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接我吗
早餐时,娃问我:“妈妈,今天是你来接我吗?”
我想了想,下午有督导,可能会晚。便回答道:“不一定。我下午有工作,可能没法及时去学校。我尽量吧。如果不行,就让阿姨去接。”
她嘟起嘴:“之前你又说确定是你来接。”
哦,我想起来,她昨天早餐时也问过我,我确实说过。
于是我认认真真地掰指头跟她数了数:“我这周三、四、五都有工作,没办法接你;周六周日全天要培训,不在家;哦对了,下周一全天督导,也赶不及接你。”
她笑起来:“周三我是知道的。” 然而听到我后面的话,又变得闷闷不乐起来。
我听到自己数出来的日程,突然也觉得,天哪,那我岂不是相当于从这周三到下周一都见不着娃了?虽然我每天晚上都回家,但时间都相当晚了,娃已经睡下了。而早晨出门又特别早,娃还没起床。
于是我决定了:“嗯,那今天就是我去接你。不过可能会晚一会儿,你需要等一等。”
“耶!那我就在学校玩。” 她开心了。
一边的阿姨插言道:“我一个老乡在附近XX厂工作的,最近天天晚上要加班,她只能把两个孩子都带到厂里吃饭、写作业。”
“两个孩子多大?”
“大的也就一二年级,小的才幼儿园呢。”
“她老公呢?”
“老公……好像一周才回来一次的吧,工作忙。”
“厂里几点下班?”
“晚上得到10点左右吧。” 阿姨想了想,又补充道:“她又不愿意把孩子送回老家,觉得要自己带才放心。”
我脑补了一下那两个孩子的境况。别的不谈,每天可能要十一点甚至更晚才能睡觉,这就已经对成长非常不利了。睡不能规律,吃饭也不能正常,再加上爸爸的缺席,妈妈的忙碌——
然而这就是很多现代孩子面临的现状。
不谈别人,其实很多时候,甚至我自己也平衡不好这件事情。
我承认我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某种程度的追求。先生就更不用说,且我知道他已经很努力多留时间给家里了。
而因着我的专业和个人经历,我也很能体会孩子幼嫩的心灵对父母大量稳定陪伴的需求。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在我们的意识和努力下重新平衡。然后又打破。然后又再平衡……
阿姨帮了很大很大的忙。她是很好的照顾者和陪伴者。但她无法替代我们。
而且阿姨最终也是会离开的。
我注意到,其实每次当我和先生都需要早出晚归时,孩子都会叮嘱我们一定要叫醒她,跟她说再见再走;而晚上回来时,除非真的特别晚了,否则她就算顶着被我责备的风险,也要拖延上床的时间。虽然阿姨说她是贪玩,但我知道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要等到我们回来,她才安心。
我小时候不就是这样的么。
当爸爸很晚不回来,妈妈为此很焦虑时,我也在床上烙煎饼:“这么晚了,会不会在路上出什么事?”
林紫曾经分享过,她的孩子小时候,她也需要经常出差。她会提前几天拿出月历和笔,跟孩子一起,在月历上画圈:妈妈这一天出发,经过1、2、3……天,然后这一天回到家。于是孩子的确定感就会多许多。当然,孩子越小的时候,她也会尽量减少出差。
孩子对时间的感受,跟成人有巨大的差异。我们觉得每一天过得太快了,而缺乏陪伴的孩子,会觉得一天有一个月那么长。那是一种深深的孤独。
而孩子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一天过去,晚上准时上床,虽然嘴里还在跟你说着这个那个。然而熄灯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有很多东西想跟你分享:开心、精神充实;很快睡着:安心、体能消耗足够。
写了一堆,我想说的其实并不是如何带孩子正确,如何不正确。
孤独是无可避免的,人来时孤独,走时也孤独。
每个父亲母亲、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现实状况。像那个厂里工作的妈妈,她能那样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那就已经是孩子的福气。我们都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减少孩子童年的孤独。直到他学会如何正确地照顾自己,如何成熟地与孤独相处。
那我们也就可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