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朋友圈里有多少“表演型学习人格”?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朋友圈里有多少“表演型学习人格”?

2018-07-17 07:33:29 作者:温言 阅读:载入中…

朋友圈里有多少“表演型学习人格”?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254原创文章

  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一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读书 | 笔记 | 职场 | 英语 | 写作 | 个人品牌 

  昨天和同事们开会讨论一个产品思路,我无意中说到一个词,引发了所有参与者共鸣。我说“许多人其实是一种表演型学习人格,他们总是看似努力了很久、很认真,到头来却几乎没有成果,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气力浪费在了表演学习这件事儿上。”

  表演型学习人格最显著特征是:对待学习,不是瞄准最终成果,而是沉浸在学习过程细节里,甚至沉迷于工具本身。

  但矛盾之处又在于:表演型学习人格的初衷都是好的,他们是真心希望学习,希望求取知识和进步,绝非刻意炫耀——但造成的结果却常常是,学习的过程,只是表演给自己,求得了自我心理安慰;或表演给身边的人,获得了他们的鼓励支持

  是不是“表演型学习人格”,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

  真正的学习者,“学习”永远不是一个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

  比如当我想学英语的时候,我的目标不应该是“学英语”这件事,而应该是“雅思取得高分”或者“能在工作场合流利对话”或者“可以读懂学术资料”。

  至于用何种学习的手段来达成这个目标——是报课外班实现,还是在家自学,还是天天美剧...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用多久达成我的这个目标?

  再进一步想:

  如果我的目标是雅思7分。那么在不考虑个人能力情况下,是用一个月实现这个目标好呢,还是用半年实现这个目标好呢?

  ——当然是一个月好,说明效率更高——这样就可以省出时间干别的有意义的事。

  在学习的效果面前,其实应该时长越短、效率越高越好。

  而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精美的笔记,是否通过打卡留下了每天学习的痕迹,是否每天都晒出了学习的里程碑…这些和最终的目标是否真的达成不构成必要关联——这些只是自我督促的手段而已,也并不等于你执行了这些手段,就自动抵达了目标。

  我曾旁观过一场给小宝宝们举行的运动会运动选手都在一岁左右,相当一部分“选手”根本还不会走,更甭提赛跑。一声令下后,在爸妈的鼓励之下,宝宝们有的跌跌撞撞地快步走,有的往前爬,还有的干脆屁股躺倒在地,向终点滚去。

  ——这才是学习该具备的“原生”状态

  你只需要在意目标本身,而不必执着姿势是否美妙动作是否和谐,是不是和别人用了同样的模式——就用你最擅长的模式,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到达终点就可以了,别的都是浮云花絮

  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一个叫Ruby Granger的英国中学生,她的身份是“学习网红”。网红很好理解,什么叫“学习网红”呢?

  就是靠坐在镜头前不间断地展示大家看她学习的过程而成为的网红。

  Ruby是以动不动就在镜头前“复习+学习”十五小时而闻名(对中国学生不算什么,不过她处的国家社会环境不同)。

  考虑到英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她的同龄人书本学习上时间的投入,她这种高强度、高时长的学习投入确实让她赚足了眼球。她有一个系列视频,叫做“study with me ”,因为这个品类太奇特了,所以开始吸引了很多粉丝。不过很快粉丝阵营发生分裂,越来越多的观看者对这种镜头下的学习产生怀疑

  在镜头前,观众可以看到Ruby那精美的笔记、错落有致书籍,还可以看到她在镜头下看书、写写抄抄算算的过程。但英国观众首先跳出来质疑了:你真的需要学这么长时间么?这是真的学进去了,还是只是自我沉醉的表演?你的学习成果除了精美笔记和摘抄外还有什么呢?

  一个大学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留言道:你还只是中学生而已,建议不要追求精美的笔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说到笔记,几年前有出版社编辑找到我说:温言,我们想出一本好看学霸笔记!能看看你高中时的学习笔记么?

  这可吓到我了,首先我不是什么学霸,其次我的中学笔记本也很“拿不出手”。破烂不说,写写划划,撕扯地也没剩几页了。

  笔记的套路一定是有的,但真没什么观赏的价值

  编辑又追问:那你一定认识其他学得好的、笔记做得好的学霸吧?

  我只好遗憾地告诉对方,我认识不少真学霸,笔记一般都很“挫”。

  这个“挫”是打引号的,对本人有用,对外人没有观赏性。可以说绝大部分学霸的笔记不会有人想阅读——如天书一般,充满了符号潦草字迹,涂抹得看不清楚本子也破破烂烂的,用的也是那种小卖部随处可见的五毛钱本子。

  因为一个人的笔记就像训练拍,固然重要,但也仅仅是一种积极的辅助。

  倒是有不少人在中学里写字工工整整、上面布满了荧光笔的重点,还精美地装饰着小贴画、边角画着涂鸦——这些同学成绩却往往很一般——因为他们往往会过于沉浸在构图手工乐趣里,而无法集中精力在知识的汲取上。

  表演型学习并非学习者的本意,因为绝大部分人学习的出发点,都是提高自己。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只有表面意义的“伪勤奋”呢:

  1首先要站在学什么可以让自己现有的工作或生活“获益最大”这点去思考

  在这个思考上,哪怕“浪费些时间”也不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人一旦投入,就有了成本,后期因为沉没成本,又会依循着先前的道路惯性地学习下去。这种不是在优化自己的生活,到像是给自己交差。一个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可支配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不可能无止尽地投入业余的学习。因此更要把好刚用在刀刃上。

  看看我们工作中,大多数人都有“学习”的需求。可是很多人一边在努力的学习,报着各种线上线下的班,工作中的瓶颈却迟迟没能解决

  是学习变得无效了吗?还是学得太慢?还是学习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停下学习的脚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可能收获反而会更大一些。

  2要督促自己“尽快”地品尝到学习的甜头,而不是没完没了承受痛苦

  学习是为了解决“痛点”,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必须是一场漫长而充满煎熬痛苦的拉锯战。

  想想即便是打游戏,如果一上来就不停地挨打逃跑躲避,一点正向反馈都没有,只是在不停地消耗,还要不断往里充钱,谁还肯留在游戏里!

  学习也一样,如果你今天下班后学了A,明早一上班立刻就能用一下A,得到了正向的反馈,感受一下子就特别好,接下来的学习也就更有动力了!而不是从A学到Z,职场里从来也没用上过一回。

  3 尽量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在学习中学习。

  在“课”“班”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最有“学习”感觉的。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长达十多年的学生岁月,我们不必思考该怎么学、如何学,不用担心如何检查成果,一切水到渠成,就按照大纲施行,到点就考试按部就班

  但这种最像学习的学习,正因为它最能提供“我在学习,我在努力”的满足感,我们也常常容易止步于此。

  课完了就学完了,或者一定要拿到手一份讲义——我们的踏实感来自于“学习”留下的痕迹,而忽视了它究竟起到了怎样的效用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而要做真正有价值的努力。

  我们对于努力的理解,其实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学校,那些学生时代在我们身边拼命看书和做题的人,构成了我们脑海中“努力”的代名词

  当你学会了不再沉溺于表象,不自我陶醉于种种努力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好处是很多的:一些看似从早到晚努力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超越;当你足够聚焦于目的和效率本身的时候,通往目标的大路也会如此清晰而直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