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派: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锦集
《中国少年派: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是一本由黄春华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少年派: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一):诗与远方,哪比得了眼前与苟且
少女情怀总是诗。有一位少女,学习好、心情差,为了养“病”,回到了父亲曾经生活的乡下,开始了一段似梦似真的生活。 也许是独生子女潮,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记忆中少不了孤独。渴望理解、向往平和,让她们即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摩擦之外,仍然保持一段相思。 黄春华著《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故事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情节没有风起云涌的感觉,但读者分明读出了自己。青春期的敏感,每个人都曾经历,但经历之时,往往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只有逃离了这段光阴,才发现前尘往事不足一题,故有“如今识得愁滋味”。 一如黄春华的多愁伤感,少女与奶奶之间的情感联络更加发人深省。少女与奶奶是隔代亲,一方是无条件的接受者,一方是无条件的施舍者。从少女角度看,是受之无愧、心安理得,但从奶奶角度看,是无怨无悔、情真意切。那些日子,对于少女而言,是快乐的,尽管有小小的忧伤。 奶奶在省城生活了一段时间,变着戏法去取悦少女,少女也是有所感觉的。这种感觉不会局限于隔代之间的互动,少不了奶奶与父亲、与媳妇之间的“冲突”。或许是儿童读物,黄春华没有将婆媳矛盾作为“亮点”呈现,但还是不露痕迹地说出了奶奶的进退两难。父亲安排奶奶回到乡下,表面上是为了奶奶健康着想,实质还是在一团乱麻的亲情战争中选择了逃避。
省城与乡下,是矛盾的。省城代表着诗与远方,乡下意味着眼前与苟且。正如省城的四通八达,寻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乡下却能一眼从东望到西,从早盼到晚,没有新鲜事发生,却给因循守旧一个坚定的理由。 奶奶说起爷爷时,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明明知道每天持着一根鱼竿,没有鱼儿上钩,但还是任由时间“浪费”,也许“留不住人”与”留不住心“是高度相关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离开乡下,但在梦想世界里,随着一江水流,还是奔向了省城。 少女极其希望了解乡下的过去、父亲的过去,但是奶奶却不得不营造岁月的静好,不是记忆力变差了,而是判断力增强了。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会发生,但真正对自我以及身边人的生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却屈指可数。如果当时没有大喜大悲,就不会历经千帆还念念不忘。
《中国少年派: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二):《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近在读黄春华的小说,这本是中国少年派的《她是我最好的朋友》,黄春华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北作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武汉科技大学文学所驻会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其作品曾获得陈伯吹奖,冰心奖等,医护题材小说《我和小素》荣获2020“五个一”工程优秀现实题材文学作品,2020“中国好书”。他一直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校园生活等,创作“少年派”系列作品,风格独树一帜,立足现实,擅长用细腻的笔法演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特有的迷茫和希望,感动了无数读者。
本书《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先看封面,蓝色底色,白色字体,绿色小草,黄色小花,洋溢着青春的美少女面颊,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再看本文书名: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们,谁会没有三五个谈得来的好朋友呢?那么哪些才是你最好的朋友呢?记忆的浪潮是否掀起来了,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会陆续的开始结交朋友,但那时的友情是脆弱的,可能因为一个眼神,俩人就是好朋友了,但也可能转眼因为一点点小小的事儿,俩人就不是好朋友了。慢慢的大些了,大概要到三年级,孩子的心性稳固些了,交了的朋友,两人就如同双生子,形影不离,一同淘气,一同探险,一同挨批。。。。。。,每天放学需各回各家时总是最难过的时候,恨不得一直上课,天一直不黑。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初中,高中,越来越多的朋友,从前一起逃课,一起捉妖,接着高考来临了,一起吹海风,看日落的日子还有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不同的大学开始,老朋友们为了追梦,为了自己的前程,不得已的各奔东西了。再接着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工作。工作中当然不断的结识新朋友,但这要看缘分,没有缘分的人就是坐在邻桌也无法成为朋友。
高考,多么可怕的字眼,想想就仿佛又回到了那“恐怖”“暗无天日”的可怕的岁月,虽然我离高考已有二十几年,但每每想起还是会后背发凉,再也不要度过那种日子。但是莘莘学子们哪个不是踩着那根独木桥颤颤巍巍的走进大学学府的。朋友纵使再亲密无间,也不可能事事代办,自己该承载的必须自己去担当。人生的旅程该自己去完成的,要自己去填写!
《中国少年派: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三):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I hope I won’t lose her again.
青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友情在青春中又占有多大的份量?当友情出现破裂,当一切陷入未知和痛苦,又是否还能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那扑朔的明天?那年高考季,两位花季少女的故事渐渐展开来......
书的封面
苏琦瑄的自白:
饭饭(安青芷),你去哪了?你快回来啊,我,我好想你。我当初就不应该那样对你,你那么信任我,可我却没把你好好的放在心上,总是讥笑你,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你是不怀好意。毛芦镇的秘密被我找到了。我好想告诉你,你的母亲是谁,我找到她了。她是如此的想念着你,你快回来,我们高考后一起去找她好吗?我伤害过你,我不配当你最好的朋友,你能原谅我吗?饭饭,回来吧,求你了。
安青芷的自白:
我有一个很糟糕的家庭,他们总是在吵架,后来我发现养了我这么久的母亲竟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我知道,要想知道一切,就得从父亲的出生地毛芦镇找起。但是宝气(苏琦瑄)不喜欢谈论毛芦镇,她不想谈,那我就不在她面前提起就好了,谁叫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呢!快高考了,我希望宝气一切都好好的,我不想打扰宝气,要不,我就离开一段时间吧,这样宝气就能安静的复习了。
但饭饭没有料到的是,她的失踪给宝气带了多大的打击。在饭饭正式被警方判定为失踪之后,宝气精神上开始出现紧张和焦虑,她总觉得饭饭随时会联系她,告诉她之前的离开不过是个玩笑罢了。后来宝气回到了毛芦镇,或许那里能够治好她的病,以及找到她们想要知道的真相。
当一切都被揭晓的时候,宝气觉得她的父亲不值得被她尊重,毕竟他曾伤害过另一个女人,还帮助别人一起隐瞒这一切。苏琦瑄顺利的参加了高考,在进考场之前,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似乎就是安青芷......
故事就是这样结束了,书中的末尾是说宝气很确信那就是饭饭,那为何笔者还是用“似乎”一词呢?因为笔者不想用确切的语气告诉别人,那不是宝气看到的幻觉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里应该还存在着一个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后续等着读者去完善,是幻觉吗?还是饭饭真的回来了吗?这个我们无从得知,只关乎个人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以及对结局的延伸。
整本小说读下来,前面剧情都很不错,结局似乎却有点像是仓促间了结的。安青芷的失踪,毛芦镇的秘密,奶奶回答的避重就轻,神秘的后山......当一切谜团都揭晓的时候,反倒是觉得小喜子的父亲的出现有点莫名,好像没有他,故事也照样能够进行。这本书很适合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少男少女们阅读,从某种意义上,书中描述的苏琦瑄对安青芷的态度也反映了当今升学压力下,学校和班级内部产生的歧视和矛盾。奶奶有句话说得不错:“人啊,就是一颗种子,风一吹,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得认命呀!”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避不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去面对。
阅读至此,想问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你会回忆我的对吧?我最好的朋友。
这一次,我一定不会再失去你。
《中国少年派: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四):高考前夕,她精神失常:我要我的朋友
故事是倒叙展开的,一步一步引人入胜:我被认为有病,高三的我,父母无奈,为了我的健康,接受了心理专家的建议,把我送到乡下奶奶家养病。那个幻影时不时出现,一直指引我找到那个神秘的地方——茅芦镇中神秘的老房子。
这本书吸引孩子们的原因是,不说大道理,用儿童视角去观察儿童。
里面形象丰富可感的比较突出的是两位主人公——我和饭饭。我是年级前十的天才少女,父母的掌上明珠,老师眼中的宠儿;饭饭原来跟我不相上下,到后来却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慢慢退步,退到吊车尾,虽然也在上补习班,但仿佛是为了上课来睡觉一般。于是,我也逐渐疏远她。知道有一天,她失踪了,我也彻底崩溃了。
在我的回忆中,我终于清楚了饭饭失踪的前因后果——她家里有一个巨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也让我半推半就地住到了茅芦镇的奶奶家,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探险。这个探险也是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个故事比较关注的更多的是儿童心理,这一点使得很多成年人也会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时候,成年人的秘密很可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一块伤。有时候,我也会思考,我们能不能把一些关于孩子的秘密输给他们听。我们的本意是为了孩子们好但是,可能传达到孩子那里,就会变质。
这个故事到结尾时也清楚了:“茅芦镇”为何成为一个禁忌?为什么我的爸爸才能够小镇出来后,就把这里排除在他的记忆之外了呢?他真的忘本了吗?原来,茅芦镇埋葬了四个年轻人的过去。
饭饭的爸爸和亲生妈妈,我爸爸,院长是很要好的朋友。饭饭爸爸和妈妈未婚先孕,于是她妈妈决定生下她来,等着她爸爸来接他们娘俩。但是,他的爸爸在城里结婚了,抛弃了他和她的妈妈。还因为现在的妈妈不能生育,他的爸爸却把她抱了回来,导致她的亲生妈妈精神失常。于是,“茅芦镇”成为禁忌,四个年轻人决定忘记。但这个词成为饭饭爸妈吵架的导火线。于是,饭饭带着浑身伤痕决定离开,去探索答案。
所幸,这是一部儿童文学,虽涉及到孩子与成人世界的矛盾,但未将坏事妖魔化。
比起成人作品来,这部作品并未彻底将现实险恶化和妖魔化,虽有阴暗面,但尺度适当。比较典型的反面形象,如饭饭的爸爸妈妈。作者并未将其作为批判的主体置于文本之中,花大量笔墨去抨击他们,也只是在饭饭留的信中带过。
还有一个反面人物——小喜字的爸爸。他好吃懒做,嗜赌如命,气走了老婆,还打骂小喜子。在我和他的相处中发现他也并不是十恶不赦,品行虽不好,但也并未对我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
整体来讲,作为儿童难过文学,还是可圈可点的,成人、儿童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