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像梁文道一样过不用手机的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像梁文道一样过不用手机的日子?

2018-07-14 13:15:08 作者:看理想 来源:看理想 阅读:载入中…

如何像梁文道一样过不用手机的日子?

  在信息如滚滚洪流社交网络时代,身处其中的人们渐渐患上了一种新型精神焦虑疾病——错失恐惧症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该现代病由哈佛大学的 Patrick J. McGinnis于2002年发现并赐名,2013年被收入牛津词典患者出现以下症状

  社交网络依赖症状

  

  1 

  早上刷朋友圈

  一定要翻到昨晚看到的那条为止

  2 

  朋友圈刷不到朋友新消息

  就陷入朋友们是不是

  背着自己出去浪了的忧愁

  3 

  不感兴趣的文章

  如果大家都转发了也会点开看

  4 

  突然大火流行语要学以致用

  5 

  日常习惯之一是刷热搜

  6 

  突然大家都pick的人

  不刷剧看电影也要百度一下

  7 

  离开手机几分钟就担心有人找

  8 

  即使每天点外卖就是那几家

  还是照样每天翻遍所有商家

  9 

  明明十点就爬上床了

  依然刷手机到凌晨才睡着

  10 

  固定根据地和自己人才懂的黑话

  常见于抖音、快手、b站、网易云等app

  此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据《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反映“不能集中注意力”,“空虚浮躁感”,“因为别人过得比我好而受打击等。

  而从此病复原的痊愈者会出现特有的类似得道升仙的状态,被称为 JOMO(Joy of Missing Out)。

  即享受错过,享受放弃一切社交媒体的纯线下生活,类似于“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状态,此类现象多见于道长、丹青老师理想主义的中年男子身上。

  该名词最早由一位叫 Anil Dash 的美国博主在2012年提出,2016年获选柯林斯词典的“年度十大热词”。

  但是,常人想要修炼达到JOMO状态实属困难,因为在试图戒断社交过程中会产生以下种种应激反应

  社交网络戒断应激反应

  

  1 

  关心朋友新动向

  会面临来自灵魂的拷问

  “你不在乎我了”

  2 

  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

  甚至关掉入口

  也还是会不时点进别人的相册

  3 

  关联第三方服务时用微博登陆

  鬼使神差就去摸了会鱼

  4 

  集中精力工作一段时间需要更多时间蓄力

  典型表现

  工作5分钟,抖音2小时

  5 

  想要一刀两断

  却发现大部分账号找不到在哪注销

  6 

  舍不得自己“马而不看”的电影、书单

  以及一切看起来美好收藏

  7 

  某些app装了卸,卸了装

  8 

  克制住自己离开了手机一段时间

  满怀期待地重新拿起发现根本没人找

  作为对此类戒断纠结不断复发深有体会的FOMO患者之一,故此特来分享立地成JOMO的道长是如何做到与社交网络保持安全距离

  但是呢,社交戒断这种事也无需强求,毕竟生活工作常常必须触及,其实谁也逃不出社交的魔掌。就连道长也并不是完全弃绝,所以大家佛系改善即可,共勉。

  我如何做到与社交网络保持安全距离

  分享 | 梁文道

  1

  不用社交网络的好处

  恰恰因为我不用社交网络,所以总是对很多事情隔一个距离。这样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让你身在其中,看不清东西

  互联网是一个很容易调动人情绪的地方为什么像推特或者微博上,大家比以前更容易吵架,因为它太快了、太即时。

  今天谁说你了,你马上就得回他。但那个回应也许是很愚蠢的、很不智的,也许是说得太快、来不及收回的。

  我不掺和这些事,所以我反而比较冷。比较冷的时候你会看大家都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坦白讲我并不是一个很适合互联网年代的人,我挺抽离的。我觉得偶尔看一看,知道怎么回事就够了。

  就像我看电影也经常抽离。像《小时代》这种电影我也会看。看的理由不是因为我很想看,是因为它那么受欢迎

  像这种大众文化产品,它受欢迎一定说明它在满足这个时代某一群人、甚至相当大一群人的欲望想象。所以我看它,大概能够知道那些人在想象什么,他的欲望是什么。

  2

  关注真有那么重要

  

  例如微博,本来是一群朋友圈子八卦信息表白感受玩意。到了伊朗人手中,它才发挥出流通新闻鼓动革命潜能。最后我们中国人将它发扬光大,变成一个网络版的“我要成名”。

  原本那么平民化的交流工具,微博服务供货商却想出了“名人认证”这一招,点将般地点出一列最值得大家关注的微博明星

  原来的重点是用一百四十字短快纪录自己最想说的话,现在的目的却是比较谁的“被关注度”最高

  我只用一个推特户口,而且荒废良久(虽然新浪等网站主动帮我开了户,还自动创造了几则留言),是因为我不想那么快速地说话,那么迅捷地反应。

  但是我发现很多人都能适应这种节奏密度,并且总有话要说,从早到晚地说。

  渐渐地,有些人掌握到了规律,用写标题方式来写微博,语不惊人誓不罢休,这样便能吸引更多的粉丝,拉高自己的“被关注度”,终于成了一把十五分钟的名。

  然而,成名真有那么美好吗?被关注真有那么重要吗?

  或许是我老土,我总觉得被人关注是一回事,被人关注之后要干甚么是另一回事。

  我佩服一些朋友,他们真能在微博上提供重要的消息,真能用最短小的空间写出几行发人深省金玉良言

  可是我也遇到过一些名人,和他参加论坛电视节目,事前他预告自己的观点是“中国人不容许猖狂美军来黄海演习”。节目开始之后,他果然就说“中国人绝对不能容许美军开到黄海来撒野”。然后呢?

  我们期盼他的进一步发挥,等待他的独到见解。然后就没有了,他说完了。我想我总算明白了,他不是来讨论国际局势的,他是在写微博;他有的不是观点,而是标题。

  假如这场论坛上网,标题也许可以叫做“XXX叫板美军:谁来我灭谁”。

  3

  关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关于生活所有该知道的事,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了。如果还要靠看书来提醒,只因我们习性太深。

  手机,一种最能剥夺自由的工具,却总被宣传成“让你自由自在,随时保持联系”的好东西。

  没有手机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门工作老板找不到他,下班离去老板还是找不到他,现在可不同了。

  李奥巴伯塔(Lee Babauta)的部落格“禅习惯”(Zen habits)全是至为简单提示,但点击率惊人,成了全球头50大最受欢迎的部落客。然后,僻居关岛的他再把部落格发展成一本小书《少做一点不会死!》(The power of less),依然是本畅销书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教训,恰恰是我早已实行了多年的规则比如说“不要一整天都在打电话,应把该联络的人全数列出来,电话一次打完”

  我通常会拨出30分钟的通话时间。电邮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会成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收发信件”。

  对于上了“黑莓”瘾,3分钟收不到邮件浑身自在的人来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是回头想一想,联络到底是为了甚么?

  从前是因为有事才想到要联络他人,现在却是为联络而联络,所以我坚拒使用 MSN和QQ之类的东西。

  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联系方式,彼此交换电话电邮,再顺道问一句:“你有没有MSN(请自行转换微信),这样子会更方便些”。

  方便?我就不想这么方便,更何况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

  且看一般人使用这类聊天工具的习惯,有事没事都要搭上几句话,谁上线了就跟谁说声“Hi”,谁说自己“今天不开心”就要草草安慰两句问他到底怎么了。这种沟通没有多大的意义作用就是让沟通继续下去。

  工具让人异化;现代的通讯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不再问它的目的何在,我们只是被它使用,让它成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且有害废话(例如八卦是非谣言中伤)。就算一句话都不说,但你不觉得谁上线都得通知大家一声是很无聊吗?到了最后,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时间大幅减少。

  我计算了一下,在没有使用手机之前,我每天花在电话上不多过20分钟,如今已膨胀为40分钟了。有了电邮,我每日与人联系的时间又多了1小时。如果你还使用MSN,又喜欢不停收发手机短讯,那么一天下来大概就要用掉3小时以上去和别人保持联络。

  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个3小时?

  李奥巴伯塔说得很简单,我们竟然都忘了:“对多数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准备餐点与进食,交通、工作,以及处理杂务上的时数,每天其实就有那么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

  请多加保护自己的时间,这是你最珍贵资产,请务必以生命捍卫它。

  材料来源

  1. 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

  2. 2010年苹果日报-牛棚读书记

  3. 2009年梁文道专栏文章

  试试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转载: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投稿klx@imaginist.com.c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