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胶囊之谜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绿胶囊之谜读后感摘抄

2021-10-30 00:39: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胶囊之谜读后感摘抄

  《绿胶囊之谜》是一本由[美] 约翰·迪克森·卡尔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胶囊之谜》读后感(一):终极疑问,求解答

  看完整个小说,一直有一个终极bug萦绕在心头。我就想问一下,下午提前录制好的录像带里的,没有分针的时钟,也是被调过吗(就是调到12点),要不然怎么能和夜里现场录制的凌晨12点时间的时钟相吻合,不会被发现?那假如下午录制时的时钟被做了手脚,那也太欺骗读者了吧。

  请哪位大神试着告知一下

  《绿胶囊之谜》读后感(二):被忽略的仅有一处

  (文中包含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第一本卡尔的小说,我是极少极少读欧美小说的,对于这本《绿胶囊之谜》中所讲述的时代背景也不甚了解,所以为了适应这种行文风格花了一点时间。 习惯了只介绍角色名字和身份的人物表,这本《绿胶囊》中的人物介绍首先就让我觉得很俏皮。 一开始,我觉得这故事颇有些荒诞,马库斯自导自演了这场戏剧,并死于众人面前,在场的每个人皆可互相作证,甚至还有录像佐证,下意识的,似乎所有相关人员的嫌疑都可排除。 不不,这是场诡计的闹剧,凶手必然就在在场的几人之中。 我一边阅读,一边记下线索和疑问: 特里太太店铺的巧克力事件是随机杀人吗? 毒巧克力是怎样投入商店的? 玛乔丽的证言是可信的吗? 如果每个人看到的与所述的皆有所偏差,那谁说的才是真的? 为什么不只调包胶囊而要再攻击埃密特呢? 原本的演出计划里有吃下胶囊的情节吗? “钢笔”是什么? 给特里太太的巧克力下毒的原因是什么? 必须杀死马库斯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排除埃密特作案吗? 马库斯会是自导自杀吗? 玛乔丽和乔治会为了继承财产而杀人吗? 为什么录像没被破坏? 会是玛乔丽和埃密特合谋杀人吗? 哈丁被枪击中后为什么坐在草地上笑了? 有人中枪了为什么大家的反应很淡定? 玛乔丽和哈丁之间真的有感情吗? …… 我的疑问实在是太多了。 由于我读的欧美文学实在很少,我觉得在小说中,角色们之间的态度有些莫名(当然我认为这是作者及此时代背景的风格),作者对于亲人和恋人之间几乎毫无感情描写(或许在真正的推理小说中这些本来就是非必要的)。 总之,还好,有靠谱的“侦探”可以向众人说明一切。 或许只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一切就都可以解答,那就是,这从一开始,就是个表演,是戏剧,是一个始作俑者为了让观众看到他想要展示的情节而做的安排,作者从一开始就说了。 既然是表演,就必然需要彩排。 对,我怎么忘了呢,一定会有彩排这件事的。 有彩排,就有可能有一份“彩排录像”,既然有了录像,那就提前有了一份“证明”,那么真正的演出中,演员就可以“现场发挥”了。 走上舞台进入观众视线的,是“角色”,而非“演员”,解开此谜题,看似不可能的谋杀公式便成立了。

  《绿胶囊之谜》读后感(三):懒得想标题的读后感

  这本小说比《三口棺材》可读性要强一点,后者似乎用了太多的修辞,用本作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便是“你只感觉得到翅膀呼扇,一连串词语层叠而起”。当然,《绿胶囊之谜》修辞也并不少,作者似乎很喜欢将人物或物什描写得具有画面感,他几乎将每一样东西都添加上了一堆修饰词,让作品变得冗长而节奏缓慢。

  可读性变强了,案件本身却变弱了。本作的核心诡计主要是两场毒杀,这都涉及到不在场证明。第一场的巧克力案,主要是利用文件夹替换了巧克力,所以将案发时间提前;第二场则是利用黑暗替换了人,导致了不在场证明不可靠。此外,钟表的误导确实令人吃惊(时针的阴影代替了分针),角度不同让每个人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一点似乎是本作中最令我吃惊的一个诡计了,反而让两场毒杀的诡计显得平平无奇。

  主要的第二场毒杀,也就是“替换人物并让目击者以为还是原来的人物”(而且还是在黑暗中替换),这一点几乎是个最平庸不过的方式(读者没想到,可能是因为文字不足以描述出整个房间的构造,从而不会去猜想哈丁可以中途溜走)。但其中涉及到的理论却是很充足:人们会预判某件事,再根据自己的预判去观察。这也就是为什么观众会被切斯尼的表演所欺骗、为什么大众都以为玛乔丽是凶手、为什么警司破不了案子的原因。

  此外,本作有一个毒杀讲义,不过并不是方法论上的讲义,而是凶手讲义,或许对创作者设计人物形象时有用。书中说到男性毒杀者的几个共同特质:

  (1)想象力丰富,受过良好教育,极有修养

  (2)人品口碑极佳,恪守公序,极有分寸(但其实他们轻贱人命,无视死亡及死亡过程中的极度痛苦)

  (3)极度的虚荣心(陶醉于自己欺骗他人的本领,热衷于表演;突出表现:主宰女性的权力)

  (4)谋杀动机可能都与金钱和地位有关

  (5)毒杀是最难逍遥法外的,因为会产生对毒药的疯狂迷恋而无法收手(风险系数乘三:一,确保受害者活不到有机会揭发他的时候;二,必须证明自己没机会接触毒药、没理由获得毒药;三,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弄到毒药)

  《绿胶囊之谜》读后感(四):酣畅淋漓的古典推理作品

  吉林出版社的卡尔系列已经在市面上绝迹将近十年,这次能看到外文社的新版实在开心,装帧设计等方面都非常好,翻阅感受很流畅。翻译者辛可加曾经也翻译过吉林版的《三口棺材》,水平还是很高的。

  本作是精彩的黄金时代古典本格推理,没有特别复杂的场景,甚至没有卡尔热衷和擅长的密室,但是却有着独到的心理诡计和谋杀场景,拥有了本格推理小说的一切要素,和阿加莎的乡村探案系列非常相似。而且本作不仅有情节、诡计,在这么短的篇幅里竟然每个主要出场人物竟然都能有较为鲜明的性格,而且动机也非常合理,只能说黄金时代大师就是大师,借用一位豆瓣书友短评:“你大爷就是你大爷”。

  接下来还是从老一套人物、情节架构、诡计、动机来对作品进行评价,这四个方面也是我认为评判一部推理作品优秀与否的客观出发点。

  人物形象,通过语言、行动描写,表现了菲尔博士身躯的庞大、粗重的喘气声、如雷贯耳的说话声音,都跃然纸上;艾略特警督那种小心、爱上女嫌犯的小心思和想要为她开脱的想法也表现得很好;两位警察各有特点,甚至与艾略特发生争吵(就是要通过创造矛盾来体现人物);通过描写女嫌犯和艾略特的对话就能直接体现她的聪颖;还有心理学家那种善于分析的、认真的个性;死者弟弟那种有些冲动和鲁莽的性格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出场人物不用很多,但是最好都能经过刻画。

  情节架构,阿婆式的英国乡村推理(古典风格),而且风格也非常接近阿婆的心理推理,谋杀方式也是阿婆最爱的毒杀,所以可以发现黄金时代的很多作家都在不断相互借鉴和学习(卡尔虽然是美国人,但是在结婚后就定居在英国,首作《女巫角》就是在英国写成,因此作品中大多都是发生在英国的故事)。情节叙述上,并非从头到尾的正叙,而是从最初案件开始后的一个节点开始,再往回倒推最早的无差别投毒案件。此后经历了一波三折:出现了新的死者、受重伤的目击者死去、车辆上发生的意外,都具有足够的张力。最后“炫学”的部分也足够精彩,对那个时期之前历史上有名的毒杀犯都进行了而评述,有“密室讲义”的味道,可以当成菲尔博士的又一精彩讲义——“毒杀心理讲义”。

  诡计部分,应该说是【舞台剧】诡计,重点在于“障眼法”。这是全书最有趣的环节,因为障眼法的诡计是死者想的,而凶手只是刚好作为帮手顺利完成了谋杀,因此算是【从死者本身出发的阴谋/玩笑】,启示推理爱好者在阅读时需要站在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死者想玩一个什么小伎俩?最后被谁给利用,反而害死了自己?要从这方面进行考虑。撇去这个,其实案情非常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证词,以及这个证词述说者的身份和他观察的位置与角度。关键在于:是否能就各种不合理之处提出怀疑和质疑?各种!比如为什么神秘人一离开房间,就要停止摄影?三重不在场证明真的可靠吗?等等。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得到答案,所有的线索都已经放置在台面上,公平公正,无法挑剔说作者故意隐瞒线索或者用叙述性诡计等,这也是黄金时代古典本格推理的魅力和价值。

  动机方面,就是冷酷的无差别谋杀与谋财。黄金时代最常见的动机之一,最传统的动机,同时也是最合理的动机,比当代日系作品中动辄就全灭但是动机弱得离谱的作品好太多。

  至此《绿胶囊之谜》评析完毕,可以打出4.5星的分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