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晋院故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晋院故事

2016-04-04 作者:航夜 来源:航夜投稿 阅读:载入中…

晋院故事

  晋院故事

  旧时院里景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去过那座院落,只是听爷爷无数次说起过。长大后当我想去亲眼领略那座院落的风采时,它已经在岁月的长河里终结自己的使命,被充满躁动与激情的现代人剥落成一堆堆土砾,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气势摩天的商业大楼,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没有人不知道那座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院,也没有人不知道那座“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王家大院,可是又有谁记得一座叫做“李家大院”的院落呢?在整个山西,乃至在晋西北的这个小城,或许只有我们李氏一家能记得住吧!尽管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晋商成百上千,尽管规模宏大的古建院落枚不胜数,我们也还是记得。

  高悬的门匾上镌刻气势恢宏的大字,古老的朱漆大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高大的围墙伫立在院落四周,青灰色的砖石透射出一种厚重与庄严。站立门前,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看到穿着绸缎衣裤,留着长辫子的爷爷的爷爷,吱地一声推开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迈进庭院。

  大院座西朝东,内树影壁,左右各设一道二大门,分东、西厢。每所院落均为四合布局,除二大门衔接处设有耳房,其余三面房屋犄角均开天井,内置偏房。堂屋高耸,房舍林立,门楣绘彩,窗棂镌花,好不气派堂皇。有道是“肯指肯望受天恩不比浮云富贵,美轮美奂绵世泽异乎阀阅家严”。只可惜,美好的祝福和心愿总是左右不了时间的更迭。而今我只能在爷爷故事里看见它曾经存在过的样子,以及它的庄重与繁华。

  火红的灯笼在每一间房屋的门楹年年摇晃,屋里的油灯透过纸窗投射在院子的空旷处,涂抹出一片片温馨与安详。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在那样的灯光下写字、读书,累的时候,总会趴在窗边休息一下,用手指一点点地描摹木头窗框上那精雕细刻的图案,或者去抚弄那些窗纸上姿态各异的妍红的窗花,那些木制的或剪纸的花鸟、鱼虫,似乎有一天都会鲜活起来。

  院子很宽敞,由整齐的砖石铺就而成。墙角堆叠着一些日常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常常会成为小朋友的玩物。我想,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爸爸还有爷爷,他们小时候,都曾在那个院子里与同伴嬉戏玩耍,定是满怀喜悦的吧!

  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总喜欢给我讲那座院子,院子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似乎都记得非常清楚。可是当时我却不很在意,很多爷爷讲过的细节都被我遗忘了。只是后来我常常会想起那座院落,那是一座用青灰色的砖瓦堆砌起来的青灰色的院落,院里有无数的红色做点缀,楹联、灯笼,都是火红火红的。我常常臆测,从天空的角度看,那片院落是不是一片被历史的烈火烧灼过的灰烬,上面依稀还有些零落的火星,伴随着夜空中的星星,一起不停地闪耀着?

  旧时的院子不在了。记得它的人们也不多了。但我会把爷爷告诉我的,我所知道的,那座院子里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那是我的长辈们的故事,也是历史留下的故事。

  旧时院里事

  这座院落里发生过太多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李家几百年来祖祖辈辈的故事都和这座院落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

  据故老相传,我们李氏人家的祖籍在陕西省神木县。神木古称麟州,范仲淹主政延安时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麟州秋词》。在我们北方人眼里,神木还跟“乞讨”划有等号。神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土贫瘠,百姓生活维艰,外出行乞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以至于成为一种常态。后来有一年,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行乞到黄河的这边,一个巧合的机缘,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只是他没有想到,黄河的这边并不比老家神木强过多少。这里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同样地土贫瘠,十年九旱,百姓生活亦十分清苦。“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相传这首诗是康熙皇帝西巡时所作。康熙皇帝的诗篇封定了此地世代贫瘠。但是康熙皇帝在西巡中了解到当地人民生活艰难,毅然决然颁布圣旨,解除蒙古的“封禁令”,打开“走西口”的大门,允许百姓“出口”到蒙古地区从事垦殖。跟福建人“下南洋”、山东人“闯关东”一样,山西人“走西口”,也是同时期形成的几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之一。随着这股历史的潮流,我们李家的祖宗再度背井离乡,远赴蒙古谋生。“走西口”的人在口外主要从事农耕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也有部分从事商业贸易。我们李家的祖宗一辈又一辈,前赴后继,在口外摸爬滚打,终于挣回了大笔大笔的银两,并且用这银两修筑起了气势恢宏的“李家大院”。 www.WENzhangba.com

  “李家大院”曾经阳光普照,但也曾经历烽火洗劫。1938年2月28日,5架日本轰炸机飞临保德上空,轮番轰炸,房屋倒塌无数,人畜死伤遍地。3月19日至20日,日寇连续两日放火,将百分之九十以上店铺和民居烧毁。保德大地破败狼藉。侥幸的是,我们“李家大院”尽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虽然小有破损,经过整修又恢复如初。

  转眼进入新政权时期。一批武装人员持枪携弹,进入“李家大院”,将我爷爷的母亲和我爷爷关押在其中的一间房子里,要求交出家里的银钱。一连关押好几天,不给吃不给喝。当时我爷爷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饿得都快没命了,可他的母亲只是一句话“没有”。武装人员动动脑子,想想天下哪有不要儿子命的母亲,看来是真的没有银钱,于是将母子释放。他们哪里想到,竟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被一个心肠坚硬的小脚女人给骗了。

  太久远的恩恩怨怨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几十年前发生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后来我的爷爷健康地活了下来,所以才有现在的故事讲给你听!旧时院里故事太多,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然而遗憾的是,我只是个听故事的人。

  旧时院消亡

  那座院落的消亡,是一个家族的消亡,或许也是一段历史的消亡。然而这个消亡的故事里却没有那么多的悲伤和慨叹,甚至在幼小的我听来,更多的是笑料。

  爷爷有兄弟四人,老二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四姥姥为子,爷爷在三兄弟里排行最小。爷爷的父亲去世后,靠爷爷的母亲支撑着这个家族的点点滴滴。但是家族的事业越来越颓势难挽,无法可想之下,也只能变卖家产。于是诺大一个李家大院,一间一间地舍,一间一间地弃,十几年间,消亡了多半。直到最后这个家族唯一的脊梁也摇摇欲坠了。

  爷爷的母亲躺在炕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只有一个儿子和上儿媳守在身边。大爷爷早就去世了,爷爷正外出求学,没来赶得上见母亲最后一面。但刚嫁进来的奶奶却亲眼目睹了那一切,目睹了那个为孩子们操劳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最后的光景。爷爷的母亲抬起虚弱的胳膊,指着墙角的一处,用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白、白。……”唯一在场的那个儿子说:“妈,你咋死呀死呀,还想吃碗白面哩?”老人接着又说“羊、羊……”其中一个媳妇说:“婆婆,你咋死呀死呀,还想吃羊肉哩?”老人一翻白眼,顿时咽了气。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发生在我们李家,不过在我们老家真的发生过。我之所以把它引用而来,只是为了给下面那个故事打个伏笔。

  老人的后事办完,三个媳妇坐在一起商议,当中就有我的奶奶。她们不相信老李家这么一个大户人家,就没有留下一点财宝。其中一个媳妇想起了那天老人去世时,曾指着一个墙角说:“白洋”。白洋即是银元。三个媳妇大为亢奋,当即找来䦆头挖墙角,挖得也很辛苦,深达数尺。只是一连挖了三个,也没有挖到一片砖瓦石砾,大是垂头丧气,只以为上当了,于是甩手不干了。大奶奶年青时候就守了寡,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两个闺女抚养大,到了大儿子结婚的年龄,从家里一个墙角挖出一瓮银元,换成现钱,做彩礼娶了媳妇。三奶奶听说后,一口气缓不过来,疯了。一大窝子人家,从此也垮了。只有我奶奶,虽然当时气不过来,但是慢慢想通了,一间房子四个角,谁叫你挖了三个,剩下一个就不挖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让人无奈,又让人哭笑不得。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总落不到你手里。爷爷奶奶供养四个儿子,受尽艰辛,后来四个儿子逐渐长大,自有建树,成为李家新一代的顶梁柱。

  旧时的院落后来也被几个兄弟分的分卖的卖,渐渐的也没剩下些什么了。旧时的院落就这么消亡了……我偶尔会想,旧时的院落或许就像一朵茂盛的花,在时光的土壤里盛开太久,终是会化作春泥的吧!总归,旧时院落就这么消亡了。听说在那所院落伫立过的土地上建筑起的摩天商场,每天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然而,我却一次都没有去过。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晋院故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