抱怨。什么都不用干,吃好喝好,还能赚大钱,年纪小不知社会险恶。
如同《黑面之狐》里描绘的是矿山生活,本书描绘的是青楼生活,可当作历史小说阅读。
“为了家人被卖到花街,为了偿还债务向客人出卖青春,牺牲自己的身体与灵魂,而亲人却在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追加借款,花魁的卖身契被继续延长。”P85 “花魁那么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只能永远在这名为花街的地狱徘徊吗?”
家人吸着花魁的血,却不承认她们的身份,死了也会遭受乡里人的白眼,父母也不会出席葬礼,对于她们来说死了反而是一种解脱。
对于青楼来说,花魁仅仅是赚钱的工具,死了也不会有一点怜悯,不肯为其花一分钱,活着就要榨干所有的价值。“可怕,主要还是因为人,是客人无穷无尽的性欲,是青楼老板没有止境的贪婪,是管理花魁的嫲嫲强烈的控制欲等,全都是来自人类无尽的欲望。”
花魁逃不出花街,几个门都有看守,几家青楼都会互相勾结,逃走的花魁会收到严酷的惩罚,没有什么好下场。
不仅仅是花魁命运悲惨,经营青楼的人也备受歧视。因为家里经营青楼,周作想成为老师,也不可能做到,包括他父亲年轻时候也是同样的梦想。优子十九岁的时候嫁人了,家里人觉得身为青楼之女,绝非良家,还是早点嫁人好,结果婆家还是在婚后轻视优子,亲戚也在背后指指点点。
在青楼这样的地方,其实故事里善良的人还是不少。有替樱子赎身的织介,也有厌恶士兵,打算关闭青楼的初代领家。“欠店里的钱,一笔勾销好了。然后,要么移籍,要么回乡,随她们去……。”二代领家优子成为领家之后首先考虑的是花魁的待遇,最后结束了家族青楼的经营,给与了花魁自由。
本书四章,前三章一章一个时代,一章一代青楼,一章一代绯樱,最后一章是刀诚言耶作推理。战前的花魁坠楼,警方没有调查直接结案,战时的梅游记楼又发生了坠楼事故,这次警方有开始调查,录口供,作推理,但碍于上面的压力也都是以自杀结案。战后,第三次佐古庄介作调查,警察那边也有调查,最终没有结果佐古庄介还去世了。
三三的写故事能力很厉害,代入感极强,恐怖渲染到位,读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背后一凉,看书的时候经常跟着第一讲述人一起紧张。解谜篇之前我在想,这种不可能犯罪,横跨三个时代的九起坠楼案该怎么收场,看完解密篇之后恍然大悟,一切似乎都有合乎情理的解释。凶手——不幸时代的产物,一而再再而三的靠近现场,不停的犯案。刀诚言耶系列种草了,这本刀诚言耶戏份不是很多,期待看的下一本。
优点
①历史小说+本格推理②民俗与案件的融合(系列每本都是)
③时间跨度很大、多起案件发生扣人心弦。
缺点
月影登和坠楼说的过去,初代绯樱的跳楼动机有点勉强。
“老师这样的人才适合做侦探,对于杀人凶手,老师会缜密地思考犯罪动机,反复推敲,不会为了收集破案的证据影响凶手的人生,而是从其他角度寻找事情真相。也有肩负侦探职责的担当,实在了不起。”P-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