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题记:“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想成为一个研究者,都想把生活中的事物弄个明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有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自然倾向。新的事物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但每天里平常往复的工作,磨平了人们的好奇心,变得见怪不怪了。并不是天生的好奇心消失了,而是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过去,转变了对于工作内容的兴趣,方向发生了改变。
没有内涵的新奇感很快消失,我们的精神随之变得萎靡不振或去追寻更富有刺激意义的事物。对于工作的热情骤减,丧失了原来的那种活力和激情,被称之为“职业倦怠”。如果把那种探究的倾向引导到对于教育工作的研究上来,则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倦怠感,而是一种完成工作的充实和满足感,从工作中享受到的是快乐。每天的上课成为探索教育科学的一个环节,实现自己大胆预设的过程,从中教师会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以期待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出现。那是富有刺激和挑战的经历,无论别人认为多么难以处理的问题,从那自己总结的经验出发,也许就会轻而易举的解决掉。难题的突破,带来的是思维的锻炼,增强的自信心,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这种感觉是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提升的,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还有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让家长费尽心思,求助无门。如果我们能运用职业的优势,学业的特长,灵活的方法,转化成功一例亲子矛盾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职业的能力提升,还有学生对你的尊敬,家长对你的认可和感激,亲情得以修补,师生情谊更深,我们怎能不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呢?
教研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的幸福感,更是我们拓展视野,激发起对于未来发展得展望。与有着共同追求的同行们齐心协力,共同成长,讨论教学中的难题,谈谈工作中的困惑,在情感上可以得到支持,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看谁进步大,看谁对问题理解深入,没有私利的明争暗斗,只有学术上的去伪存真,该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呢?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会发现青年教师成长的迅速,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娴熟。几年前那一板一眼背教案,上课语无伦次的毛桃小子,现在竟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教学能手,怎能不让人惊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真是把我们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曾经用过的油印机早已成为了文物,当年每当印试卷就会弄得两手油墨的事情早已成为记忆。电子白屏应用于课堂教学,不用几年,我们会结束“吃”粉笔灰的时代,鼠标一点,手指一划,一张张课件便呈现学生的眼前。声光电刺激你的多张感官,课堂上看电影一点都不新鲜,哪里会像我们小的时候要跑几里泥土路的到别村去看。
观念的不同形成学校不同的风格,有的学校淳朴自然如同进入田园,有的学校氛围严谨,有的学校为孩子们创设了活动的天地,由学园变为乐园。虽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仍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自由活动被剥夺,自由思想被束缚,还有死记硬背的任务,机械重复的抄写,但是我们要看到各处已出现星星之火,折射出素质教育的春天。管理的人文化、科学化与顽固的教条进行搏斗,在我们的视野里有它们奋战的影子,我们能看出进步的端倪,嗅到清新的教学改革之气息。
进行研究是一条幸福之路,它可以使我们确立自己的教学思想,克服职业的倦怠,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激发对未来的期望。生活有目标,工作有奔头,每天都有成长,每天都会收获快乐,怎能不说研究是一条幸福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