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校园霸凌的女孩,跳楼自杀了
星期五
配乐 | Galbraith《Tell Me Why》
配图 | 网络
最近上映了一部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
尽管对郭敬明的作品一直没什么感觉,但还是被好友拉进了影院。
本来以为是一部悲伤的爱情电影,看完才知道是在讲“校园霸凌”问题。
整个观影过程犹如被笼罩在阴云之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女主角易遥是一名高二的学生。
她成长于一个破碎的家庭,与妈妈相依为命。
妈妈做着黑按摩生意维持生计,易遥也因此一直被人冷眼相看。
有一天,易遥的毛巾被妈妈拿去给店里的客人用了。
不知情的易遥因此染上*,被同学到处说是“私生活不检点”,接着成为了全校的公敌。
众人除了用恶言恶语来攻击她,还在她头发上粘口香糖,往她头上泼水,在她的饭里倒剩的饭菜……
后来,同学顾森湘意外坠楼身亡,易遥被谣传为“杀人凶手”,也失去了唯一一个一直信任她的朋友。
百口莫辩的她,最终选择了跳水自杀。
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回击所有人。
而直到易遥跳水自杀之前,仍然有人对她恶语中伤。
喂!刽子手们,你们的这位同学就要自杀要寻死了啊!!
易遥自杀前的那一番话让人心如刀割:
然而最让人心寒的是,在这场悲剧之中,没人觉得自己是凶手。
“我就是开个玩笑啊。”
“跟她闹着玩而已。”
正如一句话所说: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每个鄙视的眼神和肢体伤害,都是杀死易遥的一把匕首。
每个人的手上,都沾满了易遥的鲜血。
校园霸凌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或多或少,一定亲眼目睹或听说过。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就有一些人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初三的时候,隔壁班一位同学因为多看了一个“大哥”几眼,就被一群人拿着钢管在班级里追打。
而班里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不敢插手。
这位同学被打得头破血流,最后住了院,很长一段时间没来学校。
一群本该善良单纯的中学生,欺凌起别人来竟然出奇的狠毒和肆无忌惮,令人发指!
但如果你单纯地以为校园霸凌这种事只会在中小学出现,那就大错特错了。
9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因为受不了校园霸凌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网上晒图吐槽。
截图显示,学校的学姐们给学妹们立了许多“规矩”。
除了管控学妹们的衣着打扮外,还要求对学姐学长恭恭敬敬,不管什么场合,见面必须要打招呼问好。
如果不小心违反了这些规矩,就会被“多多关照”。
有位新生只是在微博发了一张普通的军训照片,就有一群学姐在下面评论:
“学妹很闲啊!”
“学妹有点舒服哦。”
乍一看很礼貌,实则阴阳怪气、暗藏威胁。
还有人在路上因为没跟学姐打招呼,就被骂得狗血淋头,要求写检讨。
看得我瑟瑟发抖:
确定这特么是学校不是电影中的监狱?
这些学姐怎么跟监狱里早进去几年的大佬似的,需要新进犯人跪舔和屈服?
早上几年学了不起?
那按这个道理,我都毕业了,那些所谓的学姐是不是应该喊我一声爸爸?
后来事情在微博上越闹越大,这些人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来推脱。
说霸凌不是霸凌,是军事化管理。
说不准学妹恋爱是为了防止被欺骗感情,是为她们好。
我可qnmlgb吧。
明明心理扭曲,还恬不知耻地一副“我有理”的模样,真是让人恶心。
本该更成熟的大学生也会施加校园暴力,那些中小学到底有多少恶性事件可想而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和欺凌》数据中显示:
每年全球有32.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总人数高达2.43亿。
而在我国,约有58%的青少年经历过校园霸凌事件。
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校园霸凌”,就会看到更多触目惊心的内容:
“愤怒!北京一中学生被逼吃大便,校园欺凌再现”
“16岁少年被欺凌7年,忍无可忍一刀捅死同学被判10年”
“新生宿舍被6人围殴烫烟头、被逼下跪,还拍视频”
而媒体所报道的那些校园霸凌事件,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更多血色阴影笼罩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
令人觉得可怕的是,校园霸凌很难被意识到。
一方面,被欺凌者大多是某种程度的弱者,很难发声或者即使发声也难被重视。
很多人也误以为校园霸凌只是单纯的辱骂和肢体伤害。
事实上,被排挤、被殴打、被辱骂、被羞辱、被整、被压迫、被污蔑,只要是遭受了身体或精神伤害,全部都是校园霸凌。
另一方面,大多数施暴者年纪尚小,缺乏一定的同理心和认知。
所以许多人施加暴力的时候,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在作恶。
而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他们总觉得学生的世界很简单:
“多大点事啊?没那么夸张吧?”
“小孩子打架而已,算事么?”
2016年,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位学生长期遭到同学的霸凌。
被人扔进厕所垃圾筐,污秽之物洒了一身。
这名孩子因此患上中度焦虑和重度抑郁。
荒唐的是,老师却将之定性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
这位老师你确定你不是在开玩笑?
校园暴力绝不能因为当事人是孩子就认定为开玩笑,从而轻视和忽略。
孩子对善与恶的表达,往往更加*与直白,甚至不计后果。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因为不懂后果有多严重,才会更加肆无忌惮。
有人说:
“对孩子而言,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
你不告诉他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广西的初一学生陈琪琪,因校园霸凌而自杀。
事发之时,她刚从广东转到老家的学校有5个月。
在外人眼里,陈琪琪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学霸:
成绩年级第一、学校合唱团指挥、英语优异,还多次获得广州市市级比赛奖项。
而这位前途无量的女生就这样被校园霸凌给毁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陈琪琪身上有伤疤。
后来知道是同学打的,妈妈也去学校找过老师,但此后陈琪琪依旧屡遭同学威胁。
陈琪琪穿衣服偏运动系,常被同学嘲笑说土里土气。
她因为长期在外地读书,不会本地方言,也被嘲讽挖苦。
不堪折磨的陈琪琪最后跳楼自杀。
在女儿的遗物里,妈妈发现了同学写给女儿的小纸条。
一张纸条上写的内容是:
“下课后,六楼等你,不见不散。”
陈琪琪的课本上,则被她写满了这样的内容:
“我是欠你钱了,还是吃你家大米了??针对我?啊!”
“何必呢,活得这么累,都是一个宿舍,真当我不知么,在背后说我坏话?可笑!”
……
对她来说,死亡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
即便有些校园暴力未将被欺凌者逼上死路,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江西一位男孩小洋,六年级时转了一次校,也是在这个时候,噩梦开始了。
因为是新生,性格又有些乖巧软糯,小洋遭到了室友们肆无忌惮地侮辱。
他们脱光他的衣服,用衣架狠狠地抽他,用脚踩他的脸,往他身上吐口水。
甚至用攒了一周的尿液倒在他的身上。
他开始少言寡语,开始失眠,经常和母亲吵架,像变了一个人。
他两次尝试自杀,长期的折磨也使他得了抑郁症。
柴静曾在《看见》里这样描述校园霸凌:
“长大成人后,我还梦到这个人,跟他周旋……
他马上就要看到我了,我甚至能看到,他嘴角浮现的那一缕笑。
我全身一震,醒了过来。一个没当过弱者的人,不会体会到这种恐惧。”
即便时隔多年,校园霸凌的阴影也会化成一个噩梦,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随时准备将一个人撕碎。
校园霸凌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往往只是有一些不同之处,就被放大、被群起而攻之。
有的仅仅是不爱说话、长相一般、有的是来自外地、有的是因为说话有口音。
有些甚至没有任何原因,莫名其妙就成了被霸凌的对象。
就像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里所说的:
“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贴上恶魔的符咒一样,校园霸凌事件就这么开始了。”
而遭受欺凌后,有些老师或者家长甚至会问出这种混账问题:
“一两个人还好说,这么多人都针对你,是不是你自身的原因?”
谁的原因?鬼知道。
我就多看了他一眼,难道就有罪了?
他说看我不顺眼,难道也是我的错?
反抗与否都被打,难道也是我的不对?
对于校园霸凌来说,如果无法尽快改变一个小团体针对你的现状,这个团体往往会迅速扩大。
最后自己根本无力抗争。
更让人心寒的是,面对校园暴力,很多人往往选择做一个旁观者。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怂。
因为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
然而沉默真的能保护我们吗?
在波士顿的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有这么一段话:
“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
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校园暴力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一味地沉默不言,等我们自己成了那个被殴打、被辱骂、被吐口水的人,可有人为我们挺身而出??
而如果每一场校园霸凌,都有人站出来,故事是不是能有不一样的结局?
《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易遥是不是就不会死?
刚读中学的陈琪琪是不是也不会死?
中关村二小的那位同学是不是就不会抑郁?
那些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是不是能少一些血泪与哭泣?
每个校园暴力的见证者都不该吝啬自己的善意和勇敢。
要知道,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可以成为杀人的刀,也可以成为救人的药。
别让死亡成为校园霸凌受害者最后的呐喊。
也别让我们自己成为雪崩时的那一粒冰沙。
----------这是一条不知道怎么命名的分割线----------
哭哭哭,微信又又又又改版了,呜呜呜~
为了让你们都不掉队,我真是呕心沥血。
点击屏幕右上角三个点,接着再点击“查看公众号”,然后再次点击右上角三个点,选择“设置星标”(不会的看下面的图)↓↓↓
设置完毕,就能更快找到我们啦。
往 · 期 · 精 · 选
恋爱技巧大放送,今晚手把手教你脱单
男朋友那么爱你,一定是你宠的吧
别让“讲道理”毁了我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