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更偏向读报纸而不是看手机
曾经在初高中阶段,经常在学校门口的报刊亭买一些报纸来看,什么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参考消息之类的。这算是我在初高中课余时间的消遣物,也是一种将我与同学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对着报纸,我有种不属于同年代人们的情感。随着近些年来手机更为常用,报纸也终于在我视线中消失了。但是,我心中似乎还留恋着关于报纸的种种,明明新媒体消息更灵通消息更多更丰富。
现在的人们在网络上强调什么呢?一个重点就是我们需要“媒介素养”,要我们能够辨别新闻、要我们辨识真假、要我们会用媒介。这确实没错,现代人处于互联网社会,这是必要的。报纸在现在的潮流中也朝着无纸化发展,报刊甚至是电视台也开始了融合和上网行动,形成了众多的电子版。新闻在这当中并没有变质,依然是为人民带来信息和新事实。当我们拿起手机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自己会先做什么?打开短视频APP?今日头条?还是什么别的应用?我们并不会选择曾经的报纸、报刊,现在更多的是公众号和视频软件,在阅读的时候,由于推送和机制设定,15秒的愉悦限制,简单的滑动就能换一篇新的内容,全新的大数据解读,这都给你带来了新的体验。什么报纸电视台肯定比不过如今的平台了。可,我为什么还留恋纸质书、报纸呢?
我喜欢在午后阴凉处,静静地感受风。打开书本或报纸,一页一页的看。听起来好像蛮小布尔乔亚的,甚至是保守的、逆潮流的,我只是想在官能刺激的时代,稍微的保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能力,稍微的从互联网讨论大潮中脱身而出,寻求片刻的宁静。不过这种犬儒主义,确实不值得提倡啊。累了歇会,为的是更好的走出下一步,而不能贪恋于瞬间片刻的事物、更不能选择逃避。或许你也有累的时候,缓一缓,走得稍微慢一点,又如何呢?报纸已经是别人完完整整挑选好的内容,也没有超链接延伸,很适合静静的想。然而,这并不适合长链条的思考,信息搜寻很重要,除非我们在图书馆中在学。但是我们思维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减少分支的影响,与其说是报纸,倒不如说是手机和网络会直接跨越现实环境,创造出新的虚拟环境,我们能够在互联网上完整完成精神交往的全流程,这就会影响我们进行深度思考,以及注意力吸引的问题了。
问题就在于环境吧,到底是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这就需要看自己的情况了。我更喜欢于改变环境和脱离环境,改变自己或许也是各方法,说不定我该直面于互联网空间了,不能再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