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常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经典常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02 0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典常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典常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2021第90本,经典常谈

  #阅读打卡#《经典常谈》朱自清 计划阅读180min ,实际阅读172min,完成率100%

  摘录: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感悟:

  朱自清的文化随笔不像其散文那样文字优美了,有一种落入普通作家的感觉。书的内容读起来总感觉似曾相识,细细一想应该是在以前大学期间读过的介绍国学经典相关的书里看到过,原来他们都是抄的朱自清的。所以如朱自清所说,要阅读经典啊,他这本经典之作我就读得晚了,不然当年我就不会去读那些都找不到作者的小书了。

  朱自清讲到的朱熹编辑四书是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而来的,这在现在大部分的四书的合集中是没有被纠正过来的,仍然依着错误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看来要么编者不同意朱自清的观点,要么就是不懂得如此。看来这本80年前的小作没有太受到学界的重视。

  读完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的学者,在1940年战火纷飞下仍然能够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去做学问,去思考我们怎么学习并继承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经典,有这样风骨的,是真正的大师。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走近经典

  小记《经典常谈》四星

  我个人看完感觉一般。写得自然好,只是我先看过李泽厚写得《美的历程》,两本书有重合。不管是类型还是内容。不同的是,李泽厚先生写的更全面更学术,朱自清先生这本更通俗更科普。所以只给了四星。人在中午吃了火锅的时候晚上是不怎么乐意再吃火锅的。

  定位大概是一本通俗易懂,又能相对全方面介绍中国经典著作的书籍。与其说这是一本出自大家的文学作品,不如说,它是“抛砖引玉”可以引起你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兴趣的鱼钩。

  作者朱自清大家都了解,文笔流畅毫无问题。比起其它的经典读物,这本《经典常谈》的写作风格更朴实无华,逻辑大概是:因为A来源于B,所以A才达到和C类似的特点,最后演化成D。这种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那些经典著作剖析在你面前。是庖丁解牛式的“骨肉分离”,也是由外及里的讲解。

  除去开头的小序和结尾的附录,一共含有十三章内容。脉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先从文字的基础《说文解字》开始。人言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外婆也常说,做事不要没学会走就想着跑了。可见基础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而人们却常常忽视基础,文学经典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一个一个方块字上,至少中国是这样的。小学的时候,老师总会从“象形字”“形声字”这种开始,也是很有道理的。有些事,你可能觉得用不到,实际上却深埋在你的记忆中。

  第二、三小节分别讲的是《周易》、《尚书》。这两本书都是上古时期留下的痕迹,正因为太古了,所以难免各种缺漏、失传、误解,甚至还存在各人的伪作。看朱自清先生写的这两节,确实蛮有传说故事的趣味。大概因为越是离我们生活的时期遥远,越带有某种传奇色彩。

  第四节涉及到的是《诗经》。这两个字没有人会陌生。沿着时光的河流往前追溯,早在数千年前,古人们载歌载舞,留下的歌谣就是诗经的前身。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风雅颂,赋比兴”里面感受到我们的文化是多么美丽的东西,我们确实应该为此自豪。我们曾经创作过那么美丽的东西,而且还将这些东西传给了后人。

  第五节名为三礼,并不只指《礼记》一书。而是所有包含“礼”这个概念的部分。“天地君亲师”为礼的三本。

  第六节讲的《春秋》三传,其中就包括《左传》。大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明辨是非提倡徳义,从成败得长远;二是夸扬霸业亲中国排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

  二到六节刚好讲的是“五经”,第七节把“四书”合并起来讲了。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后来人读四书,为的是猎取功名。现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真的读过这四本书呢?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经典常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1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当《经典咏流传》栏目,把这首沉寂了300多年的小诗唱给所有人听的时候,瞬间秒杀了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优美的词句。

  一首简单的五律,描写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甚至最不起眼的苔开花的场景。

  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甚至我们都不去注意。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大家都是这生物界里的一种,我们同样有生存,开花,繁衍生息的能力,并不会因为不起眼就被剥夺了这种能力。

  想象一下,某一个早上,或午后,或雨后初晴,或傍晚,作者在欣赏着大自然的同时,突然发现了墙角的一簇小花,走近一看,原来是苔开花了。

  苔虽小,但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在潮湿、阴暗的墙角依旧在盛开的季节向世人展示它的生命力,哪怕世人并没有注意到它。毕竟太过渺小。

  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经典常谈》里的一句话:“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

  中国的文学到了清代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境界。文字,是一种记录,同时也是一种态度。清代诗人袁牧寓情于苔,或许心中所想正如苔的生命力一般。心中有所坚持,不管世人是否看懂,只要是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坚持。

  就像苔花那般,虽然微小,花开的时候,其实跟“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在各自的青春时刻,花开时节,生命最美的时候。所以,我们都尽情怒放。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2

  教学生涯中曾经遇见过这样的时刻:当它发生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除了充满了各种感动的感知,就是一直飘过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近这几年,在遇见的学生中,他们的学习程度良莠不齐,各科情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我执教的科目。

  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因为初一初二的积累不扎实,所以在初三最后的复习阶段,仍然要坚持基础为主,综合为辅的方针。

  只是,在奋斗了快一年之后,我内心依旧期待,他们可以慢慢地看到自己的价值,慢慢地找到一种突破意识,慢慢地不仅在成绩上追上来,同时也从自身的自信心上追上来。

  刚好那天在评讲试卷讲到最后的综合题,当我们把解题的思路,方法教授给学生之后,学生若是依旧没办法解题,要么就是听不懂,要么就是不想懂。

  大多时候,我采取的方式便是慢慢地引导,重点的事情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做。

  数学科目的最后一道题目,都是很综合的题目。如果我们从来不讲,学生下次遇到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入手。

  当讲到这道题目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引导学生的思维,慢慢地,学生自己发现了门路。

  很多时候,当学生讲说的解题方式和标准答案不一样的时候,我还是会采用学生的解题方式,然后整理的时候帮他们润色。我觉得,既然要让他们加强独立思考的意识,就该让他们有收获成功的体验。

  解说的时候,学生按照题目的意思,给出了一种解题方式。我看了一下,第一,与答案的方式不一样;第二,比原来的答案更加地简便;第三,我甚至都没考虑到这个方面;第四,解题过程比答案简短了很多。当时,自己的心中好开心。

  开心的理由不是题目被解出来了,当然解出来也很开心。但是,更开心的是,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参与,他们的一点一滴地成长。

  我们曾一道题讲了很多次,双方依旧没办法对等的交流;我们曾把一道题讲解清楚,第二次考到依旧做错了;我们曾一起来到综合题的门前,可是学生连看都不想看。

  所以,他们这一次的表现,真的让我觉得,之前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这便是一个中学生身上该有的气息,不妥协,不放弃。苔花很小,但终会绽放。关键在于,你是否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3

  生活中的这些个感动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想要表达出来,便是需要能够达到这种心境的词汇。

  中国的文字,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先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沉淀与演变,变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同样也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

  就像袁枚的这首诗,在《经典咏流传》播出之前,它一直都在沉睡,它是历史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但是一直都缺少一个苏醒的时刻。刚好在那一期的节目中它再次被唤醒,来到我们现代的文化之中,发挥着它在这个时刻的作用。

  我们诵读经典,既是对先人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在丰富我们自己的感知能力。就像这本书中所说:“人情或人性不相远,而历史是连续的,这才说得上接受古文学。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或许,当初作者写下它的时候是为了抒情言志,又或者它是作者一时兴起的吐槽,但是当它被介绍出来的时候,它代表着一种努力绽放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不仅仅是指植物,也包含我们每个人。还有当时这首诗的传颂者,一个支教的老师的希望,一群山区小孩子的梦想。

  我们总是太容易记住一些伟大的事物,对于太渺小的事物,我们也总是太容易忽略。其实,细微的事物同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当它在青春年华盛开的时候,它的美丽从来不打折。

  如同我们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刻,你周遭黑暗看不见阳光,甚至让你怀疑生命的价值。其实我想说,别怕,乌云总会过去,我们在该起舞的时候请尽情起舞,该歌唱的时候大声歌唱。生命的美丽,在于你看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活出自己的特色。

  伟大有伟大的可敬,细微有细微的可爱。生命的追求不在于世间万物一同追求同样的伟大,我们各有各的精彩。

  经典常谈

  9.1

  朱自清 / 2017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