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更高更冷更极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更高更冷更极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31 09: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更高更冷更极端》经典读后感有感

  《更高更冷更极端》是一本由瓦妮莎·赫吉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高更冷更极端》读后感(一):打开视界——见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探索之旅

  在20世纪,人类分别到达了地球表面最热、最冷和最高的地方,而且到达这些地方的人类的数量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去这些地方是出于殖民、统治或军事需求;其他人则是出于娱乐,或是为了个人或国家的荣誉。人们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绝对的,很多都与在极端环境中“搞科研”的愿望相关联。于是探险队中就有了科学家,他们参与、协助、组织或领导了这些探险活动。其中,地球物理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表现尤为突出,也有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在计算企鹅数量、收集蝴蝶和寻找喜马拉雅雪人,还有生理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跟在后面研究这些去探险的人。本书介绍了这些生物医学科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历史,他们对极端环境的关注点不是环境本身,也不是有机环境或无机环境的特征,而是人类在极端温度、海拔和生活条件下的具体遭遇。这些研究人员利用探险的机会来研究人体的生理极限,并反过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技术,让人类能够登上更高的山峰,能够进一步深入严寒之地和沙漠。

  本书不是一部按时间顺序罗列探险科学工作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已经存在),其内容是对20世纪极端生理学家的工作进行主题探索。本书将说明关于生物医学工作的两个相互矛盾的事实:首先,它是一种非凡的科学实践形式,是在具有独特挑战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其次,尽管它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但依旧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极端环境下的生理研究与政治和军事目的,以及社会和文化力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找到了创造专业知识,决定谁能、谁不能被认定为专家的方法;它依靠数据、物质文化、思想和人在复杂的全球网络中传播和转化。这就是它能成为20世纪科学典范的原因,尽管这门科学所用的仪器都驮在牦牛背上,研究者们手指都冻伤了仍在努力做笔记。这本书还是20世纪至今依然悬而未决的两个故事的延续。其中一个故事更偏向于科学史,讲述了探险作为科学实践形式的内容;另一个故事则更多地和医学史相关,其内容主要为习服,它试图确保来自温带气候的人在最极端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下来,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对象。

  本书既专业又通俗,它不止提供了极地探险和人体极限的知识和历史,还展示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体验。当极地旅游和攀登珠峰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会需要这本书。它真的很有用!

  《更高更冷更极端》读后感(二):极端生理学学科的形成:全人类探索的成果

  有人曾说人类历史发展是一部探险史,未知的地域、未知的领域在数亿年间都已一一被开拓,七大洲五大洋从未知到一一被定义,从海洋的开拓与征服进而到极地的探索,南极、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世界各地的高山更是无数攀登爱好者登顶,其中中国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更是攀登爱好者的毕生梦想之一。

  如此多的探险活动,不禁好奇这些人是怎么做着身体和心理的准备,科学家们在这些探索活动中做着怎样的努力。在这本《更高更冷更极端》书中,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史和科学史的讲授者瓦妮莎•赫吉将其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生物医学史和生命科学史的研究成果整理进此书中。这本书中她通过六个章节分析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由此展开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低气压实验、高原生理学领域的调查研究。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研究在叙述方式上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传统历史、神话、领导风格等,在阅读科学研究还能从科学家的笔下读到文史影响的文字想来又是一番风味。除此之外,这些科学家为了探索极端环境的影响,自己也是直接将工作站设置到南极洲这些极端之地,最熟悉的莫过于我国在南极洲先后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等。

  在这些荒无人烟之地,科学家们实验获取的数据以及在极地存活的方式更多地依赖着一些探险家,他们通过非正式的、直接的个人探险获取的经验是科学家们远远不具备的。科学家们与这些探险家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咨询的是实际的探险知识,还需要索要相关物品比如面罩、氧气瓶、药物等。在密切交流的基础上,科学家与探险家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一次又一次探险和科学实验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我最感兴趣的也是这一部分,科学家和探险家在极限环境的生存一直吸引着我,尤其是在长期艰苦农村生活的体验下,更期待去探索这世间的奥秘,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足够的了解。探险活动自古以来都是富人的活动,尤其是今日社会环境日益恶劣之下时间、金钱、体能这些远非常人所具备的,年轻人的理想都还在买房呢?怎敢想这么遥远的活动呢?

  那些热衷于探险事业的从一开始就是进行着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为了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日常协同训练无数次才可以去进行一次正式的探险活动,历经各种灾难记录下的经验成为后继者学习的资源。印象最深的还是之前《梅里雪山》中看到的那个日本探险队,他们每一项活动都有着大量的文字记载,无线通信设备,求助设备齐全,即便他们因雪崩去世了,依然能够为后续的科研活动提供经验。

  科学家们与他们的联系则更是看到科学的发展终究是为人类本身服务的,有了探险的需求,才有了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最后相辅相成为人类更好地探索身体极限,极端生理学的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从科学本身发展来看,极端生理学的进步是一次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又一次证明了科学是无国界的

  《更高更冷更极端》读后感(三):怎样“作死”才能既安全又刺激?

  1.作死

  人类极地“作死”简史——在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等极限环境下,人类挑战生理极限的故事。

  什么是挑战生理极限呢?就是低温到什么程度能把人冻死,高温到什么程度能把人热死,缺氧到什么程度能把人憋死,潜水到什么深度能把人压死……

  科学家们是闲得蛋疼或者反人类或者自虐狂吗?当然不是!因为要在极限环境中进行科学考察,所以,人类(特质科学考察人员)必须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而且必须准确。

  “作死”不是真的找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更好地做科学考察。这本书并不像它的书名表现得那么“高冷”,而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概念和观点。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关键点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所以,便挑出来简单地分享一下。

  2.习服

  习服(acclimation)俗称“服水土”。是一种生理现象。指机体对某种特殊环境条件产生的适应。机体内部结构和机能为顺应环境而发生的某种变化。分自然习服和人工习服。

  在本书中指“将生物从一个生态系统安全地迁移到另 一个生态系统的愿望”。

  在整个西欧探险时期,以及始于约 15 世纪末的殖民和帝国扩张时期,环境对身体和健康的影响是否恒定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话题。但迈克尔·奥斯本(Michael Osborne)认为,习服是典型的殖民地科学。

  在很长时间内,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对阶段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未开化的特征,“优等的白人”如果去到极地,就会退化为未开化的人。但在极地考察中,他们又不得不雇佣这些当地人,所以,极地探索史是与人种歧视史同时进行的。

  3.性别歧视

  探险因为具有非常高的危险性,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似乎天然是一个“女性勿近”的领域。但是在探险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其实早就有了女性的参与。

  但是,女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可,就像书中说的:“女性常常是男性探险家必不可少的研究搭档,但在科研报告里,她们的功劳却被抹去了。”

  在全球的女权主义都甚嚣尘上的时代,科考中的性别歧视自然也是值得关注的。与刻板印象相反的是,本书中有个颇为值得玩味的论断,即“中苏早在西方国家之前,就允许女科学家参与高山研究,虽然研究的是高山,而非她们的身体”。不管怎么说,这都可以看作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早期探险中女性被歧视的一个理由竟然关于月经。月经导致的失血会让女性的身体具有“不稳定性”和“破坏性。”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女性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极地科考中,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就像所有方面的女性进步一样,在这一方面,也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4.吃饭问题

  在极地探险,保温固然重要,但是,食物更为重要。极端环境下,人体对热量的需求更高,但是早期探险活动中,人们携带的干粮,其热量远远无法满足探险人员的需求。所以,后来人们发现,最好的食物配比应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为4:3:1,并不是吃脂肪越多越好。

  同时,高海拔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人的味觉会随着海拔升高而改变,所以,在南北两极地区非常有用的干肉饼,就难以在珠穆朗玛峰上发挥作用。高海拔会造成食欲减退,人们会偏爱重口味的东西,并且尤其不愿意吃高脂肪食物。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明明在登山中缺乏热量,但是登山人员却没有吃东西的欲望,最后因此遇险。

  5.高风险但高参与率

  在进行实际的极地探险、极地科考之前,肯定都是要做适应性实验的,为此,必须招募志愿者被试。因为是测试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表现,所以,这种实验必然具有较高甚至很高的危险性。低温、缺氧、高压、有毒性气体等各种有可能导致人体受伤害甚至死亡的条件下,参与者依然趋之若鹜。

  虽然这难免与给钱有关,但是,我猜测更多的可能也许是西方人的冒险天性,乐于从这种实验中找刺激,找乐趣。就像很多极地探险只是探险而已,跟科学毫无关系。

  6.结语

  这是一本让人惊喜的书。惊喜在于这类书基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常规视野里。我们大多数的注意力都被各种畅销书所占据,可有些时候,在不经意的角落,偶然的一次回眸,或者偶然的一瞥,这类有特点的冷门书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有的书封面有特色,有的书内容很奇妙,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也经历一场奇妙的极地冒险,会担心书中的人物因为知识上的欠缺或者行动上的冒进而产生危险。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虽然严肃、专业,但是似乎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它并不难读。这本书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术语,但没有复杂的公式和证明,这本书有较多的实验,但没有罗列浩繁的数据。也就是说,它将通俗和专业结合得非常好。

  也许很少有人主动读这本书,但是,假如有机会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进而拿起来翻一翻的话,我觉得还是会有一些人被吸引着读下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