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木精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木精读后感锦集

2022-06-01 09: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木精读后感锦集

  《木精》是一本由北杜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精》读后感(一):一场飞蛾扑火的爱情

  《木精》是日本作家北杜夫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作为医学博士和精神科的医生,他的写作风格是独特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抒情的,缓慢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忧郁的气息,文字传达出的情感是细腻的,忧伤的,这些都与作家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男主人公的命运是有着悲剧性的一面。在他中学时,先后失去了父母和姐姐,他寄居在伯父家,虽然在伯父的资助下,他能继续上学,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时没有至亲的陪伴,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失。家庭的变故,对于一个价值观念尚未健全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或多或少地,他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内向、忧郁、敏感的人。这些与他青年时期,寄居篱下的生活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他的经历,同时也影响到了如何恋爱的问题。他与伦子有了一段欲说还休、纠缠不清的不伦之恋。伦子是有丈夫,有孩子的,明明知道伦子是已婚的状况,他还是深陷了进去。在与伦子的相处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欢乐的时光。在整本书中,几乎可以随处可见的是,身在德国进修的男主人公,以一种深情的笔触,饱蘸浓情,对那曾经的与伦子相处的时光进行了回忆。他们是爱得有多深沉,就会有多痛苦。一方面,为了对方可以抛弃一切;但是同时,伦子的丈夫是不可能与她离婚的。他们的爱情,始终处于一种灰暗的地带。

  “我和伦子相恋,正是所谓的婚外情。但至少在我的意识当中,没有什么罪恶感,也没有被其不道德性泼冷水,相当不可思议。这或许是因为,我知道伦子的老公并不爱他,而是爱着别的女人。”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其实对于“我”和伦子之间的感情。男主人公其实有着很深刻的认知,他明白自己在这场恋爱中,自己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伦子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只是对于感情的事,很多时候无法用一个很简单的谁对谁错来对当事人进行评价。他对自己的行为其实是纠结的。在世俗的道德评价体系中,他是不道德的。但是他有底气不足地认为,伦子与丈夫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他与伦子才是真正的感情。

  《木精》用随笔式的优美的语言,将一段不伦之恋写得荡气回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男主人公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其实一直采用了一种隐忍的态度,将那段爱而不得的爱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气讲述出来,这种痛苦往往比那种大声呼喊更深刻。这样的经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痛彻心扉的。

  作者的语言是优美的,他以精神科医生的审慎,以昆虫爱好者的敏锐观察力,用心地书写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而主人公的心情在某种程度上又都是那些环境的外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有着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打开这样的一本书,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讲述,一起去走进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恋爱世界。在他的故事中,我们也许会对于人生、恋爱、人际关系等有着新的思考。

  《木精》读后感(二):“人为何讲述回忆?”

  这是北杜夫在处女作《幽灵》开篇便直接抛出的问题,在其21年后的续作——自传性长篇小说《木精》中,又成为达夫(叙事主人公“我”)北欧旅途最后在他乡一个寂静夜晚的结束,一头一尾,带有某种关于记忆宿命般的悖论。

  在马尔克斯的经典表述中,人讲述回忆就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是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活着为了讲述》),而对于北杜夫而言,讲述回忆不像是重塑,更像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尝试,在回忆的漩涡里穿梭,不厌繁琐的复刻雕琢,试图“解释我这个人到底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

  事实上,《木精》的故事非常简单,取自斋藤茂吉(北杜夫之父)“他乡河谷间,孩童轻轻呼。故国山林里,木精悄悄应”这首短歌的题目“木精”早已定下小说“他乡河谷”和“故国山林”的基调,副标题说《木精》是“一个关于青年时期和追忆的故事”,已经是将整篇小说的剧透得很彻底:

  日本精神科医生达夫(叙事主人公“我”)为了彻底斩断过往一段不伦的恋情,毅然奔赴远在德国的一所神经研究所进修,然而在德国的几年间,“过去”却更加厚重,更加真切,对旧日恋情的甜美追忆和对未来的不安与迷惘成了萦绕“我”心头的某种梦魇,吕贝克作家(即托马斯·曼)笔下的托尼奥·克勒格尔成了“我”精神世界的慰藉,于是在即将离开德国返回日本之际,“我”展开了一段从蒂罗尔群山到北欧城镇的克勒格尔朝圣之旅,与那位名叫伦子的旧日情人相关的记忆一路跟随,掺杂着几缕甘甜和落寞的忧郁情绪促使“我”将我全部的心血倾注在稚拙肤浅的文字中。在这场旅途的结尾,在赫尔辛格的一家酒店里,伦子朦胧而又真切的形象,吕贝克作家笔下虚妄而又真实的故事,梦境里复模糊而又鲜明的形象,旅途里琐碎而又宽大的见闻,都在“我”笔下搅拌融合,成为我孤独宿命的一部分。

  北杜夫的叙事非常细腻,其笔下所展现出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主人公达夫,有着某种神经质的焦虑和孤独,在描写达夫在德国种种经历中,不断穿插其赴德前的回忆,在回忆中回忆与伦子的爱欲纠葛,就像是某个自省者在一层层剖析过往,试图还原记忆中的细节,却又只能在模糊的边缘回到现实。处在记忆与现实漩涡中的“我”与那些“我”在那所县里精神病院里见到的精神病人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但形形色色的病人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而我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凿的世界,是一个模糊飘忽、寒碜不堪的活物”,记忆中那位深爱“我”的伦子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早就不是一个禁忌情人的存在,而是“我”的历史,是“我”辽远的往昔,是“我童年时令我如痴如醉的花草虫介,是我心中暗恋的少男少女,是他们的结晶,是他们的综合体,是他们的化身”。

  回到一开始北杜夫提出的问题——“人为何讲述回忆?”

  事实上,人不是在讲述回忆,人就是回忆本身!回忆模糊的从来都不是过去发生的事,而是在朦胧模糊之际发现了人。

  《木精》读后感(三):这是孤独冻结的宿命,也是最好的结局

  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 ——托马斯·曼(1875.6.6—1955.8.12)” 有闻北杜夫是德彪西的狂热爱好者,我点开了一张德彪西的歌单,静悄悄翻开了这本书。首页是一首作者父亲斋藤茂吉的短歌,“木精”这个书名出自于此处。听说北杜夫是受到父亲书写的短歌的影响,才表现出对文学的热爱,在自己作品里引用父亲的诗句,显得格外有爱。传说人们向森林呼喊时产生的回声,是木精在同人们嬉戏。斋藤茂吉在德国游历期间,听到异国森林中回应他的木精的呼喊时,产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有感而发,写下了卷首引用的这首短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讲述了小达在德国留学期间住的房子和生活习惯。所谓的治学,其实是和一个女人彻底分手。“都说留学生至少会抑郁上一回”、“心里空落落的,这种失落感常在夜晚造访我”可以说把留学生的孤独感描写得很真实了。北杜夫是吃可爱多长大的吧,他实在是太可爱了,救命。小达嗔怪德国人顽固,怀疑自己在蹲大狱,德国人不能在家中发出声响,深夜如厕也不冲水,都展现了他的幽默与可爱。文中的“我”感动于校园女神像上的铭文“学问上的停滞,也可以认为是人生的停滞”。他从小是一个孤儿,性格有些孤僻,讲述着一个人的旅行。作者认为:“只有孤独的旅行,才能让某些东西在灵魂中发酵。”北欧人享受阳光,悠闲自在,毫不在意时间流逝,而“我”却有一种局促感,惶惶不安。

  他在留学时候的每日生活点滴与细节和对伦子的回忆两条线相互交织,款款而行。小达和伦子邂逅于一次寻麻疹的出诊,伦子是小达堂姐的学妹,小达对伦子一见倾心,完全是因为伦子像小达日记本里珍藏着的从歌剧杂志剪下来的少女头像剪影,和小达心中的理想形象完全吻合。可伦子是一个年纪比达夫小的有夫之妇。在此之前,出于对性的好奇,小达在大学时代有过两段关系。一个是原来的邻居,后来成了酒吧陪酒女,因为这个女人被包养了,小达和她断了联系。他内心向往纯洁,却因为没有尝过女人的滋味而自卑,直到他被放了鸽子,撞到这个女人和其他男人纵情于声色犬马,他才意识到这是一种龌龊的勾当。之后,小达成了一个傍大款的小白脸,同样是和一个年纪大的有夫之妇,但是之后渐渐淡出彼此生活。所以,他对比自己年纪小的伦子觉得格外的有新鲜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学术上,小达听到了克雷奇默教授的课,这个教授经常来小达的研究室,有一位日本教授在小达的简历上添上了博士。冬季,研究所老职员赫姆还带着小达去郊外看森林。他想起夏天跟随父亲脚步去小城多瑙艾辛根的经历。他后来还去了很多地方,小说中对各地景色和人文的描写也很出众。

  达夫又一次见到了伦子,他们一起喝酒。小达已经彻底地、虔诚地、出自真心地接受了吕贝克作家描绘的不为健全世俗所容的畸零人的反讽。他们之间有了一些出格的行为,小伦一直在道歉,达夫一直在为小伦找理由。达夫从小伦的声音里听出了一种求神的欲望,就像溺水者见到救命稻草时那样,拼命挣扎。让我想到陈奕迅的歌曲《一丝不挂》中表达的爱人彼此爱得太沉迷,想尝试逃避或者离开,却陷入网罗不能自拔,不能割舍,又抑或不想割舍的情感。既然是俗人,谈一场短暂的不合时宜的恋爱,也无可厚非吧?达夫明白自己是在自说自话,种种念想仍旧是剪不断理还乱。“我的心情你可明白?”我明白伦子的心境,还有一点感同身受,一直都生活在绝望里,干脆就绝望一辈子了,我可黏人了,就是没有人可黏。人到底要有多大的运气才能碰到爱情呢?

  伦子是一个缺爱的人,她渴望纯真的感情。“我想被你包养。”“有人疼有人爱的,都是小三哦。”虽然理智告诉我伦子的这些话三观不正,但是我仔细一想,真的好有道理,救命。可见伦子的丈夫真正挂念的是包养的情人,对伦子可能就比较冷漠。“你果然不是好人。”“可别做坏事哟。”伦子还挺可爱的。他们像少男少女一样,连毛衣都没有脱,睡在了一张床上。以后不久的一天,小达在日记本上写下:“今晚,我和小伦做了夫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恋爱对于精神来说,无非是片刻小憩。虽然小达对爱情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他真正投入恋爱,他的理性早已被消磨干净了。都说爱是克制,而爱往往让人不能克制。我的天,伦子还有一个四岁的女儿,顿时觉得她不可爱了。这婚外恋,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说呢?这......我总不能闭着眼睛说那是追求爱情吧,一开始就不应该结婚,可怜的小伦被包办婚姻。伦子想要抛弃孩子和小达结婚,未遂。我仿佛在看两个被情感操控理智的幼稚鬼谈恋爱。“孤零零的小伦写给孤零零的你。”他们依旧没有分开,感情变得深沉。因为知道伦子的丈夫爱着别的女人,所以小达还能为他们这段恋情找到借口,尽管还是有违道德人伦。

  困苦终有尽时,幸福亦无永久。小达三年德国留学让他认清这辈子要走的路,做下了不给伦子写信的决定。在回国之前,他还去北方旅行。路上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很有趣,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生活要作为精神和艺术的永久对立面,我们追求着怪异和邪恶,却对天真、简单和生机勃勃的事物盖上章,那就是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道:“在生活与伟大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整体读下来,作者的笔触十分天真,有点像我之前读过的《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那里面的主人公拿着一本霍金的《时间简史》,而这本书中小达拿的是托马斯·曼的《托尼奥·科勒格尔》,他们都一样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我很喜欢故事的结尾,达夫弃医从文,写下了处女作《幽灵》的开头:人为何讲述回忆?至于伦子,虽然达夫觉得未来似乎不大可能像爱小伦一样爱其他人了,但他依旧不得不结束这场不伦之恋。他会珍藏这段感情,不会忘记伦子,可他们再也不会见面,达夫会带着这份爱好好爱这个世界,希望自己一生都有能力爱人们、爱人生。这是孤独冻结的宿命,也是最好的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木精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