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31 09: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是一本由刘雪峰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读后感(一):科学求解,减少内耗,助你职场运筹帷幄

  作为职场小姐姐,我一直都有接受身边朋友的职场咨询,大部分的案例,主角表面波澜不惊,但是内心各种大戏,结果下班回家后精疲力尽,第二天上班咖啡续命。这个时候,我把我在《心中有数》这本书里面学到的底层思维作为指引,结合几个简单的方法以及最后的持续改进措施,帮助大家巩固成果。通过这一套下来,帮助了不少咨询的朋友理清思路,而本来也是内向高敏的我自己,也减少了很多精神的内耗,不会盲目鸡血满腔,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心中有数》的作者刘雪峰教授告诉我们,职场里的所有事情,都和数学息息相关,这本书结合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浅显的告诉我们,都是哪些公式在职场深处默默的运行,让我们学会用数学思维找到难题的优解。

  作者刘雪峰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仅知识星球广受欢迎的计算机教授,也通过这本书帮助广大读者和网友,如何用好概率思维,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各类难题。

  一.底层思维

  对于我们自己的职场工作,首先得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在里面。在《心中有数》中,刘雪峰教授提到几个基础的底层思维,有了三个思维基础,自然就能内心笃定。

  1.叠加的幸福感

  工作中是需要一点甜的,要不然就没有动力。《心中有数》提到,多而小的开心,能带来持久的愉悦的感受推进,从而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目标。最近我们公司上线一个新的操作系统,由于也是刚刚测试完成,自然是问题层出不穷,同事们都觉得很沮丧,我则不然。因为我设定了一个目标,比如说今天只是推一个流程出去。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样,一天非要推好几个。因为测试过程中,会卡在不同的位置,IT其实一直在努力的解决,所以每天只能解决某几个问题。我会让自己遇到少一点困难,从而帮助自己一步步的熟悉新系统,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如果是遇到了困难,我会先停一会儿,让自己休息一下,如果今天IT说了无法解决,我就尽快的转到其他的工作项目上去,一旦交了功课,人自然也就更加轻松了。这种小事成就带来的幸福感,让我在繁琐的工作中依旧保持嘴角上扬。

  2.努力纠正偏差

  刘雪峰教授说到,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无法保证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等待结果出来之前,不断的努力,纠正偏差,改变概率。我的理解就是熟能生巧。举个例子说,我自己去找工作面试。开始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阐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但是后来我知道了,如果想获得这份工作,我就得把我过去的工作与面试的这份工作的共通点找出来,然后呈现出我过去的优势能满足现在应聘的工作的地方,只有不断的反复的对标,修正,我才有更大的机会找到合适的新工作。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都是明确的,即便是并不具体,但是也有其方向在。也像我学古筝一样,一首曲子只要多练习,就能弹好,而且指法也会更加熟练,这就是多次努力纠正偏差的效果。

  3.客观分析事件

  《心中有数》告诉我们,ABC情绪理论的影响。比如说当我觉得领导在估计揪着琐事不放,然而这个时候领导再过来布置一个新任务给我,过去的我可能就会心生不忿,觉得领导是故意要为难我。ABC情绪理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情绪投放在了事件里面,导致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所以事情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好坏。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多重工作任务来了,我不会心急火燎,而是做好拆解,行动计划写下来然后去做。就好像昨天,对接部门临时不少工作要求下发过来,几个同事都气急败坏,因为周五叠加时间也不早了,这样必然要加班。我当时收到工作邮件,就开始先做哪个,怎么做,而且是写在纸上,方便我以后复盘用。结果在六点我就完成了工作列表里面的所有事情,而且还越来越高兴,因为投入到工作中,带来了巨大的愉悦的感受。

  二.掌握技巧

  有了以上的思维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数学方法,能让我们更加精进。

  1.取中位数

  《心中有数》教我们,中庸之道就是中位数原理。过紧或者过松,都不利于我们开展工作。所以我现在不会追求说工作任务必须一下子就完成,也不会说遇到难的事情就摆烂,扔在一边。而是给自己定一个中间的目标,自己能做到有余力但是又需要向上跳跃才能完成,

  2.先到60分

  刘雪峰教授告诉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精益求精,意思就是拿到及格,然后下一次同样的工作,良好,在这个过程中复盘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下次达到90分。这让我想起丰田的精益生产,就是减少浪费。丰田在这个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剔除浪费的环节,也是一步步改善,从而达到优质的量产。产线的运作,自然也能体现到我们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单纯拿考试来说,只有不断的减少自己的错题,才能有更好的分数,同理,也是能推到每项工作任务上。

  三.持续改进

  有思想指引,又有好的方法,重点就是要巩固成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中有数》说到,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懂得如何高效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迁移学习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大学的时候,都有上过计算机课程,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同学都觉得无聊得很,但是如果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编程来开展工作,因为这个原因反推过来我们要学一门程序语言,这样就有足够的推动力,同时也会让我们更有针对的学习。因此,要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共通点,自然就能精准成长。

  2.增量表达

  刘雪峰教授说,学会由主到次的增量表达,将能帮助我们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我想起向领导汇报工作,我现在也是学会了先说总体结果,然后再分层说主要过程以及需要后续跟进的部分。对于领导来说,汇报是越简洁越好,啰啰嗦嗦只会带偏领导,而且还不能帮助我们获得领导的支持。

  综上,《心中有数》告诉我们,工作目标的达成,不是我们坐着空想或者祈祷就能如愿,反之遇到困难,放任自己思虑以及反复纠结也只能帮我们多长几条皱纹而已。还不如客观的面对事实,努力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行,重复精进自己,这样才能改变最终结果的概率,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读后感(二):科学求解,减少内耗,助你职场运筹帷幄

  作为职场小姐姐,我一直都有接受身边朋友的职场咨询,大部分的案例,主角表面波澜不惊,但是内心各种大戏,结果下班回家后精疲力尽,第二天上班咖啡续命。这个时候,我把我在《心中有数》这本书里面学到的底层思维作为指引,结合几个简单的方法以及最后的持续改进措施,帮助大家巩固成果。通过这一套下来,帮助了不少咨询的朋友理清思路,而本来也是内向高敏的我自己,也减少了很多精神的内耗,不会盲目鸡血满腔,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心中有数》的作者刘雪峰教授告诉我们,职场里的所有事情,都和数学息息相关,这本书结合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浅显的告诉我们,都是哪些公式在职场深处默默的运行,让我们学会用数学思维找到难题的优解。

  作者刘雪峰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仅知识星球广受欢迎的计算机教授,也通过这本书帮助广大读者和网友,如何用好概率思维,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各类难题。

  一.底层思维

  对于我们自己的职场工作,首先得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在里面。在《心中有数》中,刘雪峰教授提到几个基础的底层思维,有了三个思维基础,自然就能内心笃定。

  1.叠加的幸福感

  工作中是需要一点甜的,要不然就没有动力。《心中有数》提到,多而小的开心,能带来持久的愉悦的感受推进,从而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目标。最近我们公司上线一个新的操作系统,由于也是刚刚测试完成,自然是问题层出不穷,同事们都觉得很沮丧,我则不然。因为我设定了一个目标,比如说今天只是推一个流程出去。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样,一天非要推好几个。因为测试过程中,会卡在不同的位置,IT其实一直在努力的解决,所以每天只能解决某几个问题。我会让自己遇到少一点困难,从而帮助自己一步步的熟悉新系统,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如果是遇到了困难,我会先停一会儿,让自己休息一下,如果今天IT说了无法解决,我就尽快的转到其他的工作项目上去,一旦交了功课,人自然也就更加轻松了。这种小事成就带来的幸福感,让我在繁琐的工作中依旧保持嘴角上扬。

  2.努力纠正偏差

  刘雪峰教授说到,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无法保证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等待结果出来之前,不断的努力,纠正偏差,改变概率。我的理解就是熟能生巧。举个例子说,我自己去找工作面试。开始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阐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但是后来我知道了,如果想获得这份工作,我就得把我过去的工作与面试的这份工作的共通点找出来,然后呈现出我过去的优势能满足现在应聘的工作的地方,只有不断的反复的对标,修正,我才有更大的机会找到合适的新工作。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都是明确的,即便是并不具体,但是也有其方向在。也像我学古筝一样,一首曲子只要多练习,就能弹好,而且指法也会更加熟练,这就是多次努力纠正偏差的效果。

  3.客观分析事件

  《心中有数》告诉我们,ABC情绪理论的影响。比如说当我觉得领导在估计揪着琐事不放,然而这个时候领导再过来布置一个新任务给我,过去的我可能就会心生不忿,觉得领导是故意要为难我。ABC情绪理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把情绪投放在了事件里面,导致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所以事情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好坏。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多重工作任务来了,我不会心急火燎,而是做好拆解,行动计划写下来然后去做。就好像昨天,对接部门临时不少工作要求下发过来,几个同事都气急败坏,因为周五叠加时间也不早了,这样必然要加班。我当时收到工作邮件,就开始先做哪个,怎么做,而且是写在纸上,方便我以后复盘用。结果在六点我就完成了工作列表里面的所有事情,而且还越来越高兴,因为投入到工作中,带来了巨大的愉悦的感受。

  二.掌握技巧

  有了以上的思维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数学方法,能让我们更加精进。

  1.取中位数

  《心中有数》教我们,中庸之道就是中位数原理。过紧或者过松,都不利于我们开展工作。所以我现在不会追求说工作任务必须一下子就完成,也不会说遇到难的事情就摆烂,扔在一边。而是给自己定一个中间的目标,自己能做到有余力但是又需要向上跳跃才能完成,

  2.先到60分

  刘雪峰教授告诉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精益求精,意思就是拿到及格,然后下一次同样的工作,良好,在这个过程中复盘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下次达到90分。这让我想起丰田的精益生产,就是减少浪费。丰田在这个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剔除浪费的环节,也是一步步改善,从而达到优质的量产。产线的运作,自然也能体现到我们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单纯拿考试来说,只有不断的减少自己的错题,才能有更好的分数,同理,也是能推到每项工作任务上。

  三.持续改进

  有思想指引,又有好的方法,重点就是要巩固成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中有数》说到,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懂得如何高效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迁移学习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大学的时候,都有上过计算机课程,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同学都觉得无聊得很,但是如果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编程来开展工作,因为这个原因反推过来我们要学一门程序语言,这样就有足够的推动力,同时也会让我们更有针对的学习。因此,要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共通点,自然就能精准成长。

  2.增量表达

  刘雪峰教授说,学会由主到次的增量表达,将能帮助我们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我想起向领导汇报工作,我现在也是学会了先说总体结果,然后再分层说主要过程以及需要后续跟进的部分。对于领导来说,汇报是越简洁越好,啰啰嗦嗦只会带偏领导,而且还不能帮助我们获得领导的支持。

  综上,《心中有数》告诉我们,工作目标的达成,不是我们坐着空想或者祈祷就能如愿,反之遇到困难,放任自己思虑以及反复纠结也只能帮我们多长几条皱纹而已。还不如客观的面对事实,努力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行,重复精进自己,这样才能改变最终结果的概率,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读后感(三):《心中有数》前言

  我上大学时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了解这个专业的人也许知道,自动控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覆盖面很广,涉及很多学科,内容多而杂。一次和数学相关的基础课上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上课铃声一响起,老师就认真地从头开始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比较复杂,老师用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推导过程写满了几个黑板;下课时,却发现最后的结论和书上的不一样。老师和我们说:“同学们别着急,下次上课我再给大家重新推导一遍。”

  这一经历可能并不太多见,但是一些大学生可能会有这种感受:拿到一本教科书,上面的每个公式都有密密麻麻、严谨的推导过程,一眼看上去令人生畏。为了看懂这个公式,你硬着头皮仔细研读每一步推导过程,然后自己拿笔试着推导好几遍,直到最终将公式推导出来才感到心安。你会想:“我已经把这个公式推导出来了,应该理解这个概念了。”

  你的心里除了涌起受挫感之外,应该还会不时冒出一个个疑问:“这个公式到底有什么用?它能够帮助我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最后你可能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我真的理解这个概念吗?”很可惜,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找到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成功推导出公式除了能让我们通过考试,只给我们带来了“我应该理解了这个概念”的安慰。大部分人会一直带着这些未被解答的疑惑,在考完试之后迅速把这些数学公式忘得干干净净。

  有的人认为,数学是数学,生活是生活。数学的概念只是那些书本上的公式,这些公式属于数学家们,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的那句话:“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如果我告诉你,很多数学概念的背后,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些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并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作出更好的决策和行为,你相信吗?

  也许你会质疑:“什么,数学公式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如果你有这种疑问,也许下面“最小二乘估计”“病态方程组”等案例,会让你改变对数学的看法。

  《心中有数》

  数学中有一种算法叫作“最小二乘估计”。数学家高斯,曾经用最小二乘估计准确预测出了一颗行星的位置。但是如果你只是背下最小二乘估计的公式,或者只会套用这个公式来解一些书本上的问题,那么你就没有体会到最小二乘估计背后的智慧。

  通过最小二乘估计找到的解,不力求让少数方程完全成立,而是让所有的方程左右两边的误差之和最小,它背后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做事情不追求绝对完美,而是在接受不完美的前提下权衡多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其实和孔子推崇的“中庸之道”,或者“执两用中”的智慧不谋而合。

  又比如,在数学中,有“求导法”和“数值解法”这两种解法,它们实际上对应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用“求导法”来找到函数的极值,可以分为三步(1)求导数,(2)令导数为零,(3)找到该方程的解。每一步都不能出错,最终才可以得到答案。这种模式对应一个成语,叫作“步步为营”:每一步都要力求完美,把整个流程走完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数值解法”,则对应另外一个成语:“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并不要求在每一步做到最优,而是迅速走完一轮,然后在本轮结果的基础上迭代,反复多轮,不断提高,最后也可以拿到一个好的结果。精益求精这种模式对应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中的“敏捷模型”,也对应互联网公司经常说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对应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又比如,在线性代数中,有一个概念叫作“病态方程组”。即一个线性方程组y=Ax中y和A的轻微变化会导致解x有极大变化。

  但如果你仅仅知道病态方程组这个概念,就错过了这个概念背后的智慧:方程组中每条直线,实际上代表一个视角,而直线的交点,就是从多个视角达成的共识。病态方程组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如果多个人想通过交流的方式达成共识,了解某个事情背后的真相,那么这些人最好有不同视角。一旦角度太接近,那么这些不同角度交叉得到的共识,就会对于噪声极为敏感。一点点噪声,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是“多样性红利”的数学解释。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一个算法叫作“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用来帮助我们通过逐步迭代,找到某一个函数的最优解。如果你只会简单地应用这个算法来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那么你错过了这个算法背后闪耀的智慧。

  《心中有数》

  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寻找最优解的过程,我们总是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在最后达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高位置。而模拟退火算法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让自己充分探索,接受暂时的不完美,从而避免陷入局部的最优值,并在将来攀上一个更高的山峰。而到年龄大了,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以后,就应该在自己最适合的地方深耕,不要轻易切换赛道。所以,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应该去大城市闯一闯,多尝试一些行业,而不是老老实实在一个一眼能看到未来的岗位上待一辈子。

  以上的几个例子,就是数学公式和算法背后的智慧。这些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并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你提供更科学的视角,帮助你作出更好的决策和行为。

  如果你是一名理工科的在校或已毕业的大学生,那么这本书一定适合你。尤其是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和自动控制系的学生,看到你在书本上曾经学到、似曾相识的这些数学公式背后竟然包含那么深刻而智慧的道理,你就可以立刻理解它们。它们会成为烙印在你大脑里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数学公式。

  如果你是一名从没接触过这些数学公式的文科生,这本书也同样适合你。通过这本书,你不再会为那些看似“劝退”的数学公式所“吓倒”。你会透过这些公式和算法,直接理解它们背后闪耀的理性思维。作为一名文科生,如果你能掌握这些思维,它会立刻给你打开一扇新世界的窗户,在你困惑和迷惘时,从另外一个视角给你提供启发,让你看问题更加深刻,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观和做事态度。

  例如,我们都被从小教育的世界观是“事在人为”。然而,有这种世界观的人虽然通常乐观而积极,却容易因被现实中的挫折打击而产生无力感。有的人的世界观则是另外一头的“宿命论”:一切都是确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然而,在我看来,正确的世界观,应该在这两者这之间,叫作概率的世界观。概率的世界观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很多事情的最终结果是我们不能保证的,但是,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是我们可以靠努力改变的。

  最后,愿这本《心中有数》,能让你心中有数,帮你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

  《心中有数》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读后感(四):用数学思维看世界:走“中间”有得选,勤重复方成功,小事里积幸福

  普通人的人生路径很相似。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生老病死。

  相似的路径中,每个人都走出自己的弧线。每一个拐角都是一个选择。每个选择都伴随着疑惑和焦虑,不知何去何从。

  是不是认真准备考研的人几乎都上岸了?

  年轻人应该选择创业还是永远打工?

  到底有没有必要买学区房?……

  打开某知名问答平台,鼠标滚轮向下滑动,人生的疑惑不断加载。有了疑问,人不自觉寻找解决方案。最高赞的回答不一定是最优解,很多时候只是引起共鸣。

  读罢,还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如何解决。

  于是,那英的歌不自觉在耳边响起: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而这世上有一双“慧眼”,名为数学思维。

  一位教计算机的大学老师说,很多数学概念的背后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些智慧能帮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并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为。

  这位老师叫刘雪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博士学位。他也是知识星球广受欢迎的计算机老师。

  刘老师写了一本名为《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的科普读物,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展示了算法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思维篇、方法篇和学习篇。

  阅读此书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原来可以应用数学思维去看待人生,去看待世界——

  人生不走极端,走中间才有无限可能;

  人生要不断重复,才可能成功;

  人生中的小确幸,持续感知,一直幸福。

  作为一名曾经特别讨厌数学的文科生,这个领悟显得尤为宝贵。

  “躺平”这个网络热词,你一定不陌生。它有一种解释是说,无论对方作出什么反应,你的内心都毫无波澜,用来描述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无动于衷,甚至是认命的状态。

  还有一个网络热词,你肯定也耳熟,那就是“内卷”。它指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的恶性竞争或没有意义的付出。参与内卷的人,即使非自愿,但都特别努力,特别用劲儿,否则就被人甩出去一大截。

  这两个词语代表了两种世界观,一个消极悲观,一个因焦虑而被迫积极,甚至积极过头。

  刘老师认为,这些世界观都有问题。合理的世界观不是走极端——非黑即白或者“既要-又要”,而是中间派——概率的世界观。

  什么是概率?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值表示某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这个数值一定是介于0和1之间。

  而概率的世界观,其终极奥义就在于“可能性”这三个字。

  今年高考又要来了。对于一位高三的学生来说,即使他平时非常努力,模拟考试成绩都不错,但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他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原因在于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例如考题的难度、考场设备的状况、他的临场发挥等。

  这一点体现了概率世界观的第一层核心意思,即绝大多数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无法保证其结果。

  虽然高考前不能保证最终结果,但是他平时努力认真地学习,肯定比一个平时不学习的人,最后考出好成绩的概率高。

  这就体现了概率世界观的第二层核心意思,即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结果发生的概率。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我已经尽力提高这个概率了,但是仍然失败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好问题。首先值得表扬的是,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尽力提高概率,也就是不躺平。先努力起来,才有资格谈结果。

  刘老师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找到失败的原因,能改则改,以提高下一次成功的概率。另一个,若是失败的原因不可控,就坦然接受,let it go。

  对于普通人而言,概率的世界观可以吹掉“躺平”郁积在我们头顶的丧气,熨平“内卷”留于心间的焦虑褶皱。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接受失败也是一种选择。

  人生的选择不是只有两个选项,还有第三个、第四个……以及藏在0和1之间的无数个。

  好不容易考上一所大学,毕业之后要怎么选?是去创业,还是考研、考公求一个铁饭碗?选择哪一个更容易成功?

  有一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9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更短,只有2.5年。现实中,很多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换言之,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大概率会失败。

  2020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共有143.7万人,整体录取率只有1.68%。而其他好工作,获得offer的几率也不高,同样面临竞争激烈的情况。

  毕业后的各种出路都不可能有100%的成功概率。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害怕时间投入进去,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人试了一、两次,发现不行也就放弃了。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成功?

  刘老师对于成功这个事情,建议我们从“大数定律”这个数学原理去思考。

  “大数定律”是统计学的基石,它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次数足够多,它出现某一个结果的频率就会等于其概率。

  这个定律中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满足“发生的次数足够多”这个成立条件。

  我在写作营里认识的一位同学,她在闭营的时候,书评作业没有完成。可是她却在5个月之后,一篇书评上稿,收获了可观的稿费,之后还相继被书稿大号和知名出版社约稿。

  她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发生的次数足够多”。

  她在分享中说:

  “讲真,我就是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一篇不行就两篇,一本书写不好,换本书继续写。等到我磕磕绊绊完成第一篇及格的书评时,我已经整整写了5个月,前后请教写作老师24次,22次都在修改。”

  5个月中,有2个月的时间,她写了书评23篇,读书笔记若干篇,视频文案5篇。如此高频地输入输出,有多少人能坚持?

  刘雪峰老师在书里提到,想要成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础概率。这个基础概率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不断提升能力来提高。

  其次,如果你做成某件事的基础概率较大,那么就要尽量多次地重复。

  从大数定律来分析,这位写作营同学的成功正是因为她写得(重复得)足够多。只有在写出足够多的文章的情况下,频率才能等于概率。

  这种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我们常说的“勤奋”。

  另一位刘老师,天津大学副教授、微软(中国)战略合作总监的刘润老师,他对于勤奋发表过这样的看法:

  “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你要勤奋。你不仅要勤奋,还要可怕的勤奋。你不仅要可怕的勤奋,还要高效而可怕的勤奋。”

  能力是成功的基石。勤奋是基石的基石。

  除了高考、上大学、找工作之外,人生还有一个大事就是结婚。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中国人认为在结婚之前必须先买一套房。

  我有一对在北京工作的好友最近打算结婚。他们不是忙着去买房,而是忙着换一个出租房。

  我很好奇,问他们为什么不买房。难道不想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女性友人说,现在他们能买得起的房子得到六环外,上班通勤时间比现在多一倍还不止。但是,在工作地点附近租房子,让他们每天有更多的自由和便利。

  这对朋友的选择不是个例。根据报告,与其他城市相比,一线城市中已婚夫妻在租房者中占比更大,该趋势在北京尤甚,有高达30%的租客为夫妻。

  结婚生子、买车买房是人生的大事,带来大幸福。单位离家近,多了一小时可以看书、运动,陪爱人公园散步,欣赏花开花落,这些则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这两类的幸福哪种更能使我们感到幸福?

  刘雪峰老师认为,可以用“卷积”这个概念来解答问题。

  卷积是控制系统、信号处理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目的是刻画一个系统对于外界输入的反应。

  这个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你在切菜时不小心割伤手指,流血了。这里,系统是你的手,“割伤手指”是输入,而手指流血,就是手这个系统对输入的输出。

  若输入是某种与脉冲类似的“刺激”,单次的刺激则在控制系统中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从零开始升高,到达最高点后慢慢下降至零。

  毋庸置疑,就单次而言,大幸福肯定比小确幸会产生更多的幸福感。然而不管是大幸福还是小确幸,单次所产生的幸福感并不会持续很久,并且会以飞快的速度消退。

  这时就要看第二个维度,频率。

  人的一生中能称之为大幸福的事情不会发生很多次,而小确幸却可以经常发生。

  电梯一按就开门、买早餐不用排队、天气炎热却出现一片绿荫,这类生活中的小确幸时有发生,叠加之后会让整体的幸福感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想来,我的北漂朋友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买了六环外的房子只是一时爽,这种大幸福很快就会被每日长时间的通勤所磨灭。那样的房子好似旅馆,不像家。

  有时间和爱人一起坐下来吃饭,那样的地方才叫家。房子是买是租,不重要。

  学生时代,上数学课的痛苦记忆犹新。每个符号都会写,凑在一起组成的公式,搞不清它有何用,更别说解答题目。

  但是,《心中有数》这本书让我在多年之后,对“数学”二字少了一份隔阂,多了一些欣喜。原来生活中的困惑与迷茫,可以运用数学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比如:

  为什么久赌必输?

  三个臭皮匠,未必顶得过诸葛亮。

  没有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原因,就很容易把“相关性”误判为“因果性”。

  犹如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数学不会就是不会”,是个美丽的误会。它呀,还有大智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