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完《芳华》,我对教育更重视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看完《芳华》,我对教育更重视了!

2017-12-17 17:15:03 作者:蔡朝阳 来源:圈子图卦 阅读:载入中…

看完《芳华》,我对教育更重视了!

  《芳华》看完,还是特佩服冯小刚老师,他对大题材的把握,还真是委曲求全、处心积虑啊。这样,我们就完全理解,为什么《天下无贼》里,最后出现了张涵予饰演的警察蜀黍,葛优与刘德华的对手戏,全部在警察蜀黍的掌控之下。你也知道,《老炮儿》,为什么,一身江湖气的老炮儿,只认江湖道理的老炮儿,最后还是寄出了那封举报信——因为在主流体制之内,举报是唯一的政治正确。《芳华》也一样,完完全全的里芬斯塔尔式审美,这是电影的基调。

  饶是如此,我还认为,这是冯小刚老师,到目前为止,批判力最强的一个片子。这个片子的主题,一言以蔽之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

  他们是谁,他们是军区副司令员的儿子陈灿,他们是军长和护士长的女儿小郝。在青春时代,他们可以在文工团成为局部核心,所有人都围着他们转,时代变化之后,大家下了海南,跑来跑去拿地的,还是军区副司令员的儿子陈灿。

  影片里有多少真相呢?

  洗碗拌嘴的时候,军长的女儿小郝说了一句话,这革命江山还是我们打下的呢!这逻辑,多么多么地熟悉啊。

  一群少女在排练室里躲雨,说私下里才会说的话时,我们发现,身体发育最好的,乳房发育最完美的,也还是领导的女儿。

  在这个文工团里,充满了阶层鄙视链。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关注的阶层固化,并不是始自今日,其实,在那个时代,早已经无以复加

  那些出身底层的人,根本没机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即便你进了文工团,你以为当了兵就平等了,你太天真了。

  刘峰为什么必须是雷锋,因为他出身底层,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为什么必须成为雷锋,因为他只有这样做,不断让渡自己的应得权益,他才会被需要,才会在这个权贵子弟密集的地方刷到存在感。而其他人完全不以为意,只是认为:好人就该做好事。

  刘小萍,她是一个劳改犯的女儿,妈妈改嫁,她改为随继父姓——这简直跟我母亲家族的历史一模一样。但她误以为进了文工团,就可以因为当兵而改变被鄙视的命运,但是她马上就会知道,有一个透明的天花板,那是她可以看见,却永远无法企及的存在。

  最严重的一次侵犯,是关于一件内衣的,仗势欺人的粗暴甚至开始侵犯她的身体。但是舞蹈教练过来了,居然没有任何是非曲直的判断,尤其对挑头的那位——军长的女儿,连一句“你道歉”都没有。

  鄙视链无所不在。并且,不仅仅是鄙视,而是,作为底层出身的人,你必须要用肉体、鲜血和青春,去捍卫他们的江山。在一场不完全没有交代来龙去脉的战争中,这些底层的孩子,永远埋在了蒙自。

  所以,这个电影就是要命的真相帝:只有刘峰和刘小萍,这两个来自底层的人,一个成了残疾,一个成了疯子。这个结果对于这一阶层的人来说,或许不是必然,但一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还有那个全身烧伤的16岁的战士,他死前的遗言,是问刘小萍,什么是果丹皮。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三轮车夫的残疾人刘峰,与阔太太小郝的重逢。一个是金字塔顶端的人,一个是被联防队讹诈的苦力。这个事实已经昭然若揭。而最不能忍的是,小穗子和小郝,还在拿当年刘峰被林姑娘诬告的事情,取笑刘峰。

  行文至此,我们难道还看不到,这个电影所揭示的真相吗。

  只有小穗子,她通过高考,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于是,在1995年的时候,还能以相近的社会阶层与陈灿,与小郝来往。小穗子当然也是干部的后代,她的爸爸被平反了。但看得出来,她的阶层与陈灿和小郝,还是有巨大的差异。但她有很好的文笔,她尚可以通过教育和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然,对于冯小刚的聪明,坊间早有评论。但我还是想点一个赞,这次,冯导真相了,而真相的呈现,便是最大的批判。当然,也可能是严歌苓小说本身写得好,但不管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么一个说出了局部真相的影片。为此,我可以一定程度上原谅这个里芬斯塔尔的审美。

  现在,轮到我们了。

  作为来自十八线小城市的农民的后代,我们有什么可以给到我们的孩子的,让他们在阶层鄙视链中,不至于沦为被践踏的命运,而能尽量主宰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里,唯一尚可以企及的,就是小穗子的命运。无非是,通过教育获得自由。小穗子只是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她就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这里我所谓的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置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权利。但我们一直在依附中生活,对这个基本的权利,有时并不敏感

  但我们唯一可以做,并且可以做到更好的,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所言的教育,是指教育本来的样子,而非衡水式的、被异化了的教育。教育是唤起人的自我认识,让一个人觉醒,让他去追索自己的命运,发现自我的使命,从而有力量去追求更好更自由的生活。而衡水化的教育,是叫人成为更乖,更听话、更驯顺,同时更有用的机器,从而更好地为人所使用。

  所以,衡水式的教育,并非我所谓的改变个人命运的教育,衡水式的教育,是催眠,不是唤醒;是奴役,不是解放。这跟教育的应有之义,完全背道而驰。我们亲手将孩子送去规制,又如何呵护孩子们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呢?

  这也是我持续要做体制外教育的最核心的动力。带给孩子们原力觉醒,让他们踏入生活之河而面无惧色。这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掌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协助他们积蓄持续而绵长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来打破阶层固化的枷锁,打碎那个透明的天花板,看到更多的美好生活的可能。

  他们必将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得到他们自己的自由。

人生谁无《芳华》?中国难得小刚! 

  很久不写影评。因为作为一个有证无作品的编剧,我写影评很业余。

  在影院里踩了几年雷之后,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变得越来越鸡贼:我习惯了在电影下线之前才决定要不要看,口碑好的就去院线看。口碑一般的,就在电视上花5块钱瞄一眼。

  不为烂片贡献票房,是一个影迷能为中国电影所做的最大贡献。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是认真的。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会频繁出现质量与票房倒挂的情况,观众应负第一责任。啥样的地种啥样的粮,啥样的观众就会有啥样的电影。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无脑随意的支持,就不会有烂片泛滥的局面。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一直带着拯救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在看电影。对中国电影的票房贡献也越来越小。但在我的电影消费里,贾樟柯和冯小刚是两个例外。无论他们拍什么我都会看,并且会在第一时间看。

  痴迷贾樟柯是因为气质契合。他的电影,会让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青年觉得熟悉。他的电影像一场雪,所有的脏乱差,小穷坏,都在艺术的覆盖下,呈现出一种净肃的审美。

  痴迷冯小刚则是因为商业上的信任。花60块钱,看一场冯小刚的电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从《非常勿扰》到《集结号》,再到《老炮儿》、《潘金莲》、《芳华》。除了《私人订制》,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都对得起我的那张电影票。

  评价导演,我主张以最高分评,因为我们评价运动员时也是看他最好成绩。在商业环境里,我们不能要求导演的每部作品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做取舍,不得不在观影水平参差不齐的观众中去求最大公约数。

  所以,评价导演,看他最优秀的作品就好,他证明过自己可以达到的高度,我们没必要要求人家反复证明。但是,这些年冯小刚的电影一直看下来,我改变了评价标准。也许,以平均分来评价更合理。因为平均分更能体现导演的艺术底线和综合水准。

  说冯小刚是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可能会有非议。但如果说冯小刚是中国平均分最高的导演,估计不会有太大争议。因为在中国,没有哪位导演可以像冯小刚一样保质高产。我们可能会不喜欢他某部电影的选材,但仅就电影质量而言,他的每部作品都是良心之作。

  2015年,看完《老炮儿》,我热泪盈眶。我说这是冯导演最好的作品!

  身边的哥们说:傻X,别煽情,《老炮儿》是管虎的作品!

  我说:我不管,我一直都把《老炮儿》当作是冯小刚的电影。

  之所以推崇《老炮儿》,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感恩之作。每个搞艺术的人都欠故乡一部作品。冯小刚用《老炮儿》为自己的故乡立碑,你是否喜欢那个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冯小刚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他有能力为他们立碑。

  《老炮儿》让我感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做到了完美平衡。在价值观丰富多元,审美高低不齐的当下。搞艺术的人随波逐流不好,过于坚持自我,落个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也不好。

  时代不是围着艺术家在转,他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径,和这个时代达成和解。《老炮儿》就是这种和解的产物。情怀有,思想有、鲜肉有、当下性有。他能把这些复杂的需求完美糅合,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气质鲜明的人物,非常难得。

  如果说,冯小刚用《老炮儿》为故乡立碑的话。那么,《芳华》算是他为自己的青春写传。

  《芳华》的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文工团。文艺兵们每天跳舞,唱歌,弹琴。健美的身体,最美的年华,再加上艺术的熏陶。这里成了乌托邦,成了伊甸园。但是很快,他们就将面临时代的冲刷。

  战争和开放把他们的人生带入动荡。他们的芳华,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革命时代的消退和集体的离散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失落,成为整整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创痛。

  活雷锋在战争中,以自杀式牺牲来洗刷自己因为爱情留下的耻辱。但硝烟散尽,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衡量英雄的标准业已改变,对于光荣与耻辱的判断不再重要。曾经集体里的活雷锋,成为了一个卑微的个体户,苟延残喘度余生。

  影片结尾,人过中年的他们,依偎在墓地旁的长椅上,疲惫困惑、茫然。在追寻理想和荣誉的道路上他们耗尽精力,而时代的突然扭转把他们从历史车轮上抛下。芳华已逝,剩下的只是平淡

  有人说《芳华》的故事离我们太远了,看不懂。我觉得很奇怪,好莱坞科幻大片我们看得懂,穿越清宫戏我们看得懂,父辈们的青春我们就看不懂了?

  你不是看不懂父辈们的青春,你只是缺乏对青春缺乏敬意!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转瞬即逝,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回忆它时,尝到的是什么味道?有些人的青春值得立碑刻传,而有些的人的青春只有碎碎念。

  《芳华》是一部忧伤的电影,但是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却笑了。朋友问我为什么笑?我说:于电影而言,冯小刚已经成妖!

  一场散伙饭,他能让观众热泪盈眶;一段舞蹈,他能让观众觉得镜头还不够长;一个拥抱,他能让你觉得力度正好。他懂中国,懂市场,更懂自己的青春和电影。镜头语言在他那里,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登峰造极的地步。

  看过《长城》,发现张艺谋又做回了摄影师;看过《道士下山》,发现陈凯歌已经错乱;坚守在一线的50后导演里,唯有冯小刚,还在认真地讲述中国故事,还在各种平衡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支点。

  据说,《芳华》的上映历经磨难。但我觉得冯小刚应该感到幸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有才华和机会为自己的青春立传。

  于我而言,冯小刚导演已经不能再带给我太多惊喜,因为他带给我的惊喜已经够多。我不确定年近花甲功成名就的冯小刚,还有多少创作激情欲望,作为普通影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他带给我们的每一部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