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舌尖上的故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舌尖上的故乡

2018-02-25 07:30:10 作者:喜欢就点 阅读:载入中…

舌尖上的故乡

  文︱岳 明

  图︱network

  我生在八十年代初,虽说已经改革开放几年了,但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生活依然很拮据。夏秋季节还好,时令蔬菜还能摆上餐桌,到了冬春就单调的很,有时桌上只有两三碟不同的咸菜。

  乡亲们总是想着如何丰富冬春季的餐桌,每年大约十月份就到了大白菜收获的季节,每家都要买上几百斤,稍大一些的做冬储白菜,稍小一些的腌制酸菜。

  腌制酸菜可是一件不小的工程,先要把白菜放在屋檐下、月台上晒一晒,以便去除一些多余水分

  然后烧上一大锅开水,叫上婶娘们一起帮忙,把白菜在锅里烫一下捞出控水,待控完水菜变凉后一颗颗摆在大缸里,每一层还要撒上少许的盐,最后放上一大块压缸石,只等一个多月后摆上餐桌了!

  冬日的餐桌上多是这样的搭配,白菜炖土豆、白菜萝卜炖粉条、酸菜粉条、酸菜炖土豆丝……锅里炖着菜,锅边上抡上一圈玉米饼子,菜和主食一起出锅一顿饭就解决了。

  由于地域原因,主食多半是小米饭、小米粥和玉米饼轮番上桌。

  大米、白面只能买或者用粗粮去换,往往一百多斤玉米才能换来一袋米面,加上物质的匮乏使得米面更为稀有,只有来客人时候才会做一顿大米饭或者面条,还会炒上几个菜,就这顿饭够儿时的我们兴奋几天的。

  记得一个小伙伴放学后一蹦一跳的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喊,今天我家来客人,吃大米饭泡菜汤喽!

  进了腊月,家家都会淘上百十斤黄米、小米和玉米磨成面,再把自家种的红芸豆煮熟、加糖、捣烂做成豆馅,蒸上几百个金黄的豆包。

  外面零下三十几度的温度成了天然的大冰箱,豆包放在一个大缸里,成了以后两个月的主食。虽说用的原料差不多,因为发面技术的不同每家豆包的、形状、色泽、味道都不尽相同

  孩子们放学回来,饭还没有做大家都会拿两个冻得像石头般的豆包,放在炉火上烤,表面有些微焦里面的豆馅还没解冻,就狼吞虎咽的吃了。

  如果家里有三两个半大小子,这几百个豆包到不了正月就吃完了。

  腊月里除了豆包外,还有孩子们更期盼美食就是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杀猪菜。

  十里八乡习俗就是不论谁家杀猪,都要叫上亲戚邻里吃上一顿,虽然只是干白菜、血肠和大肥肉片,但对拮据的日常生活来说也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

  小时候的我能吃肉是出了名的,一大碗肥瘦相间肉块一会儿的功夫就下肚了,所以不管是姥姥家、舅舅家还是姨家杀了猪一定要接我们去吃上一顿,回来还要拿上点儿,自此餐桌上多了些荤腥同时也拉开了迎接新年的美食大幕。

  过了腊月二十,各家开始筹备做豆腐,黄豆大都是当年的自家地里种的。黄豆是庄稼里的点缀,多在地头儿、小片开荒或者梯田边角上种上一些,能收获多少也就决定了当年做多少豆腐。

  先要把黄豆泡发,然后机器加成豆浆放在锅里烧开,再用些卤水待豆浆成了固态,倒在放了粗布的草筛上压出水分就成了。

  新鲜热乎儿的豆腐配上小葱酱油,葱、油伴着黄豆的清香冲击着味蕾,也算是不错美味了!随后豆腐还会被做成各种美味,炸豆腐、豆腐丸子、豆腐片放在冰天雪地里储藏起来,用来点缀正月里的餐桌。

  几乎整个腊月大家都在忙乎着过年,按照家乡的习俗忙了一年,正月里是不做什么活的,大都要休息多半个正月,就连商店也要过了初八才会开业,集市摆摊就更晚了。

  正月里要招待来访的客人,还要接出嫁的姑娘娘家住上几天,这些饭菜都要在腊月里备好。

  买上一些带鱼、鲅鱼,还要准备海带、豆皮、冻梨、冻柿子……如果是花生、脆糖、酥糖、大虾糖父母一定是要藏起来的,防止我和妹妹偷吃。

  有时不管藏在哪都会被我们发现,有一年的花生和糖果几乎被偷吃完了,还好是临近过年才免去一顿揍!

  到了腊月二十七就开始筹备年夜饭了,养了多半年的公鸡、鸭子、鹅……纷纷成了待上餐桌的食材

  大年三十父亲和我忙着贴春联、挂旗儿,母亲和妹妹则忙里忙外的准备年夜饭,说是年夜饭其实往往是炖上两只鸡,放上些冻豆腐、粉条和秋天里采的野蘑菇,再清炖一条大鲤鱼,整个屋子都飘着肉香,记得小时候每道菜上来都要闻了又闻,急得团团转,就想吃年夜饭。

  还要蒸一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主食备的足足的,丰衣足食,一年的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食物上……

  虽说简单但这真的算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大餐了,这不仅仅是一桌饭,更是一桌满满的幸福

  年夜饭后就要属正月里宴请亲戚朋友的饭菜更多样些、隆重些了,除了家常菜外有时还要装上一个木炭铜火锅,火锅的底层要放上切好的酸菜,再放上一层丸子、粉条、肺丝等,最上面要放上一层过了油的肉片。

  中间放上烧好的木炭,锅里的菜咕嘟嘟的炖着,桌上的聊天声、划拳声、孩子的吵闹声不绝于耳热闹极了。

  照例母亲和我们是不能上桌的,但总会有婶娘们给我们夹上满满一碗的菜,坐在厨房的锅台旁一饱口福

  由于在外求学、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冬天没有回过故乡了,回想起故乡冬日里的美食依然唇齿留香。

  一个淡出故乡背影的游子,不管他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他的宏图画卷上,依然脱离不了故乡这个背影。

  故乡,这个梦想出发的地方,滋育了一个人山水之间的灵气,培养了一个人无法更改的味蕾密码,无论怎样的迷失,只须一道小菜,故乡的情感便瞬间回归。

  那是妈妈的味道,更是故乡特有的味道!

  *作者︱岳明: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教师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

  故乡特有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评论区见

  关注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传递友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舌尖上的故乡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