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陌生的朋友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陌生的朋友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6 09: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陌生的朋友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陌生朋友们》是一本由[法]于勒·苏佩维埃尔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陌生的朋友们》读后感(一):伟大而孤独的梦想者

  伟大而孤独的梦想者:苏佩维埃尔 “朋友”是苏佩维埃尔创作生涯的关键词,除了法国朋友,还有来自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一些朋友。文化传播对于苏佩维埃尔而言是双向的。苏佩维埃尔的作品难以归类,有多个群体,具有多重特征,而这些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矛盾悖反的。作品类型具有多样性,他作为“诗人王子”,在散文、戏剧方面的成就也丝毫不亚于诗歌。

  苏佩维埃尔个人似乎追求一种人的内在本质的精神力量,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诗歌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不断显现,这使苏佩维埃尔的创作风格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形而上意味的丰富思考。采用幻想和想象借助非现实的颜色侵袭了可见者或可闻者,以这种方式让它的客体超脱出了庸俗。 苏佩维埃尔身上,有种种矛盾的对立,包括欧洲与美洲的对立,古典与现代的对立,平常与不同寻常的对立,这些问题可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阅读苏佩维埃尔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强调他对于拉丁美洲的一面,否则就不能全面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无辜的苦役犯》标题来自于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痴人说梦》:若我前行,我便想象,我拖着脚镣上的铁球,无辜的,苦役犯,但你不以为意。这部诗集是人类的孤独之书,诗人在生命、爱情和死亡面前的伟大隔离之书。同时也是饱含自我苦恼和身份断裂的书,是标志着诗人在创作上由外到内的转向。

  《陌生的朋友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无辜的苦役犯》的延续,也就是说被困入自我之狱的诗人开始寻求新的与外部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呈现叙述趣味和诗人同一时期的创作故事形成呼应。

  正如罗兰·德·勒内维尔所评论苏佩维埃尔的“诗人倾向于领会,而不是察觉,参与感的二律背反在他身上构建的使之着迷的戏剧元素,以及他无法逃脱的个体生存的法则。他像被肢解者一样活着,呼号着他的苦难。他的言语徒然地创造万物与星辰的影子,它们轻率地将一种生存引人其生存的回撤,还有那些忽视他的陌生的朋友们,他只抓住一些幻影,而他自认掌控着宇宙。诗人极其孤独。其苦难的言说是一种变形的方式.诗歌的主题,有时过于明显,从几道影子的排布中获得了一个更加宏伟或更加骇人的前景。不过,我们不能对这精神的迷雾无动于衷,因为苏佩维埃尔正是用它取代了他所躲避的面纱。苏佩维埃尔的诗歌在其所处的层面上堪称完美,它让心灵运动的单纯表达所不知的重重忧虑里释放出来的诗歌传统在我们的时代永存。”

  《陌生的朋友们》读后感(二):笔记:与魏尔伦、马拉美比肩的“诗人王子”

  .

  在空间之中搭建桥梁的伟大建筑师。(里尔克评苏佩维埃尔)

  ~~~

  《陌生的朋友们》《潘帕斯人》

  作者:苏佩维埃尔

  出品方:拜德雅

  .

  苏佩维埃尔是谁?原谅我孤陋寡闻。

  .

  曹丹红总序和尉光吉编按,介绍:

  于勒·苏佩维埃尔(1884-1960),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主要作品包括十九部诗集与诗文选、十三部小说与故事集、六部剧作。

  两岁时,父母病逝,在乌拉圭的伯父收养了他,他九岁时得知身世,悲剧意识和失孤心态后来体现于他一生的诗文。

  1919年,出版诗集《悲伤的幽默之诗》。1949年,获“评论家奖”;1955年,获“法兰西文学院文学大奖”;1960年,获“诗人王子”称号,这代表了法国文学界对同时代诗人的蕞高认可,仅有魏尔伦、马拉美、保罗·福尔少数几人获过。他逝世后,《新法兰西杂.志》推出专号“致敬苏佩维埃尔”。

  .

  阅读开启,作品之好,迅速打消了我的疑虑。

  .

  《潘帕斯人》包括两部中篇。《潘帕斯人》是诗化小说,奇思妙想,意象纷呈。

  瓜纳米鲁有奇特的财富梦想和改造世界的愿望。他发明制造了一座火山,并将火山由南美带到了巴黎,期间有一连串的奇遇。瓜纳米鲁拥有通灵能力,字典里的那些词语,无数、未来、黎明之线……纷纷与他交流,“中文的、黑人语言的、瓜拉尼语的哀叹,从岁月和人类语言的深处涌到他炽热的双唇上来”。

  .

  《偷孩子的人》,讲述家庭教育理想和梦想破灭的悲剧。没有孩子的上校在巴黎街道和贫民区四处搜找、拯救被父母疏忽或身陷危难的孩子,带回家抚养,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可是,孩子们是否会长成美好的人类呢?乌托邦想象的破碎。这篇小说也是对内心执念的思索,我们是否有自己的人生愿望,怎样竭力保证实现,又怎样偏离了初衷。

  .

  《陌生的朋友们》,我读过蕞好的诗集之一,非常迷人。见图。摘录:

  .

  有时,我昏昏欲睡,一支麦穗的尖/背弃我的童年,来这里把我找寻。

  .

  每一个走在楼梯上的年轻女孩,迈出悲伤的一步便老去十岁

  .

  这坐在夜之河堤上的/是我吗?/甚至不是一个朋友。/是随便某个人。/我们看向别处,看向别处。/一直一直看向别处。

  .

  十四个声音同一时刻/乘着风,逆着风,/都懂得,都活着,/十四个声音散去寻找,/一个声音烧毁它的居所,怨恨它的唯一住户。

  《陌生的朋友们》读后感(三):人们关上门后,它会渐渐消失

  第一次接触于勒·苏佩维埃尔的诗作,应该是甚久年前看过的《烛焰》(罗洛译)。

  烛焰

  在他整个一生

  他都喜欢

  在烛光下读书

  他常常用手

  掠过烛焰,

  于是他确信

  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

  自从他死后,

  他在身旁

  留下一支燃着的烛,

  但他却藏起他的手。

  回望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前天在新东方甄选直播里,看董宇辉说:“你读过很多不想读的书,走了很多走不下去的街道,熬过了很多不眠之夜。” 想必于勒也是如此的,在被寥寥烛火下触痛的手指,是他渴望逃离空虚的心。

  意外得到于勒·苏佩维埃尔的诗集《陌生的朋友们》,我有种“啊,我们又重逢了”的老朋友之感。在暴雨骤歇的夜晚,在Leonard Cohen的低吟中,读他的【隐形的动物】,看他写鹿、羊、狗、马、鱼。

  他写动物的“苦苦求生”,何尝又不是在写人类的迷茫干涸;写人类,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的孤苦?

  他是如此全力地寻觅自我,尽管“我对我们的生命一无所知”,他依然呼吁着去看自己内心之镜:

  寻求自我是一种临近深渊的渴望,诗人化成【海难】中的男人求救:

  看过诗人简介,应该知道他拥有多位包括但不限于法国/拉美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乏成就他文坛事业,然而诗集却名为《陌生的朋友们》。 陌生。

  1949年夏,波兰驻法大使馆露台合影(左起):路易·阿拉贡、耶日·普特拉蒙特(波兰大使)、于勒·苏佩维埃尔、米沃什(时为文化事务一等秘书)。

  如此敏感,如此准确地描绘敏感。

  在【另一个我】中,这位拥有众多友人的诗人在悲泣:

  这世上最寂寥的,莫过于没有人看得到另一个自己吧。在【他孤单一人】和【门】中,他无数次说,不要留下我。

  于勒的诗作多次出现“门”、“镜子”,这些都是象征被封闭被藏起来的自我意识,他一遍遍在诗作中请求他人走近他的内心,他写出了全人类的渴望与苦闷,无论国别、无论性别的全人类,在某个夜晚藏起来独自听水管滴水声的苦闷。

  你好啊,

  老朋友。

  门开了又关,

  人来了又走,

  你无需担心。

  有这些诗,

  你不会消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