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那一天
暑假的一天,午后小伙伴们结行去小铁桥的河里游泳洗澡,来到河边距小铁桥不足三十米时,大坝水库的闸门不知何故关闭停流了。
小铁桥,用全钢铁造建,长二十多米、宽二米左右、两面的围栏约一点五米、河水离桥面二米多。一边桥头跨在河堤上,西面朝着花红园方向。另一边东头面向汽车队、新电子等方向,桥头设计在坚硬的河床上。结构完美的小桥,给两岸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便利。同时,它是我们上学读书的必经之桥。每到烈日炎炎的热天,桥下方的河水里是我们游泳洗澡的乐园。
现在,河水受闸门的控制失去了它往日的欢快,除了大坝水库那片湖水可以洗澡之外,还有下游一公里多点,转过右大湾的河中有一面长长的拦水垱墙,垱墙下的那片水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水深二米,像似一个游泳池。
它是农业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利用水位落差改变水流方向,而筑建的农业水源灌溉引水工程。它由拦水垱墙、河渠、河渠闸门等项目组成。
从小铁桥这里往下游看去,一公里处的右边是山丘,垱墙就在它的后面。山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无法看到那里的一切,但我们决定还是去,其目的是,有水洗澡完了之后,沿河渠下去二百米处的桑树林那里,采摘桑叶回来喂养蚕虫。如果河渠开闸
走其它路线即远又绕,走河道才是最快捷方便的,大家都认为这样才能从中找乐,才有趣味,才能体现更高价值。尽管河床高低坑洼,有时进了死胡同,拿出看家本领四脚四手往上攀爬,好不容易上去了,又遇杂草丛生只得学起小猫样子,从荆棘密布中钻出;尽管鹅卵石上满布青苔,一不小心踩踏被摔倒,爬起还未站稳再摔倒;尽管河谷里热浪滚滚,汗流浃背的我们用了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半个小时的时间,走完了一公里的路终于到达了,并且得到了游泳池里没有水的热烈欢迎。
眼前的这里,黑不溜秋的长长垱墙三十多米,它西起河床小山丘,东至河渠入水口相连处。似一卧龙,横睡安眠在河道中,我们不敢惊扰它,从河西小心翼翼地走在它一点五米宽的背上,它俯卧的腹部宽为四米,下宽上窄是它能安入睡的一大特点,它的背上披着一层绿丝棉做成的衣裳,这丝棉即眼熟且先前就吃过它的苦头,屁股现在还隐隐作痛。右边二米高的背脊是我们洗澡的跳台,可是由于无水下面全是稀泥沙,如果掉下去,不是狗啃泥,就是花脸猫。左边三米多必须留神,一不小心有粉身碎骨之风险。
挡墙因地制宜,选用河中优质的土特产与混凝土等相结合而形。 挡墙东头与河渠的进水口相连接,河渠由南向北在山坡脚下开挖出三米宽、深二米多、渠底与河床齐平的一条大沟。河渠安装着闸门,以便控制水流量和维护维修等作用。河渠弯延数公里去它向往的地方。
垱墙内一百米左右长、横宽约三十米的范围内平平整整,除了沉积的三十多厘米的泥沙之外,没有一个像样的超过五十公斤的石头。
七月的天,农田里需要水,河渠闸门大开着。在河水断流之前,渠道闸门关闲的情况下,这里肯定是游泳洗澡的好水溏。因为,前几天同样是水库大闸关闭停水,我们进城看电影回来时顺便才游过,只是今天的运气差了些,而且还很多。
即来之则安之,从垱墙回转下来,在河西沙滩上休息,看看四周有什么兴味好玩的地方可以去。我们是从南方上游而来,左手方向是横着的长垱墙,垱墙下游沿河渠坎肩路而去二百来米是片农田,农田旁边种植有许多桑树,待会到桑树林那里去采摘些桑叶后,便可上了公路返回。眼前正前方的山坡上是单位的油库,山坡的斜度大概在四十度之间,河底至油库公路直线距离五十米不到,山坡上一条不明显的七绕八拐的小路通向公路。过了一十多米宽的公路,是油库的西围墙。油库的大门朝南敞开着,面对着我们的生活区。
这时, 生活区的方向驶来一辆解放牌汽车,进油库加油。油库大门前方不远的缓山坡上,有二十多个农民在苞谷地里干活劳动。汽车加满油出来,向右转了个大弯,顺西围墙越过公路涵洞(油库那个公路桥,我们叫它涵洞),再向前十多米下了右小弯的坡朝着下游县城方向开去。
身后的乱石滩很少有人前来光顾,小鸟、蚂蚱、蛐蛐特别多。有(弹弓)皮枪的他们派上了用场,追得小鸟满天飞,赶得蚂蚱遍地跳。那个时期的我们喜欢在风中歌唱、在雨里舞蹈,不知疲倦,不吝啬汗水,而且是疯狂的玩。直到难奈口干舌燥,想起回家的路。
我们准备上垱墙时,有人提醒去桑树林那里采摘桑叶,不经意间看到了桑树林旁的那几颗大梨树。
顿时,所有人的眼睛都被树上那酸甜可口、汁水充沛的酸罐梨所诱惑,贪馋的嘴迫切需要得到它来解渴。