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若读曾国藩,不向光阴惰寸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少年若读曾国藩,不向光阴惰寸功

2018-06-30 21:04:21 作者:北京麦子 阅读:载入中…

少年若读曾国藩,不向光阴惰寸功

  01 

  读完曾国藩的生平,颠覆了以前对他所有的认知

  小时历史思想单纯简单地认为太平天国正义农民起义腐朽的清王朝镇压它就是阻挠社会进步,湘军头目曾国藩杀人如麻,当然被我放进坏人行列

  这些年来,他却意外翻红,被后世的人敬为圣贤之人,激起了我强烈好奇心

  得闲读罢全书,方才释然。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一本装帧严谨内容厚重的书。无论修身,齐家,治国,还是做学问,成圣贤,平天下都可谓功德圆满,堪为后人楷模

  所以,不仅毛泽东将其视为偶像,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就连蒋介石也将其视为终生的导师,他案头的书籍,一本是《圣经》,另一本便是《曾文正公全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曾国藩不仅是严肃的历史,也是活生生人物,值得每个人以其为镜,不断自我完善实现自我成长

  02

  曾国藩,生于1811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兄妹九人,他是长子

  传说生他时,他的祖父曾玉屏眼见一条蟒蛇从屋顶钻入他即将临盆的儿媳房中,还没等差人查看,曾国藩便呱呱落地。祖父称奇,后来见孙儿相似蟒,天生一对三角眼,行动迟缓,说话也慢,可巧又身患牛皮鲜,极其害怕鸡毛,更坚信此子绝非凡人。所以,曾国藩乃蛇转世之说流传甚广。

  曾家世代务农,直到曾玉屏这一代勤俭持家不辞辛苦,才算小有薄产,富甲一方。因没有文化吃过官司,且见儿子生性愚钝,于是,曾玉屏便将曾家兴旺发达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

  曾玉屏给曾国藩起乳名,曰“宽一”,“宽”既指为人宽厚大度,也指生活宽裕,“一”代表古人读书人读书做事专一守恒”。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15岁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但考秀才却六次未中,直到第七次才以倒数第二名的名次考中。

  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他资质平平。不仅他在日记中自称“资质之陋,众所指视”,就连梁启超也曾评价其曰:“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说到这点,坊间流传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一晚,书房来了一个毛贼,本想等他睡着后好偷东西。但碰巧那晚读的书比较难,曾国藩一遍遍来回背,就是记不住,记不住便不肯睡下,把贼给急坏了。后来终于忍不住跳出来骂他“我听都听会背了,从来没见过你这么笨的读书人”。说完,贼一字不落地把刚才曾国藩背诵的文章背了出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羞愧难当,自此更加勤奋,还在家书中告诫子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二是因为他的老师水平也一般。他的老师就是父亲曾麟书。自幼曾麟书就被父亲洗脑要考取功名可惜他生性愚钝,虽十分努力,却万分难过,直至四十三岁那年,第十七次考试,才考中秀才。

  曾麟书学习水平有限,当然教书方面也没有高招,只有一个字:背。

  清华毕业的老师,有清华的眼界格局自然可能教出上清华的孩子,但是一个老师连清华在哪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教出格物极致的孩子。

  所以,曾国藩连续六次考试,不仅落了榜,最后一次还被学台“悬牌批责”发充佾生(半个秀才),称此文文理欠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意外的是,之前听惯了奉承话的曾国藩虽将此当头棒喝列入平生第一“堑”,却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知耻后勇。经过客冷静分析,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文章不但文理浅薄,而且脉络不清,字句不顺,这样的文章自然入不了考官的法眼。

  于是他一头扎进书房,埋头用功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力求文理通达,字句通顺。一年后,他开了窍,掌握了八股文的写作要诀,写出来的文章不但立意深刻、脉络清晰,而且文通字顺、琅琅上口突破瓶颈,他接连考上了秀才和举人。

  此后,他博览群书,访遍名师,静坐苦思,身体力行如何做人、立德、正心、为官、治家、领兵、打仗等等,不断自我成全,终于成为少有后天完人。

  世间集大成者,自然有天资聪颖的,但绝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天才神童。说出“天道忌巧”的曾国藩一生都提倡“勤”字傍身,“天下古今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对于普通人,勤奋就是最聪明方法 

  03

  如果放在现代,曾国藩应该是爱发朋友圈的人。

  他喜欢写日记,记录日常生活的点滴,自己的所思所悟。别人写日记,都藏匿起来不给人看,但他写完后却常常邀请亲友翻阅点评,帮自己进步。

  天天写日记,养成了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也让他从毛病多多的寻常人,变成了近乎圣贤的曾文正。

  年轻的曾国藩,不仅脾气暴躁浮躁贪玩,还自视过高,喜欢吹牛。

  深知自己心浮气躁,他拜了晚清理学大师唐鉴为师。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被曾国藩称为京师德高望重第一人,蜚声京门,周围聚集了倭仁、吴廷栋、何桂珍、吕贤基等一批理学名士

  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告诉他,“每逢大事需有静气”。经唐鉴点拨,曾国藩再次开悟。他在日记中曾激动地写道:“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从那时起,曾国藩常常静坐观心,思谋家国大事。尤其重大决策时,他更需要独坐静思,再三权衡,才能生出智慧

  那一年,他已然32岁,开始坚持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

  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每天必读至少十页书)、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每日必写日记)、月无忘所能(每月必作诗文数篇)、作字(每天必练字)、夜不出门。

  不可否认,唐鉴是曾国藩人生中重要人生导师。他的一生修为都受唐鉴及其理学的深刻影响

  再有一个介乎于师友之间的,是晚清大臣、理学家倭仁。

  倭仁以讲程朱理学受到清廷重用,曾担任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同治皇帝师傅职。作为“理学名臣”、“三朝元老”参预朝政,在清末的政界和学界都充当了重要角色

  曾国藩本来和倭仁都是唐鉴的弟子,但倭仁天资聪颖,很快就甩曾国藩几条街。连唐鉴也对倭仁赞不绝口,说他“用功最笃实”,尤其称赞其坚持每天写日记的自省

  曾国藩为人谦虚,便转而向倭仁求教,倭仁便教曾国藩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曾国藩开始坚持写日记,写完后还让倭仁批阅。勤于自省,自此便成了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制胜法宝

  多接近成功人士,也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在修身方面,曾国藩有名师指路,又肯身体力行,立行立改,想不成功都难。

  04

  再来讲讲曾国藩的齐家。

  之前讲过,曾国藩祖先世代以务农为生,家里的三个男人,一步步推波助澜,曾家才得以名满天下

  祖父曾玉屏勤于发家,小有所成,让家里的物质文明提升了一个档次;父亲曾麟书,饱读诗书,考上秀才,又让家里的精神文明提升了一个档次;而曾国藩在各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才真正算光耀门楣。

  在长达30年的外任生涯中,曾国藩写了近1500封家书,有时越是忙越是要写,越是受挫越是要写,写信的过程也是渡己渡人的过程。

  虽然半生漂泊在外,忙于政务或者军务,但在“见字如面”的时代,他的治家和教育理念却借助书信得以传达。书信中,大多写的是如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曾国藩所谓的治家,重在“克勤克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若其“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对此,他言传身教,为官三十余年,从不沾染官宦习气而坚守清贫朴素。吃穿用度无一不秉承此法。饭菜,以一荤为主,非客到则不增一荤;穿戴更为简单,常年布衣布袜,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教育子女“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要求儿子们要勤于读书、做文章女儿媳妇要学女工,每月做一双鞋子,还要腌一坛咸菜

  他在家书中,还常常指点家人如何过日子。比如会屡屡提及小菜:“吾家妇女讲究作小菜,如腐乳、酱油、酱菜、好醋、倒笋之类,常常做些寄与我吃”,“盐姜颇好,所作椿麸子酝菜亦好。家中外须讲求莳蔬,内须讲求晒小菜,此足验人家之兴衰,不可忽也”。

  对于子孙后代会如何,曾国藩豁达开明子孙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子孙若不肖,则多积一钱则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势必大玷家声。

  曾国藩去世后,长子曾纪泽承荫出仕,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官,次子曾纪鸿一生不仕,却成为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等;长孙曾广钧中进士而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如曾宝荪、曾约农等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自曾国藩始,曾家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绵延至今,真正体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纯良家风,实乃我辈学习的榜样

  05

  接下来,说说他的平天下。

  且不说他做京官时以清廉满天下,无私推荐文官数万名,武官数十万名,单说他如何受命于大清危难之时,一穷二白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大兴洋务运动

  咸丰二年(1852年),四十一岁的曾国藩丁忧在家,为母守孝。

  彼时,天平天国已然成事,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朝廷,清朝的绿营军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咸丰帝无奈,颁旨让各地丁忧在家的官员在当地组织团练队伍企图以此剿灭天平天国。

  曾国藩却认为团练不足恃,在一没钱二没地儿的情况下,利用师徒亲戚好友复杂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秉承“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治军原则所向披靡

  曾国藩并无打仗经验,但一介书生,三尺微命,英雄胆识,毫无惧色,同时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扎硬寨,打呆仗”,让历时14年、势力遍布18省、攻克城池600余座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随后,曾国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期达到“自强、求富”,积极倡导“洋务运动”。他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开办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开设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因此,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

  彼时,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力挽狂澜,带动了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了清王朝昙花一现的“同治中兴”。

  只可惜,即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救不了气数已尽的清王朝。

  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因其镇压太平天国前后杀人如麻,被称为“曾剃头”;处理天津教案时,杀人割地一心求和,背负了“卖国贼”的罪名

  有人曾写了一副对联:“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

  曾国藩闻后回复:“但令大局不致从此决裂,即为厚幸;一身丛毁,实由智浅不能两全,亦遂不复置辩。”

  一年后,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国藩因脑溢血溘然长逝。

  若前半生忙于修身养性近似于苦行僧般自我完善,后半生,他又以文弱书生的担当和热血扶清王朝将倾之大厦,可谓英勇悲壮

  好在,一生功过,且带后人评说。

  06

  下笔数千字,仍觉意犹未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要真正深入了解他,还是要静下心来品读文字

  无论如何,如今能有人将他当成有血有肉的人,详述其历史背景,深究其成长历程,不盲目崇拜,不笼统定论,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吾辈的幸运

  有人说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已是中年人。但若年少能读懂读通读会曾国藩,学到如何以勤补拙,如何持之以恒,如何自省修心,如何俭以养德,明白少年辛苦终身事,不向光阴惰寸功,则善莫大焉

麦子简介

  麦子,文字路上的苦行僧,以文字为修行,渡人,亦渡己。作品散见于《婚姻与家庭》博爱《做人与处事》家庭百事通》《爱你》《家人》《新青年》报刊杂志,《博爱》杂志和写手圈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麦子的麦田

  欢迎关注,麦子的麦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