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榆次使赵村的冬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榆次使赵村的冬天

2018-03-01 20:17:37 作者:胡说又胡说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榆次使赵村的冬天

  使赵村在我们一群伙伴中,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记号。在那里虽然也就短短的两年,但仿佛是一个世纪的标注,是前几十年时代的缩影。

  晋中榆次区使赵村的村史,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划了句号城市迅速扩张,这个千年的村落将会被呑并。可是这里发生故事还应该被讲述。特别是我们这帮老家伙,都年逾花甲。使赵留过我们青春脚印人生珍贵的华年曾在这里度过。胡说将陆续将这些记忆碎片挖掘拼凑,记住那些过去的年代,也让我们的后辈看到老爹娘年轻时的档案。

  冬天就将过去了,在冬言冬。使赵的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气候冷。这个冷字是人感觉的,风头肯定比现在毒辣,一波波刮过脸上,像薄刀片刮脸。还有是肚里没货。哪像如今酒肉满肠,里边装的是玉米碴子和高梁发糕,一阵风就把热量吹跑了。

  我们插队知青中有个美女叫高小冬,名字就有恐冬元素父母也就祈她一生难受少些冬难熬。

  其实使赵村离榆次城也就八、九华里,村庄就在去省城太原的国道一旁。但那个年代天高,路窄,人缓慢。觉得在孤僻的村庄,离城市很遥远

  现在有人怀念那个大锅饭的时代,是如何的公平正义,干活不干活的一律对待,当官的处理事儿一碗水端平。我只能表示一个嘿嘿而已。因为我们这堆孩子,现在应该这么讲,都是16、7岁,一部分高中,还有的初中毕业不久。找不到学校的门,只好到广阔天地了。好在有个好爹娘,才来了使赵这个好村社。

  这个知青下乡点,集聚了一群省地机关干部子女,还有少量京城小少。与其它艰苦山村的,与北大荒,大戈壁的知青比,这里可是天堂

  40余男女到了使赵,条件优越的,我们就被安排住在大队部的院子里,集体住宿,有自己食堂。住的平房,有铁火炉子取暖

  刚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还没有分别安排到各个生产队,所以劳动也是一起出工。

  我们10月份在市体育场开了欢送大会,在锣鼓声中到了村里,去了不久就是冬天。真冷啊。初冬后的农村,一望就是萧条冷寂,草枯树干灰色一片。

  使赵村当时就是3千多人口的大村,公社的机关就和大队部一路相隔。村东是太榆国道,村西有一间省管大型变电站,村南是几百亩的果树研究所。偌大的村庄,南北跨越有4里余。当时是纯农业的,唯一的工业是村中一间老房子外的铁工厂。干点儿农机维修什么的。我们一段时间还在老房子里住过。村里人还说,这个老房子过去闹过鬼。年轻人阳气旺盛,鬼自然不敢近身。

  住在大队部条件挺好的。在榆次北部区域,使赵村算搞的好的。真的世界上的事都如此,看谁操盘去办。当时使赵村的王成长书记,外乡人军队复员到村,还真是好人革命也闹,但王书记生产抓的紧,日子过的不赖。

  冬天也好,大队部经常开会。住在大队院子里的我们一看到开会就高兴,因为各队的队长,村干部开会就吃饭,吃饭就用我们的知青食堂,我们自然可以沾光,可以吃到肉,吃刀削面。几碗几碗的,几个人削不过来,中午吃了,挨到天黑,肚子还有点儿撑。

  平时我们吃的,一般是变不了花祥的,早晨玉米面煮疙瘩,中午粗粮以红面(高梁面)为主,几天改善一次细粮。晚上小米汤就窝头咸莱。做饭的师付是村里派的,开始的关师付,人憨厚,和支部分管知青的老康关系不错。关师付大概都没有喂过猪,所以做的饭很糙,后来练手后好些,知青的大锅饭,谈不上烹调,熟了别忘加盐就好。稍后的敏月师付手艺好些。难苦过来的人和事,一般忘不了。那阵贫富不悬殊,大小人家差不了许多。像明亮,建平,岷沙这些大官的子女,统统的手捧一个大海碗,照样吃了一波又一波。

  每天最讨厌的自然也忘不了。但不是哪个人,是矗在大队当院里高杆子上的大喇叭,不是一个,东西南北朝向的四个大口径扬声器。

  那时候农业学大寨,又有若干的斗争内容,每天人都活的不轻闲。自然规律是春忙冬闲,可那阵子口号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争嘛,就得有精神头。三九寒天,朔风呼啸,冬天的黎明觉暖被窝中,突然耳边刮起音乐的大播放,接着就是吆喝:"各队的社员们,起来到地里动弹了…”。紧接着就是一遍又一遍播放的"大海航行…“。那四个大喇叭,一齐震撼懒洋洋的半醒大脑。心中大怨,怒火中烧,那又怎样。得上工了。

  冬天大亮,总得快八点钟了。我们6点钟从床上爬起来,天色还大黑,咬着后槽牙,一出房门就冻的丝儿丝儿哈气。黎明时分的冷是钻心刻骨的。每天这会,对着老天慨叹一声,这洋罪受的,才刚开始呀,老天,何时才是个够啊。

  冬天的劳动很单一,使的工具两三样,铁锹,钢钎,铁锤。把土堆积,冻土层象开山破石一样力气,嗨起铁锤一不小心砸在手上,那个疼。裂个血口不算啥。冬天是治懒人的,勤快了不怕冻。

  与天斗与地斗,现在也搞不懂。你有自然规律,要农闲,要冬眠,农业学大寨就是对着干,折腾的你不能有资产阶级的享乐习惯。冬天出勤干农活,稀罕了。还有更尖端的,估计这段插曲会载入史册,因为古今中外少见,就是数九寒天一出勤两送饭。我们那是年轻,那要就着西北风在野地里吃饭,许多人都闹了胃病。怎么办,领导让我们多背口诀,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那阵饿的都吃皮带了。现在多幸福了。受罪受苦怎样,肩头使命重大,还得考虑解放人类的三分之二,他们在美国日本等地煎熬呢。

  有一次,我们战天斗地的劳动,就在离我们居住地不到200米的地方。当时我是插队生队长,反正不误工时,就让大家停工回食堂吃了饭。不知是哪位眼线或者报告员,迅速汇报了工作队干部。领导旋即和我谈话,说很严重问题,这是公然和农业学大寨唱反调的作法。我吓坏了。

  野地里吃饭,我的胃口经常针刺般的痛,但不敢张扬。

  使赵村是红旗村,就得领头,白天干到日落。吃了晚饭后,还要不断召开闹革命的会议。大队开,小队也开。上边干部一套又一套的念,一遍又一遍的讲,除了前一排的使劲睁着眼睛认真,后边闭眼养神的,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一个呼噜出了怪声,哄地一片笑声

  我喜欢生产小队的会。我们分到的村南八队,王德会队长风趣直爽,不拘小节。他也没多大政治觉悟,也谝不来套话。男女社员聚一起,叽叽呱呱,段子不断,脏话土话,都在嘴边,谁也不笑话谁。王队长坐在破办公桌边,一边鼻涕一边话,不时用手伸进棉衣里边,一会捉出个活虱子,放到桌上用指甲“叭”的挤毙,到会散后,他会屠杀一片小动物。不是艺术,不是幽默,是写生画。

  熬到进了腊月,首先是不再一出勤两送饭。喇嘛吼那自然还挡不住。劳动的内容很简单,冬天把土谁起来,开春以后再摊开。有人骂,这是脱裤子放屁,尽费点儿瞎功夫。这话得偷着说,让领导听见不得了,马上发给一个黑帽子不冤屈。

  整天的重体力劳动,胃口都格外的活跃,都是17、8岁的男女,每人三顿吃掉近2斤粮食,睡前也觉得肌肠咕噜咕噜的叫。我们屋里挤着6张床,6个小社员饿的急了,就想办法。帮厨的家声有食堂的钥匙,我们就鼓动他,半夜摸进食堂库房偷几勺面。回来做片儿汤,于是就用脸盆和了面,七手八脚扯进去。哪有什么讲究,“三盆合一”了,白天用盆洗脸,黑夜尿急了是尿盆,饿急了就是面盆。生活如此,没有什么过不来的。

  一段时间的开会少了,傍晚有了点闲空,就有文化空间。那会儿没电视手机微信泡,电灯的亮光下有聚一起扑克牌的,有看书的,还有坐一起侃大山。我们插队生的几个热闹聊家,毛哥,海林等是话题谝家。大都一帮小天地生长的,去过北京的人是见过大世面的。京味儿储海林说的每个故事都让我们呆头鹅一样洗耳恭听

  一到腊月村里闹文化活动,自排自演文艺节目。我们队的晓燕,世贤,建潮等会跳舞与器乐表演,和村里的俊男靓女创作排练。我们自己也组织读书会和小型活动。生活有了点儿颜色,冬天暖和了许多。

  使赵村不小,但见不到许多陈年老房子。也是千年以上的古村落,村名还有历史文化的故事。相传是北宋年间开国不久,村里有个姓闫的过继儿子,到皇宫做了天子的近身太监,很爱宋太宗器重。闫太监无子,后来把他的两个侄儿带到京城培养。两孩子聪明非常,长大后成为有名的外交人才,出使辽国,功勋亮眼。宋太宗夸奖他们堪比西汉的杰出外交家张骞。衣锦还乡,正好两个人回榆次赵村探亲,太宗听说赵村几里外还有个张村,于是太宗就赐予了两个村新的村名,使赵,使张因此开光出新的内含。使,就是对外交人才的封赏了。

  使赵村闫姓不少,大概就是他们的后代了。使赵村的人很好,憨厚耿直,说话土味浓厚烟火气足。在那里我们得到他们许多的关爱。有许多优秀朋友至今难忘,如二担,马家兄弟,亚明,新明,胜英等,个个都才华品行出众友情给使赵陌生的冬天添了许多的温暖

  使赵村的冬天很漫长,不象后来的冬一眨眼过去。历经的冷至今记忆犹新。这个冬也是描写我们后来几十年人生的最重要的色彩,是此生最具含金量的一个冬天。

  怀念使赵的冬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榆次使赵村的冬天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