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游者的夜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漫游者的夜歌》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20 00: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游者的夜歌》的读后感大全

  《漫游者的夜歌》是一本由杨武能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游者的夜歌》读后感(一):了解翻译家眼中不一样的德国作家

  德语文学泛指用德语写成的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以及瑞士德语文学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本《漫游者的夜歌》是我和我的翻译系列丛书的一本,翻译学家杨武能亲自撰写导读,介绍作品,解读翻译,书本收录歌德、海涅、托马斯·曼、黑塞、里尔克等在德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诗人、思想家。

  德语文学历来公认的最伟大作家,从古代的莱辛、歌德、席勒、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海涅、毕希纳,到现代的卡夫卡、里尔克、托马斯·曼、黑塞、布莱希特,直到当代的伯尔和格拉斯,无不在作品里就人类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也都当得起思想家的称号;整体而言德语文学堪称思想者的文学。

  漫游者的夜歌

  评价人数不足

  杨武能 / 2022 / 中译出版社

  书本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从杨武能的导读来看,我们可以了解翻译家眼中不一样的德国作家。歌德,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被海涅视为统治世界文坛的三巨头之一的抒情诗巨擘,与作为小说巨擘的塞万提斯和戏剧巨擘的莎士比亚并立。阅读歌德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等,都是一种阅读的享受。他不仅是伟大的诗剧《浮士德》以及优秀的长篇小说和抒情诗丰富德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他还创作了很多作品,包括海涅、黑塞、里尔克等作家,他们的作品经过翻译学家杨武能的加工,更加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翻译是思想的融通、心智的默契、语言的传神。《漫游者的夜歌》一书,通过杨武能的笔,我们看到了被翻译作品的优质以外,我们还看到了翻译家杨武能对于还原原作的那种心智默契,语言的传神,这些我们在很多处都可以看出来,比如海涅的诗:“他们俩倾心相爱/可是不肯相互承认/一见面就像仇敌/还说爱情真烦死人/他俩终于天各一方/只偶尔相逢在梦境/他们早已进入坟墓/却永远不知道真情。”读起来那种思想的融通性,就能让我们和海涅心意相通,和杨武能梦幻联动!

  书上提到黑塞关于读书的目的和前提,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每个人都该在他感受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我很认同黑塞的观点,感谢杨武能的翻译,让我可以了解更多的黑塞作品,虽然我本身已经是一个黑塞粉了!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倾心的能够理解的作品开始阅读,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译者,他们也是背后值得关注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阅读更多的国际优秀作品,感恩你们为了推动世界文化传播做的贡献!

  《漫游者的夜歌》读后感(二):在杨武能的翻译看德语文学的思辨与终极关怀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画卷,看到封闭的大门被打开,民众思想在被以各种强力方式灌输着。此时一批有学之士通过留学的方式了解他国先进文化,他们勤学苦读,刻苦钻研他国文化之精髓。

  他们著书立说,深耕外文书本最终通过翻译的方式引进最先进的文化,林纾和严复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二位一个翻译最好的小说,一个则选择了最先进的理论,在他们的推动下国人第一次能够真正见识到新思想的全貌。也是他们,无数次提醒我作为一位读者一定要重视翻译的重要性。

  在今日信息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了解译者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外国文学译者的挑剔程度超乎往日,哪国文学看谁的翻译都是有所偏好的。就比如德国文学首选冯至杨武能和钱春琦,卡夫卡就看叶廷芳老先生的,其它的就得再三筛选。有时候实在是懒了就找出类似译出版社最近出的“我和我的翻译系列丛书”,这套书里是按国家文学划分的,之前我写过的谷启楠先生属于英国文学,日本文学是熟悉的林少华,最爱的还是德国文学选的杨武能《漫游者的夜歌》。

  杨武能先生是川大教授还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这本书摘录了杨武能先生翻译的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还有《浮士德》和《魔山》的片段,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序言》部分是杨老认真写了一番,讲述他对于德语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现今世界上,如果问你哪一个国家的文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辨性和人类终极关怀的内容,那一定是德语文学。从莱辛、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到现代的卡夫卡、黑塞等作家无一不在作品中对人类关心的大问题(宇宙的奥秘啊、人生的意义啊、历史的演进啊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杰出作家的作品大多都饱含着辩证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呢!

  至于为什么德语文学有着内涵深邃、长于思辨的特征。杨老认为根植于它们的民族性,一个国家文化的特征必是与其生长在此人民的整体特性息息相关。这个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靠的便是其认真、严谨的作风,这种风格体现在作品中就成了严谨的分析推论,每一句话皆可推敲并且能找到依据真是令人折服。

  其二便是复杂地理位置导致长期战乱和分裂,呆在家中不能出门的它们便开始了对世界的思索,对宇宙、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解答。这种印象最深的还是《二手时间》里面,阿列克谢耶维奇讲了战争时期的妇女,她们每天最大的乐趣是在厨房讨论文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她们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讨论自己的热爱,那个给人的感知力实在是很不一样。

  《漫游者的夜歌》书名来源是歌德的同名诗歌,这首诗是歌德一七八○年九月六日在图林根林区基克尔汉山顶上狩猎小木楼里过夜,用铅笔写在小楼的板壁上的。三十多年后重回故土,发现了曾经暗淡的笔记,便又加深了这笔记。

  这是一首朴素而精练的绝唱之作,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八行,但却声誉颇隆。

  八行诗虽看似短小,却有完整的结构,上下、远近、内外的层次搭建,静寂的程度逐渐减弱。峰顶的上空是无边无际的静寂,树梢和林里的小鸟总不免有些动静和声气,不过在这静寂的夜里人们难以觉察得到。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说出自己的愿望,得到休息。作此诗时其心境是不平静的,他给女友石泰因夫人的信中所说: “我在这地区最高的山基克尔汉住宿……为的是躲避这个小城市(指伊尔梅瑙)的嚣杂,人们的怨诉、要求、无法改善的混乱。”

  除此之外《夜歌》独特的音乐美也被杨老翻译出来,他把德语词汇中a、u、ü等丰富的元音改成在句尾用I音作结。语气自然,音调和谐,也十分适合于从字音上形容夜色。

  仅凭这一首诗便有去看完整本书翻译的冲动了,至于其它精彩翻译作品就等待着大家去翻阅查看了。

  《漫游者的夜歌》读后感(三):德语文学译丛,思想者的文学之土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画卷,看到封闭的大门被打开,民众思想在被以各种强力方式灌输着。此时一批有学之士通过留学的方式了解他国先进文化,他们勤学苦读,刻苦钻研他国文化之精髓。

  他们著书立说,深耕外文书本最终通过翻译的方式引进最先进的文化,林纾和严复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二位一个翻译最好的小说,一个则选择了最先进的理论,在他们的推动下国人第一次能够真正见识到新思想的全貌。也是他们,无数次提醒我作为一位读者一定要重视翻译的重要性。

  在今日信息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了解译者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外国文学译者的挑剔程度超乎往日,哪国文学看谁的翻译都是有所偏好的。就比如德国文学首选冯至杨武能和钱春琦,卡夫卡就看叶廷芳老先生的,其它的就得再三筛选。有时候实在是懒了就找出类似译出版社最近出的“我和我的翻译系列丛书”,这套书里是按国家文学划分的,之前我写过的谷启楠先生属于英国文学,日本文学是熟悉的林少华,最爱的还是德国文学选的杨武能《漫游者的夜歌》。

  杨武能先生是川大教授还是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这本书摘录了杨武能先生翻译的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还有《浮士德》和《魔山》的片段,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序言》部分是杨老认真写了一番,讲述他对于德语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现今世界上,如果问你哪一个国家的文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辨性和人类终极关怀的内容,那一定是德语文学。从莱辛、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到现代的卡夫卡、黑塞等作家无一不在作品中对人类关心的大问题(宇宙的奥秘啊、人生的意义啊、历史的演进啊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杰出作家的作品大多都饱含着辩证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呢!

  至于为什么德语文学有着内涵深邃、长于思辨的特征。杨老认为根植于它们的民族性,一个国家文化的特征必是与其生长在此人民的整体特性息息相关。这个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靠的便是其认真、严谨的作风,这种风格体现在作品中就成了严谨的分析推论,每一句话皆可推敲并且能找到依据真是令人折服。

  其二便是复杂地理位置导致长期战乱和分裂,呆在家中不能出门的它们便开始了对世界的思索,对宇宙、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解答。这种印象最深的还是《二手时间》里面,阿列克谢耶维奇讲了战争时期的妇女,她们每天最大的乐趣是在厨房讨论文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她们不是在抱怨而是在讨论自己的热爱,那个给人的感知力实在是很不一样。

  《漫游者的夜歌》书名来源是歌德的同名诗歌,这首诗是歌德一七八○年九月六日在图林根林区基克尔汉山顶上狩猎小木楼里过夜,用铅笔写在小楼的板壁上的。三十多年后重回故土,发现了曾经暗淡的笔记,便又加深了这笔记。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这是一首朴素而精练的绝唱之作,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八行,但却声誉颇隆。

  八行诗虽看似短小,却有完整的结构,上下、远近、内外的层次搭建,静寂的程度逐渐减弱。峰顶的上空是无边无际的静寂,树梢和林里的小鸟总不免有些动静和声气,不过在这静寂的夜里人们难以觉察得到。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说出自己的愿望,得到休息。作此诗时其心境是不平静的,他给女友石泰因夫人的信中所说: “我在这地区最高的山基克尔汉住宿……为的是躲避这个小城市(指伊尔梅瑙)的嚣杂,人们的怨诉、要求、无法改善的混乱。”

  除此之外《夜歌》独特的音乐美也被杨老翻译出来,他把德语词汇中a、u、ü等丰富的元音改成在句尾用I音作结。语气自然,音调和谐,也十分适合于从字音上形容夜色。

  仅凭这一首诗便有去看完整本书翻译的冲动了,至于其它精彩翻译作品就等待着大家去翻阅查看了。

  《漫游者的夜歌》读后感(四):“思想者的文学”——跟随杨武能,领略德国文学的思辨魅力

  1.外国文学,重点看翻译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接触外国文学作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各大翻译者的译作。同样的一本书,经由不同的翻译者翻译,有时候,会显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优秀的作家从不匮乏,但优秀的翻译家,却始终是稀缺的。在如今的翻译界,有这样一个尴尬的现状,那就是:能做翻译的人,不做翻译,不做翻译的人,反倒是在做翻译研究的工作。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在罗选民的一篇序言中读到的。这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翻译圈的一个怪象。那些词不达意、曲解原文的译作,破坏了人们阅读的胃口,让人们误以为,外国文学也就如此。

  这么看来,这着实可惜了。

  最近在读的“我和我的翻译”系列丛书,它就是由罗选民教授主编的,第一辑一共12本,精选了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2位翻译家,分别以自选集的方式,收录他们的代表作。

  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出版视角。和以往的以作家单本出版为主体的形式相比,这个系列以翻译家为主角,外国文学译作的幕后工作者走向了台前,从过往翻译的多部作品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这一批,来和读者们分享。这样的一个重新编排,既有其特定的文学价值,又有其宝贵的历史语料价值。对于翻译界的学生们来说,这套丛书,不啻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宝库。

  “我和我的翻译”系列丛书,每一个分册,都有翻译家的自序,这个自序,与以往我们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看到的自序不一样,它更能体现一个翻译者的翻译理念。

  是的,每一个翻译者,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前人的翻译结晶。在适应时代语言的同时,也会融入很多新鲜的元素。这并非是对原文的曲解,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之上的本土化升华。

  要问最难翻译的体裁是什么,我想,一定是诗歌。今天,我阅读的这本《漫游者的夜歌》,实在是突破了我想象的极限。这本杨武能的译文自选集,让我一读就爱不释手。

  杨武能先生,主攻德国文学的翻译。如果你此前读过歌德的《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那么很有可能,你早就认识了这位翻译家。

  惭愧的是,我虽然读过这些作品,却很少会去主动关心这些翻译者。一来,是因为那个时候年少,没有许多的耐心,去尽读一本书的序言,而且,潜意识中,我也是觉得译者的不重要。这应该不是一个特例了,想来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翻译家们所提出的那些难能可贵的思考。

  在读杨武能以前,我从没有完整地思考过德国文学,只是觉得,德国,作为外国的一个分支,我只是记得诗人歌德而已。

  但实际上,是我浅薄。《漫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文自选集》是由杨武能先生自选,从众多的翻译作品中,筛选出来的最为精品的范本。

  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漫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文自选集》全都囊括。甚至是《浮士德》与《魔山》这样的大作,《漫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文自选集》中,也有片段的呈现。

  翻译者在每一篇作品前面,都会贴心地附上导读。这个导读,既是翻译者对所选作品作者的一个系统的介绍,同时,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地了解德国文学重点作家生平的宝贵资料。

  我喜欢在读完一篇作品之后,再重新回看导读。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方便我做笔记,记下那些我想要拓展阅读的书籍。

  可拓展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歌德、海涅、施笃姆、里尔克的抒情诗,让我们一览德国诗坛上的深邃与高贵,《漫游者的夜歌》就是歌德一组抒情诗的标题。“你从天国中来,消解人世的万般痛苦,谁感受着双倍的困厄,就给谁双倍的抚慰!”

  读这样的诗,是一种享受。译作者杨武能没有追求诗歌译作形式上的一致,而力求诗歌的翻译,能忠实地还原诗歌的思想内涵,尽量地再创原诗的情调、意境和韵味。这一点有多难,只看咱们中国的古诗,配着的是什么样的英文翻译,就可见一斑了。

  在杨武能的《漫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文自选集》这本书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他让我遇到了人生的挚爱。

  作品选这种集子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更多地展现精华。德国文学,被杨武能先生称之为“思想者的文学”,这些思想,总是呈现有父性的品格,让人感到阳刚、沉稳、深邃、博大。

  德国文学这么优秀,可为什么我们对此所知甚少呢?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因为德国文学中太多的思辨,常常会让人觉得冗长、疲惫;另一方面,经由对比,德国文学太温吞,不够刺激,所以,少有读者的追捧。

  在杨武能的序言中,对此问题,有着更为深入的剖析。这种德国文学的传播无力,也正是德国翻译者心中的痛。

  《漫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文自选集》这本书,杨武能力求给德国文学翻盘。他精选了那些他认为最富有思想性的,情节最精彩动人的,来展现给读者看。这本书中所选取的中短篇小说,也是好看的。

  在这些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散文部分里的《黑塞说书》。

  《黑塞说书》选自赫尔曼·黑塞的《读书随感》。“读书”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黑塞写出了新高度,每每语出惊人,都让我赞不绝口。

  我在《漫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文自选集》中,第一次认识了黑塞,便决定一生追随黑塞的思想,永不停歇。

  对于读书人来说,遇到这样投缘的作家,简直就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精神有了寄托,灵魂有了伙伴,认识了黑塞,更加了解了歌德,我发现,天地广大,智慧无穷。

  也因此,我深爱上了德国文学。

  也正是因为这个系列的丛书,我决定以后在选择外国文学版本的时候,更多地参考知名翻译家的作品。

  读书之路,漫无止境。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用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向“思想者的文学”致敬!向“巴蜀译翁”致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