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9 09: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是一本由[英]朱利安·巴吉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 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读后感(一):听哲学家如何分析人生的意义,一场没有答案的讨论

  最近的新闻看得有点多,你若问我怎么说,我只能抛出我最大的疑问,“我们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辈子活着的所有和意义就是为了结婚生子工作一辈子吗?还是像今天这样三天两头一波隔离,工作断断续续的,每天忙的要死,晚上睡前一想,今天干了什么?记不起来了,噢,今天赚了一天工资,做了一次核酸,抢了点菜,然后昏昏睡去。

  这或许就是这段时间我生活的总体情况,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还能记录下我今天发了书评,分享我喜欢的书。我开心了好一会儿,因为就是这么封闭的时候,手中还能有《自然的欢沁》和《爱默生传》这样的书陪伴。可我依然忍不住问,我真的希望每天都是这么过吗?都是如此宽慰自己吗?于是再一次陷入到由生至死的询问。

  人生的意义这么火的词语自然古往今来哲学家们都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讨论一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甭管您读多少书,了解多少伟大人物对“人生意义”一词的剖析,你能得到的只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做法。我认同英国哲学家巴吉尼在《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一书中所谈到的,“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在问对问题,找对满意的答案之后才会满意。意义的追寻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不是一个他人怎么说就可以指引你怎么做的事情。”

  但是他依然试图在书中对此进行一场哲学思辨分析帮助我们厘清追寻人生意义的思路,第一步便是分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是一堆问题的集合: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只要快乐就够了了吗?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为了某个更伟大的目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帮助他人,还是只为了满足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从人类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理论核心与伟大哲学家的讨论进行引用,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我们为什么存于世的解读方式有两种,一是溯源:创世论和自然主义论两大观点。自然主义论认为150亿年以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的50亿年太阳形成,到了相对较近的时期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出现,进而进化达到顶峰——60万年前智人出现。自此人类开始了对自然主义论的争论,如果自然主义论是正确的,那么生命在自然界中毫无意义。罗素直接将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碳水这种由大而小的视角表明,或许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目的毫不重要的事件。毕竟,在整个宇宙之中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

  看来看人类过去来探寻生命意义这条路是走不通了,那未来呢?把人生意义放在未来或许真的像赵本山小品中和小沈阳的那段对话了:“你知道人生中最痛苦的是什么吗?人死了,钱没花了。”“你知道人生中最最痛苦的是什么吗?人活着,钱没了”。未来终究是更长远的时间跨度,当人生中途完成了所谓的意义怎么办呢?那些曾经一心致富的完成原始的财产积累之后在做什么,是像《金色河流》穆有衡开始算计下一代如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还是……当一生走到尽头生命的任务没完成咋办呢?抱憾而终?

  写到这里,我更想问一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给自己定一种活法?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这幸福那幸福,这比较那比较,分析过来分析过去,生活的乐趣又何在呢?生命很短不妨全身心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吧,至少被定义的时候,自己是开心的呢!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读后感(二):迷茫的时候就去看看《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吧!

  寻找人生意义是一件很简单,却又异常困难的事情。困难到可能一生都找不到。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意义好像就是成功。只要成功了,就实现了我们的人生意义,而成功又有着不同的定义。

  在朱利安·巴吉尼写的《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一书中,更多的是偏向一种人生意义的探寻:成功、幸福、贡献,未来。

  讲到了成功,书中有一个关于小提琴家的例子,其中的两句话是这样说的:

  在每一种情况下,成功都是按照她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某种期待来定义的。相较之下,某个寻求绝对成功的人,会希望尽可能接近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这个目标。

  看上去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差别。作者说它们并不冲突。

  它们很像建墙和建房子,按照能力来定义成功的就像建墙。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能建墙就已经是成功了。但其实他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他完全有能力尽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像后者一样建造房子。

  但不管是墙还是房子,完成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很多人会看到一个情况:当一个人“成功”之后,他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是当他做到了他想做的某件事的时候,就一下子茫然了。

  就像很多考研结束的人的状态是一样的。但其实真正成功的不是他们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是他们经历了的整个过程。

  哪怕他要做的那件事没有成功,只要在这其中有所收获和提升,那他就是成功的。

  这些道理其实大家都清楚,但就是没办法跨过那个坎,就是没办法看透。

  陈果老师说:人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让自己短暂的一生是丑陋的?你怎么舍得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只是往下坠落,即便是坠落,也应该有落日般的华丽!

  这句话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这本书的作者说:

  当下有人在学习,当下有人在刷剧,当下有人在发呆,当下有人在痛苦。他们都具有至高的价值,都值得你珍惜。

  其实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候问:既然人都会死,那早与晚有何区别?继续活下去有什么意义吗?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

  书中讲到:

  也就是说: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的思考方式是狭隘的。(别问我什么样的思考方式不算狭隘,小编也常常思考我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哈哈哈哈)

  另外就是:你将自己限制起来了。那是什么限制了你,让你呆在狭隘的思想里呢?

  看哲学类的书,你会一次次迷茫,一次次寻得答案,又一次次迷茫。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想,在你迷茫的时候来找答案,找到了就离开,下次迷茫的时候再来。这很像一种求签: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来问问,让它给你指点迷津。

  《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读后感(三):让哲学简单点

  我一直觉得,“哲学”就是门折磨人的学问。

  大约二十年前,看到师范时候的老同桌研究这个,觉得好有范儿,不免有些见贤思齐的意思,在他的推荐下,去旧书店淘来了这本韩树英主编的《通俗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刚刚从书架上又把它翻了出来,这本当时买的旧书居然比近两年看过的新书还要新,勾画的痕迹,截止11页。

  前段时间,当年的老同桌托我帮买新版的《通俗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9月第3版),贼心不死,又跟着下单了一本。

  这本的结局好了一点——看到第21页。

  人家这还只是“通俗”的,得出结论:我这颗浮浅的脑袋还真装不进去这种高深的玩意儿。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把这本《你以为的人生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吗?》看完了。

  书的作者是创办了《哲学家》杂志的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他的特点是“擅长将抽象、深奥的哲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再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大众读者”。

  正如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在导语《行动让生命有意义》中的评价:

  除梅教授的导语之外,全书分为十一章,外加简短的“引言”和“结论”。

  引言部分从出租车司机向诗人艾略特讲述自己与哲学家罗素的对话展开,引出了对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提前告诉读者,这本书并不会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

  第一至三章探讨的是“意义从哪里来”。

  作者先“往后看”——如果我们对人类的起源有更多了解,是否就能够发现我们生命的意义?

  遗憾的是,无论是“创世论”还是“自然主义论”都不能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或目的。

  那如果“往前看”——未来的目标是否能决定生命的意义呢?

  似乎也不行:如果生命就是要实现某个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实现,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即使重新设定一个目标,也只是避免了以这种方式面对人生时的根本问题。

  作者还很严肃地讨论了“超验领域”。

  信仰“神”意味着风险:这种信仰涉及放弃追求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这会导致某种焦虑,而不是让人安心。

  至于“来世”则更加荒谬:生命必须有限才有意义,如果无限的生命能有意义,那么此生也能有意义。

  第四至九章讨论“意义是什么”。

  作者从六个方面带领我们思考让生命有意义的方式:帮助他人、追求崇高、寻求幸福、获得成功、活在当下、解放心灵。

  但这些都不是“鸡汤”味的励志集锦,而是切切实实的哲学思辨。

  最后两章,作者回应了“生命无意义”的观点,并阐明了自己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观点。

  能让我这种哲学小白坚持读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很多看起来与哲学无关的东西:电影、诗歌、小说、故事……或者是用生活中一些容易理解的事物进行类比。

  如在讲述“活在当下”这个话题的时候,不仅拉入了著名影片《死亡诗社》,还分析了凯特·布什的歌曲《欢愉时刻》和激流乐队的《时光停驻》,用来说明“还有什么比流行音乐更能表现流逝的时光的重要性与本质?”

  又如便利贴,这种贴纸上的黏胶于1968年被发明,但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可以用来做什么,直到六年后才有人想到用来做书签,便利贴于是成为如今随处可见的物品……作者用这个例子说明:当涉及用途或目的时,真正重要的不一定是发明者的观念,而是这个创新的实际用途或目的,接着进一步区分萨特的“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了。

  这本书的勒口上有介绍:

  或许,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很多东西都可以简单点,哲学如是,人生亦如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