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痕教育最美丽》有感之二
杨帆走的是“草根”路线。节目为普通老百姓铺桥搭路,让他们走向成功。他的节目符合普通人的需求即需要被关注、需要被肯定、需要成功。再看看我们教育,公开课上往往优生是回答问题的主流,优生往往是各种活动的主角,优生往往是班干部的主体。其实大多数学生不属于优生,优生只是金字塔的顶端。我们的教育者常常为了突出教育的“有痕”忽视了顶端以下的大部分。其实很多普通学生有很多长处、闪光点,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同学的亮点,加以鼓励、开发,也为他们铺就“越战越勇”,使这类学生成为“明星”、走向成功。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教无类、关注全体、“无痕”而又成功的教育。
无痕在生成变化杨帆的主持很多时候就是在插科打诨、临场发挥,经常在和演员的对话、交流中生成变化出各种笑料。试想,如果主持人老在上面背台词,底下的观众大都是不愿久听的。我们教育中的长篇说教、绝对服从、古板教条等陈规陋习,就像是主持人在严肃地背台词。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所以要学学老毕的“无痕主持”。
杨帆主持经常就是唠嗑儿、闲聊,或者自己来个小节目,这些都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教育内容是死的,但教育人是活的。比如很多班会课,教师肃立讲台,学生规矩就坐,教师在高高的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看似认真听取,其实早已心飞天外,教师自以为效果良好,第二天发现班级纪律依然没有好转。教师会误解为学生真是不好教育,自己也已尽力,心安理得作罢。其实,班会课为什么就不能改成和学生座谈,随便唠唠家常、谈谈心呢?在一个特定的宽松的环境下,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最容发现新的教育亮点,形成“动态的教育形式”。
无痕在角色融合杨帆主持时自己也乐在其中,他不光是在娱乐大众其实也在娱乐自己,自己经常由主持人转换成观众,随意哼唱舞蹈。这样,符合了大众的娱乐心理,产生共鸣、形成认同。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自己作为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的,两者是割裂的,没有融合。试想,如果杨帆把自己当成主持人,观众就是观众,他自己没有享受娱乐,却想把娱乐送给台下,我想这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